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鄧如才

04-25

2606次

0人

7個

9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叫“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二

(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寶慶府武岡州(今武岡縣)高沙柿楊家橋(今屬洞口縣)(見《湯氏族譜》),1980年代《湯氏族譜》發現后,尤其是李義讓、莊巨川《艾蕪先祖入川考》一文發表后,一次在四川省文聯召開的“魯研會”上,我曾當面詢及其事,艾蕪答:“當然要依照族譜的說法。”17歲(1921年)離開家鄉去十多公里外的省城成都求學,21歲(1925年)離開四川而“南行”,在這21年中,艾蕪應該是要參加每年至少二次的家

  族祭祀活動(清明會、春節團年),聆聽長輩述說家史,講述入川以來湯氏的發家奮斗歷程和“耕讀傳家”的傳統。這是1949年以前,中國整個漢民族的每一個人(或以成百上千人規模的宗族祠堂方式,或以家庭為單位)都必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用費孝通教授的話來說,這是“鄉土中國”宗法制的特點之一。這些口傳家族歷史,應該說是深深植根于艾蕪的記憶之中,絕不會弄錯。他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誤讀”,應該是湯氏先輩出于某種不得已原因而有意識地隱瞞家族真實歷史所致。這樣做的原因,我們只能從外部的某種社會壓力去尋找。為了說明這個情況,借用我的父親、現年80歲的鄧哲宗先生在新修《鄧氏族譜?編后記》所寫下的一段文字,來說明當時的風俗:

  據我幼年所經歷的和現在所記憶的,每年春分,凡是傳燦公后人中的男丁,都要參加祭祖掃墓。青壯年要去白果鄉五指山的中位公之墓地、蔣家山的元松公之墓地進行祭掃活動,長長的隊伍沿途敲鑼打鼓,氣勢非常壯觀。老少體弱者就在望江門祭掃。兩處祭掃都完成后再回到鄧氏祠堂,由年長、輩份高者領祭祖先靈位。拜祭完畢,族長或長輩講話,內容是教育晚輩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要發憤讀書,為鄧姓增光,作有用人才。儀式完畢,開席進餐,老少匯聚一堂,其樂融融。其所需經費來自祠堂會的40余畝田產和淮口鎮街鋪面兩間的收入。

  還有人甚至“虛構”一段自己的家族歷史(之所以用“虛構”一詞,后面再說),以適應某種生存需要,或者說逃避外部社會的某種壓力。

  仁壽《戴氏族譜?序》(咸豐版):“我始祖保什公、妣譚氏,明太祖時自麻城孝感鄉來川,遷于仁邑回龍場戴家山”;同治10年版中江《戴氏宗譜?序》:“吾始祖自江西遷楚壤麻城縣孝感鄉。明初來蜀”;光緒10年資中版《徐氏族譜?總序》:“吾徐氏,麻城縣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壽輝亂遷蜀”……在《族譜》中明確說來自“麻城縣孝感鄉”的還有仁壽光緒25年版的《李氏宗譜?世系考》、大邑光緒版的《魯氏支譜?序》、華陽民國21年《余氏家譜?原序》、安岳民國27年版《陳氏族譜?序》、中江民國28年版《黃氏族譜?序》等等。其余只說遷自“麻城”者還多,至于含混地說遷自于“楚”者,就不再贅述了。

  有一份《族譜》給我們透露出了一點秘密。瀘縣民國3年版的《王氏族譜?鼎泰公序》:“(先祖)原籍汴梁(河南省汝寧府信陽州羅山縣)……后攜家游至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喜其風土,不二載,奉旨填籍四川,孝感鄉人盡搬入四川”。它既真實地講出了自己的籍貫,又為了某種原因,“從眾”說:來自于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喜其風土”是包含著討好的成分,“奉旨”是不得不離開,因為全鄉人“盡”走了。最關鍵的是,據此“不二載”,祖籍又是清楚的,“麻城縣孝感鄉”這個籍貫就不重要了。其實,很多四川人的《族譜》都有暫時客居“麻城縣孝感鄉”的記載,只不過時間沒有這么清晰而已。

  最后再來說這個惹禍的“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1998年我在五臺山上的一個學術會上,為這個地名,詢及湖北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導師孫黨伯教授,對方頓時啞然失笑。后答以湖北確有麻城縣,但該縣絕無孝感鄉,倒是很遠的地方另外有一個孝感縣。行文于此,找來一份地圖冊翻開一看,麻城縣與孝感縣雖同在湖北省,地理空間上卻相差“一帽子遠”。自己亦頓時嫣然,似我等弄文學的上當多年倒不要緊,一些多年來專門研究四川史的學者也被一些“史料”所迷惑。不管是“八大王剿四川”,還是清王朝軍隊入川作戰,他們都應該明白一個起碼的道理:軍隊作戰需要大量的民工作苦力、乃至于補充兵源和提供軍需品生產,于此則應該有許多四川土著被保留下來。四川人為什么要憑空“虛構”這樣一個遷徙的來源,來掩蓋自己的“土著”身份,其他省區的移民又為什么要在自己的家族歷史中加入一段“麻城縣孝感鄉”的中轉過程,虛構一個子虛烏有的地名,所為者何?其中秘密,望讀者諸君揭示教我!

  湖北麻城孝感鄉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系列之三(1)

  尋根問祖是中國人、尤其是遷居他鄉或飄零異國的炎黃子孫們永遠割舍不斷的歷史情結。提到尋根,人們自然聯想到中國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樹、蘇州閶門外、江西瓦屑壩、麻城孝感鄉、山東棗林莊、廣東珠璣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興州。這八大移民圣地以其在歷史上移民規模大、影響深遠而聞名遐邇,或載于口碑,或書之典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孝感鄉幾乎被歷史湮沒,致使當今湖北人和四川人數典忘祖、鮮知其事。

  何處尋蹤孝感鄉

  如果你問四川人,他的祖輩從何處來?他們多會回答是從湖廣麻城縣或麻城孝感鄉而來。此說可征諸縣志。如民國《南溪縣志》稱:“今蜀南來自湖廣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鄉。” 又如民國《榮縣志》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入川,人人言然。” 又可見之家譜記載。如內江《周氏族譜》:“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詔旨令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填實四川。我祖奉命襁負其子,入川于紅合鄉落業?!?又如隆昌《劉氏族譜》:“吾家起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明初入蜀。” 由此可見,麻城縣曾有過孝感鄉,其地名并非虛構。然而查檢當今麻城市行政區劃或鄉鎮名錄,是找不到孝感鄉這一建置和地名的,使得許多尋根者斷然否定曾經有過孝感鄉的歷史存在。

  在當今麻城市版圖上找不到孝感鄉,并不意味著古麻城縣沒有孝感鄉。光緒《麻城縣志前編》之“疆域?鄉鎮” 載:麻城縣在“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里。成化間并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為三鄉。嘉靖間析太、仙二鄉二十里入黃安,止七十四里?!保ㄗⅲ捍颂幹袄铩?為里甲,110戶為里,里分10甲)孝感鄉在明初即見記載,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鄉,作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雖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響卻延綿數百年。

  孝感鄉位于麻城縣西北,北境與河南省接壤。因地處偏僻,政令難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縣監生李大夏等上書朝廷請求建縣:“本縣全場姜家畈,接壤黃岡、黃陂邊隅地,近信陽、光山、羅山等州縣,路通牛頭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頑,官難遙制,盜賊出沒,數被劫殺。乞于姜家畈設縣治,保障地方?!保ā蹲x史方輿紀要》)李大夏等人的意見得到巡撫湖廣副都御使陸杰和巡撫湖廣監察御使史褒善的贊同。但建縣主張也受到地方官吏和鄉民阻撓,勘測地界亦無法進行,使建縣之事不得不暫中止。嘉靖二十六年,黃州知府郭鳳儀上書再陳建縣事,得到麻城籍戶部尚書耿定向的大力支持。特致函前湖廣右副都御使馮岳以爭取支持。嘉靖三十九年,耿定向在京城又與新任湖廣巡撫劉倫面商建縣事宜,劉倫很為重視,并即將建縣之事交麻城縣令蘇松籌辦。不久,劉倫離任,建縣事再被擱置。次年,耿定向奉命視察西夏,途中偶遇新任湖廣巡撫張雨,又與張雨洽談建縣問題。此際監生王國任聯絡了一批蓍宿聯名上書,于是巡撫張雨令下屬集議建縣事宜。黃州知府應明德、同知袁?;铡⒀舶春V監察御使唐際祿、布政使徐南奎、按察使劉斯潔均贊同建縣,建縣之議至此遂定。嘉靖四十一年,禮部尚書徐階竭力襄助,嘉靖四十二年春,經戶部復奏,朝廷批準正式建縣。擬析麻城縣太平、仙居二鄉二十里甲,黃陂縣灄源鄉八里甲,黃岡上中和鄉十二里甲為新建縣屬地,定名為新安縣,嗣后改名為黃安縣(今紅安縣)。此乃史有孝感鄉證據之一。

  據《麻城縣志》、《紅安縣志》載:麻城縣原有版圖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現約有3607平方公里,析出仙居鄉千余平方公里(原孝感鄉面積為千余平方公里,占麻城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黃安縣原有版圖面積約1976平方公里(民國時期劃出180平方公里與河南新縣及湖北大悟縣,現版圖面積為1796平方公里)。由此可知,黃安縣有近半人口和土地是從麻城縣柝出,而孝感鄉為麻城縣邊隅,地接河南,相當于今紅安縣七里坪以及城關(姜家畈)一線東南的大部為原孝感鄉屬地。原孝感鄉小部屬地留在了麻城縣。如麻城《鄧氏宗譜》載其祖自江西遷來后世居孝感鄉鄧家磅村,而鄧家磅村自孝感鄉劃入黃安后一直屬麻城浮橋河鄉。此乃史有孝感鄉證據之二。

  黃安縣自建縣至晚清,一直設置三鄉(亦稱為里)未曾更易,即沿用原鄉里之名-----太仙(太平鄉、仙居鄉的縮稱)、中和、灄源。民國時實行縣、區、會、甲建制,全縣設10區,笫五區名為仙居區;1929年5月紅七軍在黃安建立蘇維埃政權,全縣亦劃為10區,第五區仍名仙居區。1947年9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建立黃安解放區,全縣劃為7個區,其中有名太仙區者,乃沿襲明清舊稱。這里所稱之仙居鄉,實為原孝感鄉舊土,原孝感鄉已是有其地而無其名。此乃史有孝感鄉證據之三。

  據上,可以確切地說,移民圣地孝感鄉地跨今紅安縣、麻城市,大部分在紅安縣境內。

  孝感鄉移民與“湖廣填四川”

  麻城孝感鄉向外移民起自何時于史缺載。據《石柱廳鄉土志》載,有陳氏于“宋高宗時由楚北麻城孝感鄉同馬氏同來”之說。它告訴我們二條重要信息,一是說明孝感鄉之名在宋代已有,二是說明至遲在南宋初孝感鄉己零星向外遷播。然而大規模向外移民,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大規模移民的要件是遷入地有足夠廣袤的地理空間容納眾多人口,四川在元明、明清之際具備了接納大規模移民的條件。

  元、宋之戰曾使四川人口銳減。據《內江縣志?內江舊戶多楚人說》:“宋元爭蜀,資、內三得三失,殘民幾盡。迨元一統,則己地荒民散,無可設官。一時資州、內江、資陽、安岳、隆昌、威遠,州縣并省,終元代九十年未復,惟安岳復于順帝至正元年?!?這是說四川人被殺得無民可牧,故元朝廷無法設置地方官府?!朵ǜ?九賢祠記》載元軍屠川云:“元法: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應者,必盡屠之。蜀人如余?……諸公堅守不下,故川中受禍獨慘?!?余[王介]守土抗戰八年之久,“使敵不近邊,歲則大稔?!保ā端问?余[王介]傳》)余[王介]遭權臣所忌,召回臨安奪職削權,[王介]郁憤而死,蜀事更無可為之人。于是蒙軍如破竹之勢攻占全川,所到之處,盡行“元法” 。各州縣百姓逃之不及,被捕獲者以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尸至暮” ,日日如此,屠殺不止。僅在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保ㄔ觥肚迦菥邮考?史母程氏傳》)漢州城破,元軍屠城,“血洗焚蕩,死者十余萬家?!保ㄔ觥肚迦菥邮考肪?4)以每家5口計,則為六十萬人左右!按此數計,元軍“屠成都,焚眉川,蹂踐邛蜀鼓漢簡池永康,而四川人十喪七八。”(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論救蜀四事疏》)又有欲乘舟避兵禍者,因擁擠落水“以數十萬計?!保ㄘ墩阎忆洝罚R端臨《文獻通考?戶口二》資料,南宋嘉定十六年四川戶數達2590092戶,人口達6610831之多,到至元十九年僅為12萬戶,元朝數十年的恢復尚不足宋末的1/20,足見元蒙對四川屠戮之慘。洪武四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升大夏政權,洪武五年統計戶數僅84000戶,知川人雪上加霜,又遭屠戮,稱四川人“十喪七八”是可信的。故向四川移民勢在必行。

  大夏政權據川十一年,在明玉珍時已有孝感鄉民向四川移民。如內江《吳氏宗譜》:“因楚中紅巾之亂,奉旨來川落業。” 又如隆昌《韓氏族譜》:“吾祖肇自山東……遷……孝感鄉。明祖龍飛……元主北遁,http://www.0454ly.net,遂將麻城著土之民,詔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許多族譜中稱是“奉旨入川” ,然洪武五年之前四川屬明玉珍管轄,朱元璋政令怎能通行四川?想必大夏政權有過號召移民的“詔令”。此際有一定數量移民入川,其原因一是鄂東(今黃州市范圍)是紅巾軍根據地,明氏之兵多楚黃籍,故有招徠鄉人壯其勢之舉,明氏號召必有人響應之;二是紅巾軍與朱元璋爭鋒的主要戰場在鄂東、鄂北,居民為避戰亂亦愿遷徙四川;三是據《明氏實錄》載其所征賦稅“十取其一,農家無力之征?!?輕賦薄徭也吸引大批鄉民奔蜀。明氏偏安一隅,能使四川人口增至約15000戶左右(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134頁),也是很不容易的。

  自明玉珍開移楚民實蜀之先河,洪武四年后明朝組織了更大規模的向四川移民。見諸當時族譜記載,比比皆是。如內江《周氏族譜》載:“明初,詔以湖廣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華輔偶行入川?!?又如內江《黃氏族譜》載:“明洪武初,以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測也,惟孝感鄉人民可以化之。詔飭行專差逐遣。凡明初來者皆麻城孝感鄉人也?!?然查明代史籍,卻不見官方移民文告記載,惟民國《瀘縣志?藝文志》載崇禎時任瀘州分巡僉事吳登啟《招民榜文示》稱“迨我國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實富、榮二邑?!?指出朱元璋曾推行大規模移民措施。故明初朝廷詔令移民事當屬不謬。移民的成效是顯著的,洪武五年從明氏政權接手人戶84000戶,至洪武十四年的9年間,人戶增至214900戶,增長率為155.83%,且以麻城、孝感鄉人居多?;蛟唬郝槌?、孝感鄉幾乎是成建制遷移,何以鄉人遷之不絕?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斷遷至麻城、孝感鄉之故,而遷入麻城、孝感鄉之民,又被不斷遷徙至四川。如簡陽《汪氏族譜》稱:“汪氏世居江南徽州府黔(黟)縣,地名豬市街竹林嘴。后遷湖廣黃州府黃岡縣高河坎汪家集,后又分遷麻城縣孝感鄉蒿枝壩大松樹。至明朝洪武四年,我遠祖兄弟四人奉旨入川?!?又如內江《張氏族譜》載:“大明宣德元年丙千歲,奉旨以江西填實湖廣,遂爾奔楚,既居黃州府孝感鄉……弘治即位,群臣云西蜀土廣人稀,皇上詔以楚民填實西蜀……” 說明孝感鄉民不斷被補充且又不斷移向四川,人口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如《湖北方志》1991年第1期鄒功勇“麻城遷民四川問題初探” 文中提供的數據:洪武二十四年全縣冊定人戶為15809戶,而永樂七年為15810戶,相隔18年僅增1戶,這足以說明人口的平衡狀態。

  第二次大規模移民始于清初,仍是因戰爭致使四川人口劇減。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的主兇是張獻忠,對此正史野史多有記載,甚至大西軍中外國傳教士也直書其事。如耶穌會士安文思的《中國新史》載:“叛匪張獻忠率領大軍向省城挺進,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罅康拿癖姙榱硕惚芷浔┡岸萑肷钌讲厣恚窀競円搽S之而逃?!?“他們以各種刑法處死了不計其數的人,或被斬首,或被活活剝皮,或被凌遲碎剮,還有一些人則被折磨的半死不活。他還屠殺了十四萬川兵。因此,全省幾乎荒無人煙” 另一位傳教士衛匡國所著《韃靼戰記》中也有類似記載,證明《蜀碧》等野史記錄的張獻忠屠川事是可*的。張獻忠屠殺了多少人,難有確鑿統計。張獻忠死后,殘明官軍的互相爭殺、清軍的征剿,四川人口又處在歷史低谷。

  據趙文林等著《中國人口史》資料,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僅958196人丁,可知其時天府之國的四川己被摧殘得破敗不堪。因此,朝廷對重建四川十分重視,鼓勵外省移民四川是其政策重點。例如順治六年朝廷頒布了《墾荒令》,康熙二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亂后制定了《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又有“奉旨入蜀”之說。在此背景下,麻城、孝感鄉民也成為移民潮中的一部分。

  麻城、孝感鄉移民四川,不能不談到張獻忠的“新營”。崇禎十六年四月,張獻忠在麻城收5萬7千人,別立一軍為“新營選勇”,這支新營隨張獻忠進川。張獻忠敗后,這些來自麻城的士卒大部落籍四川。如《中江縣志》載一新營老兵事:“楊可舉,字香吾。順治三年脫獻賊之禍。六年投效總督李國英標下……時邑境人稀地廣,朝夕與居者惟投誠數百人?!?這類人在入籍四川的麻城、孝感人中所占比例甚大。其他填川之民,如作家艾蕪(湯道耕),祖輩原籍麻城孝感鄉,康熙中葉入川定居成都附近。又如1991年版《南川縣志》稱該縣許多移民來自湖廣,尤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為多。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孝感鄉早已不復存在,而麻城填川之民或用舊名孝感鄉,或稱麻城縣,可見孝感鄉這一歷史地名影響之久遠。從移民史角度看,麻城和孝感鄉在明末清初興起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中多有混淆,然麻城還留有原孝感鄉一部分舊土,以懷舊之情而續用原籍之名或用麻城為祖籍都不為錯,故本文在梳理此階段時亦無意分其涇渭,而許多研究移民史家在據方志和族譜統計時,也將孝感鄉移民歸入麻城縣統計。如胡昭曦先生《張獻忠屠蜀與湖廣填四川考辨》一文便多作此種處理。據此,麻城(含孝感鄉)填川之民見于縣志所載者,如《廣安州新志》:“大率黃麻籍四之,永零籍五之,豫章籍二之……” ;《大邑鄉土志》:“全資二湖、江西、兩廣、山陜之人來邑墾荒生聚。麻城人較多,江西、山陜次之……” 又如《合川縣志》所載清初麻城籍鄉民遷入計17戶,仍占同期各地遷入移民數之首??梢娫诤V填四川的第二次大移民中,麻城、孝感鄉移民占有重要位置,對重建四川的貢獻當不其他地方移民之下!

  閑話麻城孝感鄉移民

  在撰寫本文時,欣悉重慶市在建“湖廣填四川博物館” 。川渝兩地的居民,絕大多數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在建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將重現當年移民遷徙的歷程,并展示先輩們的奮斗歷程。我以為麻城、孝感鄉移民不僅是“湖廣填四川博物館”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可資敘說的話題。

  首先是麻城、孝感鄉移民可以作為“新客家”文化研究的課題。羅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一書被認為是1949年以前家客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書中明確指出,湖北有二個非純客住縣:紅安縣、麻城縣,總人口約15萬人,而對紅安縣、麻城縣的表述,總是割不開移民圣地孝感鄉的。紅安縣、麻城縣的這15萬客家人應是江西填湖廣時,從江西遷來的客家先民后裔。孝感鄉客家先民移居四川時,帶去了那些客家民俗文化?例如四川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慶賀開業、請“滿月”等等,傳統席面多為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此種“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除“九大碗” 習俗外還有那些風俗帶到四川?這方面的研究顯然還是空白。

  麻城、孝感鄉民對四川是卓有貢獻的,這種貢獻從“麻鄉約”可見一斑。明永樂年間,麻城、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于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就出現了由麻城人經營,替人們傳遞財物、書信的麻鄉約商行。這種形式也從成都、重慶等地,逐漸普及到了四川、云南、貴州等許多大中城市。麻鄉約極大地改善了當時民間的通信狀況,它在中國郵政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這種惠及民眾的善舉正是他們的創造。

  在四川的麻城、孝感鄉移民后裔中,還出現了不少杰出人士。

  洪武四年從麻城、孝感鄉落籍四川隆昌的郭孟四,是隆昌郭氏的開山祖。家族繁衍人丁興旺,距今己有600余年,傳30余世,估計在世人口5000余,儼然一大家族。郭氏家族在明中葉已致富,至清嘉慶年間已是富甲一方。萬歷十三年,郭氏在瀘州興辦天成生曲酒廠,是馳名中外的曲酒“瀘州老窖”的原產地,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隆昌郭氏笫十九世孫郭書池,光緒年間舉人,曾主持湖廣總督張之洞墾務,被張之洞視為干才。他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公學,又在隆昌開辦了知恥中學。長子郭蔚華乃辛亥革命之中堅,同盟會員;他在知恥中學、敘屬中學任教時,宣傳革命,當時四川革命黨人,多出其門下。郭蔚華有子女七人,長子郭堅白為留法理科碩士,歷任十余所大學教授,為教育界聞人;子郭士杰是早期 *** 員,曾任安慶地委書記、湖北省委委員,1927年在漢口被捕壯烈犧牲,時年23歲;子郭步陶是知名新聞記者,任《申報》、《新聞報》主編多年,著作頗豐;子郭彝主持鐵道部技術工作,貢獻卓越,授全國勞動模范,享有死葬八寶山的殊榮;子郭彥曾任國民黨軍裝甲司令,現居臺灣。郭氏子孫涉身黨政軍農工商文等屆別,人才代出,可稱為是麻城、孝感鄉移民中的典型。

  如富順縣羅氏先祖羅尚鳳萬歷年間從麻城舉家入川居富順縣洪合鄉,順治初遷威遠縣羅田口。羅氏以耕讀為本,歷代均有進士、貢生、舉人;又涉鹽業開發經營,是一鹽業世家。傳至十二代世字輩,可謂人才薈萃了。如世字輩中人有:抗日烈士、少將羅世澤,中共四川地下省委書記、烈士羅世文,近代農學家

作者:鄧儒學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4-25 22:24:58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