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56035次
3人
3個
54個
114人
14部
赤壁之戰後,東吳政權爲了鞏固後方,重修在南越國被攻陷時遭到破壞的番禺城,于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州治至此。東吳永安七年(264年),又將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四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轉移到番禺,漢族移民的勢力也就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擴展。西晉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又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量南遷。廣州晉墓磚文雲:“永嘉世,九州荒;如廣州,平且康。”可見廣東成爲中原漢人避亂的好地方。東晉至隋,朝廷推行“以俚治俚”,大量敕封嶺南土著爲公、侯,官至縣令、太守、刺史、將軍,促進了漢族移民和嶺南土著的融合,漢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已吸收土著語言某些因素的漢語逐漸成爲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同時,從“五胡亂華”起,中原地區受北方游牧民族統治達270多年之久,那裏的漢浯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嶺南漢人所使用的語言沒有經歷這種衝擊,其發展較爲穩定,與中原漢語相比,反而較多地保存著古代“雅言”的面貌,它與中原漢語之間的差距也就進一步拉開,從而形成漢語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方言——粵語。 由上知 : 廣府人之成形於東漢、西晉時期。漢人進出嶺南一般走湘桂水道或富川之道。 當漢族移民大量定居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幷廣泛傳播漢文化及粵語之時,粵北和粵東北山區仍是百越土著聚居之地,所使用的仍是土著的語言。唐代,粵北地區已有一些漢族移民居住,如唐玄宗時的名相張九齡,就是曲江縣人,但當時漢族移民的人數仍然極少。究其主要原因,是南北交通不便。大庾嶺原有一條小道,除軍隊和土著外,漢人進出嶺南一般不走這條路而走湘桂水道或富川之道。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爲了改變這種狀況,招集民夫在大庾嶺開鑿了一條新路,史稱“橫浦之道”。此後,橫浦之道便取代湘桂水路和富川之 道而成爲五嶺南北的主要通道。唐末戰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大批漢人便通過橫浦之道進入廣東。這些漢族移民首先落腳于珠璣巷,然後有一部分南下直抵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則定居于當時還地廣人稀的粵北以及粵東北。南漢時,廣東境內新置四州:英州(今英德市)、雄州(後改爲南雄州)、敬州(後改爲梅州)和湞州(後改爲惠州),其中英、雄、敬州均在粵北和粵東北,可見橫浦之道開通,大大促進了這一帶的開發。據北宋太平興國至元豐這100年間的統計,地處大庾嶺南側的南雄州由8363戶增至20889戶,增長148%;粵東北的梅州由1577戶猛增至12890戶,增長6倍多。粵北和粵東北人口的劇增,顯然是大批漢族移民定居所致。從北宋末年至南宋,漢人南遷的勢頭更是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大庾嶺北部的贛南地區發展也很快。這部分漢族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原河洛一帶,史稱“客家人”。 由上知 : 客家人之形成於唐、宋時期。漢人改走大庾嶺另一條新路入廣東南雄珠璣巷,史稱“橫浦之道”,為張九齡招集民夫開鑿。
作者:陀偉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5-31 15:03:1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