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18505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刁桂軍: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之我見

發布時間:2010-02-05 22:05:15
內容提要: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迅猛發展,上網人數已達2650萬,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隨著互聯網“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網絡犯罪”的出現,這些網絡問題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的焦慮。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日益突出,網絡的負面影響還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道德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前所未有地沖擊。本文將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探討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和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 鍵 詞:網絡時代;交流主體;網絡心理;網德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網絡時代已悄悄地向人類走來,它正以立方級的速度逐漸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而青少年是網絡社會的主體,是網絡信息時代的弄潮兒,正因為如此,隨之出現的青少年網絡問題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
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無規范性的特點,網絡對青少年的學習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青少年將面臨非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的滲透和潛在影響的威脅,患“網絡心理障礙”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險程度增大。如網絡黑客、網絡婚戀、網絡誘騙的網絡倫理問題日益突出,這些網絡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網絡倫理非常淡薄,據《揚子晚報》報道,最近一項在上海部分中學做的調查顯示,四成多學生崇拜黑客,三成學生有當黑客的念頭。而據《北京青年報》日前報道,新疆烏魯木齊警方日前偵破一起電腦黑客非法侵入攻擊政府網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僅17歲的在校學生。青少年問題研究者呼吁家長和學校,更是呼吁社會,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加強網德教育刻不容緩。





網絡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相當自由的空間,能盡情地翱翔于網絡天地成為眾多上網沖浪者登陸理由。我們應該發現,人在互聯網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動以及網絡游戲等。人在互聯網上的交流確實很特別,有文字記載以來,甚至自史前時期人們所積累下來的人際交往規則,在這里很多已不能適應,比如說在網上說:“你是王小二嗎?”回答者曰:“Y”。那個“Y”是E文的同意、首肯,還是罵人的方言,我們不得而知。還有諸如像表示再見的“886”,表達愛情的“521”,在加上許多網絡上新定義的情緒符號代碼。因為網絡語言是易歧意的,電腦上的語言是數字、符號、文字的溶合體,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證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領會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這些,無非是滿足人的與生俱來的好奇——這是人性中最難以說清它是優是劣的特征。
網絡交流中的這種語義不確定性,便產生另一相關弊端,即交流主體的不明確,就很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因為青少年有著很強的獵奇心理,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而在有規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學校里很難有機會來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而在這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青少年的自主選擇性達到了最大化。網絡創造了虛擬的時空,它讓主體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環境,它利用計算機的高速處理數據能力,及時地跟蹤處理在主體感覺器官上的輸入與輸出的信息,網絡中感覺性的互動性方式打開人們認識他人的新視窗。
但是,網絡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可識別身份的“社會情景暗示”,人們只能從計算機屏幕上閃現的文本去判斷他人,因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與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實的。缺少這種非語言行為暗示,信息的發出者很難通過信息表達某種情緒,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卻較少得知對方準確的個性定位。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名剛剛過十六歲的女中學生,在網上結識了他自稱20歲的一名網上情人,在現實中見面,才發現此“情人”是已過40歲的中年婦女。
網絡上的交往確實有積極的一面,網絡的博大擴展了青少年人際交流范圍,加速了信息的滾動式傳播,但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和虛擬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強和自我辨識控制能力不強的自身特點,很容易走向消極的負面。隨之產生了交往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如當前社會出現的網絡婚戀問題,這種網絡的虛擬婚姻正對青少年的家庭模式傳統觀念造成沖擊,正像著名心理學者黃劍在《“網絡婚戀”的是與非》一文中指出:網絡婚戀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傳遞電子信號來交流雙方感情的婚戀方式,這種與傳統婚戀觀念完全不同的新問題,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后果和法律問題,足以引起人們對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青少年認知能力和自我統一能力還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加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然而許多青少年當遇到個人心理問題,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更不愿與陌生人面對面談。那么,網絡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便利場所,正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在網絡當中,能使人對自己的知覺結果產生新的認識,對自己很容易產生新的價值觀定位,從而有的人會把匿藏在內心深處,在現實中不敢顯露的,如偷窺探隱欲、兇殘好斗、喜惡作劇等不良嗜好表露在無人監督的網絡里。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給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塊很好的“作案場所”,也因此隨之產生了大量有悖于網絡道德的案件。
網絡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廣闊的空間使他們不再受繁瑣的條條框框限制,不再擔心是被動地接受者,不再擔心自己的觀點孤立,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現自己。但網絡交往畢竟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會產生負面效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金伯利·楊格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網絡心理的主要特征為:開始先感受上網的無窮樂趣,通過上網逃避現實,下網后煩躁不安,為享受上網的樂趣而不惜支付巨額的上網費用。有的寧可荒廢學業,也要與網絡為伍。他們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幾乎沒有克制與約束,處于失控狀態。這種心理遷移到現實中來會帶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不良。
網絡上有著各不相同的虛擬情境,當這些情境與現實發生重疊時,青少年會感到無所適從。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12—20歲的青少年面臨的沖突是“同一性(Identity)與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的矛盾。當網絡屏蔽了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時,他們會以為“網絡之鏡”中的他們就是真實的生活,從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認同的混亂,不能理性地行使現實生活中的角色。
大體上網絡心理障礙往往分為兩種:互聯網成癮綜合癥和網絡雙重人格。具體表現為上網時間失控,沉湎于游戲,依賴虛擬現實并由此忽視了現實的存在,或是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常常導致離開了網絡以后,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喪失,出現角色混亂,反社會人格等偏差。他們在網絡中的表現與其現實中的表現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兩人。幾年前的超級電腦病毒CIH,曾導致了幾十萬架電腦即時癱瘓,給電腦用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制造這種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時表現良好、文質彬彬的臺灣大學生。眾多心理學者認為:網絡在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的同時,無情地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并引發了許多心理危機。





網絡確實是一個非常自由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在這個空間里不斷地向前推進。然而,伴隨而來的一個副產品,就是網絡的無序性,網絡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網絡犯罪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在增大,網絡的負面影響還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道德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盡管我們面臨了種種困難,面對網絡時代出現的倫理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所要做的是采用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去關注青少年在網絡犯罪,去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我覺得目前可以從以下五點去做:第一、加強青少年網絡建設,辦好主流網站,占領網上思想的教育陣地,在網絡上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第二、轉變傳統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適應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特點,現代教學模式要和網絡接軌,比如開辦網絡學校,開設網絡課堂等,雖然目前也出現了這種模式教育,但無論是從規模和數量,還是質量上看我們都還有很長地路要走;第三、開展青少年“網德”教育,建立網絡誠信體系,引導青少年的網絡行為,以及規范的網絡倫理,加強青少年組織建設,消除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消極沖擊;第四、我認為最關鍵的一步,還是要推動網絡立法工作,規范網絡秩序,對青少年進入網絡社會進行法律保護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有學者還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線咨詢,通過網絡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統對客戶實時或準時實地地提供心理指導、支持,進而達到增進用戶心理健康、促進用戶心理發展的過程。目前,在線心理咨詢已在知識普及、情感疏導、職業發展、心理測量、青年成長、危機干預、學習指導等方面發揮著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國內外社會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法國政府去年出臺“校園網絡規范”,規定學生如果以電子郵件散布誹謗、猥褻、騷擾、病毒等訊息,將會被取消使用帳號及校規處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國政府已成立了網絡警察,并成功地破獲了多宗網上案件,有效地打擊了網絡黑客的囂張氣焰;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我們國家出臺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宣傳活動已正式啟動。該公約促使青少年與家長建立協議,其中包括每天上網時間,不瀏覽不良信息,不隨意約會網友,不沉溺虛擬時空等,家長主動為青少年安裝防火墻軟件讓年輕一代健康上網。
只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及時地開展新時期下面臨的新生網絡倫理問題研究,尋找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并且勇于把理倫探討后的成果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只有這樣才可能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網絡環境。





網絡時代或者說是高科技時代從嚴就不承諾給人類一個新的伊甸園,相反,它一再告誡人們,無數的新問題將隨之而誕生,就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魔盒一樣。網絡犯罪已經成為了困擾人類生活的一大危害,而網絡倫理出納入了人類道德規范的一大范疇里。網絡是現代生活中的一把雙刃劍,人類必須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規范去約束它,去維護它。只有這樣,網絡才有可能發揮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類,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
同時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是未來網絡文明的締造者,更是人類未來的主宰者,而處理好網絡倫理問題是利用網絡時代造福于人類的關鍵,因此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就是關注全人類的未來。


作者:222.184.28.*   回復:4   發表時間:2011-10-20 06:59:03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探究我國修憲問題

探究我國修憲問題

刁 桂 軍
(武漢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系,湖北 武漢 430063)

提要:憲法乃國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憲法雖然只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但是從產生、修訂到實施,處處都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現行的“八二憲法”已經歷了四次修改,并且都是在一片贊成聲中以壓倒性票數順利通過的。本文就我國修憲問題探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修憲成本這一現實問題。
關鍵詞 :合理性,司法化,修憲成本
一、我國修憲背景以及修憲實踐
我國的憲政之路一直顯得不平坦,受到的外界干涉和沖擊比較大。我國建立新政權先后頒布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五四憲法”、“七五憲法”、“七八憲法”和現行的“八二憲法”,從世界憲法歷史來看,我國建國以來全面修改憲法的次數有些過于頻繁,屬于不正常現象。
中國憲法的權威性一直受到嚴重挑戰,可以說在廣大人民心目中憲法的地位沒有設計者設想得那么高,甚至說憲法曾在中國當代歷史上是一個脆弱的玩偶,遭受前所未有的摧殘,以至于出現世界歷史上極其罕見的違憲的黑鏡頭,我國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舉著憲法書大聲吶喊,聲討自己的公民基本權利,依然被那些視憲法為無物的人殘忍迫害致死,也出現了“七五憲法”中的一些條文,如同標語口號,甚至用上了毛澤東語錄。中國曾經出現憲法真空期,那是一個無法無天的令人窒息的人治時期,中國人對于憲法這兩個字缺少敬畏和崇高,不像西方憲政國家,憲法的地位甚至可以和他們心中的上帝去比擬,憲法成了他們現實中的上帝,中國人的憲法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甚至是脆弱的。我國現行的“八二憲法”,總的來說是一部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民主精神,具有廣泛真實的群眾基礎和極其深厚的社會基礎的,可以說是能得到廣大民眾認同的一部憲法,隨著22年的過去,有關這部憲法的話題越來越多,我認為這與廣大民眾的憲政意識崛起有很大關系。
當今我國現行的“八二憲法”已經進入第四次大修改了,并且每次都是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憲法修正案議案,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并且通過。最近一次是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4日下午經過投票表決,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表決票數是:贊成2863票,反對10票。在這部憲法實施22年里,我國已經對憲法共三十一條內容進行了修改,其中1988年4月12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涉及兩項內容的第一次憲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二次修改由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在多達九項內容修改中,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根本任務表述的改變;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涉及六項內容的第三個憲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涉及多達十四項內容的憲法修正案。
二、我國修憲成本問題
我承認憲法修改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支撐其的幾個理由,(一)、為了使憲法的規定適應社會實際的發展和變化,這是由客觀原因決定的,也就是說憲法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在不斷變化;(二)、當然這和制憲者認識能力的局限性也有關,例如憲法條文的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滯后性等;[1](三)、也存在憲法作為一種政黨統治工具,被政黨加以利用的因素。我承認憲法必須適應活著的人們所處在時代的發展變化的需要,從我國近幾次的修憲內容可以說幾乎是在一致贊成聲中通過的,就拿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只有區區的10人投了反對票,輿論導向也是一邊倒的,理論界也多數為同聲附和,這里我要針對的并不是對具體的憲法修改內容,而是從宏觀上去探討修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修憲成本問題一定要引起修憲者和憲法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因為憲法的修改必然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畢竟修改是經過再次加工的,在我國的修憲成本相對要高一點,因為我國缺乏憲政基礎,憲法之光并沒有普照中華大地,公民的憲法意識不強,利用憲法維護自身公民利益的思維相對缺失。當然這里并不是反對修憲的本質,修憲確實是憲法不斷完善的有效方式,而且有其時代進步要求的合理性,但是一定不能迷信修憲這一方式,過于強調其正面效益或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修憲成本這一問題。
綜觀我國近年來的幾次修憲,我有以下幾點看法:(一)、憲法修改對憲法自身的穩定性和政治的連續性都有消極作用,修憲頻繁,很可能會破壞憲政秩序,同時也破壞憲法的權威性,憲法不同于普通法律和具有時代性的政策規定,它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延續性的根本大法,是一個國家和全體公民為之遵守的行動指南。從近期來看,我國修憲的次數確實是比較多的,比較美國憲法,從1787年5月由12個州的55位代表集會于費城制定出《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而后迄今長達217年中沒有重新制定新憲法,期間只通過了27個修正案,可以說美國憲法就是一部為解釋法所發展,為判例所修飾,為政治傳統習慣所擴張的憲法,其語言質樸簡短,文義明確,原則上確定而細則上又富有伸縮余地的憲法藍本。[2]日本自1947年頒布憲法至今,對憲法從未做過修改,保持了很好的連貫性,即使是最近啟動的的修憲程序,也都顯得困難重重;
(二)、修憲程序應當予以完善,必須將修憲的原則、方式、程序等具體內容具體化和法律化。雖然我國現行憲法第64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或1/5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有權提議修改憲法。但在我國修改憲法的實踐中,通常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首先提出修改的建議案,然后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1/5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接受,再向全國人大提出正式的憲法修改草案。這一實踐慣例正好反映了我國憲法修改并沒有上升到一種全國上下一致的全民大事,黨性意志還比較偏重,全民參與性不足,執政黨過于輕易地左右憲法發展趨勢和走向。在我國,憲法與執政黨的關系一直顯得比較微妙和敏感。執政黨當然可以根據客觀形勢與條件的變化以及主觀認識的發展,認為需要制定和推行某種新的方針和政策,它在推行之前,應當通過嚴格的、充分的民主程序,使之成為國家的政策或者修改現行的法律和制定新法律;
(三)、修憲固然重要,使其更好地發揮功用。但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為人們心中的法律信心基石,修憲理應慎之又慎,而且即使到了非修不改的時候,也必需采取更為復雜和謹慎的法定程序,接受最廣泛地監督,讓憲法修改程序變得更加嚴密。憲法其理念信條是應該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決不能使憲法成為一種簡單的統治工具,局限于時代的束縛,其內容本身應該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憲法應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這樣才可能使廣大人民對憲法的權威性產生敬畏之心。憲法權威的歷史慣性思維非常重要,需要長達數十年或上百年的精心呵護和打造,為了維護憲法的絕對權威性,讓率土之濱皆受憲法之光,讓所有人對憲法的權威產生敬畏,以制約任何一種極端權利,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權利平衡及關系和諧。
三、對于我國修憲的建議
從確保憲法的延續性和權威性的角度考慮,憲法即使出現一些小瑕疵或漏洞,如果不至于影響社會穩定和人民的憲法理念的基石,則要盡量考慮不修憲,應該多采用憲法解釋的途徑。人們對一部權威并且穩定的憲法產生的信任感和敬畏感,這種效果是不易達到的。不是說只要把憲法條文修飾得面面俱到,符合當代的特征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當憲法的實際實施效果不甚理想時,再冠冕堂皇的修飾也無補于是。實質上每修改一次憲法,其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是很大的,這其中會產生修憲成本的現實問題,孰輕孰重并不是一時能夠體察出來的。憲法一定要保持其連貫性和獨立性,憲法不同于普通部門法和實體法,一部好的憲法不僅僅在于其設計的條文內容,而是其在一個國家的實際地位,處于何種位置,真正起到根本大法的指導和制約作用,讓一個國家內外部的各種關系趨于和諧。我國憲法規定了18項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時至今日只有其中9項制定了具體的法律加以保障,另9項則長期停留在“紙面”上,缺少成為實踐中的權利的必要渠道。這種狀況顯然不利于對公民憲法權利的保護,也不利于維護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最高權威和尊嚴。我國現行的憲法修改經歷里,過往的三次修憲,共計十七條,已經完成的最新一次修憲,共計十四條。細心的人們注意到,在這三十一條憲法修正案中,有多處一修再修。頻繁地修憲甚至讓人們產生不安為本不高的憲法信任值增添了不穩定因素。
當然對于我國目前憲法現狀而言,可以朝著以下方面和趨勢去發展:(一)、中國憲法必須走司法化道路,因為憲法的主要特征是法律性,從憲法的法律特性及司法機關的性質、公民需求等因素,決定了憲法只有通過司法途徑才能使紙面上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有效的規則。[3]我國近幾年似乎有了些動作,2001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該批復以憲法為依據,認定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薺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批復》立即在社會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司法界以及學術界為之歡呼雀躍的“憲法司法化第一案”。寥寥數語《批復》最大的貢獻在于,首次在司法解釋中提出了司法機關應當保護公民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對喚醒人們幾近沉睡的憲法觀念和憲法權利意識起到了巨大作用;(二)、不斷喚醒民眾的憲法意識,我國的憲法建設之路不能只停留在上層的單方面行動,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憲法也只能成為華而不實的空文,只有自覺和主動地去營造大的憲政環境,灌輸的是合憲的理念和思想,讓憲法意識在人民大眾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三)、合理地處理好憲法和執政黨的關系。我國的憲法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憲法序言中也規定了,憲法必須在黨的領導下貫徹執行,并且黨自身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這是憲法實施的關鍵。但從我國憲法成長歷史來看,過去的一些領導人缺乏這樣的觀念,在實際生活中,黨和黨的組織往往處于憲法之上,不按照憲法的規定辦事,結果只能使憲法虛置,這樣對憲法權威性是一種嚴重打擊;(四)、加強憲法監督和建立違憲審查制度。我國憲政之路是非常坎坷和艱辛的,比如說1954年憲法本身對維護憲法尊嚴、保障和監督憲法實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缺乏有效的規定。雖然規定了由全國人大來監督憲法的實施,但由于沒有專門的機構和程序,致使這種規定形同虛設。面對當時不斷出現的違憲行為,全國人大竟沒有表達任何不同的意見,更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到后來,全國人大連其自身的存在也無法維持下去了,更談不上憲法監督。當然,憲政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步驟,從目前的狀態中看,似乎理論界也開始有了這種實際行動去加以驅動。去年3月17日,走在廣州大街上的27歲的孫志剛突然被收容了,隨后在廣州市收容站被打死。“孫志剛事件”披露后,迅速引起了社會空前關注。北京大學教授賀衛方等5位學者也以公民的名義再次聯合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請全國人大依照憲法組成“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對孫志剛遇害一案的經過、當前和未來的調查處理情況以及收容遣送制度的實施狀況,進行獨立、公正和權威的調查。近幾年學者和專家紛紛提出實質建議,并能得到公眾的注意和執政者的回應,種種跡象確實讓我們看到中國憲政之路的希望。
四、我國憲法之路展望
憲法修改帶來不只是正面影響,更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其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修改成本還不能夠短期衡量。修憲當然也是一種選擇方式,在某種階段也是可以讓人們接受的,但必須有一種良好的體制去運行它,雖然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其效果和影響卻是大相徑庭的。合理的體制設計絕對是必要的,因為制度的不完善和缺陷往往會沖破一切所謂的道德防線和美好幻想,僅僅通過自身內心驅動的自律去抵擋來勢洶洶的外界誘惑和干擾,是不能夠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從近幾年查處的反貪案件來看,集體貪污受賄層出不窮,就不能僅僅從道德修養缺失去解釋了,當絕對權利缺少制衡的話,就必然會出現絕對腐敗的溫床。讓憲法成為人民大眾值得信賴和足以期盼的力量,就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去保障和維護它,不能讓它輕易遭受打擊和破壞。中國憲法要處于一種上升趨勢,恢復原本設計的地位,就必須從體制上、觀念上真正賦予憲法的發展空間,真正發揮其實質效力,真正使中國走上民主法治的憲政道路。

[參考文獻]
[1] 徐國棟 民法基礎原則解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43頁
[2]肖澤晟 憲法學——關于人權保障與權利控制的憲法學[M] 科學出版社,2003,138頁
[3]刁桂軍 試探我國憲法司法化問題[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67-69頁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11-10-20 07:02:49

[回復] 試論沉默權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

試論沉默權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

刁桂軍


前言:西方沉默權是一項自然權利,是一項人權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項無罪推定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媒體轉播技術的日新月異,沉默權已經開始為許多平民百姓所津津樂道。然而對沉默權是否引入我國的司法體系,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見解,而且爭論已久。本文將從沉默權的概念、產生歷史、在西方實施的情況、以及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來分析沉默權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

關鍵詞:沉默權 無罪推定 法治文明

(一)
沉默權制度,最早開始于英國,后又在美國推行并波及歐洲各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學理上又稱反對自我歸罪特權。這一項制度,其實我們的國民已經從港臺影視劇中能夠體驗,當警方決定對嫌疑犯提出起訴時,要采用“簡短的警戒詞”對其警戒,再進行問話和盤問。即警方盤問嫌疑人時,事先要對嫌疑犯復述“簡短的警戒詞”,告知該嫌疑人有權保持沉默,凡是在警戒后的答語,都可能在開庭時作為證詞出示。
1912年,英國《1912年法官規程》對沉默權作出了明文規定。受英國法的影響,美國1789年憲法修正案第5條明確規定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的特權。規定“任何人都不得被強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證有罪”。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則是通過刑事訴訟法最終確定的,在立法中直接規定沉默權的規則。例如日本憲法第38條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作不利于己的供述”。其刑事訴訟法第198條(二)規定:“在進行前項調查時,應當預告知嫌疑人沒有必要違反自己的意識進行供述。”而隨著聯合國不斷確立、推行刑事司法的國際化,特別是刑事司法領域最低限度人權保障標準的努力,①沉默權已得到了聯合國文件的確認。

(二)
歷史上,有關沉默權的著名案件有“希魯爾訴威廉姆斯”案和“米蘭達的忠告”,特別是發生在1966年的美國聯邦法院所判的“米蘭達訴亞里桑那州”一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案件可以說對于沉默權這一制度的最終確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該案發生在1963年3月3月,美國亞里桑那州一名女士被一個男人塞進車里強暴,大約10分鐘后,被害人被釋放。經被害人的指控和描述,警方逮捕了米蘭達。在審訊中,米蘭達供述了自己強奸的行為,并在供認書上簽字,據此,米蘭達被判處劫持罪和強奸罪,但事后米蘭達又認為自己是在當時的環境中被迫招供的。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同意被告的觀點,認為審訊時候的氣氛和審訊者所用的心理手段,使得被告雖然未受到身體的強迫,但是不是真實的意思表示。隨后法院規定必須將以下事項告知被羈押人:他有權保持沉默和不回答問題;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在法庭上用作不利他的證據;他有權同律師協商并讓律師在訊問時在場;如果他請不起律師,有權免費獲得一個指定的律師來代理他。以上規定就是現代西方國家有關的沉默權的內容。

(三)
我國也曾有過沉默權實踐,不過是出現在地方法規上。在2000年8月,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人民檢察院率先引入了“零口供”制度,即對偵查機關提請逮捕的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暫視為無,主要通過審查在案的其他證據論證其是否涉嫌犯罪,在此期間,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一時間,各大媒體競相報道,部分輿論大力呼吁讓“沉默權”在司法機關工作中迅速普及,能與國際接軌,許多學者也開始紛紛開始涉及有關在我國實施的可行性的研究。
與呼吁沉默權在中國的盡快地實施的學者相反,③有些學者認為沉默權并不適用于中國,理由是因為對于無辜者而言,沉默權是其抗擊刑訊逼供的有關武器。而對于真正的罪犯來講,沉默權也可能成為他們應付審訊和偵查的“救命的稻草”。他們同時也具有指出沉默權不適宜在我國實施的幾點理由:
一、 浪費警力,影響案件的偵破。近年來,我國犯罪率呈上升趨勢,如果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那么他就有可能利用這一權利,負隅頑抗。如果嫌疑人在留置的24小時之內拒不配合,保持沉默,那么就會照成難以查清案情,造成警力資源的浪費;
二、我國的偵查技術,偵查裝備普遍落后,如果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結果其濫用這一權利,將不利于打擊犯罪。
三、還有的學者認為,沉默權與我國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原則不相符合。

(四)
沉默權是無罪推定的一個重要內容。無罪推定是資產階級針對封建專制刑事訴訟的有罪推定提出來的。④最早提出無罪推定思想的是18世紀中葉意大利著名法學家貝卡利亞他指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犯罪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是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沉默權是為了貫徹無罪推定原則,許多西方國家的法律和國際公約提出的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重要內容包括被告人有權拒絕陳述,控訴一方既不能強迫被告人自己證明有罪,也不能因為被告人沉默而定其有罪。
而我國法制建設走上正軌才二十幾年,在各方面都大量吸納了西方國家的現代法制思想和先進的實操手段。但沉默權一直到現在都未納入我國的法律體系,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因:一、有我國的傳統觀念國民思維習慣影響,我國是一個長期處于義務本位的國家,國民普遍對國家機關持一種畏懼心理,采取的是回避、忍讓、服從。二、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的是國家整體利益下的個人權利,我國當前處于社會初級階段,處于新舊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因此犯罪率有所上升,而我國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刑事偵察條件較西方國家還十分落后;三、“坦白從寬,抗絕從嚴”這一刑訊規定已在我國刑事機關的根植了。
(五)
我認為沉默權是一項自然權利,是一項“不說話”的權利,是一項實施無罪推定的權利。沉默權是人類基本人權之一,也是國家法治文明的標準之一。可以說是現代法制發展的一個方向沉默權的規定為防止審判過程中刑訊逼供現象的出現提供了有力保障。沉默權的出現使得犯罪嫌疑人在被審訊階段中的人身權利得到了保障,也督促偵查人員不能過分依賴口供,應通過積極尋找收集證據來破案。針對反對引入的意見,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一、盡管從法律法規來看,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都嚴禁刑訊逼供,然而,我國刑訊逼供禁而不止的現象在目前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從訴訟機制上運用沉默權是消除刑訊逼供的最有效方法;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有力的證據表明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必然會不利于打擊犯罪。
沉默權作為一種符合現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制度,引入我國是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在看到沉默權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想到它在司法審判中的一些消極作用,以及要針對對我國“水土不服”的情況以便更好地引進這一制度。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任何司法制度的提出和實施都要受到該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的制約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同理,沉默權作為法律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具體引進并實施既不能全盤引進西方的原版,也不能一蹴而就的改版換面而實施,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可行性報告,既要做到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相接軌,既發揮沉默權有利的一方面,又限制其不利的方面。在我國,可采用小范圍試點的方法,通過具體的實踐和去研究可行性和合理性,最終找到合適我國國情的實際操作的法律法規,以便能讓沉默權在我國順利實施,最終達到完善我國現代法制建設和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目的。

①1966年第21界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第14條第三項規定刑事被告人有“不能被強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的權利;
②參見美國最高法院報告 1966年 ,384頁 ,第四節;
③趙曉華、林乾合著《法律省思》第369頁, 中國經濟出版社;
④[意]貝卡利亞著,黃風翻譯:《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1頁


武漢理工大學 刁桂軍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11-10-20 07:04:25

[回復] 回復刁桂軍: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之我見

我 的 攝 影 夢



文/ 刁桂軍 From:《人文月刊》


   


孩提時,我就擁有一個攝影夢,夢想著自己穿著寬大而多袋的攝影服,背著自己的“武器”穿梭于槍林彈雨的戰場或行走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通過我的鏡頭把最真實的一面帶給人們,讓別人也能真實地看到當時的發生的一切并體會到當時的真情實感。而我心中的這些夢想都是外號叫“唐老鴨”的新華社戰地記者唐師曾帶給我的。讀完“唐老鴨”的書,看到他的攝影作品,其中他的原始檔案著實讓我大吃了一驚,他本是一位站在黑板旁執教的大學教師,偏偏這并不是他真正的理想,那兒天地太窄,變化太少,而他的志向在于背上一臺相機去闖四方,于是他放下教鞭,毅然走向記者之路,做起了“無冕之王”。

“唐老鴨”到了新崗位之后,可以說是把自己所有的激情和能耐都投入到自己的新職業上去,山西地震、淮河水災、尤其是那號稱“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海灣戰爭,他都背起了那部心愛的相機,站在了記者應該出現的第一線。特別是海灣戰爭開始時,中東地區沒有了安全的概念,飛毛腿導彈劃破了夜空,打破了真主保佑下的寧靜,大批的難民都紛紛逃離了這塊是非之地,這時候只有兩種人還往那兒去,一種人是瘋子,另一種人就是記者。戰爭一開始,“唐老鴨”就心系最危險的巴格達了,在他那封向上級請戰的明碼電報有如下內容:我盛夏走過長城,嚴冬爬雪山抓過熊貓,在世界屋脊探過險,在攝影部新聞中心從事突發事件。報道三年半,有豐富的“閃擊”經驗。無妻兒戀人拖累,最適合飛往中東采訪戰爭。我決心為新華社爭光,報答人民的哺育之恩。

“唐老鴨”不但去了,而且在槍林彈雨之中出色地完成了記者的使命,成為了中國記者獲取海灣戰事最新戰況的第一人。作為戰地攝影記者的唐師曾,為了和美聯社、路透社的老記們比個高低,為了使新華社早日步入世界一流通訊社的行列,為了給中國贏得更多的國際聲譽。他以極大的勇氣、智慧和毅力,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通過他的鏡頭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用自己的行動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上了濃重而富有時代意義的一筆。

看著書中描述的許多令人心驚肉跳的畫面,特別是午夜,當外面槍聲不斷,導彈劃破夜空時,人的生命在戰爭面前顯得是那樣的脆弱,“唐老鴨”也是人,他也會懼怕,雖然有一米八的高個,但“唐老鴨”強忍住不住襲來的恐懼,堅決地按下了相機的快門,因為他明白自己也是一名戰士,只是自己的武器就是那部徠卡相機,“唐老鴨”左突右閃,把我們先輩留下的運動戰、麻雀戰等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打一槍換個地方這些招數他可是屢試不爽!一次次地與時間競賽,他把親眼所見都攝入了小小的鏡頭,等他把這些照片費盡周折才傳回祖國,你會發現這些照片是富有生命力的,它們蘊涵著特有的情感,而這些正是“唐老鴨”用心賦予的。

細想一下,我雖然不能像“唐老鴨”一樣前往炮火紛飛的戰地去采訪,但我同樣有一顆壯志雄心,我也有一個憧憬美好未來的夢,就是能通過鏡頭賦予畫面新的生命。為此余暇之時,我如饑似渴地去閱讀有關攝影方面的書籍。我明白光有書本的理論知識,那僅僅是紙上談兵,但苦于設備太差,加上手頭也不寬裕,我只能望機興嘆。于是我計劃了很久,在合法范圍內我開始賺錢湊集設備專款,經過半年的努力最后好不容易省出了一部海鷗300G。帶著它,我一次次地按動快門,把社會最真實的、自然中最美麗的攝入其中,我喜歡舉起相機定格畫面的感覺,我喜歡背著攝影包跑來跑去,我更喜歡欣賞那一幅幅自己的得意之作。當然這里面也有許多道不盡的辛酸,且不說苦于手頭緊導致膠卷量不足,就單單是別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就夠你受的了,但我并沒有放棄過,因為我覺得這和“唐老鴨”在巴格達的街頭上“沖鋒陷陣”來比,那又算得上了什么呢?總之,我也有用我的鏡頭來看整個世界的愿望,用我的感情去闡釋它們深刻的內涵,同時我也明白自己的功夫還很膚淺,手法還很稚嫩,我認識到自己的路很漫長也很艱辛,但我決不會放棄,因為我依然擁有激勵自己的那個夢。

記得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想知道未來的樣子嗎?那么就請你看看身邊的年輕人。當我翻到全書的最后,“唐老鴨”樸實地說:“我不過是想當翅膀上長硬羽毛的多夢青年,歷史成全了我,讓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并不富足的人民使我得到了一流的教育和培訓。我干得并不很好,只是盡了力而已。”讀到這里,我仿佛自己也插上了高飛的翅膀,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樣子,我真的很感謝唐師曾為我樹立了榜樣,在我的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奮斗的種子。
 
武漢理工大學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11-10-20 07:14:19

[回復] 回復刁桂軍: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之我見

文章來源:http://www.yob.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9


客家人,乃客居他鄉并落地生根之人。早在晉代時,中原戰亂,時局不穩,眾多居住于黃河兩岸的中原人紛紛舉家南遷,當然其中不乏有受貶遭流放的高官顯貴。這些客家人先輩們心中處于無奈。幾經艱辛,輾轉數千里,為的是尋找一片較為清靜的安樂土。但顯示往往有違人愿的,南遷路上,世外桃源沒有找到,看到的只是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窮山惡水,有的人狠下一條心,就在某塊南蠻之地落腳了,憑著一股超凡的韌勁與天斗,與地斗,他們認為能生存下來就是勝利了。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默默耕耘在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土地,也有的人繼續向南走,直到面對茫茫的大海才肯罷休,認為這就是天涯海角了。當然更有甚者,帶著初去時的無限憧憬和向往,漂洋過海,下南洋,過馬尼,抵舊金山,像孤零的蒲公英一樣飄向遠方,尋找那片不可預知的土地,渴求獲得新生。

客家人是堅強的,不僅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還要忍受遠離家鄉的那份孤寂和不適,客家人是勤勞的,日初而做,日落而歸,無論是那份薄田和山間菜地,客家人都會充分理由,細心呵護的。無論上客家男人,還是客家女人都是閑不住的,為得就是根植在新的土地,讓家壯大興旺,因此客家人家的觀念是很重的,非常的顧家,因為他們知道所得到的是多么的珍貴和不容易。客家女人的勤勞更為一些史學家所稱道,她們不僅要與男子同耕同作,而且還要織衣做飯,操持年節瑣事,日夜不停,所以古代中國女子大多要裹腳,而客家女子則為例外,在當時,裹腳女子在客家地區不為美,相反,那些勤快賢惠的客家女子才是人見人愛呢。客家人有是保守和傳統的,客居他鄉人生地不熟,自然不能過于地張揚,面對當地人采取的大多數是謙讓回避的態度,從客家人的回龍屋就可以反映。客家人的先輩們想方設法保護著自己的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客家人的處世原則。客家人畢竟是中原人,祖源是在北方,所以客家人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中原習性,如在北方過年時包餃子以示團圓喜慶,而身處南方地客家人也想著包餃子,但南方無面粉,于是客家人用黃豆磨成豆腐,并用餡釀入豆腐,以這種形式來替代包餃子。客家人都有追根的情結,無論走多遠,都能飲水思源,追根塑本。客家人又是熱情好客的,他們平時防范的是那些壞人,,但對于那些友善之人,總能伸出最熱情的雙手,逢年過節,大家走親串戶,或熟或生,一概同視對待,即使是一塊年糕都會分成若干,大家共嘗同慶。

同時,客家人又是勇于開拓和富有進取心的,客家人一旦落地生根,總會想方設法發展和壯大,目的是讓家族在此深扎根,所以經過數代的發展客家人在當地總能成為較為殷實富裕之家,在海外的客家人更是如此,政企名人輩出。客家地區經濟能比較迅速發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海外客家人對家鄉的投資與回報。

跨入新世紀,現代客家人顯得更加務實和勤勉,除了能夠繼承祖輩們的優良傳統和品質外,還能以團結進取的態度繼續耕耘著已經屬于他們的土地,開拓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
作者:武漢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 刁桂軍
湖北武漢余家頭 武漢理工大學y268信箱 430063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11-10-20 07:16:10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