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2605次
0人
7個
9個
在撰寫本文時,欣悉重慶市在建“湖廣填四川博物館” 。川渝兩地的居民,絕大多數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在建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將重現當年移民遷徙的歷程,并展示先輩們的奮斗歷程。我以為麻城孝感鄉移民不僅是“湖廣填四川博物館”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可資敘說的話題。1.四川客家與麻城、孝感鄉移民羅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一書被認為是家客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在這一領域至今還未有出其右者。書中明確指出,湖北有二個非純客住縣:即紅安縣、麻城縣,有客家總人口約15萬人,此說得到一些研究者和客家網站的認同。[7]而對紅安縣、麻城縣的表述,總是割不開移民圣地孝感鄉的。紅安縣、麻城縣的這15萬客家人主要是江西填湖廣時,從江西遷來的客家先民后裔。其中有些客家先民移居四川,成為四川客家的來源之一。對此,在十九屆世界客家懇親大會(2004年10月江西贛州召開)上,四川客家聯誼會向大會提交的《鄉情報告》表示認同。2.******祖輩入川始遷地問題關于******祖籍地,廣安鄧氏所藏分譜載明是今江西吉安,開山祖名鄧鶴軒,以兵部員外郎攜家任職四川。毛毛的《我的父親******》亦承此說。黨史研究者黎章根在《******、******祖籍考》文中稱:“經查閱,在我們見到的鄧氏族譜中都沒有發現有鄧鶴軒的名字,也沒有鄧氏族人在明洪武年間有任兵部員外郎的記載”(見《******思想論壇》1995年1期80頁)。這至少說明鄧氏直接從吉安遷川的不可靠,而******胞弟鄧墾先生卻始終認為本支是由麻城孝感鄉于明初填川的。另據張頌甲先生《物華天寶、地靈人杰----訪******同志故居》文中稱:“據說鄧姓是從麻城移來的客家人,幾百年來,鄧家一直是這里的旺族”(《人民日報》1990年8月7日)。因此,鄧氏入川始遷地還須深入考證,如屬張頌甲先生所言,那么對湖北客家史研究,則具有重要意義。3.“麻鄉約”----中國民間郵政之先聲麻城、孝感鄉民對四川是卓有貢獻的,這種貢獻從“麻鄉約”可見一斑。“麻鄉約”于1949年后首次進入專業的學朮視野,似推樓祖詒《中國郵驛史料》(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年)。書中說道:“據四川人傳說,‘麻鄉約’起源于明初。當時四川省的移民,多是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人。移民思念家鄉甚切,每年約集同鄉,推出代表,還鄉一次,攜帶家鄉產品回來,久久成為習俗,建立了固定****”。這個所謂****就是后來由麻城人經營,替人們傳遞財物、書信的麻鄉約商行。這種形式也從成都、重慶等地,逐漸普及到了四川、云南、貴州等許多大中城市。麻鄉約極大地改善了當時民間的通信狀況,它在中國郵政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這種惠及民眾的善舉正是他們的創造。4.麻城、孝感鄉移民后裔中的杰出人士 在四川的麻城、孝感鄉移民后裔中,還出現了不少杰出人士。洪武四年從麻城、孝感鄉落籍四川隆昌云頂寨的郭孟四,是隆昌郭氏的開山祖。家族繁衍人丁興旺,距今己有600余年,傳30余世,估計在世人口5000余,儼然一大家族。郭氏家族在明中葉已致富,至清嘉慶年間已是富甲一方。萬歷十三年,郭氏在瀘州興辦天成生曲酒廠,是馳名中外的曲酒“瀘州老窖”的原產地,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隆昌郭氏笫十九世孫郭書池,光緒年間舉人,曾主持湖廣總督張之洞墾務,被張之洞視為干才。他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公學,又在隆昌開辦了知恥中學。長子郭蔚華乃辛亥革命之中堅,****會員;他在知恥中學、敘屬中學任教時,宣傳革命,當時四川革命黨人,多出其門下。郭蔚華有子女七人,長子郭堅白為留法理科碩士,歷任十余所大學教授,為教育界聞人;子郭士杰是早期******員,曾任安慶地委書記、湖北省委委員,1927年在漢口被捕壯烈犧牲,時年23歲;子郭步陶是知名新聞記者,任《申報》、《新聞報》主編多年,著作頗豐;子郭彝主持鐵道部技術工作,貢獻卓越,授全國勞動模范,享有死葬八寶山的殊榮;子郭彥曾任國民黨軍裝甲司令,現居臺灣。郭氏子孫涉身黨政軍農工商文等屆別,人才代出,可稱為是麻城、孝感鄉移民中的典型。遂寧縣張氏,始遷祖張萬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孝感鄉白獺河綠柳村填川,張鵬翮官至雍正朝武英殿大學士,至張船山(乾隆進士)己歷十三世。張氏以五房出六宰相(張居正、張鵬翮、張玉書、張英、張廷玉、張百齡)為榮。載入《清史稿儒林列傳》的劉沅,被四川學朮界奉為“四川國學大師”,著有《槐軒全書》行世。其先祖劉朝弼于正德、嘉靖年間由孝感鄉舉家入蜀,定居眉山。如富順縣羅氏先祖羅尚鳳萬歷年間從麻城孝感鄉舉家入川居富順縣洪合鄉,順治初遷威遠縣羅田口。羅氏以耕讀為本,歷代均有進士、貢生、舉人;又涉鹽業開發經營,是一鹽業世家。傳至十二代世字輩,可謂人才薈萃了。如世字輩中人有:****烈士、少將羅世澤,****四川地下省委書記、烈士羅世文,近代農學家羅世嶷,早年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法學系,并在四川大學、云南大學任教的羅世齊等等。又如張愛萍將軍,作家艾蕪等,祖輩皆由麻城孝感鄉移民至四川的。而尚未梳理出的賢良俊杰之士當會更多,這說明麻城孝感鄉移民及其后裔對養育他們的川、渝二地這方熱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和回報。--------------------------------------------------------------------------------[1] 參見曾加榮:四川省首屆蜀學研討會綜述。《文史雜志》2004年5期,16頁。[2]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266頁。[3] 宋傳銀:古代湖北人口發展的空間過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2期,105頁。[4]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57頁。[5]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4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449頁。[6] 傅崇矩編:《成都通覽》(下),巴蜀書社,1987年。引自439至444頁。括號內文字為筆者添加[7] 例如:巫秋玉 黃靜:《客家史話》,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年。28頁
作者:27.37.247.*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4-25 22:17:1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