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BAI  

03-05

46791次

2人

2個

14個

52人

7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拜住傳略


元朝名相拜住傳略

中華王朝,自大夏王朝始,到大清王朝滅亡,曾經炫赫三千余年。各王朝的興盛衰落,一方面取決于歷史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帝王將相對國家管理的成敗。以皇帝為首,輔以王候將相的最高統治集團掌握著中華王朝的軍國大權,他們的所作所為,對該王朝的強弱治亂,對國家的興旺發達,乃至對整個歷史進程,都有著重大影響。縱觀歷史滄桑,他們有的是歷史長河中的順水船,有的是中流石,有的是春汛,有的是冬凌,有的是與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順流而漂的朽木。鉤沉他們的史跡,傳述他們的功過,自有歷史評說。
中華王朝歷史上令人稱頌的名相重臣不乏其數,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之舉為后人所贊揚。這里記述的是元朝名相拜住之史實,使人們從中頗得裨益。

崇 儒 勵 志

拜住,蒙古札剌爾氏。元大德二年(1298)出生在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樂安里。為將相之后,始祖孔溫窟哇,二世祖木華黎,右丞相安童之孫。其父兀都帶元成宗皇帝即位后封為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并領太常寺之職。
拜住五歲時,父親兀都帶不幸去世,母親怯烈氏夫人年僅二十二歲,她立志寡居守節和婆婆把拜住撫養成人。平時,婆母倆對拜住勤管嚴教,發現一點不合禮儀的地方都要訓導教育。拜住自小勤奮好學,功課根深底厚,為人謙躬審慎,熟諳朝中世故,表現出宏遠端亮的祖風。
另外,當時的社會環境也為少年拜住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拜住少年時期是在元朝京城大都度過的。史書記載:元朝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八月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正式興工,在金中都舊城的東北修建新城。至元五年(1268)十月,宮城成,始建大內。至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都城。大都北連朔漠,南控中原,西擁太行,東瀕渤海,地勢優越。忽必烈遷都大都城,并按漢文化的傳統,興筑新都,說明元朝的統治重心已由漠北移到中原。為了鞏固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忽必烈必不可免地要學習漢文化,改行漢法,形成元朝盛世。至拜住出生時,大都歷經26年盛世建設,已成為元朝政治經濟中心,中央機構均設于此地,為少年拜住的成長提供了特定的社會環境。
拜住出生后,正值元成宗鐵穆耳帝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即位四年。元成宗鐵穆耳是元世祖忽必烈創建大元王朝后的第一位繼承人,他“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竭力執政世祖留下的一個規模宏大的大元帝業。元成宗皇帝即位之初,在《即位詔》中頒布了守成政綱:“尚念先朝庶政,悉有成規,惟慎奉行,罔敢失墜。”元成宗內承祖制,外修友好,社會一時安定。
拜住少年時,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駕崩于病榻之上,三月元武宗海山即位。元武宗因循漢制,重儒遵道,加上家族的嚴格教育和本身崇儒勵志,少年拜住胸懷韜略,武藝精通。至大二年(1309),11歲的拜住襲為宿衛長,走上了立志報國之路。拜住的政治思想主要受儒家政治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在延祐二年(1315)他任太常禮儀院使時,“每退食必延儒士咨古今禮樂刑政,治亂得失。”他把儒家學問視為“宰相之資。”并認為“若治天下,舍仁義,則綱常亂矣。”元英宗為太子時,在東宮中早就聽宿衛之臣說起拜住之賢德,甚為崇賞。并時常與拜住交談為臣之道,治國之策,建立起親密的關系。為以后君臣合作,推行新政打下牢固的基礎。

太 后 預 政

在元朝皇帝中,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事皇太后以孝,待宗親大臣以禮,頗有儒家風度。然而,正因為他曲意事孝,對皇太后“終身不違顏色”,以致造成了仁宗朝太后預政,權奸蠹政的嚴重局面。
武宗、仁宗的母親答己太后,是一個生性愛干預政事的女人。成宗死后,她曾以二子星命付陰陽家推算,以確定所宜立之君,由此造成了武宗和她的一場誤會。武宗死后,當仁宗尚未即位之際,她又在興圣宮干預朝廷人事,降旨召云南行省左丞相鐵木迭兒為中書省右丞相。當仁宗著手組建自己的執政班子時,答己太后也建立了一個內則依靠黑驢子母亦烈失八,外則依靠右丞相鐵木迭兒,徽政院使失列門、紐鄰等干預朝政的體制。鐵木迭兒在任云南行省左丞相期間,因擅離職赴闕,武宗朝的尚書省即奉旨詰問,但因有皇太后旨,故赦之。及仁宗即位,太后已用他擔任中書省右丞相,仁宗只好曲意承認。仁宗雖然一再頒詔反對武宗朝以來存在的“內降旨”除官行為,但卻無法制止母后利用內旨干預朝廷人事。據中書省臣統計,仁宗即位之當年(1311),“今春以內降旨除官千余人,其中欺偽,豈能悉知。壞亂選法,莫此為甚。”這一千多人的除官,既然中書省和仁宗都不清楚,肯定是通過皇太后系統直接任命的。延祐元年(1314),回回人、丞相合散,自言非世勛族姓,不可獨當國,因舉以病去職的鐵木迭兒復為中書右丞相。仁宗考慮到鐵木迭兒是太后信任的人,當即表示同意,并且囑咐合散:“卿其啟諸皇太后。”仁宗為了不違背太后之意,竟然把任命右丞相這樣的重大國事,也交由太后決定。鐵木迭兒再次入居首相職位期間,朝廷的政事更加阻滯,“僚屬及六部諸臣,皆晚至早退”,致使“政務廢馳”,刑獄、錢谷、銓選諸事稽違。
受太后寵亻幸的右丞相鐵木迭兒,“怙勢貪虐,兇穢滋甚”,激起了朝野的不滿和忿恨。加之他執政上的失敗,更引起內外監察御史四十多人對他的彈劾。其內容包括劾他“桀黠奸貪”,“蒙上罔下”。占據晉王田及興教寺地和衛兵牧地,竊食郊廟供祀馬,接受諸王人等銀鈔、寶珠珍玉之賄動以十萬計。諸子無功于國,盡居貴顯。縱家奴凌虐宮府,為害百端。誤國之罪,又在阿合馬、桑哥之上。“四海疾怨已久,咸愿車裂斬首,以快其心”。仁宗聽后,大為震怒,下詔逮問。不料,鐵木迭兒卻逃匿在皇太后近侍家,有司不得捕。仁宗為了不傷太后心意,最后僅罷鐵木迭兒的相位,敷衍了事。
太后與鐵木迭兒狼狽為奸,“濁亂朝政,無所不至”。楊朵兒只奉命緝拿鐵木迭兒歸案,徽政院近臣以太后旨,將他召至宮門,“責以違旨”。樞密副使張笙批評朝廷任用鐵木迭兒“非其人”,被徽政院使失列門以“皇太后旨”加以“切責”。張王圭被杖,“創甚”,離開“國門”。鐵木迭兒擅政期間,有御史中丞趙世延等劾其罪惡十三事,內外御史論其不可擔任太子太師的,又有四十余人。盡管如此,但由于有太后的庇護,仁宗“終不能明其罪”。太后與鐵木迭兒的蠹政活動,不僅給仁宗朝帶來嚴重的政治危害,而且在仁宗死后仍不罷休,還給繼位的英宗朝留下無窮的后患。

力 行 新 政

仁宗即位之第五年,即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立嫡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兼中書令、樞密使。四年后,碩德八剌正好十八歲,仁宗病逝,他順理成章地于當年(1320)三月十一日登上皇帝寶座,是為英宗。
英宗即位后,雖然從禮儀上尊答已太后為太皇太后,又是上尊號,又是授冊文,但是對她“濁亂朝政”的行為十分反感。因此,當太后前來祝賀英宗登基時,“英宗即毅然見于色”。這使得答己萬分后悔,說:“我不擬養此兒耶!”從此“飲恨成疾”,直至死去。
英宗即位之初,雖然曲從太皇太后之意,加封右丞相鐵木迭兒以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頭銜,“詔中外毋沮議鐵木迭兒”。但對他與失列門“恩義相許,表里為奸”,權傾朝野,誣殺大臣,“以快私怨”的作為甚為不滿。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英宗“覺其所潛毀者,皆先帝舊人,滋不悅其所為”,于是,他開始在朝中物色心腹,培植忠于自己的勢力。一個出身于蒙古貴族家庭,僅此他大四歲的青年政治家拜住遂即選中。
拜住出身于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之后,在蒙古貴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英宗即位,遂拜他為中書平章政事。逾月,又任拜住為中書左丞相,引以為心腹。適逢有人告發嶺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書平章政事黑驢及御史大夫脫忒哈、徽政使失列門等與故要束謀妻亦列失八謀廢立,犯了謀逆之罪。英宗密得其事,御穆清閣,召拜住謀之。拜住請鞫狀,對曰:“此輩擅權亂政久矣,今猶不懲,陰結黨羽,謀危社稷,宜速施天威,以正祖宗法度。”英宗原來有些猶豫,擔心“彼若借太皇太后為詞,奈何?”在聽了拜住這番義正嚴詞之后,不禁動容說:“此朕志矣”。于是,命令衛士悉擒斬之,并籍其家。由此揭開了這對少年君相合作推進新政的序幕。
失列門之黨既誅,由于答己和鐵木迭兒支持的政治勢力仍然十分強大。鐵木迭兒三度入相,前后“專政十年”,黨羽心腹遍布朝中,盤根錯節,“諸子內布宿衛,外據顯要,蔽上抑下,杜絕言路,賣官鬻獄,威福己出,一令發口,上下股栗,稍不附己,其禍立至,權勢日熾,中外塞心”。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英宗還不得不對鐵木迭兒佯示“信任”,如以坐誅的賀伯顏、失列門、阿散的家貲、田宅賞賜給他,并加封他“攝太尉,奉玉冊行事”。拜住這時也只能通過私下場合,“密言于帝”,密獻計策,對鐵木迭兒的倒行逆施和勢力擴張進行一些抵制。只是到了至治二年(1322)春正月,英宗親祀太廟后,他才公開明顯地表示出對鐵木迭兒的冷淡疏遠態度。當時,鐵木迭兒久稱疾,聽說拜住奉旨離開京師,他于是便“出蒞省事,人朝,至內門”,想進見英宗,結果被英宗碰了回去。英宗遣速速賜之酒,并對他說:“卿年老宜自愛,待新年入朝未晚。”鐵木迭兒遂怏怏而還。“然其黨猶布列朝中,事必稟于其家”。由于英宗、拜住君相態度逐漸強硬,鐵木迭兒的氣焰受挫,“故不得大肆其奸,百計傾之,終不能遂”。
英宗、拜住大展手足,力行新政,是從至治二年(1322)十月開始的。當時,他們的政敵的后臺人物鐵木迭兒和答己相繼于八、九月間病卒。而拜住則已于這年二月總領左、右欽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十月再拜中書右丞相,“獨任以政”,總攬了中書省的庶政和宮廷待衛、機務大權。這些都為推行新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大量啟用老臣儒士。拜住任右丞相后,首薦“四世舊臣”張王圭,并向他請教“宰相之體何先”的問題。是年冬,起用張王圭為集賢大學士,繼又拜中書平章政事。自此以后,拜住大事“召用致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進賢退不肖為重務”。至治三年(1323)正月,英宗又根據拜住的舉薦,任命前樞密院副使吳元王圭、王約為集賢大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韓從益為昭文館大學士,“并商議中書省事”。拜住還建言:“前集賢侍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征用之。”英宗喜曰:“卿言適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隱逸之士。”于是,又任命趙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吳澄為學士。此外,在短期內被委以集賢、翰林院及六部官職的,還有王結,以及由他推薦的“名士宋本、韓鏞等十余人”。這一期間,“士大夫遭摒棄者,咸以所長收敘,文學之士,則待以不次之除”。英宗、拜住為了“一新政務”的需要,“尊禮老臣”,大量起用遭受鐵木迭兒排擠打擊的先朝致仕老臣,“商議中書省事”,一方面可以彌補這對年輕君相治國經驗不足的缺陷,避免政治上的差錯;另一方面則顯然是出于對抗以答己、鐵木迭兒為代表的蒙古守舊勢力的考慮。在“其黨猶布列朝中”的形勢下,君相二人只有借助于在政治上反對守舊勢力的老儒舊臣。而這些老儒舊臣在被征用后,為了實現儒學治國的政治理想,也無不盡心輔佐。他們“以其祿居家,每日一至中書省議事”,在實際上充當了英宗推行新政的“智囊團”。“至治之政,多所參酌”。
罷黜冗官,整頓吏治。鑒于元世祖以后各朝官僚機構急劇膨脹,內外官署改升創設,日積月增,“近侍各私其署,夤緣保祿”,冗官冗職泛濫成災,歷朝“雖嘗奉旨取勘減降”,成效甚微。為此,英宗決定大刀闊斧地減并除罷冗官冗職。至治二年(1322)十一月,開始下令罷世祖以后冗置官。三年(1323)二月,罷徽政院所屬三盡管府。接著,又“銳然減罷祟祥、壽福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財賦之屬六十余署”。與此同時,英宗執法嚴明,“果于刑戮”,注重整肅吏制。他常戒群臣說:“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雖大臣近侍“有罪,當論如法”。“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拜住獨任大政后,“患法制不一有司無所守,奏詳定舊典以為通制”。御史李端也建言:“世祖以來所定制度,宜著為令,使吏不得為奸,治獄者有遵守。”至治三年(1323)正月,英宗遂命樞密副使完顏納丹、侍御史曹伯啟、判宗正府不顏、集賢學士欽察、翰林直學士曹元用等,在仁宗朝“凡經八年,事未克果”的基礎上,“纂集累朝格例”。二月,會集中書平章政事張王圭及“議政元老”,“率其屬眾共審定”。格例成定,凡二千五百三十九條,堂議題其書曰《大元通制》。英宗稱贊其為“善令也”,下令“頒行天下”。頒行《大元通制》體現了英宗重視法制,督責各級官吏遵循典制法令,以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一新政治的用意。
行助役法。針對當時國內“水旱相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為緩和階級矛盾,拜住力主“輕徭薄斂”。他上奏說:“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為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英宗稱贊此言“甚善。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將何以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當熟慮而慎行之”。至治三年(1323)四月,在中書省集議的基礎上,英宗“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干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其法規定:“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人官,為受役者之助。”這種助役糧法,在英宗死后,被其后繼者沿用。據記載,泰定(1324--1328年)之初,在江南地區,除民戶有田一頃以上按規定輸稅外,“每頃量出助役之田,具書于冊,里正以次掌之,歲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費。凡寺觀田,除宋舊額,其余亦驗其多寡令出田助役焉”。此法實行后,“民賴以不困”,故《元史》“并著于此云”。
裁減不急之征。英宗推行新政之初,以立拜住為右丞相頒詔天下,首先宣布“流民復業者,免差稅三年”。在實行新政的十個月中,又相繼下令:“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賈末技富實之家,以優農力”。詔免陜西明年(至治三年)差稅十之三,各處官田明年十之二,江淮創科包銀全免之。免回回人戶屯戍河西者銀稅。罷上都等十處金銀冶煉所,“聽民采煉,以十分之三輸官”。至治三年(1323)六月,拜住以海運糧視世祖時“頓增數倍,今江南民力困極,而京倉充滿,奏請歲減二十萬石”。七月,英宗詔“減海道歲運二十萬石”,并免鐵木迭兒所增收的江淮稅糧。與此同時,英宗還下令規定:“今歲不宜大興土功”;拜住“以國用不足”,諫止了英宗“命作佛事”的念頭。這些措施,避免采用殺雞取卵的辦法,符合封建國家的長遠利益,客觀上有利緩解民困,安定人民生活。
綜上可見,拜住入相以后,所推行的“振立紀綱,修舉廢墜,裁不急之務,杜僥悻之門,加惠兵民,輕徭薄斂”的種種新政改革,其核心仍然是在繼續進行元世祖即位以來的“行漢法”的政治措施。“英宗倚之,相與勵精圖治”,企圖以此開創一個繼承世祖業績,“天下晏然,國富民足”的政治局面。而這一切,又不能不觸犯保守的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恐慌和不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奸臣畏之,卒構禍難”;“奸黨畏誅,遂構大變”;“奸黨不自安,潛蓄異圖”。一場謀弒英宗的非同尋常的宮廷政變發生了。

南 坡 之 變

至治三年(1323)春,英宗車駕巡幸上都,拜住以右丞相兼怯薛長的身份隨行。五月,英宗御上都大安閣,見太祖成吉思汗、世祖忽必烈的“遺衣”,“皆以縑素木綿為之,重加補綴”,曾“嗟嘆良久”,感慨萬千。他益思“祖宗創業艱難”,決心推進新政,實現“圖治”之愿。為此,在上都,他與丞相拜住抓緊時機,處理政務,發布了一道又一道施政命令。時鐵木迭兒“過惡日彰”,“奸險貪污”的罪惡暴露,拜住遂向英宗“悉以奏聞”。御史蓋繼元、宋翼也奏言鐵木迭兒“上負國恩,下失民望,生逃顯戮,死有余辜”。英宗大悟,毅然下令于五月追奪其官爵及封贈制書,六月毀其父祖碑,追收無受制書,告諭中外,七月籍其家資。這一果斷措施,引起了“名為義子,實其心腹”的鐵木迭兒的余黨鐵失的恐慌,為了逃脫即將降臨在他身上的厄難,他不惜鋌而走險,主謀策劃了一項“結謀弒逆”,剌殺英宗君相的罪惡計劃。在英宗車駕返程的前三天,鐵失便迅速地糾集了一伙親信黨徒和朝中仇恨英宗的人,秘密策劃行弒陰謀。同時,他還寄希望于與宣徽院內侍集團關系十分密切,且握有重兵駐守漠北的晉王也孫鐵木兒,密遣斡羅思告訴他說:“我與哈散(樞密副使;又作阿散)、也先鐵木兒(知樞密院事)、失禿兒(大司農)謀已定,事成,推立王為皇帝。”顯然,鐵失一伙是企圖用刺殺英宗,另立新君的途徑來擺脫困境,以便絕處逢生。
晉王也孫鐵木兒于八月二日,在行獵之地禿刺得知這一逆謀后,立即將鐵失的來使斡羅思囚禁起來,同時遣別烈迷失等火速奔赴上都向英宗報告。不料,遣使未至,而“南坡之變”已經發生。
八月五日,英宗一行自上都南歸,駐蹕離上都三十里之南坡(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是夕,鐵失以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與知樞密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失禿兒、中書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失之弟宣徽使鎖南、典瑞院使脫火赤、樞密副使阿散、僉書密院事章臺、衛士禿滿,及諸王按梯不花、孛羅、月魯鐵木兒、曲律不花、兀魯思不花,共計十六人,闖入皇帝行幄,發動政變。鐵木迭兒之子鎖南“親斫丞相拜住臂”。在殺害拜住后,“鐵失直犯禁幄,手弒英宗于臥所”。
鐵失一伙行弒得逞后,遂分兵兩路:由諸王按梯不花及也先鐵木兒“奉皇帝璽綬”、北迎晉王也孫迭木兒于鎮所。由鐵失、赤斤鐵木兒等一伙急馳大都,深夜從北門入城,逕人中書省,“坐中書堂,矯制奪執符印”,“收百官印,趣召兩院學士北上”。當時,百官“莫知其端,久之,稍有知上暴崩于南坡者”。
英宗死時年二十一歲,從葬諸帝陵。泰定元年(1324)二月,上尊謚曰睿圣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蒙古語廟號曰格堅皇帝。

英 名 永 存

“南坡之變”后,晉王也孫鐵木兒迫不及待地于至治三年(1323)九月四日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之初,為安撫人心,在其組建的中樞機構中,除依靠晉王府的內史舊臣外,對直接參與“南坡之變”的元兇,也分別加封官爵,佯示賞功。但當他牢牢控制了皇權后,又不得不對這伙危害皇權的“奸臣賊子”進行嚴厲的懲罰。泰定帝即位之次月,在他尚未到達大都之前,下令將留在行所的也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禿滿等元兇,一舉誅殺。被先期派遣回大都告祭太廟,且充攝祭官的鐵失、赤斤鐵木兒,以及失禿兒、脫火赤、章臺等元兇,也在十月六日同一天,被中書右丞相旭邁杰、御史大夫紐澤干凈利落地捕殺。
泰定帝為了洗刷和表白自己,采納臣下對他的建議:“不除元兇,則陛下美名不著,天下后世何從而知。”為了維護皇權的尊嚴,鞏固統治,繼續清除鐵失余黨。對鐵失一伙“并戮其子孫,籍其家產;”對依附鐵失的官員,以“坐黨鐵失”罪免官;對“親與逆謀”的“鐵失之黨”月魯、禿禿哈、速敦等,一并誅殺;對參與逆謀的五個諸王分別處于“流竄”。
與此同時,泰定帝為了爭取人心,還采取了尊崇被害先帝,昭雪冤案措施。除追謚被弒英宗外,對在鐵木迭兒擅政時遭到誣殺的大臣予以昭雪。“詔存者召還錄用,死者贈官有差。”并采納中書右丞相旭邁杰上奏:“先世丞相拜住盡忠守節而命殞群兇,請皇帝嘉獎以光后世”。泰定帝下昭厚葬拜住,并贈封拜住為清忠一德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謚號忠獻。1324年正月,泰定帝冊封拜住之子拜篤麟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
拜住靈柩始葬于平江(今蘇州市),明永樂初年,遷葬于陜西馮翊(今大荔縣)興平村(今拜家村)。清道光元年,族人奉旨在同州府(今大荔縣)修忠義祠,將忠獻公英靈入同州忠義祠內。道光十二年,皇帝下旨在拜住墳前樹一石碑,額上鐫刻“圣旨”兩個大字,碑文豎寫:“皇清敕旌元右相東平王忠獻公墓”。
綜上所述,拜住出身元朝貴族之家,遠承先祖之風,在他短短的二十五年生涯中,勵精圖治,精忠報國。以他的才智和膽略為元朝的興盛而竭盡全力,一身正氣,一生英名,永留人間。
鑒于元朝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有些論述又極易出錯,資料浩如煙海,研究與撰寫都很難。為了弄清歷史史實真象,本文力求靠近歷史。同時,在編寫過程中,也參考了歷代史著,也參考了一些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謝忱。




作者:拜曉峰   回復:0   發表時間:2012-04-07 14:50:36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