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65092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72人
902部
作者:福建“黃姓宗親網… 文章來源:源自:福建“黃姓宗親網” 軒 轅 世 系 黃 江 夏 譜 傳 [福建·平和]供稿:黃漢聰前 言《軒轅世系黃江夏譜傳》落成出版,做為我黃氏重修公譜的倡議,也是拋磚引玉之意! 我黃氏繁衍播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足跡遍及五大洲,橫跨東西兩半球,源遠流長赫赫稱世。追本溯源,慎終追遠,只要是中國人黃氏子孫,哪個不想哪個不期望呢?黃氏孝子賢孫志士輩出,待有機會時,在全省或幾省,或全國性,把國內外各支系的血緣,來龍去脈,查接成象一個人的經絡一樣,匯成“公譜”是每個黃氏裔孫的責任,望各地堂族親,組織有志賢能之士,尋根溯源,互查相接,達到眾堂宗族親的需求欲望。 此譜的內容:具有“黃帝歸天”,“陵墓祭文”。“來源考證,“修譜奏表”“御賜壯諭”、“江夏淵源”、“明朝遺序、江夏堂淵源序”、“宗中十詠”。“廟制五則”。“演訓民六諭”,“前賢五戒”,“教家規約六條”,“家訓四解”,“貧富俗論”,“和氣致祥論”,“黃氏族譜序”,“軒轅世系”附錄等文章(世系中也有詩、傳記)都是我氏的先圣賢能名人所作,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難能可貴的歷史文物遺產,這是我黃氏的自豪啊! 譜的來源是據上祖遺留各地所存的譜本,因為殘缺不全、錯漏甚多。我們自一九八一年至今八年來的努力,曾走過邵武、寧化、泉州,詔安、饒平、云霄、廣東、廣西、龍溪、海澄、平和、大埔、永定等縣市,搜集部份宗親的《譜本》,以及參考了省統戰部翻印的《唐山過臺灣的故事》《府志》、《縣志》、《辭海》、《公府譜記》等資料譜本。研究核對,去偽存真,試圖為規范本,故定名為《軒轅世系黃氏江夏譜傳》。在接觸舊譜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有的譜中把少典當做黃帝的四代孫,據史志記載:“歇公、戰國時楚國貴族”。“霸公、西漢大臣”。相差177年, 是不能為父子關系,有的譜記載:歇公是峭山公,是邵武禾坪開基祖,據史志記載:“峭公生于應晉石敬塘大福元年”,是邵武傳世祖。近一點即峭山公之子“化公”,寫成“寧生化”。于是到化公創居的寧化縣志辦核對后,“寧公又名化”。問題解決而釋疑。 有的譜記載:“峭公生于唐末,出任唐李明宗(926 )時、歷任五代之官及寧宋太宗朝代的官”。這里相距72年,有的記載峭山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4), 卒于后周太祖廣川三年癸丑(953年),享壽八十二歲。 ”“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賜進士出身御史中承黃洽謹寫的宋朝遺譜序中道:“我峭山祖是登祥符戊申(1008年)三甲第九名進士,宋元豐五年壬戊(1082年)敕封少保。“上述等問題,說明集中匯編公譜的重要性。關于我峭山祖究屬那時人呢?我們查對多本譜,認為皎瑞寫的《峭山公略傳》和內閣大學士道周公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的重修本等為依據,認定峭山公生于后晉天福元年丙申,年三十登宋乾德三年進士......年六十六歲歸隱林泉,八十七歲元豐五年御贈太子少保,宋明道二年(公元 年)逝世,賜謚文烈,享壽九十有八敕葬邵武鸛藪之原......,等是較準確的。 關于認祖詩,各地流傳不一,如“駿馬登程往異疆”,把“駿馬”念成“信馬”“迅馬”“策馬”。駿是高大壯馬,策是鞭子,迅是快的同音字和義,則快馬加鞭,奔馳前進的意思,并不是三**姓。 所以,本譜中的老公詩,老媽詩是統一規范而正確的。后面的三篇附錄所載的世系及名字說法不一。誰是誰非難定,但它是先賢名人所作。是歷史寶貴的遺產,不敢輕易更改舍棄,保留下來供賢能志士稽考之用,比較鑒別,具有深遠意義。此重修本是我們八年的碩果,做為榮前人,耀后世的黃氏子孫,盡一點心愿!當然,修宗立譜,修譜是我們義不容辭之職責。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加上編寫時間倉促和局限,可能有不少錯漏之處,造成世系中出現或詳或略的偏向,謹望指正。 在編撰過程中,承蒙平和縣國強鄉霄嶺黃梧文物修建委員會及成璋、華民、榮炎、黃坎、松樹等裔孫的努力下,也得到漳浦、奧杳等宗親寧化縣志辦、平和縣志辦、漳州市地志辦、省統戰部、住臺灣裔孫黃鳳儀及住廣西裔孫黃義雄、黃華煊等給我們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江夏子孫,忠孝雙全,繁榮昌盛、萬古長春。 主 編:裔孫 云霄霞洞 黃有才副主編:裔孫 平和白葉 黃志耀裔孫 平和霄嶺 黃 武裔孫 平和霄嶺 黃俊源戊辰歲、公元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日 頓首拜撰書 一、黃帝陵 歷代相傳軒轅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座落在陜西省黃陵縣城北面一公里的橋山之巔。(黃帝陵全國有四座甘肅、河北、河南、陜西各一座,本文指陜西黃陵縣的一座)。 黃帝陵墓高三點六米,周長十八米,墓前立碑,上面刻有“橋山龍馭”。傳說黃帝在這里升天。碑前有祭亭,亭內又豎碑,碑上刻有郭沫若所書“黃帝陵”。亭前有一土丘,高十數米,是漢武帝為祭黃帝所建,故立碑稱“漢武仙臺”,登上仙臺,上見橋山高陵,古柏參天、山下溪水環繞,風景如畫。橋山東麓有黃帝廟。廟內殘存北宋以來的碑石五十多塊、刻有漢族及滿蒙古等少數民族的祭文。又有古柏十多株,其中最大的一株高十九米多,胸徑十米多,根深葉茂、蒼翠挺拔,相傳是黃帝親手種植,據古史的記載傳說,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黃帝是后人對軒轅的尊稱。黃就是土地之光輝、農業的象征,黃帝生于山東壽丘,逝在河南荊山,葬在陜西橋山。 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適于發展農業生產的黃河流域聚居著許多氏族,后逐漸結合成一個個的部落。其中最強盛的部落有兩個,一個是以炎帝為首的“苗”,一個是以黃帝為首的“夏”,后來炎帝、黃帝發生矛盾,在阪泉(今河北省阪泉縣)之野打了一仗,黃帝戰勝了炎帝,建立了統一聯盟的社會機構,黃帝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許多氏族離開了他們原來的部落投奔黃帝,其中有羌人、夷人、戍人、狄人、苗人等,他們定居在黃河流域的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取名叫做華夏族。當時華夏部落的活動范圍,東到東海之濱,西達昆侖山脈,北至幽陵。黃帝帶領著臣民開發黃河中下游,他的妻子嫘祖教民種桑,養蠶織布縫衣裳。大臣倉頡造象形文字,大橈編歷法,領倫制樂,雷公岐伯制藥,還造舟車,制了弓箭等,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原始文化。黃帝一百一十歲時,在荊山煉鋼鑄鼎,鼎成之日,天空降下一條黃龍傳天帝旨,詔黃帝歸天,黃帝騎上黃龍,群臣聞訊跟隨者七十余人,黃龍騰飛到陜西中部上空落在橋山,這時黃帝和大臣決別。 黃龍再度騰空,躍入云端,黃帝離開人間,為了追念黃帝的功德,華夏臣民便把的衣帶、靴子、寶劍等物安葬在橋山,這就是今日的黃帝墓。中華民族都是黃帝子孫,每年清明節,歷代政府都派員來到黃帝陵墓祭掃祖先圣陵。 (抄自一九八一年福建日報) 二、祭黃帝文 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代表蘇區全體人民致祭黃帝墳墓,舉行民族掃墓典禮。《祭黃帝文》全文如下: 維中華民國廿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陵。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社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先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河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備,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諼。經武整軍,詔告烈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 當時,正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不久,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時期。“祭文”贊頌了黃帝開創我文明古國的偉績,頌揚了我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精神,著重表達了我黨不避艱苦,奮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決心。黃帝是我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振興祖國精神的象征。我黨在延安時期,曾多次派代表到黃帝陵祭掃。 三、黃氏來源考證 黃(江夏郡)黃姓中國人的光輝家世,根據后世的考證是這樣的,四千五百年以前,君臨華夏的黃帝子孫顓頊帝高陽氏,高陽之子為稱,稱子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吳回兩個兒子,曾先后擔任常嚳的火旺,也就是后世所稱的祝融氏,其中,吳回的兒子陸終又生了六子,依序為昆吾、岑胡、彭祖、會人、遭安、季連。這六個兒子是我國民族演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后代,曾經繁衍了許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蘇、顧、溫、董、彭、曹、婁、嬴、沈、姒、唇......樊、芋等十四姓。而本文所討論的黃姓也跟這些姓氏誼屬兄弟,是陸終所傳下來的一支后裔。當然,他們也是最為名正言順的黃帝后裔之一。 關于黃氏的得姓淵泉、歷來的考證十分詳盡,譬如《姓纂》上指出:“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諸既孝義黃氏族譜》的序文上也更詳細的記述說:“黃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陸終氏,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并,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 從以上的記載看來,陸終的這一支子孫,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于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列為當時周天子的諸侯之一,《左傳》上所記載的“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指的正是這個黃國。后來,黃國終于被野心勃勃的強楚所并,于是子孫四散,開始以國為氏。我國的黃姓,正是這樣來的。 黃國,在秋春時期雖然未曾大紅大紫,與其他諸侯一爭長短,最后還難免被滅的命運。然而,他們在并入楚國之后,在稍后的戰國時期,就以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開始,即出人頭地,表現得多采多姿,經過兩千多年的繁榮滋長,終于成為了我國一個人多勢眾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黃歇,在國人的印象里可說是大名鼎鼎,他是當時的楚國人,也就是春秋時被楚國所并以前的黃國后裔,他曾經相楚廿余年,門下食客經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傳諸侯。據傳他后來并曾奪取楚國的天下于衽席之上,由于楚考烈王無子,他就把自己經懷孕的妻子獻給楚王,后來生下一男,就是后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覺之中把楚國的天下據為黃氏所有,春申君當時的顯赫,實在不難想象。 以上是被后世所遍普承認的黃姓來源,另外,根據《黃氏族譜》的記述,則黃氏的姓源有多端,說法不一致。該譜是這樣說的:黃氏出自江夏(今江西戈陽縣),或云顓頊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或云伯益賜嬴姓,其后受封于黃;或云一世高公居古獄州,在商大戊時受封于黃;另有一說,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賜姓黃,后因散亂,復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為楚相,開基于武昌府為江夏。這段記載,雖然對于黃氏姓源的考證不一,但仍不失一項重要的參考資料。 具有輝煌家世的黃氏,在秦漢天下統一之后,以迄于今日一直是濟濟多士,發源于古時的江夏的黃氏,是在唐代之時開始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的,關于他們的播遷情形,前引的《黃姓族譜》上有極為詳盡的記載,茲志于后,以供黃姓人士探求本身來龍去脈的參考。 其先四十三世南陸,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世珂即仕晉,徙江西廣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遷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劍,子二,分居晉江。七十九世禮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蕭,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劍。峭(宋祥符元年進士),妻三,嫡七,分居宜黃、九江、莆田、邵武、晉江;庶三,子居建寧、汀州。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長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東莞、崇安;三居汀州,支分龍巖、寧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寧都、撫州;五居建寧,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長分興化、仙游;次分仙游惠安、土溪;三分晉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來、揭陽、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州,子三,長移寧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饒平;次居永定,支分饒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長居龍溪、浦城;次居大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陽、惠來、霞浦;三居長泰,支分潮之普寧;四居平和支分饒平、詔安、秀嶺。同世久書(康)長居大埔縣,次居梅州,支分鎮平、平遠、興寧、河源、龍川、長樂、惠來、潮陽、廣南。同世久安、久興,支分嘉應、陸豐。 在我國南方的福建和廣東,黃氏一直是一個族大支繁的大姓,甚至一海之隔的臺灣,黃氏也是全省的第三個大姓,黃姓省籍人士之多,僅次于陳、林二姓。這種情形,看了上面有關黃氏播遷經過的記載,就顯而易見絕不是偶然的了,臺灣黃氏與大陸黃氏的“一脈相承”的關系,更是一目了然。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考據,黃氏是跟隨延平郡王的大軍八臺的,到了滿清克臺,由閩粵兩地來臺墾荒者,更是絡繹于道,始終成為本省望族。 《百家姓考》 四、江夏黃氏族譜表 咸亨元年八月十五日,臣黃禹錫稽首,竊惟,頓首,探月屈以知物,攝天根以識人。原于: 帝德之覃,敦本乎,乾元之厚德,臣、工快睹夷夏共瞻。臣等謹奏皇帝陛下,臣姓顓頊子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以國為姓焉。商史黃滾父子為皇姻。周將黃淵佐靈王為將帥。春秋黃歇受封春申君。漢相黃扉,西漢黃霸,教化大行,得吏民心,治平為天下第一。念臣之遠祖江夏以來,亦頗繁衍斯。臣來溯連枝,自承東漢太守劉護族表。孝德黃香建廟湖廣德安府。墓在安陸。既諸伯叔共祀之祖也愿! 呈上準臣修譜,曷勝榮幸之至。謹奏表呈奏以。聞唐進士尚書黃禹曷 奏五、御賜黃氏發祖源流繳 朕按爾姓發源蓋自炎帝神農氏,得位一百四十年,傳于帝臨,在位八十年,臨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宜在位四十五年,宜帝子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帝子帝里在位四十三年,里帝子節莖坐克及戲皆不在位,克子帝榆,罔因諸侯離心,其臣蚩尤作亂,而帝遷都于涿鹿,其諸侯侵伐,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眾諸侯來賓從軒轅。軒轅修德治兵撫萬民,度四方,尊為天子,即黃帝有熊氏。黃帝母曰:付實初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個月,而生帝于軒轅之邱,因名軒轅。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氏是為黃帝。黃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壽一百十有二歲,葬于喬山,即今延安府四部縣北。元妃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不得位。娶蜀山之女,曰昌仆是為女摳。感瑤光貫日月之祥。而生顓頊。初佐少昊國于商陽。號曰商陽氏,年二十即帝位,帝,靜淵而有謀,疏通而知遠,養材是任地,載時以象天,故后世稱為歷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七葬于汴陽,即今東昌府。娶鄒屠氏之女,生駱明。駱明之傳夏禹也。生蒼舒、貴豈、禱戲、大臨、龐降、庭緊、中容、仲達稱八愷。又娶貴勝氏之女生卷章、窮蟬。窮蟬之傳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嬌,生子曰黎、曰回,黎代為祝融官,佐高辛氏。回娶夏侯氏生陸終,陸終娶鬼方氏發,發左脅生三子,發右脅生三子。曰樊人、曰惠連、曰錢鏗、曰會人、曰遭安、曰季連,長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于昆吾,三子錢鏗封于彭城。四子會人封于鄭圩,五子遭安封于朱圩,六子季連封于楚地。而次子惠連受封于黃國以國為氏。爾姓故出于黃帝而封于惠連為受姓祖也。系出神明,準志譜牒,永傳勿替,特諭唐中宗咸亨元年冬臘月命下 六、江夏淵源序 蓋聞一姓之興必由祖烈余讀生民思民考什未嘗不嘆周家世擇之而為之后者洵能報本追遠于無疆也古之得姓者不一或以國或以官或以字中天以上荒邈難稽愚者,安于固陋圖其近而忘遠使一脈之傳派別之分茫無可據是亦睞于世次之序博考者能憾焉我黃氏始于陸終之后漠唐以來吾族始大而姓赫赫者于閩粵間者則又自宋元之際者也余世籍霞漳長通仕版竊為訂世聯族之屬統遐邇壹親非譜無以明之久持此論因鞅掌這勞未有發咨嗟者久適人重修家譜求正于余序焉族人曰觀水者必穹其源樹木者必植其本有所生者必溯其以子之淹流遠者閩粵紹遐稽略者則詳之闕者則補之曰宗者則次之民派者則聯之宣特僻處者敦天潢之雅凡在人荒以內棠棣既翕之風無難復靚矣是譜之作其為功何巨也余重族人之請不敢辭爰正襟危坐而言曰是殆余之志也夫夫人莫不所由來之祖然世遠年湮或以疏陋之故不陳敢述以此譜之考核明近而不所親遠而不忘其本自周秦迄今日數千年于茲矣世次詳略十頁言吾族人之馨香斯譜者為何如而敦睦族屬之情因感發而興起者又何如哉詩曰孝思不匱永錫十一頁類又曰永言孝思。維則此固作譜者之深心正余之所禾表而出也是為序旨崇禎十年丁丑歲春王正月中浣賜進士第內閣大學士世孫道周興手撰原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紀事實譜以序昭穆能明則宗派鳥得而紊哉今黃序譜牒十一頁世有年清白井然開卷一覽上以見先人之勛業下以見后人之嗣續非善述者而能之乎書此為萬世勉吉州文天拜撰 七、明朝遺序 譜牒之重于世邁以其明祖之所自出合族之所修同茍非譜之作則文獻向以徵世系向以明文獻微矣世系明矣斯可謂之譜哉茲南臺雙井頭黃氏大有賢人難更仆數正江右名家之一也其宗出自江夏厲三千余載矣予因有賓主之好而其敢出一言序其事以表黃氏修建譜牒之盛舉也予嘗讀唐風杖杜而知同姓之可親讀小雅黃鳥而知異姓之不可特蓋謂溯其始而不失其源究其分而不忘其本本支有次昭穆由是而明親疏由是而別流派雖遠其源不斯譜之所以為世重矣而予所見世家大族雖后生小子蕩析離居問其族則漠然有不能應答者吁幾何不親為路人而莫之識哉今黃氏上追宗派厲敘其由傳及后裔雖千百之下而莫不識其源流也古之黃渥與庭墜隔七世而復通亦以譜牒而不失其傳故至久遠之后猶能合其宗也黃氏之譜不可以不修其有關于世教孝子慈孫之用心厚而非簿也公而非私也予故重其事而敬肅以為之序焉旨皇明萬歷二十四年歲丙申攝提月望后之吉賜進士出身敕授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推官嘉興府同知淳吾氏曾綸頓首拜撰 八、江夏堂淵源序 嘗觀天地之內莫大于山水之流行也其浩瀚之勢似不可究浩一自溯源于星宿而條縷晰之象了若指掌矣山之蟠純也其層卒之觀似乎難枚舉一自歸根昆侖而蜿蜓聯屬之狀洞若觀大矣、然則念諸山水而生人之族屬其亦統之有宗派之有序從可知矣吾黃氏系出江夏自春申君后歷漢唐宋明以及大清國朝支流繁衍占籍于巨郡各聊者生聚之盛幾越他姓弟一父之子派別支分不無途遇而罔所識別以故前之人敬勒是譜為我一姓宗坊考據源流之計亦見也,次之編敘不差又將分住州府縣加記悉矣,然傳之以久譜志多蠹其事跡不能無訛錯之虞爰于公務之暇因切校正之思逐參觀我同宗各處諸譜為之核其世代詳其分派記其屬籍列其科名監其實錄而我族屬至切仁孝者從此詳素何處遷移庶可睹指知歸以俟后日大修我黃氏家譜自然一一詳明不紊則天潢之誼益固敦睦之情益慰矣不揣鄙陋爰以俚言并諸譜首旨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嘉平月上浣漳和世孫襲一等海澄公欽命廣東全省水陸提督羊門簡盥手撰 九、重修族譜謹末譜四則立教三方再跋于后 其一、漫道譜內。系志弗詳。一意精詳。不免中傷。聊藏雙語自彰,彰不顯為長,不紊為長。 其二、譜內諄諄將奚求。詞不悠悠意,自悠悠庸言,庸行祈急修,為儔勿下為儔。 其三、譜引前修果如何。妄作非宜,循理為宜。已所不欲切勿施,存心惟恕,行事惟恕。 其四、譜崇節儉。古若何末。不務多本必務多,逐日修為莫間過,隨分為高居易為高。 立學方: 孝友敦敦是真修,行言謹信須力求。胸懷磊落方愛眾,仁者尊崇最急籌,為學當欽此圣訓,奚夸伎倆足相疇。若曹貴識教來意,莫俟迷時滿面羞。 養生方: 人世養生將奚求。清虛恬淡毋煩憂,從容簡默神方定,舒泰含宏氣必悠。獨宿醫謠尤妙樂。花街酒巷莫牽留,若曹貴識教來意,莫俟病時始自愁。 處世方: 茫茫世界已堪憂。耳目經心當自籌。長在青山霧爭岫,常澄綠沾涇混流。蓮生出土地沼囿。松務參天雪霜仇。變態情形多類此,含宏忍耐德日休。 七世孫有慶題書 十三世孫丞烈抄 十四世孫慶淞抄 十、附宗中十脈 一曰知宗道:川水有源樹木有本人不知宗云胡其蠢推本索源先祖是尊敬而奉之乃重天倫。 二曰重宗譜:土地有版田宅有段世系相傳不可等閑觀譜知系親疏無間修而重之名分安安。 三曰紀宗實:作惡者殃作德者昌有善不紀空帙徒懸惡難當隱善則宜揚先人可法奉為舊章。 四曰立宗祀:祖先杳杳無祀則散而不萃孝思實難立嫡立長庶出罔千祀親追遠須聽斯言。 五曰敬宗祭:親有言笑敬則如在春秋享祀胡可稍懈古人將祭臻齊犧牲粢盛弗潔宜戒。 六曰肅宗行:侄宜叔后弟勿兄前斯道易簡各教最先凡人玩忽遂愫圣賢動容周旋式莫愆。 七曰周宗急:人于姻戚施興獨先熟知本宗休戚相聯患難既共富貴亦然知族知親真合彼天。 八曰守宗業:創業固難,守安不易愚幼罔覺花酒游戲家業蕩盡辱身喪志有勤有儉盍其鑒諸。 九曰慎宗名:前人命名后人宜諱孫犯于祖謂之不類名有取義尤當思維如何犯之不知其非。 十曰修宗支:圣賢之教必著于書修譜睦宗俚詞奚恥言顧須顧行辭貴達意凡我族人有志宜抒。 十一、廟制五則 一、祖廟棲神之所,最宜潔凈,平時將門堅閉,朔望焚香、燃燈、灑掃遇祭祀分班序立,務要整肅,不許遲慢混亂,有事家房長副宗子宗正等,共為公議,閑時不許開借,引接外人,有擅自開借及褻穢不敬,合眾責之。 二、祖廟祭祀,及追遠報本,首務正月元旦,宜辦羹飯,率子孫齊到祖廟,恭謁次日宗子、婦。合眾婦俱限上午,齊謁其衣服首飾,只用簡素,不許奢侈,元宵耀燈致奠,清明為春祭,端午薦時食,中元為秋祭,春秋宜行大禮,除夕行奠大祭,用豬羊物品照常,設辦食棹,禮物只依常品,勿為珍奇難續,務要精潔。勿穢褻祖先祭畢,頒昨合飲,所以聯骨肉一體,歡得過飲,亂言爭兢,以傷分誼,以貽祖羞,違者公議行罰,以懲不恪。 三、家族以明倫為先,其尊卑長幼名分,關擊匪細,凡吾家子侄,不論親疏貧富,要以長幼為序,吉慶相賀,患難相扶,過失相規,勿以長富而制壓幼貧,勿以卑幼而凌犯尊長,尊長有忿爭,卑幼當遜讓,告嗚家長處分,家長亦當執持公道,不可曲徇親愛,令人郁抑間,有子侄,特富恃強,恃勢非理,相加生端騙害,甚至鄉閭被酷,無所控訴者,敢怨而不敢言,此極惡道,深損家聲,當合家房長副,共懲其不遵教誨之罪,惟被外人欺侮,并無賴者,相當率扶獲資助之,不許秦越等觀,如有不肖子孫,串通外人,陷害本宗,此立心奸險,為祖宗罪人也,合族當共革逐之。 四、破家滅身淫賭,為最近來族中賭風,漸殺然而未止,有一二無知賭博,不止不為亂我家法,而身家蕩滅,由此觀之,性命皆完矣,若荒淫致毒,貽害子孫,禍也不淺,今后父兄,務要訓督子弟,各守本業如有不悛,故犯規訓者,父兄訪察真的,即拘送入廟,重責,不論賭之大小,奸之內外,俱當懲戒禁止。此乃保身守家之要務,各宜遵守。 五、今日得沐,思榮族中,得被思陰俱由,祖德厚培,凡我族從,于利人之事,當共力為之,損人之事,當共力止之,勿寬以恕已而過于責人,庶愈宗道以纘,祖德以報,天地或有驕悍,自恃非理相加,皆執拗弗自檢點,聽仆人之唆使,而不知壞一家之規,誨而不忌,一人行之,而無以懲,群眾效之,而不知止,其喪元氣傷,祖德不亦甚乎,何如各安生理,莫作非為,六守諭遵五戒,守法為善,共遵樂事,俾鄉人稱我,可久可大之,家乃今日立廟鄉陳規之,至意也!尚其共遵,毋勿哉。 十二、演訓民六諭 一、孝順父母:仰惟前訓,首導民孝,孝原百行。倫先五教,父生母鞠,圖報罔效,服勞奉養,順志尤高。 二、尊敬和牙:一體始分,分為兄弟。兄長弟幼,尊卑斯擊,犯上午憲,凌長不義,國治家齊,天倫秩序。 三、和睦鄉里:人生世間,天合至親,族黨與居,親惟毗鄰,相友相助。鄉閭聯恩,周官六行,惟睦是云。 四、嚴訓子孫:吾身委蛻,而為子孫,繼體守成,亦籍后昆,教家無法,四業何居,以兒為豚,受業課程,世宜諄諄。 五、各安生理:凡人之生,有生之理,茹血衣皮,生民伊始,士農工商,四業可居,經營無懈,不寒不饑。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29 18:29:4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