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76235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87人
902部
來源:天府黃氏 作者:黃 奎 時間:2008-1-25 四川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大省,現川人的祖先大多是從南方各省及中原腹地遷來。在三國蜀漢時,黃氏家族就拉開了遷徙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的序幕;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大量人口如潮而至。遷移頻率快,范圍大,人口多,為四川的墾殖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給族人尋根問祖、宗親聯誼及文化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近年來,我通過電子網絡、志書、族譜和報刊等多種渠道,廣泛搜集入川始祖的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歸類,發現有239支人馬入川。 在搜集的材料中,有的只有輩次,有的只有落戶地點和入川祖先,有的只知道是入川到某地的黃氏,有的只知道在某個狹小區域(很小的地名,如青石坳)落戶。象以上四種支離破碎的材料,價值不大,我就沒有錄入。在收錄編排時,我以各大宗為條塊,以各支派為主線依序排列。這樣宗、支分明,條理清楚,便于查找。 由于四川市縣多,面積大,遷徙的人口分散,尤其與偏遠地區的宗親缺乏聯絡,統計上肯定還有一些遺漏。所以,今后還要請各位宗親大力支持。一是積極提供材料,及時補充、完善;二是有錯誤的地方,請提出來及時更正。從而更全面地反映黃氏祖先的入川風貌,為尋根問祖、宗親聯誼及文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黃琬后裔 一、漢末太尉黃琬被董卓部將李傕所害,其子黃權與弟黃保遷四川逃難到巴西(現閬中)定居。 黃權生三子:邕、崇、賈。崇無子,隨諸葛瞻戰死沙場。賈任蜀光祿大夫。其子廣,字濟芳,任蘊州統兵大元帥。蜀滅,廣自巴西遷江西信州(今上饒市)定居,后裔支分江西、福建等地。 福建黃鞠后裔 一、 黃圣官、黃國雄,黃鞠后裔,由福建石橋遷四川定居。 福建黃守恭后裔 一、泉州黃守恭后裔,從晉江桃源(今石犻市靈秀鎮塘園)遷四川,黃守魁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高中武探花。 福建虎丘黃敦后裔 一、敦公第三子黃凝的后人黃洽,從福建省清流縣遷四川。 二、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17世孫黃同榜、黃同橙、黃同興,20世孫黃元升,22世孫黃國選、黃通金、黃通禮、黃通武、黃通政、通讓、黃通賢、黃通富,23世孫黃光鑧、黃光紅、黃光文、黃光榜、黃光梅、黃光琉、黃楚臣,24世孫黃昌德、黃昌要、黃朝壽、黃朝吉、黃朝清、黃朝欽、黃昌龍、黃昌鳳、黃昌理、黃昌席、黃昌翎、黃昌鯉、黃昌論、黃昌化、黃昌圖、黃昌淵、黃昌澗,25世孫黃朝禎、黃朝禮、黃世諫、黃朝道、黃仕才、黃朝接、黃朝堯、黃朝末,26世孫黃漢汪、黃漢貴、黃漢仕、黃漢文,36世孫黃均崇(從貴州遷入),37世孫黃同相、黃同韶、黃同武、黃同中、黃芳、黃同美,38世孫黃方年、黃萬珈,41世孫黃再朝、黃再福(由福建靖縣遷入),46世孫黃始棋(字川秀),47世孫黃浦先后遷四川定居。 三、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27世孫黃保光、黃保先遷四川,黃保黔遷四川黔江縣。 四、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29世孫黃俊才、黃俊仕,遷四川秀山縣落戶。 五、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36世孫黃秀貴,遷四川峨眉縣定居。 六、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38世孫黃透禮,從綏寧縣聯民鄉米沖村遷重慶永川縣大馬井口落戶。 七、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后裔黃傳芳、黃傳宗、黃文保、黃金堯,由銅仁縣遷四川定居。 八、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后裔黃秀文,由天柱縣遷四川,金襄、金梳、金盈、金價由天柱縣遷四川遂寧。 九、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后裔黃承瑞、黃承顯、黃承照由巴州遷四川桂子山。 十、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后裔黃定一由九江遷四川秀山縣。黃遠長由居靖縣遷四川。黃仁機、黃仁碧、黃仁秀、黃進世、黃淵菊、黃元城、元漢、黃啟鰲、黃啟祥、黃啟敏遷四川。黃萬照由貴州三穗頗洞院屯遷四川。 十一、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后人)后裔秀然、仁勝、仁土、仁智遷四川潼川府遂寧縣,公柱(字璞臣)、公梓遷四川錦州德陽牛馬淹,公梁遷四川潼川府安岳縣,公勝、正家(字土化)、良旺、良爵、良珠、良珍、良棟、良謨遷四川潼川府蓬溪縣井田壩,寶廷(字月明)遷四川武陵縣,世龍、定桂遷四川綿州德陽縣,正位(字永元)仁著、透露(字真選)、大泰、政坤、秀成、進三、進太、俊明、秀富、秀貴、保聲、傳芳、真金(字南重)、真松(字尊賢)、真質遷四川,真許(字才連)遷四川雅州合江名山縣,真聰(字文炳)遷四川永寧縣新化里一甲。秀珍由靖州高枧團遷四川,真福、真愛、真源、真勛由靖寧掃竿嶺遷四川安寧橋,真資、如月、良工、保科、保全、良祥、均記、透昂、元貴、新屋、老下、慧生、云貴、中通、如昆、真錦、真昌遷四川,良郁由靖縣旗家莊遷四川大楊灣,仁義、儀禮、秀柏、萬裕(字日高)、通模(字全向)、真松、良世、良仕、良杰、良貴、均成、富賢、放賢、均受、中甲、中琦、孟和、孟吉、孟科、甲魁、昌魁、漢樓、漢倫、漢相、漢典、保文、保武、保齡、保元、保先、漢江、漢水遷四川,定彪由綏牢不可破武陽鋪遷四川,益遷、益舉由靖縣遷四川。 十二、虎丘敦公第五子黃啟后人亨明(字顯輝,復旦大學畢業),其子秦、潼、蓉、蜀定居成都。 十三、黃龜年后裔成曉,于清康熙年間從外省入川,遷犍為紫云鄉(今鐵爐鄉)朝陽壩水孔廟。 十四、龜年公后裔黃萬明三兄弟,原籍湖南長沙府綏寧縣武陽黃石灘畔楊家沖,先祖黃奉祖于康熙36年丁丑(1697年)遷居重慶榮昌縣東單李子里朱家灣。 字輩為: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十五:黃龜年第八子秀秋的后裔,從湖南靖州入川,南充黃氏字輩是: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俊秀仁中定,正大自克昌。 十六、虎丘黃敦三子勃(也是龜年公后人)后裔秀然、仁勝、仁智,遷四川潼川府遂寧縣,黃公柱、黃公梓遷四川綿州德陽牛馬淹,黃公梁遷四川潼川府安岳縣,黃公勝、黃正家(字土化)、黃良旺、良爵、良珠、良珍、良棟、良謨遷四川潼川府蓬溪縣井田壩,黃寶廷(字月明)遷四川武陵縣,世龍、定桂遷四川綿州德陽縣,正位(字永元)、仁著、透露(字真選)、真金(字南重)、大泰、政坤、秀成、進三、進太、俊柳、俊明、秀富、秀貴、保聲、傳芳、真松(字尊賢)、真質遷四川,真許(字才連)遷四川雅州合江名山縣;真聰(字文炳)遷四川永寧縣新化里一甲,秀珍由靖州高枧團遷四川,真福、真愛、真源、真勛由靖寧掃竿嶺遷四川安寧橋,如月、良工、保科、保全、良祥、均記、透昂、元貴、新屋、老下、慧生、云貴、中通、如昆、真錦、真昌徙四川,良郁由靖縣旗家莊遷四川大楊灣,仁義、儀禮、秀柏、萬裕(字日高)、通模(字全問)、真松、良世、良仕、良杰、良貴、均成、富賢、放賢、均受、中甲、中琦、孟和、孟吉、孟科、甲魁、昌魁、漢樓、漢倫、漢相、漢典、保文、保武、保齡、保元、保先、漢江、漢水遷四川,定彪由綏寧武陽鋪遷四川,益遷、益舉由靖縣遷四川。 湖南靖州(渠陽)黃氏黃龜年后裔(上世系存疑,待考) 一、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次子仁地后裔黃通來、再鸞,由湖南會同縣禾口黃家寨房遷仁壽縣;真華及五子遷四川(合川)合州五坊鈞。一同入川有良祥、良弼之子及榮香、榮貴、均華全家。 二、龜年公(俊國)黃龍次子仁地后裔黃通敏、通典,由湖南會同縣廟背房遷酉陽縣臘湖。良龍及三子、再桿與二子,乃虎公長子仁恩后人。良元及子、均二、均威乃虎公十子仁邦后裔,由靖縣中腰團房遷酉陽。 三、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四子仁慈后裔黃通和,由湖南綏寧高椅背房遷大足縣。朝璋,龍公八子仁和后裔,由湖南靖縣赤竹梳耙房來大足縣。良云與子,與同程、鳳公三子仁被后裔,由湖南靖縣太陽坪新寨房遷大足縣。 四、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四子仁慈后裔透貴,由湖南靖縣青山寨房遷來峨眉縣。 五、 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四子仁慈后裔傳華,由湖南會同縣三總界房遷來成都;保杰,龍公八子仁和后裔,由湖南靖縣洋溪官房團遷成都菜團溝。 六、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七子仁智后裔秀松,由貴州天柱縣烹寨房遷來秀山縣青龍屯;定一,由貴州天柱縣高釀界牌房遷來秀山縣。均弼、均年及虎公八子仁炳后裔,由靖縣下寶麻溪房遷來秀山縣北河。光宗及四子昌連、昌科、昌云、昌達遷秀山縣石羊坡。黃秀、天云、天瑞、黃福及安公三子仁合后裔,由湖南會同縣瓦窯白臘灣房來秀山縣。光佑及邊公六子仁毅后裔 ,由湖南綏寧下棟房遷入秀山縣。逶仁長子萬年及秋公次子仁澤后裔,由湖南會同廣坪西樓園房遷到秀山縣。 七、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七子仁智后裔,金(真)襄、金梳、金盈,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遂寧縣。虎公長子仁恩后人秀然,由湖南會同江東房遷來遂寧縣。 八、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七子仁智后裔金珍,由貴州錦屏縣高增大坪冒哨房遷來南充縣。 九、龜年公(俊國)后裔鳳公三子仁被后裔均丕、均爵、均輝,由湖南會同團河栗木坳房遷來犍為縣。 十、龜年公(俊國)后裔仁智、良旺,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遷來蓬溪縣。良旺、定科、定芳、真儒及九子同遷井田壩,虎公長子仁恩后裔由湖南會同縣遷蓬溪縣。 十一、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長子仁恩后人黃仁禮,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潼南縣大竹灣。 十二、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長子仁恩后人定匡、定隹、正輝、正魁、正信,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武陵縣。 十三、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長子仁恩后人黃定泰、公柱、公梓,由湖南會同江東房大房遷德陽縣。 十四、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長子仁恩后人黃公梁,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安岳縣。 十五、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長子仁恩后人黃真許,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名山縣。 十六、龜年公(俊國)后裔公福六子,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合川縣二甲肖家場蘭家灣。 十七、龜年公(俊國)后裔虎公三子仁錦后人黃公禮,由湖南會同縣雙灘房遷會理縣油溪。道元及安公四子仁寬后裔,由綏寧泠水坪房遷來會理縣巴蕉村。 十八、龜年公(俊國)后裔安公三子仁合后裔龍須、秀茂,由湖南會同瓦窯白臘灣遷來廣安縣。 十九、龜年公(俊國)后裔邊公四子仁世后裔,由湖南會同縣官舟坊遷來綦江縣。 二十、龜年公(俊國)后裔六子仁毅后裔光德,由湖南綏寧下棟房遷來綿竹縣。 二十一、龜年公(俊國)后裔邊公七子仁河后裔保富,由綏寧楓桐黃家界房遷來重慶南門。 二十二、龜年公(俊國)后裔秋公三子仁麒后裔進獻,由湖南靖縣苗田房遷到樂至縣。 二十三、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七子仁智后裔承照,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四川桂子山。 二十四、龜年公(俊國)后裔龍公七子仁智后裔承顯,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四川木廠。 二十五、龜年公(俊國)三十五世孫光魁,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攜四子入住仁壽縣安下鄉識經場七里溝龍阻山(現識經鄉七里村)。此支是俊國公(龜年)位下秀龍公四子仁慈世系真姍公支裔,屬會同連山三門洞腳房。 字輩從二十一世起是: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好,道義能安順,天心篤慶長,正中懷廣大,榮貴世永芳,祖德宗功厚,淵源序典章,梓橋馨作述,蘭桂一庭香。 二十六、龜年公(俊國)三十五世孫光謀,于康熙甲申年(1704)率妻及五子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圖九洞口江夏團一里五甲,入住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貢士壩黃家溝(黃泥凼)。屬秀龍長子仁天公世系定祖公派下九洞口黃家團。字輩同(二十五)相同。 二十七、龜年公(俊國)二十八世孫均鳳父子,于清雍己酉年(1729)由湖南會同縣三田鄉木粟里曲塘團遷到仁壽縣東陵鄉游子寺。屬黃秀安十六世昌引公支系,由樂骨團遷黃峰寨,再遷旗家莊,后至曲塘團。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二十八、龜年公(俊國)二十五世定楚公父子,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高表團貿易至仁壽禾加場龔家壩,見土地肥美逐不回鄉,因四地無煙,故插標為記,以作后裔長圖,其標前抵中華山,后齊天宮廟,上至甘泉寺,下至高峰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十六世真鶴(鵬飛)與叔定宏(永昌)等叔侄九人到川入住禾加場龔家壩(即定楚圈地),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漢忠支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二十九,龜年公(俊國)二十六世孫真科,于康熙四十年(1702)年攜四子奉皇帝御詔,貿易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高表團來川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東龍馬坳吳家溝,良金住張家山黃泥凼。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龜年公(俊國)二十七世良友,自靖州會同縣與光謀、均鳳等遷到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板子溝濫泥凼,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一、龜年公(俊國)二十六世孫真選,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攜四子由湖南(北)寶慶府武剛州麻城縣孝感鄉大石團(其祖籍湖北省武昌府江夏縣分派福建后至靖會邑綏寧)遷入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熊家溝白果嘴。屬虎公后裔,其前世系不祥。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二、龜年公(俊國)二十五世定義,從湖南遷禾加場五狼山,其它事項不祥。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三、龜年公(俊國)后裔——光楚公妣楊氏子黃昌福三人,于康熙年間(約公元1696年)由江西省游龍寶牙鼓團及官州白石魯沖下團遷入安岳縣永康鄉胡家溝白鶴林立業。 江西輩字為: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1990年續定輩字為:文武全都有,富貴永興隆,國政天星順,世代顯榮華 三十四、龜年(俊國)公后裔黃氏,于清康熙年間從江西省賴興鄉跳登壩遷入安岳縣喜井鄉夾石寺落業。 輩字為:昌全漢保進,萬元再通光,正秀仁宗定,金良均同迪。 三十五、龜年公(俊國)后裔黃甲魁,于清康熙14年從湖廣直隸靖州府西陵縣黃花園遷入安岳縣咸通鄉赤云溝落業。 輩字為:繼秀仁功定,金良均同迪,昌乾漢保進,萬元再通光。 后續輩字:紹芳德功奠,玉賢平齊順,盛上云守登,大一復明顯。 三十六、龜年公(俊國)后裔——湖廣靖州府綏寧縣永寧鄉下八里黃氏,于清康熙年間遷入安岳縣通賢鎮落業。 入川前輩字:正秀仁功定,金良君同迪。 后續輩字:昌全漢保進,萬元載通光,祖德益謀遠,學宗達榮先,勝朝恩永錫,世代啟芳聲。 三十七、龜年公(俊國)后裔黃全清,于康熙50年由湖廣穎靖州寧縣遷入安岳縣李家場落戶。 輩字為:正秀仁公定,君食金同迪,昌全漢啟進,萬年瑞通光。 三十八、四川犍為鐵爐鄉,有一黃氏宗祠大門上寫有“渠陽世家”,他是龜年公(俊國)出征到湖南定居渠陽,祖籍是江夏郡,隨后分支遷徒到湖北麻城孝感鄉,是龜年公第六房五世孫黃珊,配金氏生明武(明朝洪武元年),授分黔陽。明朝洪武年間立字輩,以明朝年號起;明魁茂添單,朝世夢仁成,士志永文光,宏展大元宗,家學遠承芳。二十五個字,現已用完,新立四十字輩,這個字輩在云南,安岳,宜賓境內相同。入川始祖是明武公九代孫成曉公,于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遷入紫云鄉(鐵爐鄉)朝陽壩水孔廟。 三十九、龜年公(俊國)后裔公亮(號育三,與鐵爐成曉公一支同祖)。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十月由湖南會同縣峰山鄉坡坪磨團遷來犍為縣孝姑鎮望鹿壩,后移入杜吳鄉(今龍孔鎮)搖動溪落業。同時入川四弟兄有長兄公堯,到成都鵝咡坎離城八十里;二兄公舜遷宜賓年石扁,三兄公舉遷榮縣城落業。亮公育四子,長定貴;次定文;三定才;四定武。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30 22:41:4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