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0621次
2人
2個
154個
2375人
212部
從古人“同姓不婚”的規(guī)律判別姜姓甘氏之實 中國上古時期,“同姓必同宗”有其歷史根源。在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lián)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jīng)形成。在母權制社會中,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到了炎、黃二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會。不同的氏族,標示著家族對土地和財產(chǎn)的占有程度。舜時的“賜姓命氏”,又進一步促進了氏族間的貴賤和等級差別。 姓氏,作為區(qū)分血緣與族群關系的一種文化符號,將族人按血緣關系區(qū)分為不同的集團。有了姓氏,就可自然簡便地把不同的家族群體加以區(qū)分。因此,對于一個家族而言,姓氏就是凝聚族人的重要力量。通過姓氏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文始祖炎帝與黃帝。所以,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姓氏的尊重,便是尊重祖先,其中也包括尊重他人、他姓的祖先。綜觀所有家族的家訓,無不教導其子孫遵行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鄉(xiāng)鄰。可見,姓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 在古代的家訓中,一般還附有“同姓不婚”的家族之規(guī)。這條規(guī)定在政治上,也曾起到過積極作用??陀^上可促進與異姓之邦的聯(lián)姻,以擴大和加強與異姓集團的政治合作及軍事聯(lián)盟。歷史上姜姓與姬姓之間,相互通婚的情況就比較普遍。尤其從西周初期時起,就更加明確了這一婚姻制度。如“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國語·晉語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當然,這不僅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更有利于防止近親婚姻對后代造成的影響。所以,古代對違反這一規(guī)定者,輕則受到輿論譴責,重則受到法律懲處。從制度上嚴格禁止同姓成婚。另據(jù)史料記載,從周代往后,歷朝歷代都對“同姓不婚”有嚴格的規(guī)定,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唐律規(guī)定:同姓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論。明律規(guī)定:凡同姓為婚者各杖六十,離異。當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繁衍發(fā)展,很多人雖為同姓,但不一定都有血統(tǒng)關系了。所以到了清末,《大清現(xiàn)行刑律》就刪除了這條規(guī)定。 當我們在研究炎帝之裔姜姓甘氏的源流問題時,為了便于明晰其宗源,我們是否可以按照古代“同姓不婚”這一普遍規(guī)律,通過以下姜姓甘氏與黃帝軒轅后裔通婚的歷史實例,從中得到新的佐證?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可能的,也是符合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 (一)甘氏與黃氏的婚姻。 根據(jù)《黃氏公譜》的記載,黃氏家族的一世祖高是黃帝軒轅的八世裔孫,其世系為:黃帝-昌意-顓頊-卷-章-吳回-陸終-樊-高?!盾庌@世系黃江夏譜傳》:“據(jù)史志記載:‘歇公、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埃担笆溃盒?,春申君,字肅夫,生于周郝王元年,歲次丁未(前314),居楚黔中,自初博學聞名,時號黃五經(jīng),佐楚封為春申君兼太傅,隨太子熊完質于秦,后設計冒險保太子回朝。太子熊完登基為楚考列王,列王以公為丞相,賜淮北十二縣祿之,執(zhí)掌雄兵十萬,門下三千食客,聲振諸侯,為六國合縱長,聯(lián)軍攻秦。楚考烈王廿五年(前237)王薨,朝廷政變,公為佞臣李圓所害,其年七十七歲。公娶江氏,生十二子;繼娶甘氏,生一子(為第十三子)。后夫妻三人奉敕葬鄂州(即今湖廣省武昌縣)江夏縣黃鶴鄉(xiāng)仁義村離城三十里,前有石馬、石驢、石獅、石象等物,山陵高拱,松柏茂盛者也?!庇钟洠骸笆狱S挖(按:其母甘氏),字通亮,又名廣文,官至金吾將軍,居古岳州,是江夏傳世之祖。娶劉氏,俱葬大江山,生子植?!?br> (二)甘氏與傅氏的婚姻。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傅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于傅邑,因以為氏。商時虞、虢之界,有傅氏居于巖傍,號為傅巖。盤庚得說于此,命以為相。”根據(jù)《傅氏族譜》記載:始祖傅說(音同悅),帝局(按:《帝王世紀》曰:帝局,一名帝禺,或曰高陽。在位二十一年)之次子。諱鶚薦。生于公元前1335年4月8日,歿于公元前1246年,享年八十九歲,葬虞步界下,圣人澗里馬趵泉頭?!呤蓝?,柏公長子,任伍長。妣甘氏。子:叟。二十八世虞叟,端公子,春秋魯哀時為晉大夫。鄭人擊趙簡子中肩太子救之,以戈鄭師此溫大夫,趙羅太子。復伐之,鄭師大敗。獲賁票千車。趙孟喜曰可矣,虞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矣也。妣蓋氏、錢氏。子:美、善。 (三)甘氏與劉氏的婚姻。 根據(jù)《中華劉氏通譜》記載:黃帝軒轅氏苗裔堯帝,號陶唐氏,名放勛,堯帝之子源明,封于劉邑,始得劉姓。始祖:源明公(一說監(jiān)明公,帝堯長子),妣風氏、巫氏,生一子:永河。二世祖:永河公,妣密氏,生子二:濟安、濟樂。三世祖:濟樂公,妣甘氏、姚氏,生子一:歲紀?!攀雷妫禾淼澒M道總,字秉新,號名山。生于商帝乙二十三年壬辰(前1169),卒于西周成王三年戊子(前1113),享壽五十七歲,葬于山西省南源。妣甘氏,生于商帝乙二十三年壬辰(前1169),卒于西周成王元年丙戌(前1115),享壽五十五歲,葬于山西省榮中、雙蜂采花形,(妣魏氏,生卒葬未詳),生子六:樹、湖、漣、淮、江、鴻?!爸貞c云陽彭城劉氏歷代源流世系考”稱:其世系自源明公傳至劉邦(漢高祖)為第七十五世。第七十六世祖:劉恒(漢文帝)第七十七世祖:劉啟(漢景帝);第七十八世祖:劉勝(中山靖王);第九十五世祖:劉備(劉勝裔孫),字玄德,號昭烈,三國蜀漢開國皇帝。皇后甘氏(188—2O9),生一子,乳名阿斗,號劉禪,在位四十三年。 (四) 甘氏與沈氏的婚姻。 《沈氏先祖簡略》:一世太始祖載公:黃帝第三十七代孫,約生于殷帝乙二年丙寅(前1015),父文王昌,母摯任氏之女太姒。與伯邑考、仲發(fā)(武王)、叔旦(周公)同為太姒所生,同母他排行第四又叫季載。周時為司空,輔助成王,竭盡忠誠。因輔助周公旦平定“三監(jiān)”叛亂,受封聃國,稱聃叔季、或稱聃季載。公元前971年(己酉)聃國改為沈國。季載立兒子伯桓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為沈君。春秋時沈為晉所滅,季載之后裔皆逃奔楚國,以國為氏稱沈氏,后裔以沈為姓。配夫人姜氏,生三子:伯桓、秘、和?!迨呤垃g公:字龍紀,生于唐貞觀十年丙申(636)正月二十日丑時,唐中宗時官至少卿,歿于唐開元二年甲寅(714)九月十七日未時,葬於仙人騎鶴形,卯山酉向。配甘氏,生于唐貞觀十一年丁酉(637)正月初九日申時,歿未詳,與夫同葬居右。生二子:燮、弼。 (五)甘氏與范氏的婚姻。 《范氏家譜》記載:“范氏,以邑為氏,《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載,黃帝軒轅氏苗裔,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遷于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逃奔晉國擔任士師。曾孫士會。食邑于范邑(河南范縣),世稱范武子,子孫逐有范氏。”據(jù)范氏家譜網(wǎng)站稱:目前,全國范氏后人普遍認為是范仲淹之后的共同認可的輩字,即范仲淹初定的輩字“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彥、友善可彌安”二十字?!斗妒霞易V》(地望分布)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623),范氏五十一世范履冰公登進士第,位及丞相,生三子:冬芬,冬倩,冬昌,俱進上第。天寶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叛亂軍隊橫掃華北的大部分地區(qū),直至寶應二年(763)始被撲滅。……范冬昌之孫范平,唐憲宗元和間(806—820)賓貢,先遷蘇州吳縣,后又遷居豫章(今南昌)豐城大順山前及槎村等地,為江西范氏始祖。范平公,妣甘氏,生子一,曰范??;俊生子三:暹、逢、進。暹無傳譜;而逢生子三:克昌、克寬、克仁;進生子一,克圣,居豐城大順山前。宋寶佑(1253-1258)中,大理寺少卿范應鈴續(xù)修《范氏大成宗譜》時,以范逢公為豐城一世祖。 (六)甘氏與陳氏的婚姻。 根據(jù)《義門陳氏宗譜第九卷遠祖世系》記載:“古代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是4700年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是中華人文初祖、陳姓人的血緣親祖,也是華夏民族公認的祖先。黃帝43世裔孫、舜帝34世裔孫陳胡公(媯滿)是陳氏受姓始祖?!薄读x門陳氏宗譜序》云:“陳氏受姓始于周初(前1046),周武王封舜裔媯滿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侯爵,以奉舜祀。媯滿謚號胡公,史稱陳胡公,成為陳氏得姓之始祖。”《義門陳氏宗譜第十一卷江州義門世系》記載:《世系圖》第一世(62世)叔明,字子昭,宣帝陳頊第六子,為長沙王叔堅同母弟,梁紹泰元年歲(555)六月初十日生于京城南京。以孝義傳家,尊為江州義門一世祖,亦稱義門發(fā)源祖。太建五年(573)立為宜都王(今湖北宜昌),授宣惠將軍,置佐使。隋大業(yè)二年(606),奉詔入長安,授鴻臚少卿,后為禮部侍郎、檢校右御衛(wèi)、虎賁將軍。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葬洛陽縣?!谑溃?4世)王壽,濡之子。慶歷(1044)甲申科舉進士,為節(jié)度使。妻甘氏,生二子:綸、綏。 (七)甘氏與姚氏的婚姻。 根據(jù)姚氏《太始祖舜帝有虞氏傳》記載:“太始祖諱舜,字重華,號有虞氏,華夏上古五大帝王之一,乃軒轅黃帝八世孫,父諱瞽叟,母握登氏,見大虹感而誕生帝于山東省濮城縣諸馮之姚圩,得以姚為姓?!薄兑κ霞易V》云:“十七世祖:姚錫(1126—1210)[另譜為姚仁錫]旦公次子,字樂易,行七十郎,號一元。居靈源。以明經(jīng)仕汀州僉判。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九月十二日已時生,宋寧宗嘉定三年庚午(1210)十月十一日戍時卒。葬鳳山。配甘氏,劍江甘遂東女。子五:長守克,次念二郎,三念三郎,四念四郎,五念五郎。妣內助賢聲不讓侃母。” (八)甘氏與李氏的婚姻。 “全球李氏論壇”《李氏族史》:《冊府元龜》:“唐高祖神堯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咎繇,其子孫綿歷虞夏代為理官,遂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獲罪于紂,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李實得全。又改理為李氏?!?br>一世:利貞公(理征之子),原名接力(前1070—前992年),為改理為李氏的始祖。妣簡氏、契和氏,生子昌祖。二世、昌祖公(利貞之子),原名昌意,又名苞穎(前1029—前?年)。任西周陳國大夫。三世、彤德公(昌祖之子),原名蠐(前1008—前924年),任周朝巡檢令伊大夫。四世、慶公(彤德之子),原名蓮,又名慶承(前988—前908年),任周朝掌邦御史博士郎。五世、承公(慶公之子),字宏隆,又名瑞金(前967—前889年)。妣姬氏、甘氏,生子碩宗。……燔公(唐太宗第七子,盧陵王之后),時官拜宋樞密副史,職御史大夫。因被奸臣污罪,攜子逃入河南歸德州,更名,李奎。后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有四妻:甘氏、許氏、姜氏、呂氏,生九子:長:益豐、次:益昂、三:泰、四:裕、五:奇、六:梅、七:教、八:政(季八)、九:芳。八子政公(后化名李季八,太宗17代孫),家人定住麻城后加入宋軍營,得其主帥之愛,升為驃騎將軍。五代分唐后,一直第五代后,才在宋有職。六代孫泳定公任云南府尹。生二子:綱、維。綱名叔字,字佰紀,生于1083年癸亥,任南宋初征兵元帥。明代四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 (九)甘氏與黃氏的婚姻。 《江夏黃氏大批祠總譜遠祖源淌紀實》:第一世昌意(黃帝之子,有熊氏子派),娶蜀山氏女昌仆、女昌樞,感瑤光貫日月之祥生子:顓頊.?!谖迨劳üǘ貜凸L子),年廿出游岐下,聞姜子牙有道德,征受業(yè)焉。子牙與論天地自然之利,公得其旨,會西伯載子牙歸,子牙以公管幕事,世子發(fā)召見,謀議多合,伐殷以后即命為司農(nóng)。夫人李氏。生子四:衍、仲、叔、季。……第五十八世丙公(衍公長子),康王時以州牧薦為佐史,侍太子,六十休官,夫人李氏,生子三:鄂、郴、都?!诹氖黎肮?令公長子),妣甘氏,生子一。(十)甘氏與徐氏的婚姻。 《中華徐氏論壇 - 家譜源流 -中山王徐達世系》記載:徐氏始祖出黃帝嫡裔。遠祖為伯益之子若木,因其先輔佐虞舜治國,夏禹治水之功勛, 封于徐地為徐子爵,為徐氏始祖。配費氏(朱氏),食邑東海。葬于山東郯城北七里。生四子:征國(徐氏)、終(黃氏)、 季勝(馬氏)、簡(趙氏)。第二世征國,夏襲徐國君。配齊氏、周氏。生二子:房、圭?!?第二十八世渰公, 周武王庚辰(前1121年)襲封咸陽侯。配甘氏,生一子:彥。…… 109世 徐達,(《明史》記載: 子四:輝祖、添福、膺緒、增壽。長女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的史實:(1)東漢時期,丹陽甘氏與陶氏的婚姻。 《姓纂》云:“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后代。據(jù)史學家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最初封在“陶”,后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因此,堯的子孫后來才會或以陶為姓,或以唐為姓。陶姓繁衍到后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 陶氏族譜記載,其家族的遷移,最初是以山東定陶為發(fā)祥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陶氏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發(fā)展形成了陶氏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并家于當?shù)?。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于江蘇、安徽一帶,并在長江之南落籍。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人(即今南京小丹陽)。甘氏家族也由下蔡南徙,定居于小丹陽。 小丹陽地屬丹陽郡,漢末時設郡治于宛陵(今安徽宣城)。到三國時期,丹陽郡移治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后郡治大多在南京。關于“小丹陽”這一古地名由來。據(jù)吳晉史所載:與太平當涂接界,有市井宛然古治所,其地名丹陽,或呼小丹陽。前史稱小丹陽者,因當時有丹陽郡,史文例書縣名不出縣字,故《吳志》、《晉書》皆稱“小”以別之。位于江寧、當涂的小丹陽自秦至唐,均為郡縣治所,直到唐貞觀元年(627)廢縣,降為鎮(zhèn)。唐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改曲阿縣為丹陽縣,此丹陽縣即是后來隸屬鎮(zhèn)江的丹陽。自小丹陽縣廢,而后來的“丹陽”縣名又立于鎮(zhèn)江,故境在江寧、當涂之丹陽便以小丹陽相稱。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記載:“丹陽廢而存丹陽鎮(zhèn),但鎮(zhèn)江有丹陽縣,故亦呼江寧丹陽為小丹陽,鎮(zhèn)江丹陽為大丹陽?!边@就是“小丹陽”地名的來歷。 小丹陽,距古都金陵(南京)約五十公里?,F(xiàn)在的小丹陽如同“中英街”,一邊屬于今南京江寧區(qū),當?shù)厝朔Q其為“北鎮(zhèn)”;一邊屬于今安徽當涂縣。被稱為“南鎮(zhèn)”。而且兩鎮(zhèn)同名毗鄰,街道相連,風俗習慣及口音皆同。(筆者按:其實,“小丹陽”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不曾改變過,只是在行政管轄權上有所變更)。 陶謙(132—194),字恭祖,63歲卒于徐州。東漢末年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謙少孤,始以不羈聞于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涂,見其容貌,異而呼之,住車與語,甚悅,因許妻以女。甘公夫人聞之,怒曰:‘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如何以女許之?公曰:‘彼有奇表,長必大成?!炱拗?。”(見《三國志·陶謙傳》) 簡言之,公元146年,小丹陽的甘定公(甘寧先祖)將女兒許配給陶謙,甘夫人表示極不贊成,理由是對兒時的陶謙及其家庭狀況甚為不滿。這說明,甘氏定居小丹陽當在此前的若干年,也是目前正史中所發(fā)現(xiàn)的甘氏家族定居小丹陽的最早記載。甘定公的女兒跟隨陶謙到了徐州,生有二子一女。長子陶商,封溧陽,居陶莊;次子陶應,居蕪湖鸛溪。(2)東晉時期,丹陽甘氏與陳氏的婚姻。 源于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西晉惠帝永興二年(305),陳敏,字令通,廬江(今安徽舒城)人。以功授廣陵相,時中原大亂,遂據(jù)歷陽自稱都督江東諸軍事、大司馬、楚公,加九錫?!稌x書》記載:陳敏曾為其子陳景娶甘卓之女。 (3)唐朝時期,丹陽甘氏與樊氏、辛氏的婚姻。①樊氏明成化丙午年(1486)譜序載:“吾觀樊氏,糸出軒轅。有熊氏本姬姓。周有仲山甫,佐宣王中興,食采予樊,因而氏焉?!薄胺哺的详栒吣朔现谂上怠?。樊氏家譜網(wǎng)又云: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姬靜南征北戰(zhàn),使周王朝統(tǒng)治的疆域不斷擴大,號稱“宣王中興”。姬仲峬,亦稱樊仲甫、樊仲,謚號“穆”,故又作樊穆仲,為魯獻公姬具的第二個兒子,在周王室為卿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由于仲峬功勛卓著,宣王封其為樊(今河南濟源縣東)侯,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稱樊氏至今。因其始祖為樊仲峬,史稱姬姓樊氏。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為得姓始祖。樊氏的郡望為上黨、南陽。南陽世澤;營國家聲:全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樊興,從唐太宗征戰(zhàn),積功封營國公。其后人多仕于唐。 《大唐故鴻臚卿兼檢校右金吾大將軍上柱國贈兵部尚書曹國公甘府君(元柬)墓志文》:“君諱元柬,丹陽人也。……夫人南陽樊氏,皇朝太子仆珍之女也。妙質沖懿,賢度徽柔,婦容外朗,嬪則內修。傅姆詩書以佐德,君子鐘鼓而好仇,在乎加邦,允迪厥美,先君而沒,至是祔焉。有子曰昭、暉、曉”(按:甘元柬的長子甘昭襲其父爵)。 ②據(jù)《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為辛姓。據(jù)《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后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姓,稱辛氏,便產(chǎn)生辛姓。尊夏后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摘自:《湖南中湘甘氏族譜》二十卷,光緒十七年,敦本堂,14冊)甘從矩,字方平,號蹈齊,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九月十六日辰時生,公世居潤州丹陽縣即今江南鎮(zhèn)江府丹陽縣由進士出身,至昭宗間因豫章豐城二十八都鄉(xiāng)寇亂欽命公平治之,襲授豐城鈴轄,誥封榮祿大夫,受邑之西南 塘山水之勝遂家焉后建寶福云嚴隆福三寺又,捐置山園田地人寺供佛永為甘氏香火,詳載南昌豐城翠志,壽八十六歲,后五代漢陷帝乾佑二年庚戌正月十八日子時沒,卜是年十月初二日卯時葬,豐城縣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山夫婦合塋癸山丁向,有碑墓。元配:辛氏,誥封夫人,唐懿宗咸通七年丙戌正月,初一日卯時生,壽八十五歲,后五代,漢隱帝乾佑二年庚戌五月二十日辰時,沒卜是年十月初二日卯時與夫合葬豐城縣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立塋癸山子向,共碑莫,生子二:甘稔,甘禎。 尋根認祖,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也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重鄉(xiāng)土之情,依本源之根,敬祖宗之德,睦家族之親。而當代世界各地華人華裔紛紛回歸祖國故土尋根祭祖,正是中華文化、民族血緣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xiàn)。筆者所以列舉上述甘氏與黃帝軒轅后裔在歷史上的通婚實例,就是為了向出此源之甘氏證明:在中國悠久的文明史上,始終存在著炎帝之裔姜姓一支的甘氏。
作者:甘櫯 回復:7 發(fā)表時間:2011-09-26 16:39:38
有人至今對華夏民族的“同姓不婚”之禁忌耿耿于懷,表示堅決反對,甚至在甘氏QQ群里大放厥詞。如此弱智之舉,恐怕也是深受同姓婚姻之害的又一受害者,值得同情啊!
作者:180.109.224.* 發(fā)表時間:2011-10-02 19:06:26
有人至今對華夏民族的“同姓不婚”之禁忌耿耿于懷,表示堅決反對,甚至在甘氏QQ群里大放厥詞。如此弱智之舉,恐怕也是深受同姓婚姻之害的又一受害者,值得同情?。?br>說的好!
作者:shenyagan 發(fā)表時間:2011-10-07 15:19:42
你們甘式群里全是自己的親人嗎》要不是 希望能加我進去,因為我也姓甘。
作者:甘龍海 發(fā)表時間:2011-10-12 16:50:56
好象shenyagan就是反對“同姓不婚”的。
作者:180.109.195.* 發(fā)表時間:2011-10-21 10:53:59
甘櫯先生概念混亂,此公“判別法”根本行不通。比如堯舜都是黃帝后裔。眾所周知堯以二女妻舜,依照甘櫯先生的“判別法”,堯舜同姓婚配豈不都是禽獸。.....直至近現(xiàn)代毛(澤東)、楊(開慧);蔣(介石)、宋(美玲)豈不都是同姓婚配的禽獸?
作者:shenyagan 發(fā)表時間:2011-10-21 16:18:01
關于“同姓不婚”的問題,請不解者自行從古人那里尋找答案,不要妄自菲薄。 古代習俗同姓不婚,基本是為了避免近親結婚,現(xiàn)在基本不了,只要不是直系親屬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就可以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明確提出了“同姓不婚”的原則。如《國語·晉語》所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抖Y記》也說:“?。ㄈⅲ┢薏蝗。ㄈⅲ┩铡薄!蹲髠鳌べ夜辍吩?jīng)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唐代孔穎達作注疏時解釋說:“禮取(娶)妻不?。ㄈⅲ┩?,避違而?。ㄈⅲ?。故其生子不能蕃息昌盛也”?!蹲髠鳌ふ压辍酚终f:“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追f達疏云:“言內官若?。ㄈⅲ┩眨瑒t夫婦所以生疾,性命不得殖長”。
作者:180.109.131.* 發(fā)表時間:2011-10-22 15:39:54
既然不懂得古人“同姓不婚”之訓誡,就不要妄自菲薄本甘氏,更不要忘乎所以,以己之不明,安敢造次亂攻他姓之人?!
作者:180.109.131.* 發(fā)表時間:2011-10-22 20:25:44
本人重慶云陽人甘張林!《家》字輩的!QQ 603773372!我還建立了個甘姓的Q群!群號296174848?。?!有意者請加!
作者:甘張林 發(fā)表時間:2014-05-15 14:10:14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