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436675次
5人
16個
364個
4632人
424部
譚氏春秋起源史篇---譚姓的傳說.史據.家譜考證{二} 關于譚氏的起源,在大量的典籍和文獻中均有記載。《史記》中表明;東周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后,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春秋時的齊桓公,前685年即位—前643年在位42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子孫逐以國為氏焉。”1.明代蘇平仲;所編著的《譚氏家譜序》中說;“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歷城之間,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應該是前731年)?譚國(前731年)?滅于齊桓公,]而譚子奔宮,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逐以國為氏焉。” 2.大明嘉靖二十一年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令典總裁制誥龍湖張治文;幫甫拜撰的《茶州老譜序》說:“譚姓之所自系出譚子……。歷唐虞以迨夏商,世襲予爵…。國號為譚。因曰譚子,至春秋時,譚子尊王抑霸,不與盟會。時魯莊公十年冬月,而譚子奔莒麟經以譚國滅奔而不去其爵,以譚無取滅之道,為橫逆所加而力不勝至于出奔,入莒后,譚子以國為氏..。”3.清朝同治甲子譚春和;所撰作的《東冢譚氏家譜序》記;“蓋聞虞庭授氏,周室分支,嗣續遞流,至今不訛....。’’這些記載都表明,譚氏系出譚子,而譚子則為伯益之后。譚國自為齊所滅,而譚氏興,則以國為姓。4.傳說譚姓確立時間;為周莊王之十三年,魯莊公十年,齊桓公二年,即公元前684(丁酉)年冬十月。??? 譚國在周代本為東方小諸候國,至春秋,國勢漸弱。春秋以后,周王室加重了對諸候的榨取和賦役,加之東有強齊,南有盛魯,西有衛、北有燕,處于大國的包圍和嚴重威脅之中。但譚雖小國,不趨炎附勢,雖然累被齊國侵略,卻多次拒絕齊國強加的聯盟。并在春秋首推“尊王抑霸”之舉。 自西周后期至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朝國勢日衰,諸候不朝,禮樂儀制和軍事征討都由諸候恣意自為。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任虢石父為卿士,擅權用事,而使朝政混亂,諸候判離。幽王二年(前1780年)鎬京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三年,廢棄申候女兒申后和太子宜曰(即周平王),改立自己寵愛的褒姒為后,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宜曰逃往其舅父申候處,幽王伐申,求取宜日,申召來自己的同盟國犬戌攻殺幽王及其子伯服于驪山下(今陜西臨潼),西周自武王開國歷四百年天下至此滅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始為春秋,這一時期,諸候割據,連年戰事不休,一些較大的諸候國已無視周王朝的號令,各自為政,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各大國爭霸所代替。天下刀兵迭起,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候的支配權,大國諸候發動的兼并戰爭不斷升級,周王室的統治和一些小諸候國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值此之際,譚國國君譚子率先提出“尊王抑霸”的口號。這種口號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和紀、成、遂、障、陽、萊、介、牟、任、莒、薛、郭、項等東方小國的積極響應,同時也觸怒了東方諸候大國—齊國。而紀、萊、譚、逐等國又均為齊國的周邊國家,齊國的擴張野心受到了遏制,指揮棒不在那么靈了,譚君從此結怨于齊。 譚國與齊國本是聯姻之國,《詩、衛風、項人》有過這樣一段記載:“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候之子,衛候之妻,東宮之妹,邢候之姨,譚公維私。”《毛詩序》:“碩人,閔莊姜也。莊公惑于嬖妾,使驕上僣,莊姜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史記、衛世家》衛莊公五年(公元前7 5 3年),莊公娶齊女(即東宮的得臣之妹、得臣為太子早亡)為夫人,齊姜姓,齊女即莊姜。詩稱“齊候之子”為“東宮之妹”、注:“東宮、齊太子也,女子后生曰妹。”衛莊公五年當為齊莊公四十二年, 時釐公為太子,莊姜為釐公之妹。” “邢候之姨”注;“妻之妹日姨”,“譚公維私。注:姊妹之夫曰私。”就是說譚公(譚國國君)通過娶齊莊公之女,成為齊之姻親,衛、邢之聯襟了。“這樣就形成了譚、齊、衛、邢之間的聯姻網絡。 齊乃商未呂尚之后人封國,姜姓,炎帝之裔,呂尚自然是齊國的始祖。因其先祖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呂,子孫從其封姓,故曰呂尚。祖籍東海人氏,從封之后,即生活于呂、申一帶(今河南南陽附近),常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晚年以漁釣于謂水之陰為周西伯所得。西伯自言 “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吾太公望子久矣。”故亦稱尚為“太公望“或“呂望”,俗稱姜尚,姜太公。 太公善謀略,多兵權奇計。佐周之后,即參與謀劃尚修德,伐無道。殷商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乃多賴太公之謀。文王死,武王即位,尊太公望“師尚父,師之,尚之,父之。”太公亦更主動出謀獻策,強行規勸,督其實行。助武王伐紂除暴,修政安民。及周成王少時,菅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公爽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無棣,五候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周公東征勝利后,成王即位,師尚父為齊候,統治東夷薄菇氏以東的土地和人民,都營丘(即今山東臨淄)。 由于齊國所享有的特殊權利和地位,所以自開國后一直較為強盛。春秋無義戰,齊自襄公十一年始,齊魯二百余年,戰事達十八次之多。自春秋始,周室衰,齊國野心日大,假于周而開始向外擴張,魯成公二年春,齊頃公攻打魯國,后乘勝又攻衛國,于是魯、衛、晉三國聯軍抗齊,六月戰于譚國西境靡笄(今山東長清縣境)齊將逞狂,三年戰于譚境鞍(今濟南歷城縣境),齊軍嬌,大敗,頃公險被俘,齊帶著從紀國搶奪來的玉器,去向晉軍求和,晉允。齊至襄公時,擴張之心日甚,曾挾宋、魯、陳、蔡四國攻衛,周莊王發兵救衛,亦敗。襄公怕周王興師問罪,派連稱,管至父為將守邊,襄公時,嬌奢淫逸,蔑倫悖理,連年用兵、贖武殃民。襄公勇捍殘忍,嗣守大國,侈然有圖伯之心。至使齊、國無寧日,民無安時,襄公十一年十二月,公孫無知弒君自立。初襄公為太子時,常與群弟斗,待及位,弟無知、子糾、小白亦早懷篡弒之心,情敗,子糾小白恐禍及外逃。襄公十一年冬月,公子小白與師傅鮑叔牙避禍及譚,譚君避嫌,不干預齊政,后鮑帶小白逃至莒國(今山東莒縣,小白母衛女也)。公子糾也與師傅管仲逃至魯國(今山東曲阜,糾母魯女也)。十二月,齊內亂,無知弒君自立,不久齊庸廩殺無知。子糾小白爭先回國為君,管仲一面護送公子糾回齊國,一面帶兵去阻攔小白,不讓他搶在前頭。管仲兵在半路上攔住了小白和鮑叔牙的車隊,勸他退回莒國,他們不肯。管一箭把小白射倒,轉身就跑,管以為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送子糾繼續向齊國進發。不料小白當時雖被射倒,而只是射中帶鉤,詐死以誤管仲。鮑叫大家抄小路飛奔回國,終于先到齊都,小白自立為君,即齊桓公。等子糾六日至齊城下,時已晚。桓公當即調兵把子糾和管仲一行人馬打退。大軍進逼魯,魯迎戰,結果大敗。秋齊與魯戰于乾時,魯兵敗,桓公要魯殺死子糾,交出管仲,方肯罷休。魯無奈,只得殺了公子糾,把管仲也逮捕起來,裝上囚車,交給齊使者。管一到齊,鮑叔牙來迎,鮑力薦管仲與桓公,任之為國相。管仲,為齊良相,勸桓公內修齊政,興漁鹽之利。當時對外為了爭奪霸權,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以此來恢復齊國的聲譽。使齊之國力日強,成為一代顯赫的霸主。然桓公嬌淫之風不減其弟,暴虐奢侈晚年猶甚,國人十分不滿,周邊國家受其欺侮,積怨已久,管仲死,桓公又未納其臨終之諫,任豎刀、易牙、開方為政,霸業逐衰。死后五子爭位,競至尸蟲流出于戶。可憐春秋五霸之首,不得善終。 齊桓公之初,天下諸候,南有強楚,北有強燕,西有秦晉,疆土寬廣,武力雄厚。再看中原,大國諸候,齊、魯、鄭、宋、衛;中小國諸候,陳、蔡、邢、譚、遂、莒、杞。這些諸候國,勢力均在伯仲之間。桓公當權,仗恃武力稱霸諸候,窮兵贖武,四處征伐,較襄公時有過之而無不及。時中原以東,齊國的主要對手就是其南部的魯國。桓公二年春,齊國發動了兼并魯國的戰爭,即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譚齊邊境的長白山之陽則成了齊國西侵的必經之路(春秋齊魯之戰多交于譚境西南,即今長清一帶)。時齊派鮑叔牙率軍攻魯,魯用曹劌,當齊軍進入長勺時(今山東萊芫東北),魯軍反攻,齊軍大敗而逃。這次戰爭使齊桓公執政以來的霸主之夢第一次受到嚴重打擊。擴張之圖未能立即實現。同年五月,齊又挾宋兩軍聯合攻魯,宋泯公很不情愿,齊軍進至郎(今山東袞州西北),魯公子偃偵知宋軍戰斗力較差,且無征戰之心,建議先攻宋軍。莊公不許,公子偃即私自率魯軍出南門進攻宋軍,莊公得知,怕偃軍失利,亦率魯軍隨后,魯宋兩軍在乘丘(今山東袞州東)交戰,宋軍敗退,齊軍見宋軍敗,不戰而退。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微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也。” “郯”應作“譚”,《史記》之訛。所謂“譚無禮”的行為是指當年“過譚”。“及其入”,即伐魯宋的出兵回師。齊師二月大敗宋師于乘丘,故云:“諸候皆賀。”譚又不至。“過譚”又外指桓公微時亡命所至。《國語》有“軍 譚”,《管子》有“伐譚”,均證《史記》再誤。摘錄編輯;冰雪tan--2011年2月6日
作者:譚曉平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2-07 14:42:3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