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552316次
4人
5個
151個
4617人
362部
聽長輩說我(現江西金溪)是從福建過來的。不知道有誰知道其他的嗎?
作者:余凱斌 回復:2 發表時間:2011-02-20 17:15:29
[ 字號:大 中 小 ] 進入余姓社區 (38)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四:⒈來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變而來。相傳,其遠祖黃帝數傳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來其子又移封于晉,為晉侯。叔虞裔孫晉哀公,生子由余,避亂于西戎。后來出使秦國,見秦穆公,深為折服,遂拜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輔佐,一舉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孫便以余為姓,以示出自這位名賢之后,并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祖先。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時,夏主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封為越王,無余的子孫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為姓。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余度王(一說余慶王),其后代以祖先爵號為姓。⒋春秋時,齊國有人以“余丘”為姓,后來又簡化成余。安徽繁昌余氏,以族譜按,繁昌(舊稱繁陽)排沖之余氏出自秦之由余公,其子晉以王父字為姓故氏余。初居雷州后遷歙州再遷婺源再遷南陵再遷繁陽排家沖。又考出自雷州海康縣擎雷山長矛余氏之后,先祖夏禹王第三子余侯愇罕者封塗山以塗有余遂以為姓。 二、 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于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并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后,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并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于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據繁陽余氏宗譜所記明確遷徙歷史如下: 柏(封武安侯,子二,次子全即雷州海康縣派)初居雷州,至東晉永和年間由十一世仁瞻公(柏公長子)由遂安遷歙州之余岸。 至四十五世禣公(學名道潛,登重和戊戌進士,初任桐安簿,再任婺源教。因冠紅巾作亂占籍婺源沱州。其子文常累官禮部尚書,有誥命字藏于南陵厚山家內)由歙州而遷婺源。 至五十二世安一公(娶坊市朱氏,合葬于塘石坦安墳圖)、安二公由婺源沱州遷居南陵。弟安三公由南陵遷貴池香山。 中,至五十八世彥十公(萬戶侯光一公之子,配沈氏孫萬三之女,萬三有敵國之富,圣上貶之云南與婿同居)遷潮州。至五十九世仁二公(萬戶侯光一公之孫,彥二之子)遷繁昌居西門莊即今孫家屋基(孫村鄉),其為兄死難殺身成仁葬孫家稻場。弟仁三公遷魯港。至六十一世壽亨公由春谷居繁昌。 至六十三世必泰公遷居繁昌北排家沖。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后,命天錫在王族里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后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后謚“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于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作者:余小龍 發表時間:2011-03-12 01:42:23
你我五百年前是一家
作者:111.77.63.* 發表時間:2011-04-11 21:12:0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