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63475次
1人
1個
165個
5774人
417部
吾璧山支系在福祿鎮土田村一帶,凡郭姓堂屋神龕上的楹聯寫的“汾陽遺業家聲遠,世代流傳永鴻昌”為確切依據,吾璧山郭氏是山西太原汾陽人氏,是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后裔,汾陽是璧山郭氏的發源地,始遷地。據歷時記載:公元1644年明朝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農民起義闖王李自成進京做了八十天位逼迫下野,落荒而逃。吾太原有根之家只好隨明王朝的殘余勢力向南轉移。吾郭姓支脈正禮公攜子安幫公等不少族人流落于福廣鄱陽湖一帶。但清兵聲勢浩大,步步為營,正禮公和安幫公等郭氏支系只好向貴州遷徙,落腳于遵義府桐梓縣通平里一甲麻柳灣屋基開拓,繁衍生息。經過30多年辛勤勞動,建起了郭家寨。安幫公婚配楊氏,生三子,長子光欽、次子照欽、三子元欽。由于戰亂、瘟疫和災荒,四川人口銳減,“土滿人稀”,天地荒蕪。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圣祖仁皇帝施仁政(詳見附件一)。安幫公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攜三個兒子(即入川鼻祖)到四川省重慶府璧山、銅梁二縣插站開拓。光欽公落腳于璧山縣福祿里二甲沙帽山坎下水井塆屋基;照欽公落腳于福祿里七甲消水洞坎上老河面屋基;元欽公落腳于銅梁縣永嘉石。因平時聯系少,故本次續譜仍以光欽公、照欽公兩大房合續譜
作者:郭昌祿 回復:6 發表時間:2012-03-02 10:47:05
作者:郭昌祿 發表時間:2012-09-25 19:49:40
郭 氏 溯 源郭氏家族淵源于皇帝,得姓于虢叔,揚名于子儀,發祥于汾陽。漢林宗、唐子儀、金企忠、元郭讓、清世隆……名士賢達輩出汾州,實乃郭氏之德,汾州之幸也!“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汾陽郡王封地,乃含蓋汾陽、平遙、介休、孝義四縣(市)在內的古老汾州:汾陽郭氏,也為汾州郭氏。得 姓考我汾陽郭氏,尚須從周虢叔說起。北虢滅亡三年后,即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又復假虞國,克上陽,南虢亡,晉獻公軍回途中,又滅虞,至此,虢、虞皆亡。《汾陽縣志》載:“晉滅虞、虢,遷其人于此,置瓜衍縣。”現虢城名古跡,村貎為典型城堡格局,有夯土城墻村,城門均為供式磚石結構,鴻文門城樓供有周文王神位。虢姓改郭姓是西周滅亡,春秋開始,東周衰敗,各虢國相繼被強國吞并。公元前767年東虢被鄭國吞滅;公元前687年西虢被秦國吞滅;公元前655年南、北虢被晉吞滅。這些強暴之國在侵吞戰爭中必然會遇到虢國的抵抗。并吞者為了強化其統治,以殘酷的殺戮手段進行鎮壓,虢姓氏族為了躲避災難而改郭姓是意料之中的事,這在中國姓氏演變中是不乏其倒的。山西省文史研究館出版《郭子儀與汾陽》研究專號,對此考證:晉滅虞、虢之后,“為了將驍勇善戰的虢國徹底滅絕,便采取千里流放其氏族的辦法,將虢貴族和族民遷到遠離晉都曲沃數百里外汾水之陽的廣袤平原上……汾陽縣的虢城、虞城,就成了虢虞遺民的集聚流放地,而且從那時起,虢國遺民改虢為郭,這便是汾陽郭姓之祖?!碑斀穹陉栔匠?,既然是晉獻公滅虢、虞之后虢叔裔族集中遷徙改姓之地,當屬郭姓根之所在。郭氏得姓2600多年來,瓜瓞綿長,子孫繁衍,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當今分布全國極廣,并延伸到海內外,為中國一大姓氏。北宋《百家姓》郭姓排在144位。200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結果表明,郭姓排在第16位,人口總數1400萬,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13%,以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廣東、四川等省較多。上述六省郭姓約占全國郭姓人口47%。封 王虢叔公為吾郭氏得姓始祖,而子儀公又為吾郭氏先祖。正因如此,對子儀公封王與祖籍必須有個準確的認定。先說子儀公封王,有一考文寫道:“凡所封邑,必須取得姓之地?!薄肮觾x封汾陽郡王,就是根據郭子儀的得姓之地而封的。”此考證是正確的,封地汾陽也是無疑的。更引以為證的是子儀封爵汾陽郡王年代,不論歷史上汾陽怎么稱名,而現今之汾陽就叫汾陽。再則,子儀公平息安史之亂,再造唐室,功蓋天下,公元762年(即寶應元年二月)肅宗皇帝誥封子儀公是汾陽郡王,而不是汾陽縣王。唐朝前后歷史上在稱汾陽的地方設郡、設州、設軍、設府的只有今之汾陽。自古汾陽是個好地方,封王是封食邑之地,而按當時習慣,封爵名號多以本人祖先發源及得姓之地名封之。祖 籍 子儀公出生于陜西省華縣,其先祖原在汾陽。唐顏真卿為子儀公父郭敬之所撰書現陳列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館三室的《郭公廟碑》記:“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為郭,因而氏焉,代為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意,生孟儒為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后轉徙華山之下,故一族今為華州鄭縣人?!边@明確指出子儀公先祖源自太原,時間約在北周、隋之際。至于太原與汾陽之關系,自秦設郡以來,汾陽幾番歸屬太原,當時稱汾陽也為太原不足為奇。作為郭氏之裔,對考證子儀公祖籍的認定,要尊重歷史,全方位考證:一是虢改郭的得姓之地;二是稱名汾陽歷史最久之地;三是子儀公封王及其兒孫封爵食邑之地;四是子儀公先祖所在之地;五是郭氏家族特別是子儀公后裔賢才輩出之地;六是郭氏家族生息繁衍歷史史跡、史證最多之地;七是從古至今海內外郭氏家族公認的遷徙之地??甲C結果,只有在汾州能夠完全對號。敬 祀子儀公封王汾陽,恩澤汾陽,子子孫孫繁衍汾陽,加之子儀公品德才華,汾陽人民對其十分推崇,十分敬仰。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汾州知州知府白夏在汾陽城北20里之大相村一佛寺旁建汾陽王廟,塑金像于壇臺之上。由于幾經戰亂,年久失修,只留遺跡。又一座汾陽王廟在汾陽縣城關南,是汾州府同知楊柏柯倡議并與汾陽知縣尹覺民支持修建,萬歷三十七年落成。這座聞名天下,受人敬仰的汾陽王廟,毀于1942年日本侵略者之手。健在的老人還能描繪出廟宇之威嚴和子儀公形象。更難得的是,南關一家郭氏后裔珍藏著一幅子儀公畫像,長94公分、寬5公分,全身站立像,像的左側書有“汾陽王子儀公像”七個大字。子儀公身穿唐服,手持笏板,儼然一派忠武風采,功勛氣概。另據北宋歐陽裴《集古錄目》載:“汾陽王廟第一座建于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在山西今汾陽縣?!币簿褪钦f,子儀公逝世第五年,汾陽人民即為令公建廟祭祀。在汾陽郭世家族繁衍生息的這片古老土地上不僅有汾陽王廟,還有汾陽王衣冠冢。位于汾陽城東北18公里處,有一愛子村,世傳為汾陽王六子郭曖官邸所在。原村境內,田園地多,以郭家祠堂、郭家花園、郭家茶臺、郭家糧倉等命名。明末山崩村毀,郭氏后裔多遠走他鄉。今之愛子村為災后重建。1994年10月,經由汾陽縣政府、汾陽縣郭氏宗親及地方人士發起,重新立碑建墓。同年10月31日,世界郭氏宗親代表80余人和當地郭氏宗親等齊集子儀公衣冠冢前,舉行隆重的立碑儀式,依古例祭供五牲,在古樂伴奏之下進行祭拜。世界郭氏宗親,紛紛樂捐。族長先給族人講述先祖令公偉業,后依輩行跪拜大禮,祭祀儀式極為隆重。民國年間,每逢清明時節,四鄉八里郭氏后裔,都要回來上墳祭祖。今汾陽王衣冠冢已重立碑。汾陽郭氏后裔及海內外郭氏宗親,每年均有來尋根,掃墓祭祖。同年,汾陽縣政府還將城內關帝廟修復為氣勢宏偉的汾陽王紀念堂。郭氏家族由虢叔公得姓,至今120代,子儀公正好居中。在這120代家族中,屬子儀公直系的,也偏及天下。海內外郭子儀后裔還成立世界郭氏宗親會進行聯誼研究。1997年海內外郭氏宗親回到汾陽,舉行了隆重的子儀誕辰1300周年紀念活動。從此,回汾祭祖的郭氏宗親一年比一年多。遷 徙 虢叔之裔被集體遷徙于汾陽虢城,避難中虢改為郭,子儀公又封為汾陽郡王,古汾州大地便成為郭氏家族集聚繁衍遷徙之鄉。由汾陽遷徙的郭氏家族,遍及海內外?!陡V莨霞易V》稱:“郭氏派衍汾陽。”《寧波鄞縣郭氏宗譜》稱:“其貫蓋汾陽?!睆纳轿魇∩缈圃赫洳氐募易V資料查明:“子儀公的子孫向全國各地遷徙,歷經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然后又從福建、廣東等地陸續遷往海外。子儀公的后裔,不論從哪里遷去的,他們都公認汾陽是其始遷地,是他們的旗幟和堂號?!?br>當代文豪郭沫若也為汾陽王后裔,他自稱“汾陽主人”。其先祖郭有元于清乾隆年間從福建寧化遷居四川樂山沙灣鎮。郭沫若舊居門上至今還懸掛一塊金匾,黑底金字,上書“汾陽世第”四個大字。1995年12月4日,郭沫若回汾陽參觀,剛入汾陽縣境,就對陪同前來的山西省領導說:“我這是回故鄉來了?!彼€興致勃勃地講了晉劇《打金枝》(附件二)《綁子上殿,君臣無間》,陪同人員倍感親切。郭老在汾陽酒廠還對勸酒人說:“回到家鄉,不喝家鄉酒,真枉此一行?!?br>據山西社科院家譜研究中心珍藏的家譜資料考證,子儀公六子郭曖后裔由汾陽遷出的最多,記載中有湖南麻陽分支等。吾郭璧山支系亦為汾陽王后裔。由因戰亂,正禮公攜安幫公從汾陽流落于福廣鄱陽湖一帶,隨后又向貴州轉移。1694年康熙皇帝施仁政,安幫公攜光欽、照欽、元欽三子遷徙道四川省重慶府(今為直轄市)璧山、銅梁兩縣落業。經歷三百多年繁衍生息,其子孫后代遍及重慶市、永川區、巴南區、大足縣、榮昌縣和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廣東省、深圳市等。——錄自郭世科《汾陽郭氏郭村支譜》
作者:郭昌祿 發表時間:2012-10-13 22:58:56
家祖父年青時從壁山到合江打拼,早于1963年過世。現本人今年己退休,擬于今年4-6月份到壁山尋祖,到時拜訪,昐有收獲。謝謝!??!
作者:郭云龍 發表時間:2013-03-20 12:19:55
現在汾陽絕不是唐朝的汾陽,唐朝也沒有預見到幾百年后會有個汾陽
作者:223.107.45.* 發表時間:2015-05-16 23:47:53
A-3-1-2 2016.2.12貴州發來和祖: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生辰歿日不詳),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榕淝袷希荷鷼{不詳,葬河邊鎮巖灣(待查),生子:永才、銀安、永銀。永才:十九世紀末期(不詳)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往返重慶、遵義之間做生意,二十年代末期在遵義綏陽遇土匪被搶,為同道中人救濟,遂定居旺草茅家舖,婚配田氏:生于旺草茅家舖田家山(生辰不詳),歿于一九七六年 歲臘月二十六日,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三十年代初(一九三五年六月)返鄉接父親、妻兒至旺草鎮茅家舖,至此落地生根,歿于一九五三年(不詳),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原配王氏:生辰不詳,歿于一九五九年 歲月 日 時,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生子:洪中、洪元、生女:劉郭氏,火秀、洪珍。 洪中:一九一九年 歲十月二十八日丑時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三十年代初隨父遷至至綏陽茅家舖,歿于二〇〇二年 歲九月三十日子時,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榕渲苁希阂痪哦募鬃託q八月二十三日生于旺草鎮老茶灣,歿于一九九四年 歲正月二十日 時,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生子:昌琴、昌容、昌林、昌華、昌福、昌明、郭翔,生女:昌容。昌琴:一九四三年歲九月三十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榕涫Y氏: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生于旺草鎮龍關華口嶺,歿于一九九八年 歲九月二十七日 時,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生子仕江、郭強,生女郭菊、郭容。郭菊:一九六四年一月七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陳永堂,生子:陳佳。仕江:一九六七年臘月二十六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桂林航天工業管理學校畢業?;榕鋭棻?,二零零五年離異,生子:郭灝。郭灝: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五日生于遵義市,貴州大學畢業。 郭容: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朱紹波,生子:文森、文靜。郭強: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八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遵義鳳崗師范學校畢業,婚配詹忠淑:一九七六年七月八日生于旺草鎮鼓樓村,遵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子郭丁。郭?。憾懔愣晔缕呷丈诿遗m醫院。昌容: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陳聯俊,生于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九日,歿于二O一三年二月十六。生子:夢菊、應彬、應珊。夢菊: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石梯子,許配祝元剛。應彬:一九七一年三月一七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石梯子,婚配廖劍霞。應珊: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石梯子,許配盧洪。昌林:一九五〇年九月十八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配鄒書芬:一九五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旺草鎮楊柳灣,生子:郭毅、郭剛、郭波。郭毅: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五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畢業,婚配劉瓊: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一日生于寬闊鎮竹園村,遵義鳳崗師范學校畢業,生女:玟迪。玟迪:二零零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生于安順市專區醫院。郭剛:一九七六年十月十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遵義師范高等??茖W校畢業,婚配孫文琴: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綏陽縣洋川鎮,生子:蘭珂。蘭珂:二〇〇五年八月十八日生于綏陽縣醫院。郭波:一九七九年九月九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配安蘭珍: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貴陽市花溪區梅坪,生女:安然、**。安然:二零一零年八月十六日生于綏陽縣醫院。**: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貴陽市獅山社區醫院。昌華:一九五三年八月二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配何山仙: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旺草鎮龍古頭,生子:郭偉,生女:郭翠、世敏。郭翠: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祝澤恒,生子祝博。郭偉: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遵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婚配李芳:一九八四年十月十日生于旺草鎮蘿柏,生女:琳鑫。琳鑫: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綏陽縣中醫院。世敏: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八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季文光,生女:香婷。昌福:一九五六年十月四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綏陽師范學校畢業,婚配彭相先: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旺草鎮彭家灣,生子:郭碩。郭碩: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九日生于旺草鎮,貴州大學本科畢業,婚配彭祝: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旺草鎮 ,生子:千予,生女:千尋。千予、千尋:二〇一五年二月日六生于貴州省人民醫院。 昌明:一九六三年正月十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配陳陽珍: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生于旺草鎮銀坪,生子:郭俊、郭川、郭達。郭俊:一九八六年四月九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婚配徐練練:一九四年八月六日生于綏陽縣洋川鎮,生子:錦辰。錦辰:二〇一五十月二十二日生于綏陽縣醫院。郭川: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四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貴陽交通學校畢業。郭達: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六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郭翔:一九六五年十月十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婚配詹庭莉: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生于旺草鎮詹教,生子:世杰、生女:世媛。世杰:一九八八年四月三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婚配汪琴:一九九零年七月十日生于綏陽縣太白,生女錦塇、錦曦。錦塇: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生于綏陽縣醫院。錦曦:二〇一四年四月二日生于綏陽縣醫院。世媛: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生于旺草鎮茅家舖,許配葉林,生子:葳蕤、思揚。洪元: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三十年代初隨父遷至綏陽茅家舖。解放初,因槍支走火致傷,不治身亡,歿于一九五零年(歿日不詳),葬旺草鎮茅家舖青杠堡,有碑記。劉郭氏:生辰歿日不詳。火秀:生辰歿日不詳。洪珍: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出生不久當年九月即隨父遷至綏陽茅家舖,許配譚惠國。生子:德仕、永仕、景仕,生女:劉會、譚容、雙琴。銀安:生辰不詳,早年夭折。永銀:生于璧山縣河邊鎮巖灣,生歿日年不詳,婚配邱氏。
作者:郭昌祿 發表時間:2016-02-13 19:38:35
以上系水巴巖郭 亮風埡郭家坡支脈
作者:郭昌祿 發表時間:2016-02-13 19:48:1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