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WU  

03-07

779265次

9人

20個

184個

20303人

667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江陰延陵季子墓與十字碑擷談(轉(zhuǎn)載)

江陰申港有座延陵季子祠,其中還有塊十字碑和墓。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丹陽延陵鎮(zhèn)也有座延陵季子廟,也有十字碑。這二地的延陵季子祠(廟)、碑、墓孰真孰假,孰早孰晚似乎一時難以分辨清楚。而要想辨明真假,唯一的辦法只有尋求史書,以史書記載來說明事實真相。

有關(guān)江陰的季子祠墓的記載歷代都有,而記載最早的是《皇覽》一書。《皇覽》成書于三國時期的220年~226年間,是魏文帝曹丕命劉劭、王象、桓范等人編撰的一部大型類書,是專供皇帝閱讀的書,故稱“皇覽”。其記曰:“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xiāng),至今吏民皆祀之。”這里清楚地說明了其墓在毗陵縣的暨陽鄉(xiāng),而且官吏、百姓一直祭祀延陵季子。由此可知,季子祠最晚也應(yīng)在三國以前就建立而成了,否則,人們就不可能將祭祀?yún)羌咀拥幕顒有纬闪?xí)俗了。而有人認為江陰季子祠始建于東晉明帝太寧(323 ~326)年間,顯然,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這條記載涉二個古地名——“毗陵縣”、“暨陽鄉(xiāng)”,它們究竟在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呢?據(jù)明嘉靖《江陰縣志》載“秦始皇有天下,置郡曰會稽,而延陵為之鄉(xiāng)。漢高祖取會稽,改鄉(xiāng)為毗陵縣,仍析其地暨陽鄉(xiāng)(即今疆域)。”這條記載將時間及區(qū)域沿革講得清清楚楚,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實行郡縣制,我們江陰在秦朝時為會稽郡延陵鄉(xiāng);漢高祖時,將延陵鄉(xiāng)改為毗陵縣(即為現(xiàn)在的常州市),我縣為暨陽鄉(xiāng),而且注明“即今疆域”,從屬于毗陵縣。由此可知《皇覽》所說的“暨陽鄉(xiāng)”就是我們江陰市。要說明的是《皇覽》原書隋唐后已失傳,今所能見的是在給《史記》作補注的劉宋時(420 ~479)人裴骃(《三國志》作者裴松之之子)的《集解》中,此條補注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

到了宋代有關(guān)延陵季子的記載就更多了。最早的是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的地理志書《太平寰宇記》,其記曰:“延陵季子祠,在縣西三十五里申浦。”其次是宋崇寧元年(1102)常州府太守朱彥寫了篇《季子廟記》(該文見明嘉靖《江陰縣志》),其中記道:“又得其所謂季子廟在晉陵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又曰暨陽鄉(xiāng),而暨陽隸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塚于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浦之側(cè),傍有季子廟,與《史記·地志通典圖經(jīng)》合。于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鑿之禁。”此段文字將季子墓寫得更明確了,他不僅寫明了地址,而且寫明了具體的方位,“晉陵縣北七十里”、“暨陽門外三十里”。這種距離、方位與今天申港與常州、江陰的距離、方位完全吻合。朱太守而且還囑托當時的江陰縣令趙士淝進行實地查訪,趙縣令不僅查訪了季子廟,而且還修繕了季子墓,并立了保護季子墓的禁牌。

到了南宋,由江陰縣令顏耆仲編的紹定(1228~1233)《江陰縣志》中還記載了有關(guān)季子廟的詩:

謁季王廟(并序) 祁寬

武當祁寬從學(xué)于和靜先生,自虎丘將游江西,至荼鎮(zhèn)膠舟,聞僧道求步謁季子廟,景仰高風(fēng),題詩于壁。

至德泰伯裔,清風(fēng)汗簡傳。樂聞知政化,道契友仁賢。

遺像丹青暗,高明日月懸。蕭蕭墓木拱,誰復(fù)掛龍泉。

這位祁寬詩人,從蘇州虎丘到江西,途經(jīng)江陰荼鎮(zhèn)(即現(xiàn)在南閘鎮(zhèn)的涂鎮(zhèn))而船擱淺,聽說道求和尚要去拜謁季子廟,于是就和他一起步行至申港季子廟拜謁了延陵季子。并在壁上寫下了贊美季子的詩篇,詩中不僅贊美了季子的高尚品德光照日月,還描寫了季子墓前的蕭疏松柏,已長到合抱粗了,由此可證季子祠的歷史之悠久。要說明的是紹定《江陰縣志》現(xiàn)已散失,但明《洪武常州府志》修撰時抄錄了紹定《江陰縣志》,所以,該詩在《洪武常州府志》中可以見到。

宋后的元、明、清三朝,有關(guān)江陰申港季子祠的歷史記載就更多了。如元人劉子寰就寫有一首《季子墓詩》:“一上祠宮酹白云,始知蠻觸浪紛紛。有吳何代無陵墓,萬世惟知季子墳。”

明嘉靖《江陰縣志》載:“延陵季子廟在申港……正德五年(1510),知縣王鉼請于行臺,始作之(每當春秋祭,以羊一,豕一)。”看來季子祠由于年代久遠,屢建屢廢。這位王知縣不僅向上級申請重修季子祠,而且每年春天、秋天時都要恢復(fù)祭祀活動,并規(guī)定祭品要用一只羊和一只豬。

祭祀季子的風(fēng)俗一直沿襲至今,久盛不衰。申港百姓每到農(nóng)歷四月十三日(相傳為季子逝世之日)都要到季子祠去燒香祭奠,并形成“集場”。是日,各路客商云集申港,整個申港鎮(zhèn)游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對于季子墳,人們俗稱為“王墳”。

至于清至民國時期的江陰縣志有關(guān)申港季子祠的記述就更加多了,這里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十字碑,其碑有“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而得名,有的史書上則載為“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明朝人都穆考曰:“吳延陵季子墓在于常州江陰縣申浦,墓故有碑曰:‘嗚呼有延陵季子之墓。’相傳為孔子之筆,其大徑尺,體勢奇?zhèn)ァ!惫抛摹C骷尉浮督幙h志》評曰:“今觀十字之間,辭約意博,宛然魯史之法,有非圣人不能及者。”也就是說,這字的體魄氣勢奇?zhèn)ィ棉o簡約而又含義豐富,很有魯國的記史筆法,這種用辭及書法,只有孔圣人才能做到。

從史書記載看,這十字碑也是歷史悠久,其湮滅、重刻,不一而已。嘉靖《江陰縣志》引《宋志》云:“據(jù)張從紳記云:‘舊石湮滅,開元中(713~729)(唐)玄宗命殷仲容模榻其書以傳。’然則開元之前已有本矣。”這條記載是對十字碑有確切時間記載最早的記載。到唐玄宗時期時,經(jīng)風(fēng)霜雨雪之侵蝕,十字碑的字跡已模糊不清了,由此可知其歷史之悠久。而且還驚動了皇帝,并命大臣“殷仲容模榻其書”,看來,皇上也很重視這塊碑的文化價值。至大歷十四年(779)潤州刺史蕭定重新刻石,這樣才使十字碑不至湮滅殆盡而傳于后。

過了近三百年,碑上文字又被風(fēng)化損壞,所以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到申港祭祀延陵季子后賦《夫子篆》詩曰:

季札墓傍碑,古稱尼父篆。始沿春秋義,十字固莫剗。

磨敲任牧童,侵剝因野蘚。嗟爾后之人,萬言書不淺。

(其詩還有小序云:“碑在江陰申港,本常屬縣。”其還有一首《季子廟》詩,有詩句曰:“依約有荒祠。”)梅堯臣生活于1002年~1060年,他到季子廟祭祀時,其廟已經(jīng)荒蕪,碑刻雖然還在,但苔蘚遍布,牧童敲剝,破敗不堪,慘不忍睹了。所以過了大約60年,至崇寧二年(1103)常州太守朱彥“摹而刻之”。其碑一直傳至近代。

對于此碑,元朝人梁益在其書《詩傳旁通》中也有記述:“江陰之西三十五里地曰申浦,札退耕在是,有札之墓,孔圣書其碣云:‘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凡十字。”而明、清時的江陰縣志有關(guān)十字碑的記述就更加多了,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現(xiàn)在季子祠中的十字碑是據(jù)原拓本重新摹刻的,該拓本看來應(yīng)是北宋崇寧時朱彥太守勒碑的本子。

江陰的季子祠是如此,那么,丹陽的季子廟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只要考證一下“延陵”地名的來歷就知其真假如何了。據(jù)臧勵和等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1年版,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載:“延陵,春秋吳邑,季札所封。即今江蘇武進縣治。”又載:“延陵縣,晉置(據(jù)丹陽政協(xié)所編《神州丹陽·丹陽縣置的變遷》載為:西晉太康二年(281),在今江蘇丹陽縣南三十五里。隋移治丹徒,唐復(fù)還故治,宋省為鎮(zhèn),即今延陵鎮(zhèn)。”又載:“延陵鎮(zhèn),在江蘇丹陽縣南三十里,晉延陵縣舊治也。”先說:“延陵,春秋吳邑,季札所封。”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季札棄室而耕。……諸樊十三年封于延陵,號曰‘延陵季子’”。這里《史記》的記載與《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的記載完全相同,并說明了“延陵季子”稱號之來歷是因為季子“封于延陵”;時間是公元前548年,即春秋時期吳王諸樊十三年。而丹陽之古縣名延陵縣是在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才有其稱,延陵鎮(zhèn)是延陵縣的縣治,到宋時,它只成了一個小鎮(zhèn),雖然二個地方名詞看似相同,但時間相差了800多年。而且所轄范圍也完全不同,所以其名貌似相同,其實含義根本是兩碼事。

關(guān)于延陵古邑與延陵縣的辨別古人早已有之。《太平寰宇記》在丹陽縣古名“延陵縣”條目下說明:“此非古之延陵也,古延陵即今常州之晉陵縣也。”這里《太平寰宇記》寫得非常明確,古延陵是常州,與延陵縣是兩碼事。而且宋常州太守朱彥在《季子廟記》中也講得很清楚:“曲阿延陵(即丹陽之延陵,丹陽漢時也稱曲阿)……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晉陵縣。”以上二書記載都將古延陵與延陵縣分辨得清清楚楚。我江陰縣在春秋時屬延陵鄉(xiāng)(即古延陵),在西漢時為暨陽鄉(xiāng),隸屬于毗陵縣。

綜上所述,江陰申港之季子祠無論從史記補注《皇覽》記載,還是后代的許多記述都說明是真正的季子祠。而丹陽的季子廟,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但它充其量也只能到西晉太康二年丹陽命名為“延陵縣”以后才會有,所以說丹陽之延陵季子廟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后起之秀”罷了。

作者:吳康   回復(fù):0   發(fā)表時間:2012-04-04 21:04:11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發(fā)表回復(fù):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quán)、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dān)。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