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10527次
2人
2個
17人
1部
出氏淵源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宗 出氏家廟慨況 在泉港、仙游、惠安三縣(區)交界處的深山里,即涂嶺鎮小壩村一帶居住著數千名姓“出”的村民。這字“出”字就是“出入平安”的“出”。聽眾朋友,“出”這個姓,是在中國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它在泉州這帶的深山里隱匿了五百多年之后,終于又再現了蒙古族人的本來面目。 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有個洪厝坑自然村,襯里有一座“二進三開間”的明代古建筑,這座古建筑的門匾上書“出氏家廟”四個大字。大門對聯云:“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廟為二進木石結構建筑,中間有天井,中廳懸“忠節”匾額,左掛“進士”、“文魁”,中梁掛有“解元”等鎏金橫匾多塊。廳堂對聯云:“一案/拱門楣/預占/遇試/皆一,三臺/壯屏翰/早卜/達尊/有三。”從這些匾聯可以看出,“出”姓來歷非同尋常,而且隱姓埋名之后又曾顯赫再起。史料記載 根據《元史》、《明史》和《出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出姓祖先是元朝的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義弟、爵封魯國公、太師的重臣木華黎。出姓祖先七世之前世襲爵位,他們多為元朝的征戰平亂而亡,年紀都很輕,甚至有的三十幾歲二十幾歲就戰死。到了八世祖納哈出,恰好遇到元朝滅亡,納哈出就投降明朝。明太祖看他是名臣的后代,就讓他回蒙古去。納哈出回蒙古后就在金山聚兵反明,幾次進兵遼東。明朝大將馮勝率領大軍圍攻納哈出,納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寬恕了他,還封他為海西候,讓他跟著傅友德征戰云南,結果納哈出死于途中。納哈出的長子察罕隨明太子朱標的妻舅藍玉造反被殺,納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當時在福州府屯固守邊。他怕受哥哥牽連誅夷九族,便去掉父名“納哈”二字,單取“出”字為姓氏,尊納哈出為“不歸公”,即出家人死于道中不歸之意,又不忘本族宗祖納哈出,可見用心良苦。佛家奴后來辭官隱居在惠安九都象獅(今后龍鎮上西村),又由象獅遷居涂嶺鎮新厝村,再從新厝村遷居洪厝村,遂定居下來,為使子孫不忘蒙古血統,故以“燕山出記”作為郡號。長期以來,出氏蒙族族民與當地漢族和睦相處,并能崇尚文明,重視教化,取得了諸多的榮譽。清乾隆年間,出氏后裔出科聯,高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耀門楣。 出氏繁衍至今,村中已有人丁2000多人,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圍的自然村外,還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廈門、臺灣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據現存的《燕山出氏家譜》記載,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該鄉的出試舉家遷居臺灣雞籠(基隆);清光緒年間,出氏十七世出錐英也到臺灣建家立業,現今出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臺灣新竹、彰化、臺北、宜蘭和高雄等地。 出氏族人在涂嶺深山隱居數百年,世代與漢人通婚雜居,其蒙古人的習俗至今基本上漢化了。值得提及的是,洪厝坑的出氏后人不乏有“返祖”現象,有些人隆生蒜頭鼻,前額低而寬,顴骨突出,顏臉烏紅,豪飲且性格直爽,具備典型的北方蒙古族人的形貌性格特征。出氏名人-出光育 至今,洪厝村的村民都能津津樂道當年十三世出光育遷居照船山下洪厝坑的故事。 相傳,出光育因為單家獨姓跟外姓人在一個村里,常被人欺侮,便一頭鐵鍋、一頭孩子,挑著擔子,帶著老婆沿崎嶇的山路走去,準備移居到深山里。走到半路上,繩子被石頭割斷,鐵鍋“哐當”一聲摔破了,孩子也跌到山溝里去。出光育頓時沒了主意,與老婆伏在石頭上痛哭。忽然間天昏地暗,風雨大作,出光育聽到有人在他耳邊說:“若要富,洪厝豬槽兜;若要貴,興化涵江頭。”出光育忽然醒悟:這一定是山神點示,按神明的指點沒錯。繼爾又想:是先富還是先貴呢?思忖再三,認為先富后貴才有根基。于是,他爬下山溝抱起孩子,拉著老婆直奔洪厝坑。出光育先為人看鴨群,晚上的時候就睡在豬舍里。有一天大風雨把豬舍吹倒了,他便動手重建,卻在豬槽邊挖到三缸白銀,從此富起來了。除長子之外,出光育又接連生下三個兒子。出光育成了洪厝坑“出”姓始祖,至今在灑洲水庫沿的一塊巖石上還立有“土嶺/出光育/喜拾/石梯路/壬午冬/十月”的字樣。這塊石刻是洪厝坑開基祖遷居此地的重要佐證。 出光育在洪厝坑發達之后,念及祖先是元代顯赫的功勛重臣,為供奉歷代祖先神位,便帶領兒孫建起“出氏家廟”。時至今日,出光育的墳墓還完好地保存在照船山,出氏家廟也完好地保留在洪厝坑。家廟廳堂案桌上,陳列著出姓明代以來出科聯等六位先輩的墓志銘。 出姓族人在涂嶺深山里隱姓埋名幾代,到了第十二代,洪厝坑出了一個進士出科聯,并在村里建了一座翰林第,—時名聞遐跡。 出科聯(1709-1753年),字乾甫,號淑渠。他從小勤奮好學,18歲便中了秀才,并以制義、詩文聞名于世,受到提督閩學學政的賞識。他躊躇滿志,更加發奮攻書,準備日后出人頭地,為家族爭光。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出科聯準備參加鄉試,便到泉州仙公山祈夢。夢見走進一家庭院,見滿園梅花盛開,一個美人正在賞花,扮壁上題著“梅花深處深又深.二八佳人報佳音”的詩句。出科聯料想仙公示夢是此科必中,便高高興興地趕考去。 考場上,出科聯發揮自如,豈知遇到一個糊涂的主考官叫周學健,將出科聯的卷子黜掉了。其實,主考官周學健并不糊涂,他在任職前也曾一夢,見一處清靜的寺內,鬼車猙獰,粉壁上寫著“出科聯中解元,周學健無頭殼”十二個大字,他醒后冷汗淋漓,把“出科聯”的名字牢牢記住。閱卷時見果然有這個考生,便把卷子拋在一邊。當時氣候悶熱,他頭發蓬亂,想去理發,但正值皇室有喪事,按例朝廷官員四十日內不得理發,以示哀悼。周學健心里煩惱,出科聯的名字又令他頭皮發脹,竟一時記錯日子,提前一日跑去理發。 卻說出科聯落榜之后,心灰意冷,走到郊外散心。無意中走近一座府第,見后花園門匾上書“梅花琛處”四個字,不覺心里一動,便推門而入。見梅花叢中一位美人背面而立,正要退出,不料被丫環發現,揪到主人處審問。出科聯抱歉地道出誤入花園的經過。主人是個布政使,見這書生長得眉清目秀,不像壞人,且言辭誠懇,并不深究。但得知他考不上,不覺翻臉發火:“哼!原來是個不學無術之徒!”出科聯大聲叫冤枉,并據理力爭說:“小生十年寒窗,苦讀典籍,若不能應付自如,甘受處分。”他叫布政使出題面試,片刻,布政使看他寫的文章,果然才華橫溢,出手不凡,不禁拍案叫絕。 在清朝,鄉試不中的考生可進行第二次“錄遺”考試,按慣例布政使可保送四個名額。于是出科聯被保送參加“錄遺”考試,三場過后,高中解元。布政使便將女兒許配給他,這剛好應了“梅花深處深又深,二八佳人報佳音”一段佳話。至于主考官周學健,布政使前往查詢“錄遺”卷子時,見其皇孝未滿,竟敢理發,犯下大逆之罪,加上查出考場舞弊等劣跡,終于被斬首了。 第二年,出科聯上京赴考,榮登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皇帝對出科聯的詩文十分贊賞,曾邀出科聯游覽江南山川名勝,其間出科聯所作“眼觀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十二州”等詩句,氣勢非凡,深受乾隆喜愛。乾隆皇帝就問他道:“朕未聞有‘出’姓,卿祖姓來自何方?”出科聯稟告道:“祖姓來自先祖元太尉納哈出。”接下來,出科聯就把納哈出次子佛家奴隱姓閩地以“出”為姓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向圣上奏明。乾隆皇帝聽罷,不禁贊嘆道:“好個奇姓,果然來歷不凡!”自此,隱名埋姓數百年的“出”姓淵源才告白于天下。 據說出科聯登第之后榮歸故里,便拆下舊居興建翰林第。至今所見的翰林第,系五開間木板墻,石木結構,石頭砌墻,穿斗式木屋架,硬山式屋頂,裝飾古樸典雅,門匾上“翰林第”三個大字熠熠生輝。走進大厝,內有天井,光線充足,外有寬敞的埕場。這在清代初期,是洪厝坑出氏家族屈指可數的豪華宅第。盡管歷經二百多年風風雨雨,翰林第已失去昔日的美輪美奐,但那陳舊的石雕木刻、斑駁的朱漆,仍然記述著它曾經的輝煌
作者:出毅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10-30 16:30:4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