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56047次
1人
1個
25個
230人
24部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古代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開始使用姓氏。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秦漢以后,“姓”與“氏”逐漸合流,“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那么,現在有多少姓氏呢?1987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袁義達搜集的數據顯示:正在使用和曾經使用的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氏1615個,四字姓氏569個,五字姓氏96個,六字姓氏22個,七字姓氏7個,八字姓氏3個,九個姓氏1個。另外,還包括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到了2006年,袁義達搜集的姓氏達到23000個左右,這也是迄今為止最新的統計數據。這么龐大的姓氏數量主要產生于這樣幾種方式:以古姓為氏。如姬、姜、姒、任(妊)等,這些帶女字旁的姓氏多是母系社會時期產生的。另外還有古姓風、子、伊等。先秦時期,同“姓”的人是不可以結婚的,《論語》中記載,魯昭公(姬姓)娶吳女(姬姓)為妻,當時人指責他“不知禮”。魯昭公為此改稱吳女為“吳孟氏”,而不說“姬孟氏”。而孔子說昭公知禮,被陳司敗借此好好嘲弄了一番。以國作為姓氏。這種方式產生的姓氏最多。韓、趙、魏、齊、魯、蔡、曹等這些現在常見的姓氏,多是源于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小國歸化后,也以國為氏。漢武帝時,西羌滇國歸降,其后人就稱為滇氏。安息國太子在洛陽定居,其后以安為氏。先秦時官職多為世襲,以官職名作為姓氏也很普遍。周代專管藏冰的官員叫“凌人”,其后代就以“凌”為氏。春秋時期,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師”,子孫后世以“褚”為氏。史、倉、庫、司馬、司徒、司空等姓氏也由此而來。現在的大姓“李”的由來也與此有關。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理官職位,其子孫就以“理”為氏,此后因“食木子得生”,改“理”為“李”。以祖先的名、字、謚號、封地等為姓氏。比如,現今譜系保存最完整的孔氏就是以先祖的字為氏。宋國的公孫嘉,字孔文,其后人就以孔為姓氏。另外這種方式產生的姓氏還有皇甫、戴、蘇等。賜姓,也是姓氏產生的一大方式。李唐王朝大量賜姓李,朱明王朝賜姓朱。這樣不僅顯示皇恩,也造成了這些姓氏的大繁榮和大發展。賜姓也成為李、朱、劉等姓氏成為大姓的重要原因。賜姓意味著改姓,而改姓是姓氏發展的常見方式。古代因避諱、避禍等原因,往往改變姓氏。如晉朝避諱司馬師,“師”姓只好缺筆改為“帥”姓。其他的如“丘”與“邱”等。甚至一個姓氏會變成多個姓氏,如司馬遷的后人為避禍,將“司馬”二字分開填筆,形成“同”姓與“馮”姓。除此之外,還有以居住地作為姓氏,如東郭、西門、南宮等;以排行、時序作為姓氏,如孟、仲、叔以及甲、乙、丙、丁等;以圖騰崇拜對象為姓氏,如馬、牛、羊、龍、鳳等。可見,姓氏的產生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且一個姓氏會有多種產生方式。同姓并不一定會同源。比如安徽績溪“七支胡”中的明經胡氏源于李姓。這樣形成的23000多個姓氏中,現在使用的姓氏僅有4100多個。也就是說,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近20000的姓氏不再使用或者消失了。而這4100多個姓氏絕大多數是單字姓,大多是常見的漢字。其中,不少姓氏是很新奇的,比如“東”、“南”、“西”、“北”。這四個常見的漢字也是姓氏。目前東姓在江蘇、黑龍江、河北、甘肅等地都有分布;西姓在山東有分布;南姓在河南一帶很多;北姓在河北、山西、四川都有分布。這些姓氏的數量是很少。這種漢字常見,姓氏卻不常見的還有“油”、“鹽”、“醬”、“醋”等姓氏。而在姓氏的發展中,隨著一些姓氏的消失,也生成新的姓氏。當下流行的“張王”、“劉陳”等姓就是一種姓氏發展的新姓氏。這種姓氏在福建、廣東較多,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甚至,為了給寶寶起個好名字,有些父母使用“新”的姓氏。比如,選“一”作為姓氏。 對此,2007年公安部研究起草的《姓名登記條例(初稿)》中做出硬性規定:子女可以采用父母雙方的姓氏按照雙姓起名,但是不算做復姓。
作者:郜貞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10-03 14:01:0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