03-08
1357696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62人
902部
來源:出處:邵武黃峭后裔聯誼會——論作為哲學家、醫學家和實踐活動家的黃峭 在我的印象里,黃峭是一個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時期退隱邵武和平的一個普通官員。他雖官至工部侍郎,但并無顯著政績(沒有史料);雖留有《遣子詩》,但哪只是用于家族相認的一種憑證。他創辦和平書院和遣散二十一子的行為讓我感覺到他的不一般,而《遣子詩》中流露出的豪邁氣勢與開拓創新精神又使我覺得不能將他與普通官員等同起來。但無論如何,我對黃峭的認識也僅止而已。直到黃傳貴著的《黃氏圈論》由黃承坤會長轉到我手中,并在通讀完本書后,使我對黃峭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并大膽提出以下觀點,黃峭是一個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時期退隱福建邵武和平的具有世界眼光、人文精神與故土情懷的哲學家、醫學家和實踐活動家。下面,我從理論基礎、實踐活動和詩歌創作三個方面來闡述。一、“圈論”的提出為黃峭成為哲學家、醫學家奠定了理論基礎。 1、家傳——“圈論”及其由來“圈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的表述方式。它的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黃傳貴所著《黃氏圈論》中。《黃氏圈論》是一部源于儒、釋、道,又有別于儒、釋、道的集哲學理論和古典醫學于一體的著作。《黃氏圈論》的作者黃傳貴,男,1949年出生云南巧家。畢業于西安第四軍醫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社會學專業,主任醫師,技術3級。1993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政協委員。他在《黃氏圈論》中直陳自己是黃峭后裔,“圈論”源自福建邵武黃峭。圈論是靠黃氏家族口頭傳承的。它“八代為一輪轉,一脈單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所以流傳不廣,少為人知。直至近代傳到云南昭通巧家縣大藥山黃氏后裔黃傳貴這一輩。經黃傳貴背誦、錄音、整理詮釋,經十余年,八易其稿,才完成《黃氏圈論》一書。《黃氏圈論》共分五卷,它們是:第一卷:中生萬物;第二卷:天地八字;第三卷:生命八字;第四卷:圖環命理圖;第五卷:黃家醫圈2、世界眼光與人文精神——構建“圈論”的基本理念在“圈論”的哲學理論中,世界眼光與人文精神是構建圈論哲學體系的基本理念。(1) 世界眼光什么是世界眼光?一是在方法論上,能夠運用寬廣的眼界來觀察、認識世界;二是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善于在這種觀察之下,從總體上正確判斷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發展要求。總的說,就是要善于從國際國內乃至整個宇宙大局來認識世界。它都強調要從系統的整體性和思維的戰略性來觀察和認識事物。系統的整體性存在于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中,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觀察事物要著眼于系統的整體,既要見樹、更要見林,要立足于思維的戰略性,從整體上正確認識和判斷全局態勢,使之具有宏觀性和戰略性。“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在黃峭看來,“世界”就是圈。世界就是由“圈”組成的。圈論第十七:“上為天圈,圈日月星辰,天圈無頂。下為地圈,圈水土命場,地圈無底。中為空圈,圈風雨雷電,空圈無端。內為人圈,圈衣食住行,人圈命首。”天圈、地圈、空圈、人圈,處處是圈,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整個宇宙世界。圈論第二十三:“大圈小圈內外圈,大圈天地更大,小圈針尖更小,萬物有圈,萬物于圈中也。”圈圈相聯系,圈中有圈,圈外也有圈,它們是整體的,也是系統的。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黃傳貴對“圈”的內涵做了這樣的解釋:廣義的“圈”是指人類社會、自然世界乃至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總和。狹義的“圈”是指特定個體事物的結構及特性之總和。……確切地講,“圈”可以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組織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依然具備結構層次的功能。“圈”,是黃峭認識世間萬事萬物(包括認識疾病)的指導思想,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圈,世間萬事萬物也各有圈,并形成大圈小圈、內圈外圈,他們相互交叉重疊又往復循環;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相生相克、奇妙無窮。而“中”又是圈的核心,“中生萬物”、“中為物源”。這是圈的認識論,也是世界眼光,也可以稱為宇宙視野。(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在自身認識、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形成的,并規范、指導、約束著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表現為人生觀和價值觀。其特點是追求“善”與“美”,主張一切認識和實踐都要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有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這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這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這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人文精神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在整個“圈論”中,萬事萬物與人相比,人是第一要素,人高于一切。圈論第二十二:“天圈地圈人圈,人圈乃天地之靈圈也。”圈論第二十六:“天網地網人網,人網乃天地之靈網也。”圈論第三十一:“天族地族人族,人族乃天地之靈族也。”圈論第四十六:“天形地形人形,人形乃天地之靈形也。”圈論第四十九:“同數同也,異數異也,人數乃天地之靈數也。”圈論第五十四:“天向地向人向,人向乃天地之靈向也。”圈論第五十九:“天力地力人力,人力乃天地之靈力也。”圈論第六十四:“天時地時人時,人時乃天地之靈時也。”在對“天地八字”的論述中,黃峭不惜筆墨,在對比的過程中,用一個“靈”字反復強調了人的重要性。據《漢典》解釋,“靈”有七個義項,而這七個義項都和“精神”“聰明”“敏捷”有關。它強調了人的精神存在價值。特別是在圈論第六十七中,黃峭說:“地生萬物,萬物有命,萬命不同。物有命,草有命,畜有命,人有命。人命乃萬命之首命也。”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在黃峭眼中是不言而喻的。黃峭“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不僅表現在以上的論述中,更表現在他在圈論中以“天地八字”和“生命八字”為基礎,以天人合一的全息觀為指導,創立了一整套防病、治病的醫學理論。3、圈論的哲學體系與現實意義——專家評點顧名思義,“圈論”就是以圈作文章,最后發展為一種認識世界的哲學觀。國內外知名學者對“圈論”大多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我們僅擷取其中一二來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國防科技大學哲學系戴清海教授:《黃氏圈論》(以下簡稱《圈論》)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原創性的中國古典哲學著作。它不同于西方哲學,也有別于中國傳統哲學。但是,《圈論》傳承民族文化,融合現代科學知識,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哲學體系。今天,我們研究《圈論》哲學對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同時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圈論》不僅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的哲學體系,而且還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臺灣東吳大學哲學系趙玲玲主任認為:這是一個空前的學術化成果,對提升中國民族民間醫藥學的世界性及社會性地位有絕對的助益。——《圈論》中的醫學部分是重大的科技成果,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云南省醫學哲學研究會陳國鑄秘書長也說:《黃氏圈論》形成一整套具有原創性特點的哲學思想體系,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黃氏圈論》對自然世界、生命世界、醫學實踐的另一種認識和另一種表述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圈論》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原創的,而將發揮重要的影響。解放軍國防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張良駿教授認為:《黃氏圈論》是一本講宇宙、天地、生命、醫道的書,是講它們之間的生成、聯系、變化、轉歸的書,它既是一部見地獨到的醫學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原創性特點的哲學思想理論著作。——《圈論》不僅是一部獨到的醫學著作,更是一部有原創特點的哲學理論著作。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羅翊重研究員在其《<黃氏圈論>與中國陰陽數理哲學思想》一文中寫道: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既是醫學又是哲學的理論——人的命理是生命中心,醫圈圍繞著命理為人的生命服務,對宇宙自然的認識范疇與對人的生命的認識范疇是其自然哲學和人的哲學之方法論的兩翼,而具有健康生命的人則創造萬物、創造美好的生活。——《圈論》是一部“以人為本”的既是醫學又是哲學的理論著作。上述哲學專家都在哲學領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他們用專業的眼光來審視評價《圈論》時,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1988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衛生部組織的專家研討會上,“黃家醫圈”被論證通過并首次公諸于世。1993年8月和1995年9月,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和泰國的曼谷舉辦的兩屆中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展覽會上,“黃家醫圈”系列藥品因連獲12項大獎而飲譽海內外。綜上,《圈論》有一整套原創性特點的哲學思想體系。它對于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圈論”具有豐富的內涵的理論體系奠定了黃峭作為哲學家和醫學家的理論基礎。二、創辦和平書院與黃氏醫圈的實踐活動,為黃峭成為實踐活動家提供了實踐依據。 美國學者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你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你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你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你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同樣,黃峭的“圈論”思想也決定了他的行為。就我手頭所掌握的材料來看,他的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利在當代,功在后世的重大事情——教育與醫學。首先是教育,他創辦和平書院,培養青年學生。下面是錄自《黃峭故里》網站有關“和平書院”的一段文字:據《黃氏宗譜?峭祖行錄》載:黃峭棄官歸隱,“既而創和平書院,誘進后人。……處此五季更移之際,惟戒諸子養晦韜光,毋昧時而躁進。”可見和平書院初創時,是黃氏家族自辦的學堂,專供族中子弟就學。它開了宗族辦學的稱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區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競相效仿,宗族辦學自此相沿成俗,營造了和平千余年來讀書求學、重視教育的氛圍和傳統。宋以來,和平書院逐漸變為一所地方性學校,不再只是黃姓的家族學堂。據和平其他各姓氏族譜記載,他們也都有捐錢、捐糧、捐田資助和平書院,并將子弟送書院就讀的。和平書院是中國最早創建的書院之一,它成了青年學子求學上進的搖籃。據有關資料統計,從唐朝開科取仕以來,和平出了137名進士,有“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這與已有千年歷史的和平書院密切相關。和平書院不但開創了宗族辦學的先河,更營造了和平千余年來重文興教、文風熾盛的濃厚氛圍。其次是醫學,他認真研究黃家醫圈,從事治病救人的工作。下面是錄自2008年12月31日《人民政協網》題為《“黃家醫圈”——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的瑰寶》文章中的部分內容: “黃家醫圈”是一套獨特而精深的民間家傳醫學理論,誕生于滇東北大藥山下的黃氏“草藥世家”,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的黃傳貴,是這門家傳醫學理論的當代傳人。黃傳貴運用現代醫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發掘整理了祖輩們以心傳口授、一脈單傳的家醫真諦——“黃家醫圈”和“黃氏圈論”,分別于1988年3月19日、2003年12月30日經總后衛生部組織中醫專家、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組織全國12位專家在北京研討并通過論證。專家認為:“黃氏醫圈”理論流傳于民間,來源于實踐,以內外合一、五診合參、分圈施治為三大支柱,與中醫理論基本相似。其中在臟腑、經絡的基礎上劃分生命內外八圈,提示了人體生理、病理不同層次的情況。尤其是五診合參、分圈施治擴大了傳統中醫診治的內涵與外延,自成體系,獨具特色。“黃家醫圈”是祖國醫學有研究價值的瑰寶。專家們認為:“黃氏圈論”有著較高的哲學價值和醫學價值,是傳統醫學中具有原創性、獨立性的另一個學術體系,有較深的藥理、哲理、倫理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經兩次軍內外專家的論證通過,黃傳貴把這一秘而不傳的家傳醫學奉獻于國,變家寶為國寶,服務于民,造福于民,讓這顆祖國民族民間醫藥學的璀璨明珠散發出它應有的光芒。“黃家醫圈”已成為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的瑰寶,黃峭倘若有知,也當欣慰,自己當年的努力,已收到了豐碩的成果。創辦和平書院,培養青年學子與從事黃氏醫圈的治病救人活動,為黃峭成為實踐活動家提供了實踐依據,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典范。三、遣子行動與遣子詩是黃峭具有世界眼光、人文精神與故土情懷的具體表現。1、遣子行動公元951年,黃峭八十歲。這一年,黃峭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將三房共二十一個兒子中的十八個兒子遣散到外地去安家落戶。他說:“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奉晨昏,其余一十八支,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隨地。誰云散不如聚,而共戀此一方,為則依桑梓者為居仁,去枌榆者為任達。”他又勸說兒孫們:“爾等不聞燕雀怡堂而殆,鷦鸛巢林而安。馀之多懼,良由此也!”(《峭祖行錄》)同時賦詩一首: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黃峭這一行動,在“養兒防老”觀念濃厚的封建社會簡直是驚世駭俗的。前面說過,“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思想是行動的前提。我們從黃峭語言及其詩中,當可尋到其思想的蛛絲馬跡。“誰云散不如聚,而共戀此一方。”在黃峭的思想里,“散”與“聚”是一樣的。無所謂孰好孰壞,孰輕孰重。散聚本是平常事,有聚必有散,有散也必有聚。《圈論》認為,“和存、相稱、離殺、轉歸”是事物存在與運動的基本方式。黃傳貴在《黃氏圈論》一書第17頁解釋道:“‘和存’、‘相稱’、‘離殺’、‘轉歸’,就是‘圈論’對宇宙萬物運動變化規律的再認識。根據事物的運動狀況,‘圈論’始終運用‘和存、相稱、離殺、轉歸’這一公式化的模式加以演繹。”黃峭將自己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哲學認識,也運用到自己的家庭管理中來了。“聚”在一起,是“和存”的表現,“散”到四方,是相稱的開始,但最終都要經過“離殺”和“轉歸”的環節,然后又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后,現在不斷有黃峭后裔從世界各地來到邵武尋根祭祖,這一現象是不是新一輪 “和存”的開始呢?如果沒有具備穿透力的戰略眼光,是不能說出這樣的話,做出這種行動來的。“爾等不聞燕雀怡堂而殆,鷦鸛巢林而安。馀之多懼,良由此也!”黃峭居安思危的思想,在這里表現的是這么直白。他用“燕雀怡堂而殆,鷦鸛巢林而安”這一常見的自然現象勸說兒孫們要到大自然中去,要學“鷦鸛”,生活在大自然里,而不要象“燕雀”一樣,只知在廳堂里享樂,最終免不了危險。2、遣子詩《遣子詩》又稱《認祖詩》,它是黃峭家族代代相傳,代代相認的一個重要符號(憑證)。正是由于其具備了“家族相認”這么一個憑證式的身份,使這其人性的光輝思想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使它始終走不出“黃峭家族”這個小圈子。今天,我們跳開“黃姓”這個小圈子,用一種平常人的眼光來審視這首詩,用詩人的思維方式來欣賞這首詩,一個積極、樂觀、自信自立的開拓者形象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一個睿智、人文、自負自強的師長形象也會隨之而來。下面,我們具體分析它。 “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一種豪邁、自信的氣勢便躍然紙上。信,信心,自信,即信心百倍;任,隨意,此指,隨我意意,強調了主觀意愿。“信馬”、“任尋”四字,突出了一種強烈的自信心,而“振綱常”三字從表面意思看,是指要到“勝地”去振興“三綱五常”(即儒家思想)。結合作者生活的年代,我們知道,五代時期,社會動亂,人們已不愿或不能按儒家所規定的“三綱五常”禮法去生活了(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儒家思想在社會動蕩時是沒有市場的)。黃峭在這里提出要“振綱常”,是因為三綱五常能起到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他不僅借此旗幟鮮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思想,社會要安定,要和諧,而且還說明這種出征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有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的。“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在這里,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故土情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祖籍之地,這是開花散枝的故土,是“根”,是“中生萬物”的“中”;二是指長期生活之地,這是落地生根的故土,這個故土,還可以再次開花散枝,以至循環無窮,它也是“根”,也是“中生萬物”的“中”。如此此循環往復,代代傳承,它就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圈”。我們現在還常聽到很多人說,“這是我的第二故鄉”,其意義就在此。讀到這里,一個積極、樂觀、自信自立的開拓者形象就站在我們的眼前。接著,詩歌口氣一轉,詩人又以一個中正、人文、自負自強的師長形象出現在讀者眼前。他諄諄教育開拓者:“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親,親人;薦,進獻;祖,祖廟;“蒸嘗”,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語出《三國志》。在這里,作者似乎要后輩時時不忘祖宗,年年祭祀祖廟。但我認為,如果僅僅局限于這種理解,與俱有世界眼光和寬闊胸懷的黃峭相比,其眼界也太狹隘了。《三國志?魏文帝紀》,黃初二年詔曰:“昔仲尼資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于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謀,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后,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覩蒸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魏文帝曹丕在高度評價孔子為“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之后,面對“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覩蒸嘗之位”的現實,痛心疾首,于是任命孔羨為宗圣侯,專門負責祭祀孔子。專司祭祀的對象不是曹氏祖先(當然,這并不是說曹丕不祭祀曹氏祖先),而是萬代師表孔子。所以,“祖”字,就不應只理解為“祖廟”,而應解釋為“宗廟”。它既可以是“祖廟”,也可以指“孔廟”。“蒸嘗”二字的內涵,在這里也不僅僅是“祭祀”了,它還有“敬仰”“虔誠”,甚至“膜拜”的意義在內。黃峭在這里化用 “四時不覩蒸嘗之位”一句為“春秋須薦祖蒸嘗”,其用意就十分明顯了。他要學習曹丕高舉尊孔的大旗,以實現社會和諧安定的理想。再者,詩的首聯已明確提出要“振綱常”的理想,據此,“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的意思就應該是:時刻不要忘了親人的囑咐,在每年春種秋收的時節,不僅僅要進獻(禮品),去祭祀祖廟,更要進獻(禮品)去祭祀孔廟,要切記心中的理想,并為之奮斗不息。作者在此反復交待要常常去祭孔廟,不僅與“振綱常”相照應,還在教育后代,要做一個開拓者,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它不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更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強的信念。而要做到時時保有這種堅強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薦祖蒸嘗”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用“祭祀”來與前輩溝通,特別是與孔子溝通,從先賢哪里汲取精神營養。這也表現了詩人對理想追求(“振綱常”)的一種人文精神。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詩人自然而然地就吟出了尾聯:“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漫:詞典上解釋有三個義項:①水滿流出來;②遍布,布滿;③隨便,不受拘束。在這里,我理解應是“隨便”意。“三七”按家族詩來理解,可以指二十一個兒子(3×7=21),但平常人來解讀,也可以指青年男子。黃峭并沒有否認富貴天定的說法。他在這里用“富貴天定”和“自強不息”作對比,突出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漫,隨意,隨變,漫不經心;當,應當,應該,甚至有“必須”的意義在里面。“注定”的是死的,是不變的,黃峭的哲學里,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當”男兒自強時,這“注定”的,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即便上天注定了人是否富貴,但它在人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面前,也會退讓,也會由“注定”變成“不能注定”。他諄諄告誡青年人,作為大自然的“靈”(“天地八圈”中,人是這八圈中每一圈的“靈”)——人,應該有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應該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奮斗,要自強不息,不要被困難所嚇倒。把整首詩譯為現代文就是: 我騎著馬兒信心百倍地起程到陌生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我要隨著我的意愿找到一處山好水好人更好的地方去扎根,去實現我的理想。我離開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它已不再是我將要生活的處所了,他只是我生長的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才是我的“故土”,才是我要扎根的家鄉。你時刻不要忘了親人的囑咐啊,在每年春種秋收的時節,不僅要進獻(禮品)祭祀祖廟,更要進獻(禮品)去祭祀孔廟,要切記心中的理想,并為之奮斗不息。雖然可以隨便說說上天注定了一個人是富貴還是貧窮,但作為一個有理想的青年男子更應當自強不息,奮斗不止。 從黃峭的角度說,這是“遣子詩”。從黃峭后裔的角度說,這是“認祖詩”。如果以一個第三者角度來看,以一個平常人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首告別詩(離別詩),也是一首對話詩。這是一個信心滿滿,積極、樂觀、向上的青年人與一個飽經滄桑,睿智、人文、中正的老年人的對話。這是信心的對話,是睿智的對話,更是關愛的對話,鼓勵的的對話。這對話中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聯系他的遣子行動,我們可以挖掘出它具有六大特性。一是前瞻性。①“燕雀怡堂而殆,鷦鸛巢林而安。”孩子們也要去遠方生活,要未雨綢繆;②將要生活的地方,也是“故土”了。他鄉也就是自己的故鄉。③ 任何時候都要自強不息。二是開拓性。孩子們,遠游吧,開拓創新去!(此點很多黃峭后裔都有論及)三是聯系性。從看到動物的安危聯系到家庭的安危;從安逸的現實生活聯系前途的艱險;從離開故鄉聯系到他鄉也將變成故鄉。四是辨證性。他鄉就是故鄉,故鄉也可以變成另外意義的一種他鄉。兩者是聯系的,也是辨證的。五是改革性。改革,不是革命。改革,不僅是破舊立新,也是留其精華,剔其糟粕。 “父母在,不遠游”和“養兒防老”的觀念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每房留一子以養老。但固守這一觀念,不懂變通,也不行,所以其余孩子應出去創業,出去奮斗,家庭才能興旺發達。六是人文性。黃峭諄諄告誡本身就是一種人文關懷,遣子行動更是建立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作出的決定。詩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表現出的頑強精神,無不是人文精神的表現。這六大特性也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的。一次行動和一首詩就有這六大特性,這與黃峭本身所具有的世界眼光、人文精神和故土情懷這三種基本的生活理念是分不開工的。 參考文獻:1、 黃傳貴著《黃氏圈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2、 閻綱主編《〈黃氏圈論〉研究文集》第一輯 昆侖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3、 黃承坤主編《江夏黃氏峭山公宗史》香港奔馬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江夏黃氏宗親網http://xaq168138.blog.163.com/尋根訪祖,推動黃姓的興旺發展、與時俱進并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29 15:53:0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