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18522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之我見/作者:刁桂軍

時間:2006-10-30 14:41來源:免費論文網  一

  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的可謂日新月異,網絡已悄悄地向人類走來,它正以立方級的速度逐漸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而青少年是網絡的主體,是網絡信息時代的弄潮兒,正因為如此,隨之出現的青少年網絡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

  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無規范性的特點,網絡對青少年的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了巨大,青少年將面臨非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的滲透和潛在影響的威脅,患“網絡心理障礙”和高犯罪的危險程度增大。如網絡黑客、網絡婚戀、網絡誘騙的網絡倫理問題日益突出,這些網絡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公害。,青少年的網絡倫理非常淡薄,據《揚子晚報》報道,最近一項在上海部分中學做的調查顯示,四成多學生崇拜黑客,三成學生有當黑客的念頭。而據《北京青年報》日前報道,新疆烏魯木齊警方日前偵破一起電腦黑客非法侵入攻擊政府網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僅17歲的在校學生。青少年問題者呼吁家長和學校,更是呼吁社會,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加強網德刻不容緩。

  二

  網絡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相當自由的空間,能盡情地翱翔于網絡天地成為眾多上網沖浪者登陸理由。我們應該發現,人在互聯網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動以及網絡游戲等。人在互聯網上的交流確實很特別,有文字記載以來,甚至自史前時期人們所積累下來的人際交往規則,在這里很多已不能適應,比如說在網上說:“你是王小二嗎?”回答者曰:“Y”。那個“Y”是E文的同意、首肯,還是罵人的方言,我們不得而知。還有諸如像表示再見的“886”,表達愛情的“521”,在加上許多網絡上新定義的情緒符號代碼。因為網絡語言是易歧意的,電腦上的語言是數字、符號、文字的溶合體,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證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領會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這些,無非是滿足人的與生俱來的好奇-這是人性中最難以說清它是優是劣的特征。

  網絡交流中的這種語義不確定性,便產生另一相關弊端,即交流主體的不明確,就很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因為青少年有著很強的獵奇心理,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而在有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學校里很難有機會來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而在這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青少年的自主選擇性達到了最大化。網絡創造了虛擬的時空,它讓主體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環境,它利用機的高速處理數據能力,及時地跟蹤處理在主體感覺器官上的輸入與輸出的信息,網絡中感覺性的互動性方式打開人們認識他人的新視窗。

  但是,網絡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可識別身份的“社會情景暗示”,人們只能從計算機屏幕上閃現的文本去判斷他人,因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與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實的。缺少這種非語言行為暗示,信息的發出者很難通過信息表達某種情緒,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卻較少得知對方準確的個性定位。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名剛剛過十六歲的女中學生,在網上結識了他自稱20歲的一名網上情人,在現實中見面,才發現此“情人”是已過40歲的中年婦女。

  網絡上的交往確實有積極的一面,網絡的博大擴展了青少年人際交流范圍,加速了信息的滾動式傳播,但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和虛擬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強和自我辨識控制能力不強的自身特點,很容易走向消極的負面。隨之產生了交往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如當前社會出現的網絡婚戀問題,這種網絡的虛擬婚姻正對青少年的家庭模式傳統觀念造成沖擊,正像著名心者黃劍在《“網絡婚戀”的是與非》一文中指出:網絡婚戀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傳遞信號來交流雙方感情的婚戀方式,這種與傳統婚戀觀念完全不同的新問題,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后果和問題,足以引起人們對此的理性思考。

  三

  青少年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青少年認知能力和自我統一能力還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加之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然而許多青少年當遇到個人心理問題,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更不愿與陌生人面對面談。那么,網絡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便利場所,正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在網絡當中,能使人對自己的知覺結果產生新的認識,對自己很容易產生新的價值觀定位,從而有的人會把匿藏在內心深處,在現實中不敢顯露的,如偷窺探隱欲、兇殘好斗、喜惡作劇等不良嗜好表露在無人監督的網絡里。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給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塊很好的“作案場所”,也因此隨之產生了大量有悖于網絡道德的案件。
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廣闊的空間使他們不再受繁瑣的條條框框限制,不再擔心是被動地接受者,不再擔心自己的觀點孤立,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現自己。但網絡交往畢竟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會產生負面效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心家金伯利。楊格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網絡心理的主要特征為:開始先感受上網的無窮樂趣,通過上網逃避現實,下網后煩躁不安,為享受上網的樂趣而不惜支付巨額的上網費用。有的寧可荒廢學業,也要與網絡為伍。他們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幾乎沒有克制與約束,處于失控狀態。這種心理遷移到現實中來會帶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不良。

  網絡上有著各不相同的虛擬情境,當這些情境與現實發生重疊時,青少年會感到無所適從。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12—20歲的青少年面臨的沖突是“同一性(Identity)與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的矛盾。當網絡屏蔽了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時,他們會以為“網絡之鏡”中的他們就是真實的生活,從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認同的混亂,不能理性地行使現實生活中的角色。

  大體上網絡心理障礙往往分為兩種:互聯網成癮綜合癥和網絡雙重人格。具體表現為上網時間失控,沉湎于游戲,依賴虛擬現實并由此忽視了現實的存在,或是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常常導致離開了網絡以后,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喪失,出現角色混亂,反人格等偏差。他們在網絡中的表現與其現實中的表現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兩人。幾年前的超級電腦病毒CIH,曾導致了幾十萬架電腦即時癱瘓,給電腦用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而制造這種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時表現良好、文質彬彬的大學生。眾多心理學者認為:網絡在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的同時,無情地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并引發了許多心理危機。

  四

  網絡確實是一個非常自由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在這個空間里不斷地向前推進。然而,伴隨而來的一個副產品,就是網絡的無序性,網絡倫理也日益突出。網絡犯罪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在增大,網絡的負面還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道德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盡管我們面臨了種種困難,面對網絡出現的倫理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所要做的是采用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去關注青少年在網絡犯罪,去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五點去做:第一、加強青少年網絡建設,辦好主流網站,占領網上思想的陣地,在網絡上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第二、轉變傳統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適應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特點,教學模式要和網絡接軌,比如開辦網絡學校,開設網絡課堂等,雖然目前也出現了這種模式教育,但無論是從規模和數量,還是質量上看我們都還有很長地路要走;第三、開展青少年“網德”教育,建立網絡誠信體系,引導青少年的網絡行為,以及規范的網絡倫理,加強青少年組織建設,消除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消極沖擊;第四、我認為最關鍵的一步,還是要推動網絡立法工作,規范網絡秩序,對青少年進入網絡社會進行保護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有學者還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線咨詢,通過網絡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統對客戶實時或準時實地地提供心理指導、支持,進而達到增進用戶心理健康、促進用戶心理的過程。目前,在線心理咨詢已在知識普及、情感疏導、職業發展、心理測量、青年成長、危機干預、指導等方面發揮著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國內外社會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法國政府去年出臺“校園網絡規范”,規定學生如果以郵件散布誹謗、猥褻、騷擾、病毒等訊息,將會被取消使用帳號及校規處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國政府已成立了網絡警察,并成功地破獲了多宗網上案件,有效地打擊了網絡黑客的囂張氣焰;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我們國家出臺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宣傳活動已正式啟動。該公約促使青少年與家長建立協議,其中包括每天上網時間,不瀏覽不良信息,不隨意約會網友,不沉溺虛擬時空等,家長主動為青少年安裝防火墻軟件讓年輕一代健康上網。

  只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及時地開展新時期下面臨的新生網絡倫理問題,尋找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并且勇于把理倫探討后的成果到實踐操作中去,只有這樣才可能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網絡環境。

  五

  網絡時代或者說是高時代從嚴就不承諾給人類一個新的伊甸園,相反,它一再告誡人們,無數的新問題將隨之而誕生,就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魔盒一樣。網絡犯罪已經成為了困擾人類生活的一大危害,而網絡倫理出納入了人類道德規范的一大范疇里。網絡是現代生活中的一把雙刃劍,人類必須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規范去約束它,去維護它。只有這樣,網絡才有可能發揮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類,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

  同時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是未來網絡文明的締造者,更是人類未來的主宰者,而處理好網絡倫理問題是利用網絡時代造福于人類的關鍵,因此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就是關注全人類的未來。

作者:58.242.249.*   回復:1   發表時間:2011-03-13 21:13:40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關于社會憲法司法化問題的幾點思考/作者:刁桂軍





[提要] :憲法意識和憲法司法化問題一直都是我進入法學專業后的一個思考方向,平時也比較關注這一問題。憲法的司法化,即適用性是理論界為之爭論的一大焦點。我一直是認為是憲法司法化是發展趨勢之一,這是受憲法的法律特性及司法機關的性質、活動方式所決定,憲法在司法活動中予以適用是必然的。中國憲法目前在司法活動中還不具有適用性,致使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及憲法與人們之間的密切聯系不甚明朗。在今年里,我們學校組織了一個大學生創新計劃活動,我于是就把這一問題帶到了課題研究的嘗試階段,同時在期間也映證了我的部分想法。
[關鍵詞] :憲法意識 司法化 調查實踐 憲法監督
一、前言部分

在今年暑假中,我們法學專業的學生參加了我校舉行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我們把此次活動作為一次具有深刻意義的暑期實踐活動。我作為“大學生憲法意識調查及構建憲法司法化可行性探究”課題小組的組長,組織策劃了此此課題運作。其實選這個課題題目時,我已經在先前做了一個初步設想和規劃的,因為憲法意識和憲法司法化的問題一直是我的一個思考點,我想通過這個活動讓這個點擴展到面,讓一些想法得到驗證和開拓我在這個問題的思考領域空間。
我們在暑假初便制定了詳盡的操作細則,對工作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工。四名成員組成這個課題小組,我們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和研究。這個活動充分地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不僅學到了相關專業知識,而且訓練了我們的協作配合的能力,也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和研究水平。我們能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制定行之有效的預算。本次有關我國在校大學生憲法意識調查的目的,是想客觀地了解我國在校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水平,了解在校大學生對于憲法問題的觀點和態度,當然我們把憲法司法化這一問題作為調查重點,研究憲法司法化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問題。這次調查的結果,將成為我們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經過半年的一些探索和嘗試我們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
我們走訪了具有代表性大學群體,收集了較為客觀的數據作為我們的研究依據。為了客觀地了解我國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水平,了解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于憲法司法化問題的觀點和態度,本次計劃項目將進行一次較為詳實的調查。
通過設計合理科學的調查問題,并針對統計后數據進行分析,為定量分析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在我國是否能進入憲法司法道路的構想等工作內容,目的是準確評價在高校內我國普法教育的效果提供客觀的依據,并提出有關憲法司法化可行性的建議。

二、研究項目基礎
我國現行憲法頒布并實施了已經20余年,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憲法學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對于公民的憲法意識一直缺乏比較準確的定量分析,這方面的實證調查和研究很少,而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有關調查更是寥寥無幾。憲法意識狀況是憲法權威的思想基礎,研究大學生憲法意識對研究我國公民的憲法意識具有現實和積極的意義,研究范圍包括當今大學生對于憲法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對憲法功能的認識,對憲法實施的評價,對于基本權利保護和行使狀況的感受,以及對我國憲法實施所遇到具體問題的改進建議。針對當前社會的憲法司法化呼聲漸高,本次項目將針對有關數據研究構建我國實施憲法司法化的可行性,就憲法司法適用性如何操作問題,設計若干具有現實意義的方案。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規的依據,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是以憲法為基礎的。在談到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韓大元教授說:“逐步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原則走向現實?!?br>據韓教授介紹,我國憲法曾經多次修改,1954年以來,憲法后來就進行過八次修改?,F行憲法是于1982年頒布的,是第四部憲法。1988年、1993年和1999年我國又先后進行過三次修憲,先后將黨的一些新的政策和主張補充為憲法的條款,如確立了私營經濟、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合法化;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等內容寫入憲法總則;確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憲法地位,并在憲法中規定了“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三次修憲,使憲法的價值在社會改革進程中得到普及,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提供了統一的憲法基礎,同時,對確保中國走向法治社會和民主憲政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形式上,這三次修憲采取了修正案的方式,即不對憲法的正式文本的文字進行變動,而只是在憲法文本之后,另起序號增添條文,以后法優于前法、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確定實際有效的憲法規定。這種修改方式既有效地解決了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與法律條文之間的沖突,又較好地保持了憲法應具備的穩定性和連續性。[1]
其中山東女青年齊玉苓狀告陳曉琪冒名頂替上學侵害其受教育權就是其中的典型。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就此對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了有關批復,認定“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針對公民因憲法基本權利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專門進行司法解釋,這為我國憲法進入訴訟領域,強化公民基本權利的司法保護提供了有益的范例,并將在我國憲政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韓大元認為,類似這種憲法賦予的公民平等權受侵犯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其實并不鮮見,比如在就業問題上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身高歧視等,就屬于同類問題,還有些部門規章中就存在違憲原則,同樣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所以,如何用憲法維護公民的權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憲法訴訟制度仍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三、實踐目的和實施方案
我們在設計實施方案的時候就充分的聽取了指導老師的建議并且結合自身的實際,我們想從以下方面著手和突破:
1、進行先期的相關資料收集工作,了解并掌握當前的研究方向和動態;
2、著手設計調查問卷,經過小組成員收集針對性問題,邀請指導老師參與設計,力求每個問題的針對性和中立性,避免攙雜問卷設計者的主觀看法;
3、調查方式分為發放和填答調查問卷,科學合理地選擇被調查對象,力求做到范圍更廣,代表性更強。
當然對于不同高校大學生調查的問題,如綜合類大學、以文科為主的大學、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選擇好有代表性的調查目標是完成任務的一個關鍵,這樣才有可能順利地收集有代表性的數據。
然后針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并提出有關憲法司法化在我國設施可行性的建議,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畢竟我們的資源還相當有限,條件也不是太另人滿意,但我們都在盡力地克服。
我們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成果是掌握目前大學生憲法意識的狀況,并予以分析,并撰寫相關論文。針對有關數據研究構建我國實施憲法司法化的可行性,就憲法司法適用性如何操作問題,設計若干具有現實意義的方案。
四、思考與收獲

(一)我國憲法的尷尬現況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憲法與司法處于嚴重脫節的狀態,憲法沒有進入訴訟領域,更沒有建立有效的憲法的訴訟制度。而無論是在法律界還是在普通老百姓中,對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的呼聲還是比較強烈的。根據韓大元教授和王德志教授在2002年做出的中國公民憲法意識調查報告中顯示,在共534位被調查者中,有73%的被調查者都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憲法必須進入訴訟領域,成為法院判案的依據”這一命題。憲法首先是法,是一部法律規范,是具有法律效力,法律效力又表現為司法效力。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作了批復,既“關于以侵權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這個批復具有積極意義,且先不論高院的解釋是否應用合理,就這一應用先例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的重要課題,勢必寫入憲法司法化改革的史冊。[
憲法一直被稱為我們的根本大法,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現實中的憲法在我國的地位就有些尷尬了,它原本的構想地位和理論地位是十分地高的,確實是高高在上,但是我們現實中我們顯得有點可望不可及。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本法,凌駕于其他法律法規之上。而憲法的實際地位可以說是處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之中,不僅在普羅大眾的眼中,憲法仿佛離自己還很遠,即使在許多法律工作的人們的心中,也覺得憲法的實操性不強,覺得在我國憲法架子雖大,但并沒有顯出應有的威嚴,憲法課只能當作理論課來上。這在我們的調查結果就有所反映,我們的調查問卷上設計了一條就是你認為中國的憲法起到了應有的保護作用了嗎?其中有34%的人選擇了“沒有”,和21%的人選擇了“不是很大”。讀過憲法的人為59%,完整讀過的人為12%,沒讀過憲法的人占24%,加上沒有表態的人,29%的人沒讀過憲法。憲法在中國的地位還有待實質性地提高,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普法和造勢上。
(二)憲法司法化的可行性
憲法的主要特性是法律性,決定了其只有通過司法途徑才能使紙面上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有效的規則。就內容和調整對象而言,憲法與法的其他淵源相比較,其政治性表現得較為濃厚,但并不能由此改變憲法的法律屬性[2]。法律的功能在于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促進和保障社會的有序發展。而檢驗法律的真實價值或有效性的唯一方法,在于依據法律規范解決利益沖突雙方當事人的矛盾過程。唯其如此,才能發現法律的真實價值、矛盾及荒謬之處。司法機關的職責就在于解決利益沖突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由此決定了只有它才能把握法律的真正涵義。故此,美國的一位大法官曾宣稱:“我們受治于憲法,而所謂憲法不過是法官奉為憲法的法律”。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確實有憲法要在原基礎進一部提高的愿望,但是談到如何應用憲法這一層面就顯得較為無言和少語了,大多都是表示贊成,但是具體內容如何就很少涉及了,更不用去提憲法司法化的一些建設性意見,當然法律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意識要稍微強一點,部分學生能夠深入的談這一問題。這有點出乎我們的開始的想法,因為我們都認為大學生的應該會更加的理性和富有建設性,但是確實應證了憲法在我國的尷尬處境,我們有點一頭熱的感覺,似乎憲法司法化這一呼聲只是在純理論界中傳播,并沒有達到一種實際的社會效果,真正問起有哪些憲法適用案件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過多的關注。我國從小學教育始,就開設了政治常識課,中學和大學專門開5至10課時的憲法課,那么,60歲以內的人都應該接受了系統的憲法教育,表示沒讀過憲法的人實際只是一種“失意”。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公民不知憲法為何物,近1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憲;對于憲法效力、土地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通訊自由等與生活關系密切的國家基本制度,20%左右的人認識是錯誤的,這是值得特別關注的現象,這可能與我國此前憲法的非司法化有關。
西方國家解決上述難題較中國要容易得多。首先,其國家機構體系是按照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建立起來的,只存在立法機關,而不存在國家權力機關,立法、行政、司法三機關之間呈相互制約之勢,司法機關適用憲法完全可以解釋為制約其他機關的一種手段。其次,制憲機關與立法機關通常在主體上是分離的,能夠明顯地發現憲法與各種國家機關及由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之間在地位上的層次之別。第三,議會內閣制國家的內閣有權通過國家元首解散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的議會重新舉行大選的做法,使人們在政治觀念上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民意代表機關的行為與民意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而不能劃等號??偨y制國家的總統與議會均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有時兩者并非同一政黨,也使人們認識到總統和議會中的任一機關均不能完全代表民意。第四,由于普通法院或特設法院受到其他機關的制約及社會公眾輿論的壓力,在適用憲法時通??偸侵斝∩魑?,并未出現人們所擔心的結局。而這些制度性的做法在中國并不具備,這就為在中國解決前述三個理論問題增添了難度。同時,在現階段,前述三個理論問題遠未達到形成基本共識的程度,有的甚至還尚未被意識到,而在潛意識地起著消極作用。
(三)一些有關的想法和建議
對于違反憲法行為的追究需要通過憲法的適用來實現的。但是我國的憲法適用體制又是很不完善的。現行憲法頒布實施十余年來,它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同時又不能不承認憲法實施與其應有的地位和權威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我國的法制實踐中,存在著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人們越來越多地注重刑事、民事、經濟和行政等法律部門的作用;另一方面卻只把憲法當作一套抽象的原則,而忽視其作為國家根本法的調整作用,甚至在司法實踐中完全排斥憲法的法律依據作用。憲法是一個國家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石,憲法缺乏其應有的權威,法制的權威和尊嚴也是難以保證的。產生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未能形成適用憲法的有效法律機制,不能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覺得有必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一個假想操作:(1)健全我國現行的憲法監督的組織機構, 在全國人大下設一個專門的憲法監督委員會。(2)制定憲法監督法,使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化、程序化。 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也是我國的憲法監督難以有效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3)確立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對違憲爭議案件的移送權和一定范圍的審查權。[3]法律、法規是否符合憲法,往往是在涉及具體案件的過程中表現出來。
同時我認為有必要賦予人民法院對法律、法規的一定范圍的審查權,對認為違憲的法律、法規可以通過一定程序移送憲法監督機關進行審查和裁決。人民檢察院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也應當具有此項權力。這也有利于及時解決法律、法規的合憲性問題,健全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

五、指導老師評價
在這次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還邀請了何琳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她給我們的研究項目作出了以下評價:現行憲法實施20余年來,取得了不少進展,但也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說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憲法的司法化,公民憲法觀念的培養,憲法權威的樹立等問題,其中思想層面上的憲法意識的培養與制度層面上的憲法司法化問題是尤為重要的。本項目可以說較好地捕捉到了這一關鍵問題,并著手進行研究,中國已明確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社會對法制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最終又有賴于憲法的有效實施。但是,如果在此過程中,憲法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諸方面不發揮應有的調整和規范作用,不樹立起憲法的權威,則法治社會不過是可想不可及的理想而已。該項目采取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問卷調查這種新穎的方式的憲法意識調查,并進而探討構建憲法司法化的可行性,這在理論上具有新意,在實踐中對于推動我國憲法司法化和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項目的參與者認為憲法意識狀況是憲法權威的思想基礎,研究大學生憲法意識對研究我國公民的憲法意識具有現實和積極的意義,并認為建立憲法司法適用性體制,是強化憲法實施的有效措施,就此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等形式來進行研究,可以說是捕捉了當前社會的“敏感點”,具有很積極的現實意義。通過本次訓練計劃項目,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增強了研究問題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密切地聯系當前社會進行探究。是一份很有新意的項目,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當然我們從理論角度上來說,我們是全力去支持憲法司法化在我國實施的,我們從對比法入手,比較了其他國家的憲法司法化的實際操作。憲法作為法院判案的直接依據,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主要理由是:其一,最高法院作為由全國人大產生,并對其負責、受其監督的國家審判機關,只能執行由享有立法權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而無權拒絕適用。由最高法院規定法院系統判案不適用憲法,顯然是越權了。這與中國議行合一原則不符[4]。其二,從中國法制建設的現狀來看,現在有些方面還只是有憲法的原則規定,缺乏部門法的具體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法院僅僅通過適用刑法、民法和不完整的行政法來保障憲法的實現,那么憲法中沒有被具體化的一些條款就落空了。應允許法院在部門法沒有具體規定,而憲法有規定的情況下,引用憲法。其三,在判決書中引用憲法條款,既是強調了憲法在審判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也是針對具體問題對公民進行憲法教育的必要形式。

[參考文獻]
[1]韓大元、王德志合著,中國公民憲法意識調查報告[ J ],政法論壇,2002,6;
[2]]王磊:憲法的司法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費善誠:《論憲法的適用性》,載《法學家》1996年03期;
[4] 李曙光、苗連營:《憲法應成為法院判案的直接依據》,載《理論信息報》1989年5月22日第203期。



武漢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2001級法學一班
刁桂軍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作者:58.242.249.*   發表時間:2011-03-13 21:17:35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