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993255次
4人
5個
365個
27592人
851部
周姓源自姬姓,人文初祖黃帝復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因號軒轅氏;國在有熊,又稱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黃帝正妃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生子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娶炎帝后裔有郃氏之女姜嫄為妻。傳說有一天姜嫄外出郊游,因好奇踩踏一串巨人的腳印而突感腹中有孕,十月懷胎生一子,姜嫄疑是不祥之物降生,就把嬰兒丟棄在一偏僻小巷里,可是過往的馬牛羊象恭敬神物似的的繞道而行。她覺得奇怪,便把孩子丟到更遠的樹林里,但是又不湊巧,平時寂靜無人的樹林那天竟有幾名樵夫,,她只得另選地方。這次,她冒著嚴寒把孩子扔到郊外早已結冰的小河上,想把他凍死,但突見許多肥飛鳥從天而降,用溫暖的羽毛護著他,姜嫄見此大奇,忙把孩子抱回家好生撫養,并起名叫“棄”。 棄長大,勤農耕、善種植,堯帝便任命他為農官。到舜帝時,為了獎賞舜的功績,就把他母親氏族部落所在地*(今陜西武功西南)封給他,并隨其父姓姬,號曰“后稷”。由于后稷在農業方面的突出貢獻,后人尊他為農神,并在今陜西武功東門外后稷教人種莊稼的地方,建一長方形平臺,稱為“教稼臺”。至今每年十一月,鄉民們都要在此舉行集會,以示紀念。周族人奉后稷為始祖。 后稷三傳至不窟,襲祖職為農官,后因夏末政衰,棄職弗務而失其官,遂率部落民眾由邰遷徙至戎狄部落之間(今甘肅慶陽一帶)。不窟傳鞠陶,鞠陶傳公劉,公劉復修后稷之業,勵精圖治,漸使部落強盛起來,所以慶陽是周族人發祥之圣地。不窟之墳在慶陽城東三里“帽盒”山之顛,歷代不少名人在此詠詩作賦填詞題聯,以表奠祭。明代詩人李夢陽在“秋懷”一詩中詠曰:“慶陽亦是先王地,城對東山不窟墳,白豹寨頭唯皎月,野狐川北盡黃云;天晴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馬群,回首可憐顰鼓急,幾時重起郭將軍?”又有慶陽縣城北關,縣志稱“皇城”,明弘治年間在此興建“周歸幫”木坊,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慶陽人民為了紀念公劉,還在此興建宏偉的“公劉殿”,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鄉親們在此盛辦廟會,奠祭公劉。 公劉卒,子慶節立。之后慶節率眾遷徙到邰(今陜西栒縣一帶),他繼承祖輩們重視農業傳統,并南下渭水,利用那里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產,使民眾得以安居樂業,還吸引其他部落前來投靠歸附,其勢力范圍不斷發展壯大。從慶節十四傳至古公亶父才率眾向西南遷徙。越梁山、渡漆水,而定居周原(陜西岐山),后部落族人以地名為氏曰“周”,從此就有了周族人。周原位于今陜西關中平原西部,距西安約一百公里,東西長約七十公里,南北寬約二十公里。北面岐山,山巒起伏綿亙,是抵御外犯的天然屏障,南有渭水、東有漆水、西有汧河,三面環水,水源豐富,既能灌溉又可作護城之河,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古公亶父在此建村邑、筑城廓、修宮室、置衙署、設官吏,改革戎狄習俗,開荒墾地、挖渠筑壩,大力發展農耕,遂使實力迅速強大起來。古公亶父娶太姜為妃,生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虞仲)、三季歷(王季)。季歷娶妻太妊,生有一子,據說這嬰孩在季秋甲子日降生時,飛來一紅色小鳥,口銜帛書停在產房的窗戶上,帛書上有賀詞和箴言等祥瑞之語,古公亶父認為這是上天讓周族人昌盛興旺的吉祥之兆,所以便給嬰孩取名日“昌”。此后,他常常流露出要季歷繼位,以便傳位于姬昌的意思。但按傳統的繼承方式,不管是嫡長子、或是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都不能輪到姬昌,因此古公亶父頗有心事。泰伯、仲雍至德至孝,深知父意,三讓天下。后二人以為父治病采藥之名避居荊地,居于句吳汝南之野(今江蘇無錫梅里一帶),因號汝南周氏。并按當地習俗紋身斷發,使荊人義而從之,立為首領,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史稱吳國。其后有周姓、吳姓、柯姓等都是從中支分番衍。特別是生活在江南的周姓,都以泰伯或仲雍為始祖的,如江蘇無錫《錫山周氏大統宗譜》、《錫山周氏世譜》、《句吳周氏世譜》和浙江的敦本堂《周氏宗譜》、烏程《南潯周氏家譜》等。還有海內外許多周姓親組織的“至德堂”也是出自這一世系。南之有周實自此始。季歷繼位,商王帝乙封其為西伯侯。他繼承古公亶義的仁政愛民政策,發展農耕增強勢力,并且不斷地向外擴充勢力,導致被帝乙籍口殺害。季歷薨,姬昌襲父爵為西伯侯。他遵循后稷、公劉以農為本,效法古公、季歷廣施德政、招賢納士,遂使國力大增,諸侯歸附。他被紂王囚禁期間還寫出一部曠世奇書《易經》。姬昌有 10 子,長子伯邑考作人質而被紂王殺害,次子姬發繼任后,大念諸侯于孟津,揮師討伐殷紂王。牧野一戰商王朝滅亡,周王朝建立,姬發為武王,尊古公亶義為太王,*姬昌為文王,定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從武王至幽王,歷 13 王約 330 年,史稱西周。后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河南,定都洛陽,歷 25 王約 520 多年,是為東周。有周平王之公子姬烈封于汝墳(今河南葉縣東北),十九傳至姬 *時,東周被秦滅,其襲封之地也不存在了,可是姬* 的家族在習慣上仍被人們稱做“周家”,故就以“周”為姓。姬*孫周仁,于漢初被封汝墳侯,繼續周家香火,他從汝墳封地遷到汝南郡安成縣之后,遂形成漢唐時期著姓“汝南周氏”。周王朝分西周和東周,而周姓則有南周和北周之分。秦伯、仲雍之后裔和季歷支系姬烈士之后裔,固居江南故均稱南周;北周則出自季歷之后裔。有聯句曰“兩朝八百載歧陽啟姓東西一脈,三相九公卿濂水分源南北同宗”。然而周姓的得姓卻不是在周族出現之時,也不是在周王朝建立之后。黃帝有大將名周昌,商有太史名周任。始遷于周原而建立“周族”的古公亶父和滅紂興周而建立周王朝的武王,他們都是黃帝的傳人,以“姬”為姓,所以“姬”是周王朝的國姓。直到秦滅東周,有一部分周王室或諸侯國的裔孫及其遺民,因緬懷先朝之功業,遂以國為氏,于是中華姓氏才有了“周”姓。由于周朝在歷史上影響甚大,故另有一些其他姓氏因各種緣故加入周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將其次兄普乃氏和鮮卑拓跋氏改為周姓;代北的賀魯氏改為周姓;隋朝的車非氏改周姓;唐玄宗先天年間( 712 — 713 年),有姬姓者為避李隆基諱改“姬”為“周”;還有河南光州固始人蘇蓋,隨王入閩居同安,至元代至正 22 年( 1362 年),其后裔蘇卓周避禍逃難,移居安溪虎邱竹園,改為周姓,以“武功”為堂號遂成望族;元代有蒙古人喜同、術忽、哈刺歹等改周姓;明代有宗室長沙郡王朱翊鋋的庶子朱萬世,為避禍逃居寧鄉周家,其后裔改為周姓------據20世紀90年代全國人口統計,當代周姓人口占2。21%,即 12 億人口中,周姓有 2656 萬人,居第九位。(未完待續)
作者:222.240.58.* 回復:0 發表時間:2008-12-03 22:54:2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