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0621次
2人
2個
154個
2375人
212部
在中國鄭州民族網“姓氏淵源”中,關于對甘氏淵源的介紹,其中反映出目前普遍存在典型錯誤,特作如下列舉與辨析: 該文章引用今本《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的錯誤說法:“甘盤源出何姓,目前能夠見到的為清光緒二十六年甘炳垣纂修的《安徽甘氏族譜》之記載:‘一派祖,甘盤,殷高宗師,居河內,其先為黃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國為氏。’” 其實不然,《元和郡縣志》原名《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字弘憲(758-814)撰,是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理總志。據《元和郡縣志》記載:“京兆戶縣西有甘亭,甘盤之國。” 南宋·羅泌(1131—1189)所撰《路史》,(這里依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選錄)卷二十四·國名紀·炎帝后姜姓國:“甘,京兆鄠西南五里有甘亭,甘盤之國。啟扈戰于此。” 清康熙初,瑯琊人王相的《百家姓考略》已有明確表述:“甘。宮音。渤海郡。夏有甘國,其后甘盤為武丁師。又,周惠王弟叔帶封于甘,后以為氏。秦有甘羅,漢有甘延壽”。從其體例來看,對甘氏分作五個層次加以表述:一,以古代姓氏讀音對“甘”進行了標注;二,注釋甘氏主要源出之地;三,最早的一支甘氏出于何時、何地、何人;四,后來的一支甘氏又出于何時、何地、何人;五,最后列舉甘氏之古賢。然而,有人不考其體例而曲解,錯誤地將其第四、五層表述合二為一,并將所有甘氏古賢歸納為姬姓之甘,其“說法”是直接導致訛誤盛傳的根源。 另有傳說:“周武王時,把同族人封在都城附近的甘邑(今陜西戶縣),食采邑于甘的本家族人稱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為甘姓。”但是,在東周時期僅有一個“甘伯桓公”,而于西周至東周均未見史書記載有“甘伯恒公”。據黃帝第一二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孫詹招琳纂著《中華民族姓氏通譜》(《中華姓氏源流通譜》)云:“少典氏第五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十四代惠王:惠王之子帶,封于甘。甘氏、甘士氏、甘先氏、甘莊氏、染女氏、鑒氏。”其中也沒有提到有姬姓之國的曾經有“甘伯恒公”一說。另有一說,“《姓考》記載:周封王子帶于甘。《左傳》甘昭公是也。或曰:武王封同姓于甘,《左傳》甘伯桓公是也。后以邑為氏。”為什么所有史料均無法佐證所謂的與周武王同姓的“甘伯恒公”之說?由此推知,很可能是將“甘伯恒公”與“甘伯桓公”混淆后誤傳所致。 再查史書記載,周武王時期,確實有姬姓封國于陜西戶縣,但并非是“甘國”,而是“榮國”。榮伯與周武王是同輩的姬姓貴族,其封國就在今陜西戶縣。據《國語·晉語》中記載,周文王時榮伯已在朝廷任職。周成王時還有榮伯,在《史記·周本記》中記載:“成王即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師永盂》也有榮伯參與周王賞賜田地之事的記載。周厲王的卿士榮夷公,是成康之際榮伯的后裔,他“好專利”,與虢國長父一同輔佐周厲王,導致“國人暴動發生。到東周時期,榮國已不存。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平王曰:犬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可見,自東周以后,陜西戶縣已不再是周朝的王畿之地,而變為秦國的屬地了。 關于甘氏淵源的研究考證,請詳見筆者文章,或許對了解真實的甘氏“姓氏淵源”有所幫助。(地址見《應糾正對甘氏起源歷史的誤傳》一文)
作者:甘櫯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9-01 11:21:2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