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57696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62人
902部
上杭南陽《黃氏宗譜》: 生于宋雍熙元年甲申(984年)十月十五日午時,卒于宋元豐四年辛酉(1081年)二月十九日,享壽九十八歲。 4、出身官職。 邵武《御制碑文》: 宋賜進士太子少保謚文烈諱峭山之佳城。 清咸豐《邵武縣志》: 仕元致通顯(無具體官職)。 新修《邵武市志》: 管江浙兩廣軍務,封工部尚書。 宋黃洽《黃氏族譜原序敘》: 登祥符戊申元年(1008年)三甲第九名進士,遷奎章閣,累官侍郎制直學士,尚書仆射,元豐五年追贈少保,謚文烈。 宋周士樞《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 后唐莊宗時,征工部侍郎。 志堅堂《鶴藪黃氏族譜》: 千夫長,千戶侯,鈐轄江浙兩廣軍務,封工部尚書,出守岐雍三郡。 清光緒十六年翰修墨林氏《江夏淵源》: 宋乾德三年乙丑(965年)進士,官授江夏太守,封千戶侯,巡撫吳粵等處;治平四年(1067年)遷平章閣侍制直學士兼刑部尚書;元豐五年追封太子少保,謚文烈。 5、廿一子: 最初見宋咸淳元年(1265年)黃震《黃氏族譜序》: 長和,仕大理寺丞,居原鶴藪; 次梅,居九江黃梅口; 三荀,居興化府莆田縣; 四蓋,居邵武蓋竹村; 五楚,居建寧楚溪上堡; 六龜,居邵武大龜潭; 七洋,移居泉州晉江; 八福,移閩縣細村; 九渠,移漳浦; 十政,移建寧建陽縣; 十一寧,移寧化上里; 十二蘆,移建寧堡蘆田; 十三林,居邵武梅林; 十四塘,居建寧; 十五井,移江西嘉禾; 十六永,居建寧永城堡黃坊; 十七延,居延平府; 十八城,居寧都石村; 十九潭,居邵武潭頭; 二十發,居祖鶴藪; 廿一橙,居延平府南平縣黃橙口。 宋周士樞《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除四蓋以外,幾乎都有了變化: 長和,調整為居禾坪侍奉;次梅改為居泰寧縣梅口;三荀改為居泰寧縣上荀;五楚改為居建寧楚上黃坊;六龜改為居將樂上龜洋;七洋改為居沙縣黃洋巖前;八改為政,居禾坪侍奉;九改為化,居汀州寧化縣;十改為衢,徙泰寧縣永興上下衢;十一改為盧,徙建寧縣盧田安吉坊;十二改為福,徙福州閩清細田村;十三林,改為徙泰寧縣梅林;十四塘,改為徙建寧縣開山堡石塘;十五改為發,居禾坪侍奉;十六改為潭,徙將樂黃潭;十七改為城,徙新城石塘,后移平溪;十八改為延,居延坪津口;十九改為允,居建寧縣允盛堡毛坊;二十改為井,居南豐縣龍井鄉雙井頭;廿一改為層,居延平府黃層口。名字改了五個;徙居處動了十四個。 以后《邵武禾坪黃氏宗譜》形成了《二十一子公名詩》: 和梅荀蓋楚龜洋,政化衢廬福林塘。發潭城延允井層,官吳鄭氏共流芳。 有的把后二句改為:“發潭城延同允井,層居念一共雁行。” 還有把“龜”改“規”,把“衢”改“瞿”,把“福”改“祿”,把“延允”改“石求”的;而對廿一子排列順序的變動就更多了。總之,廿一子遣走之時,都已成年人,然而,卻無一人有名字,以上這些顯然全是以居住地為名字的,實在令人費解。 關于廿一子還有三點:一是宋咸淳七年(1271年)周士樞在《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提到黃峭二十一子,共發70孫,時距黃峭卒后二三百年,當已定局;可是如今峭山宗支卻衍成193孫,劇增了123孫,翻了一倍多,說明其中相當多支系有不實之處。二是黃峭長子和,生于唐大順二年(891年),卒于天圣五年(1027年),享年竟達137歲,令人生疑。三是黃峭三子黃荀生于唐乾寧三年(896年),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時年88歲,這樣高齡的進士,亦值探究。五、關于“八句詩”。 “八句詩”曾經在黃氏峭山支系廣泛傳播,長期以來,有人把它說成是峭山后裔專有的“認祖詩”。其實“八句詩”遠在黃峭之前就已產生。近年有人考證: 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在李園之變前,有意制譜十三帙,分發給各子女,譜后附有《楚聲歌·送子行》: 駿馬同堂兮赴異邦,任從勝地兮立綱常。身居外境兮猶吾境,家住他鄉兮即故鄉。朝夕莫忘兮親命語,晨昏須薦兮祖宗香。根深葉茂兮同庥慶,有志兒女兮當自強。 據說這是最早的“八句詩”。 西漢宣帝本始年間,黃霸任丞相長史,與尚書夏侯勝犯忤旨“不立武帝廟”,遭連坐下獄,夫人巫氏將《送子詩》改為七律《認親詩》教諸子逃奔。 駿馬同堂赴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外境猶吾境,家住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根深葉茂同庥慶,陽夏兒郎總熾昌。 只是首句的“邦”改為“鄉”,末句改為“陽夏兒郎總熾昌”。 東漢獻帝時,董卓專權,太尉黃琬盡忠漢室,殉難。趙夫人淚訓諸子逃生,又將“八句詩”作些改動: 駿馬同堂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身居外境猶吾境,家住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愿蒼天垂庇佑,炎王兒孫永熾昌。 “炎王”寓琬子“黃琰”,以作認親私記。 唐高宗永徽間,黃守恭在泉州經商發跡,置田千頃,舍地創建開元寺。匡護禪師勸其讓諸子外出,自謀發展。分遣時,他又依前詩改作“饒鈸詩”: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佑,俾我兒孫總熾昌。 到了后周廣順元年(951年),又有了黃峭的“遣子詩”: 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 此外,錦田黃還有道隆的“認親詩”,寧德黃鞠也傳黃隆的“遣子詩”,如此等等。據云至今黃姓的“認親詩”已有六十多種,但總是大同小異,只作個別字詞的變動。所以,不論《納奄仁義譜》的稽核是否準確,也不論黃文華的探考人們是否認同,還不妨黃氏宗親中有更高明的見解。“八句詩”也許可以看成是黃氏祖輩的集體創作,它并非黃姓中某一支系的“專利”。六、關于黃潛善 《宋史》卷四七三、列傳第二三二: 黃潛善,字茂和,邵武人,擢進士第。宣和初為左司郎,擢戶部侍郎。生事,謫亳州,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開大元帥府,檄潛善將兵入援,拜為副元帥。二年,高宗即位,拜中書侍郎。未幾,拜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又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中丞張徽劾之,乃罷潛善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落職居衡州,責置英州諫官,尋卒于梅州。高宗末年詔以特復元官,復一子。 民國《福建通志》列傳第八: 黃潛善,字茂和,邵武人,元符三年進士。宣和初,遷左司郎中,擢戶部侍郎。坐事,謫亳州,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兼高陽關路安撫使。建炎元年,康王開大元帥府,拜副元帥。高宗即位,改潛善中書侍郎,遷同知樞密院事兼御營使、右仆射。力主和議,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中丞張徽劾二十大罪,乃罷潛善,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落職居衡州。尋,責于梅州,卒。高宗末,詔以特復元官。 秠,字伯瑞,潛善子,以父蔭補將仕郎,為御營副使。丁父憂,服闋,權會昌縣丞,調南安軍司戶,改差吉州判官,轉知南康軍建昌縣。任滿,通判南雄州,終筠州通判。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黃潛善(?—1129年),宋邵武(今屬福建)人,字茂和。徽宗時進士。北宋末年知河間府。康王(高宗)開大元帥府,他被任為副元帥。高宗即位后,任右仆射,逐李綱、張所,殺陳東、歐陽澈,主謀南遷揚州。次年進左仆射,與汪伯彥同居相位。因循茍安,不作備戰,為軍民所痛恨。建炎三年(1129年)揚州失守時,幾為軍人所殺。后被貶逐至梅州(治今廣東梅縣),未幾病死。 王庭珪《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黃公墓志銘》: 維黃氏邵武軍者,世系遠矣,代有顯人。公諱秠,字伯瑞,建炎帝相諱潛善子也。曾祖諱亨,朝散大夫,贈太傅。祖諱景,朝散郎,秘閣校理,充徐王府侍講,贈太師申國公。父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御營使;母徐氏,吳國夫人。建炎初,敵犯東京,仆射自河北領兵入覲,總御營使,大策秘畫,多更其才。不淹旬,國步再安,可謂有勛力再造。 《潭溪黃氏重修宗譜》第三卷: “仆射房邵武派”世系總圖 居長——黃虬——黃亨——黃景——潛辟、潛厚、潛益、五公、潛善 該譜始修于宋紹熙甲寅(1194年),主修黃東,字仁卿,黃榦長兄,由蔡元定撰《東陽黃氏世家宗譜序》。其后歷宋、元、明至清光緒十幾次重修。 《江夏環峰黃氏族譜》: “仆射房世系” 居長——虬——亨——景——潛辟、潛厚、潛益、五公、潛善 該譜始修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由黃勉齋三子黃輹主修于建陽環峰書院,真德秀撰《環峰黃氏世家宗譜序》 黃文肅世家宗譜》第九卷: “青山黃氏世系圖”邵武派仆射房世系 居長——虬——亨—— 景——潛辟、潛厚(宋戶部尚書)、潛益、五公、潛善(宋時人稱,建炎再造丞相) 上三譜記載與史志、墓志銘均一致。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在泉州開元寺,由崖公派、峭山公派、膺公派合修的《黃氏族譜》也作同樣記載。 但閩西及粵、贛不少《黃氏族譜》均載: 黃潛善,字云龍,俗稱“九子公”,是峭山公第九子化公的第七世孫,寧化人,任廣州刺史,卒于梅州。潛善父黃仁,生子二;潛善生九子。 “江夏黃氏峭山公宗支”: 黃化初官臺州參軍,自福建汀州寧化遷居廣東饒平。其子黃道,字潛盛(峭山三世)。傳至八世龍公,字潛善,宋進士,官廣州刺史,累官尚書(注:此黃潛善非青山派系譜中仆射房潛善公。仆射房的黃潛善有五兄弟,只生一子;而峭山公第八世孫潛善只有兩兄弟,生九個兒子,其后裔俗稱“九子公”) 據此,邵武黃潛善與寧化“九子公”當非一人,唯“九子公”之長子久昌,亦名秠,又屬巧合。故仍當待考。七、關于黃龜年 民國7年《永泰縣志》“列傳”: 黃龜年,字德邵,麟峰人,家于縣城北虹井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官河北西路提舉,入為太常博士。呂頤浩見而奇之。靖康中,除吏部員外郎,轉監察御史尚書、左司員外郎、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充修政局檢討官,遷殿中侍御史。時秦檜超拜右相,舉朝猶未知其奸,胡安國亦薦檜賢。龜年獨首論劾檜:“專主議和,沮止恢復,植黨專權,漸不可長。”上乃罷檜與祠。并劾檜黨王奐、王昞、王守道等,罷之。 《虎丘義山黃氏世譜》: 虎丘黃氏始祖黃敦,生六子,曰宗、禮、凝、教、啟、余,稱六葉同開。四葉黃教生黃騰,騰生元晊。元晊遷居永福(即永泰)龍井(即虹井),生惟幾、惟儼、惟愿、惟順、惟頌、惟正。惟正為朝散大夫,生子春,進士、太常博士。子春生選、遠、適。選進士、中奉大夫,生龜年。龜年子衡。 湖南《渠陽黃氏世譜》: 紹興六年(1136年),秦檜復相,誣黃龜年欲迎徽、欽兩廢帝,高宗怒,欲殺龜年,幸云陽公主陳情太后:“忠奸以國人為斷,帝亦聞朝野之言乎?”太后乃謂帝曰:“以姻親謀反,帝于何處聞之?”帝乃止。時值苖領吳太玉,聞金兵侵犯中原,徽欽二帝被虜,上書皇上,愿率十萬健兒勘剿金寇。秦檜欺君罔上,私通金國,反誣吳太玉叛亂,屢派將帥平蠻,多戰死。秦檜思復前仇,乘機奏請皇上,派黃龜年南征,欲借以除掉龜年。紹興八年遣黃龜年統軍出征,時吳太玉已被宋將所擒,寧死不屈而被殺,諸苖大恐。龜年得知吳太王受屈,便恩威并濟,免諸苖罪,使諸苖臣服;并在古州八灣與吳太玉之女吳月潔聯姻,回駐渠陽。從此,南方平定,人民安居樂業。紹興十四年,宋高宗宣召龜年回京,龜年鑒于奸臣當道,加上酷愛渠陽山水,辭不赴召,遂落籍渠陽上黃寨。龜年先后娶李、趙、吳三位夫人,生10子。在湖南9子,生56孫,繁衍484房,近百萬人,后裔遍布湘、滇、黔、桂、蜀、粵、贛、浙,以及港臺等地。渠陽現有黃龜年后裔十幾萬人。永泰與渠陽宗親已進行互訪,迎親祭祖。 而邵武峭山宗支曾把黃龜年編入峭山九子黃化支系:“黃化—俊國(龜年)—明武—成曉。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湖南渠陽靖州遷入捷為縣鐵爐鄉,成曉后裔又遷入云南善感縣屋基鄉。”這是誤會,自須糾正。八、關于黃道周 黃道周的族系說法不一: 志堅《黃文肅公世家宗譜》卷二載明崇禎十年黃道周為粵黃氏撰《江夏黃氏支譜序》中自謂:“余是世籍樵川,僑居漳浦。”樵川古為邵武別稱。這樣看來,他世籍系于閩北。而建陽黃勉齋潭溪書院黃道周題匾“瑞葉河源”,其落款又稱“裔孫道周敬立”;長樂陽夏賢祠即鵬上村黃文肅公宗祠黃道周另一題匾“繼往開來”,落款同樣為“明崇禎七年漳浦裔孫道周立”這些說明,黃道周屬于黃膺宗支。至于屬那一支系待考。黃既濟《黃道周的家族世系》則說:“黃道周出生于明神宗萬歷十三年(1585年)漳浦縣銅山深井(今東山縣),25歲時奉母命遷居漳浦縣城。他在《黃氏族譜序》中說:“余世籍霞漳。”“霞漳”即漳浦縣。道周先祖可上溯到六世祖黃德欽,乃系紫云黃氏詔安房律公派下,約出生于明英宗正統至天順年間,而后從原漳浦境內的詔安,遷居于銅陵深井村,以務農為主。德欽生三子:延堯、延貴、遺存。延存生二子:宗德、宗敏。宗德生一子世懋(道周祖父)。世懋生四子:季春(嘉卿)、復壽、仲春、涵春。嘉卿(道周父)生二子:長道琛、次道周。道周,字幼玄,一作幼平、幼元,號石齋。紫云黃氏五房詔安派《高坑黃氏祖祠重修碑記》中載:“文明伯石齋祖配其中,以彰千秋之烈”。這些,主要依據崇禎十六年(1643年)黃道周《乞言自序狀》。 至于《江夏黃氏峭山公宗支》中,在化公四子久盛下載:次子黃潮,1174年生于汀州,后裔遷福建永定之胡家坊,后遷莆田。至明代景泰間,由莆田遷漳浦縣銅山所深井開基。十二世祖季春公,字嘉卿,生二子:長道深,次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明末天啟年間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著有《易象正義》),現已傳下23世。對此,紫云宗支表示異議。九、關于浦西黃氏源流世系 黃材《始祖浦東登岸譜敘》: 吾祖燕人也,避五季之亂遷汴;金亂又遷杭,為杭著姓,世姻帝族。 《黃文忠公族譜序》: 余聞譜牒之作,上紀祖跡,俾示來世;下開子孫,俾識本源,厥功鉅且遠也。況余宋室逋臣,漂泊于東西南北間,可無譜以紀之乎?吾祖燕人也,避五季亂,遷于河南光州固始縣,繼避金亂遷汴,又遷杭,為杭著姓,世姻帝族,傳至先君天從公。 這說明浦西黃氏先祖,唐時居河北,因避五代十國之亂,先遷河南光州固始縣,宋代繼避金亂遷開封。后來,隨趙宋王族南遷杭州,與帝族結親,成為杭州的望族。 《江夏黃氏峭山公宗支》: 根據《獅頭黃氏族譜》提供:福建漳浦獅頭黃氏浦西獅頭(黃家寨)開基始祖“敬愛堂”是化公后裔。峭山公十五世均助公,諱順,謚鎮宦。后裔分居盤陀、高坑、九曲嶺后厝、少獅頭、杜潯鳳、髻山、縣城南門、官學口、舊鎮、霞美鎮下蔡、上黃社、福清新厝東樓、廣東陸豐、碣石、九更寮及臺灣等地。今人口有11000多人。 根據《前亭黃氏族譜》提供,福建漳浦前亭黃氏、浦西前亭開基祖是化公后裔。峭山公十五世均祿公,諱楊,字楊,號奇忠,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基前亭,傳至23世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合族修建黃氏大宗祠“鄂華堂”。至今后裔人口逾萬(含分支后蔡、歐厝、華林等地)。 查浦西黃氏大宗祠楹聯:“保王存趙祀,斂跡韜光,當時干濟更難張陸;奉父啟黃基,立規置譜,此日箕裘真紹汴杭。”前亭“鄂華堂”亦有祠聯為:“忠矣保皇存趙嗣;孝哉奉父啟黃基。”而且查譜牒,前亭的黃均祿正是浦西始遷祖黃天從的六世孫: 天從——黃材——炳翁——置庫——仁夫——均祿 可是,在《峭山公宗支》“黃化支系”中幾處寫到其后裔遷徙漳浦時,均無黃均祿的記述。 再看獅頭的黃均助,恰也是浦西始遷祖黃天從的六世孫: 天從——黃材——燮翁——制庫——憲夫——均助 而且制庫、憲夫、均助的支系都很分明。憲夫,制庫長子,字博,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配林氏,生四子:均濟、均敬、均泰、均助,住浦西。同樣的,在《峭山公宗支》“黃化支系”遷徙浦漳的后裔中,也都沒有黃均助。 還有一說,天從是黃峭山宗支從邵武離閩北遷到浙江杭州的后裔。但是,在《江夏黃氏峭山公宗支》遷到浙江省的黃化、黃層、黃發、黃井四支主要聚居地中,只有麗水、衢縣、建德、桐廬、龍泉,遂昌,并沒有杭州。 正是這樣,浦西世系作出說明:據原《獅頭黃氏族譜》稱:浦西獅頭(黃家寨)開基祖是峭山支系黃化后裔;原《前亭黃氏祖譜》稱:浦西前亭開基祖是今峭山支系黃化后裔。今峭山支系譜已不列此二房,現已明確澄清,他們實屬浦西支系。十、王臺黃氏屬于哪一支? 據反映王臺黃氏宗祠內,出現兩種認識: 一說是王臺黃氏由浦城—→將樂—→玉臺。其依據是民國37年黃邦佐抄本《越臺乾祠黃氏族譜》載:“入閩始祖晉公,字甲三,娶吳氏,男復。(生卒年月未記);吳氏卒于宋開寶九年(976年)。[葬]晉公于浦城遷陽嶺鄒坑;吳氏于將樂水南謝坊村玉華洞前、寶華洞對面。”“晉公隨王審知之眾入閩。”“二世祖復公(乙四),父晉,母吳氏,娶蕭氏。男弘。[葬]將樂西郊西亭嶺蔡坑與蕭氏合墓。”“[行實]祖(復公)設帳將樂三載,解帳出城,遇伍姓者,因戶稅莫償,夫婦被索急,幾死。祖盡解束輔,周其完稅。后伍姓者家道漸饒,欲報再生之恩,尋至浦城,迎祖遷居將樂。(復公)遂同母吳氏于宋開寶四年(971年)至將樂,卜居玉華洞之陽謝坊村,是為將樂始祖。” 另一說是王臺黃氏由邵武—將樂—玉臺。其依據2002年黃睦椿整編《王臺黃氏族譜》載:“一世祖:峭山公,字仁靜,號青岡。父钖,母楊氏。娶上官氏、吳氏、鄭氏,共生二十一子。生地在邵武南鄉禾坪鸛藪窠。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壬辰)四月十五日戌時,卒于后周太祖廣順三年(公元953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壽八十二歲。無病而終,葬于鸛藪黃家林,舊塋辛山乙向、立有石碑,在其父墓穴下。二世祖:復公,名龜,字維材、乙四。父峭山,母上官氏,娶秦氏、鄭氏、鄒氏、肖氏,生男:崇芳、熙重、有俞、長蘭、庚一、弘。公生于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時,卒年月日待考,葬于將樂西部西亭嶺蔡坑與肖氏合墓。(以下完全照抄黃邦佐抄本,包括三世祖、四世祖、等等)。這樣就把明明是兩個譜硬接在一起了。王臺黃氏明明是黃晉的后裔,而變成了黃峭山的后裔;他們本來自浦城,而變成遷自邵武。 兩種說法與做法,從譜牒研究角度看,孰是孰非,明眼人自有判斷。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29 16:24:2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