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4643次
7人
51個
104個
164人
29部
編輯:強志仙、強省吾、招煊、招東山、三月雨仙、周末、朱一達 字體:招東山、黃志安
作者:120.85.196.* 回復:58 發表時間:2011-08-24 12:50:31
一 姓氏數據 3二 姓氏概述 4三 姓氏溯源 6 宗族特征 32四 郡望堂號 33 堂號 34五 得姓先祖 35 始祖圖像 36六 遷徙分布 42 當代分布 43七 家乘譜牒 47 字輩派語 57八 宗祠聯典 58 七言以上聯典 60九 史跡鉤沉 61十 歷代人物 67 現代名人 73十一 家訓家規 80十二 名義圖騰 81十三 尋根之語 83
作者:120.85.196.* 發表時間:2011-08-24 13:06:20
招氏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較少見姓氏群體,起源不像其他姓氏那樣清淳,而是擁有眾多的源頭,且姓源模糊難辨,恐怕連招姓族人自己也不能說清自己到底屬于那一只派。根據《廣韻》、《姓解》、《通志.以名為氏》、《古今姓氏辯證》、《姓觹》、《姓氏急就篇》、《氏族典》、《姓氏尋源》、《姓氏五書》、《續通志》、《鐘鼎款識》、《中華萬姓溯源》、《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姓氏辭典》、《姓氏典故》、《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招氏家譜》等書記載,招姓主要來源相傳與黃帝有關,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淵源:①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媯姓);②少數民族基因的流入。 第一大類系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媯姓,黃帝后裔,有四分支。最早的一支子姓招氏,是商湯后裔商,招父之后;姬姓招氏為春秋時期晉國郤姓步氏所改,為晉.步招之后;嬴姓招氏又有兩個分支,其一為嬴姓梁國太卜、太史周,招父之后,其二為嬴姓趙氏避難所改,趙奢之后;媯姓招氏為春秋時期陳.公子招之后。 第二大類系少數民族基因的流入。歷史上招姓同其他姓氏一樣,與其他民族的交流有著互有基因的流動。在今蒙古族、朝鮮族、大族、拉祜等民族均有招姓。 招姓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相繼形成了南海、高涼、洛陽等郡望。招姓的主要堂號除以上述郡望立堂外,還有眾多自立型的堂號,如:明禮堂、敦本堂、永思堂、永兆堂、思孝堂、榖詒堂、仁壽堂、慶壽堂、忠恕堂、信禮堂、廣德堂、同心堂、同仁堂、百家堂、弘翔堂、敬賢堂、追遠堂、燕翼堂等等。 宗族先賢在《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歷代招姓名人四名,占總名人數的0.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574位。歷史上著名的招姓人物有:商朝王族招父;周朝梁太卜招父;漢代大鴻臚招猛;南宋江陵平江知縣招仲成;明朝永樂舉人招用、招廷杰,嘉靖廣州衛都司招斌,隆慶間蘇州府通判招孟賢;清朝乾隆時期水師將領招成萬,嘉慶舉人、濰縣令、畫家、文舉家招子庸,清末民初實業家招雨田;民國廣州先遣軍總司令招桂章等等。 當代招姓的人口在13萬左右,排在全國第349為,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09%。另在日本、南朝鮮、北朝鮮、越南等國家也有招姓,除少量與大陸同源地,其姓源當另有所出,為外邦文化。目前招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未收錄,【百姓源.緣】排序為349位。 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 37.3%, A型 27.3%, B型 26.3%, AB型: 9.1%。 目前在民間收藏招氏族譜較多,全國各地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招氏族譜少量。
作者:120.85.196.* 發表時間:2011-08-24 15:07:10
招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較少見姓氏群體,起源多元而序,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淵源: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媯姓)和少數民族基因的流入。 [ 第一大類淵源:源于姬姓分支(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媯姓),遠祖黃帝,近祖帝譽、少昊、顓頊、舜帝,支系有四 ] 根據《廣韻》、《姓解》、《通志.以名為氏》、《古今姓氏辯證》、《姓觹》、《姓氏急就篇》、《氏族典》、《姓氏尋源》、《姓氏五書》、《續通志》、《鐘鼎款識》、《中華萬姓溯源》、《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姓氏辭典》、《姓氏典故》、《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招氏家譜》等相關文獻記載,招姓主要來源相傳與黃帝有關,分別出自姬姓、子姓、嬴姓、媯姓。最早的一支子姓招氏,是商湯后裔商,招父之后;姬姓招氏為春秋時期晉國郤姓步氏所改;嬴姓招氏又有兩個分支,其一為嬴姓梁國卜人、太史周,招父之后,其二為嬴姓趙氏避難所改;媯姓招氏為春秋時期陳國公子招之后。上述個招氏的得姓時間不一,源分多支。
作者:120.85.197.* 發表時間:2011-08-24 17:39:53
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黃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部落第十一位首領之子。少典氏娶有嬌氏部落女子為妻,生下了炎帝和皇帝。據考證,炎帝和皇帝不是同一個少典氏國君生的,母親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親叫妊姒,而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據古籍記載:一天晚上,附寶看見天上發出一陣陣強烈的閃電,電光圍繞著北斗星,一閃一閃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寶受到了感應,因而有了身孕,懷孕了24個月后生下了黃帝。司馬遷在史記上說皇帝[生門有靈],就是指的這個傳說。皇帝降生地稱“軒轅之丘”(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部),故名軒轅。黃帝在姬水之濱(今陜西省境內)居住成長,便以姬為姓,這樣黃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黃帝這支氏族起源于西北黃土高原,因土色黃,自稱“黃部落”。[帝]字的意思為蘤帝,古代華胥氏以蘤為圖騰。華胥氏是華夏民族的祖先,華夏族每次祭祀祖先時必由酋長奉花而祭,稱[棉]。而后華夏各支的領袖也稱為帝。軒轅長大成了“黃部落”的領袖,他勇武而有謀略,并以武力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各部落之間的長期混戰,被各部落推為盟主,因而取得了“黃帝”的稱號。另外還有一說為軒轅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黃帝是位很有德政的帝王。他建立了早期的國家制度,設置了左右太監的官職,任命豐后、力牧、常先、大鴻臚等文官,治理天下結束了蠻荒渾濁的時代,從而進入初級文明階段。他修明政治,整頓軍旅,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發展農業生產,種植谷物,安撫百姓,使人民從鑿穴而居,到開始建造房屋,安居樂業。黃帝還草創各種文化和文明。他親自主持制作冕服,用象征土地之色的黃衣為龍袍;他曾為鑄鼎、鑄鐘、鑄鏡,制禮儀;他車區占日月星辰,命容成修訂歷法,大橈始作甲子;他制造車船,給人們以舟楫交通之便利;他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道研究出整治治病方法,被后人編成中華民族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他還命倉頡創造了象形文字,隸首創造數字、制定度量衡,命伶倫制造樂器、制定音律。從此,中國文化文明大體具備。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逝世后葬在母親有嬌氏的家鄉(今陜西黃帝陵),這是符合原始社會母系喪葬制度的。另外,據黃帝晚年從昆侖山出來到荊山一帶視察災情為了給災區百姓治病而煉丹,黃帝開采壽山之銅,在荊山下鑄鼎,虎豹等百獸紛紛跑來幫助黃帝視火參爐。天上飛下一條黃龍,垂下龍須,迎接黃帝上天。眾百姓舍不得讓受人愛戴的黃帝走,拖下了他的金靴和弓箭,拔掉了龍須。人們把黃帝的金靴和弓箭埋在鑄鼎的地方,后世便此地為鼎湖。鼎湖就在河南省靈寶縣荊山下。當然這也是對黃帝的一種贊譽。 據黃帝有四妃十嬪,生25子,依序為: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她親自栽桑養蠶,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生龍苗、箴、荀、任、清、采等六子。又次妃為彤魚氏,生夷鼓、縉云、喬伯、姞、僖等五子。最次妃名嫫母(鬼方氏),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她生蒼林、青陽、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 在黃帝之子25子之中,有14個得到了共十二個姓:姬、酉、祈(祁)、己、滕、箴(葴)、任、茍(荀)、釐(僖)、結(姞、佶)、儇(嬛)、衣(依),其余皆循姬姓。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十四人,而內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此十二姓即為[黃帝元封十二姓],后世少皞(亦作少昊,已姓、嬴姓)、顓頊([祝融八姓])、帝譽、唐堯(祁姓)、虞舜(媯姓、姚姓),以及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的君主等等都是黃帝的子孫。
作者:120.85.196.* 發表時間:2011-08-25 09:30:15
【第一支系:源自子姓,遠祖黃帝、帝譽,近祖契、商湯,始祖招父,以祖名為氏】 帝譽高辛之曾孫也。姓姬,名俊。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王,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黃帝正妃嫘祖,一個叫昌意,一個是玄囂。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姬姓招氏與子姓招氏就是從玄囂這一支派傳接下來的。玄囂,又稱青陽氏,因他曾為青部落國家(其地約在今河南中牟縣到山東聊城、長清縣一帶,都曲阜)領袖,并獲得青陽的尊號。玄囂生一子,名嬌極,由于他的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顓頊完美,被派到偏遠地區擔任部落酋長,而顓頊則繼承了帝位。嬌極生有一子稱帝嚳,顓頊生有一子名窮蟬,由于窮蟬的才德不如帝嚳,因此,顓頊將帝位傳給了帝嚳。 帝嚳從小在顓頊身邊成長,十五歲就開始佐助顓頊治理聯盟事務,被封于辛地,故稱為高辛氏,30歲便代顓頊為大酋長,治理天下。帝嚳建都城于亳(今河南偃師),后遷頓丘(今河南濮陽)。帝嚳一生的功績主要是幫助顓頊打敗企圖奪取炎黃首領地位的炎帝后裔共工;創立了日月干支系統;大力發展農業、飼養業和制陶業;設置金正、水正等工正,管理經濟。 據傳說帝譽一樣有四個妃子,生了四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有邰氏女姜源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有(女戎)氏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三妃陳鋒氏女慶都生了堯, 堯是歷史上有名的圣賢之君、五帝之一。四妃娵訾氏女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帝堯。 帝譽還納有兩側室,其一生二子:閼伯、實沈;另一個生三子:叔戲、晏龍、巫人。帝譽后又納羲和為妃,生十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續牙、厭越。 帝譽之裔稱[八元]者:閼伯、實沈、叔戲、晏龍、巫人、續牙、厭越;為虞;稱[八愷]者: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元]與[八愷]合稱十六相(又作十六族)。
作者:120.85.165.* 發表時間:2011-08-25 15:54:47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偰開始的。商人子姓,東夷集團的一支,以玄烏為其圖騰,玄烏,即黑色的燕子。《詩經》中有[天命玄烏,降而生商,宅殷土產]之句,說的就是商族。 契的母親是有(女戎)氏之女,名叫簡狄。《史記》說是帝譽次妃,一次見到一紙[玄烏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拾遣記》、《竹書紀年》等書也都有類似記載。這些記載都有說明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亂是玄烏給的,因此以玄烏為祖,并以玄烏為圖騰。契的時代與堯大致相同,商朝沈約注《竹書紀年》中有[長為堯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較明確地說明了這點。契約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帝禹之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并賜以子姓,開始治理商。商族早期,經常遷徙。《尚書》和《史記》都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遷徙的范圍大約都在今河南、山東境內,然后逐漸發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夏王桀統治時期。 履,字湯,他即位后愛護民眾,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擁護,周圍一些小國也慕名前來歸附,因之勢力迅速擴大。 夏朝末期,帝桀為君。夏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諸侯們也不聽從他的號令。湯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順從民意,不斷積聚力量,開始有計劃地討伐夏桀。在賢臣伊尹的輔佐下,他先滅掉了商過附近的夏王朝死黨葛國,接著經過十一次的出征,逐個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附庸國韋國、顧國、昆吾國,成為了當時最強的諸侯國。 湯在徹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領軍一舉滅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區)去悔過。之后,成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稱商湯。
作者:120.85.165.* 發表時間:2011-08-25 21:47:26
從契開始治理商,后來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國。商朝始于子姓商湯,終于商紂。共30帝,享國646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后的又一個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滅夏創立,商王朝經歷17代31王。共歷經554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商代期間曾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定都于殷,并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商朝建立后,從仲丁到盤庚的一百多年間,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諸子弟爭相代立的長期王位紛爭。商朝歷史就進入了中衰時期。為擺脫政治動亂和災害困擾,商王先后五次遷都:仲丁自亳遷于囂(今河南滎陽);河亶甲自囂遷相(今河南內黃);祖乙居庇(今山東定陶);南庚自庇遷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遷殷(今河南安陽市)。 盤庚遷殷是商代歷史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扭轉了商王朝的頹勢,走上了中興的道路,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蕩歲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遷都,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盤庚遷到新邑之后,當時并沒有把這個地方叫做“殷”,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起,經過3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里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商王武丁是商代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雄才大略,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他年少時學于干盤,獲得了許多知識。他在民間生活的經歷,使他深知民眾之疾苦。為了使殷道復興,他破格提拔了有才的人傳說,并任以為相,讓他接天下之治天下之民。武丁修政行德,勵精圖治,在傳說的幫助下,他的理想得以實現。他還對四周侵優商王國的外方邦進行了徽討,諸如羌方、土方、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等。其中羌方,一直是征伐的對象,最多時曾一次出兵13,000人。這些戰爭,使殷商王國的民眾獲得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也使殷商與外方邦的關系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總之,商王武丁在丞相傳說的輔佐下,對內大治,對外征伐。通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結果是殷商國家大治,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諸侯賓服,出現了繁盛的局面。 商朝自第24位君主祖甲時開始出現衰敗的跡象,至第29位君主帝乙時更加衰微。因封于征,史稱微子啟;少子辛。由于微子啟出生時,其母的為帝乙之妾,地位卑賤,后來其母被冊立為王妃,生辛,因此,微子啟雖長,但為庶子,辛雖幼卻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辛為王位繼承人,此即商紂王帝辛(子壽,前1075年 — 前1046年)。 紂王在位,寵信壞女人坦己,封其言聽計從;任用善阿諛毀的惡來,朝政敗壞;造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與炮烙之刑,殘害異己。作為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很為王朝的命運擔憂,曾多次進行勘察,但紂王拒諫飾非,不予采納,甚至對進諫的少師比干施以酷刑,費黜賢臣容商,逼得太師箕子佯狂為奴。微子啟知道紂王必亡,于是離開朝廷,退隱林下。不久,周武王聯合諸侯與兵滅商,經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部、衛輝縣北部)大戰,殷紂王兵敗于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作者:120.85.196.* 發表時間:2011-08-26 17:42:26
據《鐘鼎款識》所載:商有招父丁爵。 爵,古代的飲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 以及三尖足。青銅爵最早出現在二里頭文化時期,至西周中期逐漸消失。商代晚期青銅器上出現了銘文,較早的銘文只有幾個字,大都是族徽圖像、人名或父祖名,如“歸好”、“招父”之類。西周青銅器多銘文,且多幾百字的長篇。比如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毛公鼎,相傳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腹內有銘文32行,499字,記述周宣王告誡,是一邊完整的冊命。毛公鼎是現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有些銅器可據銘文內容推定屬于,某王而成為標準器,最著名的如武王時的利簋。 銘文內容可大略分為四類: 1. 記作器祭祀或紀念其先祖。 2. 記王之冊命、訓誡、賞賜。 3. 記錄戰爭大事。 4. 記田地糾紛及疆界事。 東周鑄有銘文的銅器日益減少,銘文除少數外一般都是很簡短。銘文的書史性質日趨衰落,逐漸變為藝術性的裝飾。戰國晚期銅器的銘刻,則多為物勒工名。 商.招父(按:有別于周),是目前為止我國招氏自有文字(金文:即鐘鼎文)記載以來的第一人。根據考古學的推定,招父是商朝中后期(殷朝)的子姓公族之一,地位比較顯赫,招父丁爵的銘文內容即屬于“記作器祭祀或紀念其先祖”這一類器具。招父之后當有以祖名(號、氏)為姓者,由此可見我國的招氏源遠流長,子姓招氏是招氏族中最早的一支,至今至少有三千余年有歷史。不過,此支子姓招氏后世不顯,由于年代久遠,大多淹沒于其他支系的招氏之中。
作者:120.85.197.* 發表時間:2011-08-26 21:14:52
【 第二支系:源于姬姓,遠祖黃帝、帝譽,近祖周文王、姬叔虎、郤步陽,始祖招招,以祖名為氏 】 姬姓周王朝 傳說,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她以為不祥,就把孩子丟棄了。但結果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現象,馬、牛自覺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飛鳥用自己的翅膀溫暖他。姜嫄以為他有神靈保佑,便把他抱回撫養長大。因為當初曾經想拋棄他,就給他取名為“棄”。他就是周人傳說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后稷”。 “棄”被后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后稷。周棄逝世后,被后世奉為農神后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朝農官。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顫-頁)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后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后,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按照周朝人的社會傳統,古公亶父去世后,應由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虞仲,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但太伯認為三弟聰穎賢良,便決定放棄繼承權力。后來古公亶父病重,太伯和虞仲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藥,離開了周原。史籍記述,兄弟倆從陜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江蘇、浙江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后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虞仲奔吳后,季歷得以繼位,后傳位給周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周武王發繼位后,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后,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 周朝存在約8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為中國歷代最長的王朝。西周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后,建立了周王朝,為了穩定前朝遣民,鞏固政壇和統治,便大肆追風前朝歷代圣王的后人。即在大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豐異姓諸侯。列國諸侯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如將呂尚封于“齊”,周公且封于“魯”,召公奭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據說,周初統計分封了71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同姓之國40。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底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 這就是中國分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這些國家的王族后來大多改以其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縊為姓。
作者:120.85.197.* 發表時間:2011-08-27 21:54:19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稱“唐叔虞”,后改封晉侯,今山西翼城西。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春秋初,晉國內部出現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成師于曲沃,到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經過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并戰勝驪戎、赤狄等族。其后因爭奪君位,晉國發生短期內亂,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后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于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采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后,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書、中行偃所殺。姬姓晉國郤氏、郄氏、郗氏、谷氏、步氏等就發生在晉厲公執政期間。
作者:120.85.165.* 發表時間:2011-08-28 17:06:5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