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269653次
1人
1個
60個
1310人
141部
殷氏基本信息收集之一----蘇北朐陽殷氏基本信息表 中華殷氏網 2008年12月8日? 海州朐陽殷氏 蘇北海州朐陽殷氏基本信息1、支派名稱:蘇北海州朐陽殷氏 2、現存宗(族)譜名稱:朐陽殷氏宗譜 3、歷屆宗(族)譜撰修情況簡述: (1)首屆譜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請進士欽點內閣中書少方漣水薛尚義主持建譜并作序。 (2)二屆續修譜于清同治十年(1871)由十一世祖殷及甫主持續修并作序。 (3)三屆續修譜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十二世祖殷德成主持續修并作序。 (4)四屆續修譜于公元1989年由旅居臺灣的十五世孫殷大慶出資、響水十五世孫殷作棟主筆續修并分別作序。 4、現主要居住區域:主要分布在江蘇省漣水縣、響水縣、濱海縣、灌南縣、灌云縣、淮陰區、清河區、清浦區、楚州區、阜寧縣、東臺縣、大豐縣等蘇北縣區,也有部分族人散居在淮安市、鹽城市、鎮江市、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蘇州市、上海市等市區。 5、現有人口數(大約):約10萬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因記不得先祖名而未能入譜,但可確認其先祖屬于本支)。 6、郡望:汝南郡(世代口傳,宗譜中無記載,但各戶遇婚喪嫁娶時均如是寫)。 7、祖地:陳郡(州)長平(世代口傳,宗譜中無記載,但各戶遇婚喪嫁娶時均如是寫)。 8、祠堂號及祠堂處所:德一堂,祠堂處所不明(世代口傳,宗譜中無記載)。 9、宗譜中一世始祖基本信息: 一世始祖:殷聰,配劉氏,生三子,長 殷潮、次 殷崗 、三 殷谷 10、始祖源流及遷徙簡述: 本支始祖聰公,本為望族名門之后,不知因何原因從何地在明初(約在1400—1471年之間,明建文二年---成化六年)被迫攜妻劉氏率三子(長潮、次崗、三谷)遷居蘇北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陽山之南,以燒鹽為生,后入海州籍,世稱江北海州殷,其三子(長潮、次崗、三谷)后裔后來形成江北海州殷中三大分支(潮大公派、崗二公派、谷三公派),傳至五世祖殷松字恒吾又率族人南遷漣水,子孫繁衍,目前最晚輩已傳至二十世,本支現已成為蘇北人口數最多、分布最廣的殷氏家族,與江南潤州殷各支殷氏家族隔江相望已六百余年。 11、本支源流中存在的主要待考問題: (1)本支祖輩世代口頭流傳,始祖聰公因“洪(紅)軍趕散,自蘇州閶門來”,但未能證實,期望各位族友試在江南各支古譜中幫助查找本支始祖聰公的信息,以實現本支族人多年來溯源聯宗合譜的鳳愿。 (2)近有學者提出本支由北方殷氏或齊魯殷氏南走遷入蘇北之說,但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期望現居山東和世居連云港、徐州地區的各位族友試在貴支各支古譜中幫助查找本支始祖聰公的信息,以實現本支族人多年來溯源聯宗合譜的鳳愿。 (3)1949年建國前,本支大戶每逢婚喪嫁娶時,必書寫條幅“汝南郡,德一堂”、“源于殷商,望出汝南”、“傳汝南世澤、振長平家聲”等條幅,或張貼,或懸掛。從這些條幅對聯,我們大體上可以理解族人懷念先祖、不忘本、不忘祖地、不忘祖訓的心愿。但對“德一堂”這堂號的來歷和使用這一堂號的祠堂的確切處所我們一直沒有考證清楚。期望也擁有這一堂號的殷氏分支或對這一堂號的來歷有所了解的朋友及時告訴我們。 12、備注:(無) 信息提供人:蘇北朐陽第十五世孫(本支殷氏代表) 殷作斌 信息提供日期:2008年12月4日
作者:殷作斌 回復:0 發表時間:2008-12-14 12:04:2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