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3731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轉自安徽宣城《章氏文化研究》會刊七代醫濟世 一門雙子星記祥齋、華齋二公的生平事略李青凡俶稿祥齋和華齋兄弟倆是宣城章氏家族星座中一對雙子星人物。他們是深受社會各界贊譽的名流醫家和竭誠便民服務的私企冶坊老闆。為當時社會慈善事業,醫人濟世和為民生產生活所需的社會服務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倆同是本市新河鎮人,宅居在兩水合秀、一劍中流的塞口山西麓坪恒通鍋坊的世居地。祥齋,單名瑞,宗名先撫,傳承祖業,精歧黃術。華齋,單名棣,宗名先藩,克守祖業,精于冶坊鑄造業。他倆為遺腹子孿生兄弟,能精操祖業,終成大器。這主要是與其“母儀父訓,一人兼之”的刁氏母親傾心教養,以及與他外公、舅父的庭訓情愫,環境教育是分不開的。母親姓刁,是我區金寶圩刁氏望族、家世儒宗的修職郎(文職官,相當今副處銜)刁馨之孫,郡庠生刁克家(即祥齋兄弟姑祖父)之女,國學生刁時遇之姐,上海美專畢業刁正昶和上海法政大學畢業刁正皓之胞姑。因其出于翰墨世家,幼承閨訓,淑嫻承教,自然端正有方,故其文化情愫,撫育教子,均有著良好的教養方式。何況孿生兄弟投讀外公和舅父塾館,研讀書文,叨陪鯉對,以及其環境教育的薰陶,也是孿生兄弟倆智力升華,天天向上的好機遇。刁氏“集母道、夫道和師道于一身,教讀兼任”,因材施教,未遑一刻。這對孿生兄弟穩步上升,確實是春杏枝頭,雨露先潤。刁氏常對兩個孿生兄弟說:“明太祖馬皇后常對其眾兒孫曰,當有以自立,幼而孤,何傷也。孔孟兩家,俱是無父兒,終成大圣大賢,亦此之謂也。”意思是說,你倆雖無父親教養,但只要發奮自立,繼承祖業,抓住機遇,也可發跡興家。刁氏采取講故事、訴家史的方法,培養孿生兄弟理想情操,諄諄教誨之舉,實為巾幗之英杰,一時鄉鄰里市間,無不稱譽其“冰霜勵志、慈訓有方”。前民安徽省民政廳長姻晚湯志先贈其六秩壽匾“勁節晚榮”四字,褒揚刁氏是賢妻良母,善理家政之能手。祥齋公承先祖遺志而精青囊,“遵庭訓,貧者施以藥,富者不計酬,”披星載月,奔走于市肆鄉里之間,全身心投入醫病救人工作。白天為人治病,晚上精讀醫典,研究疑難病癥。醫術醫德深孚眾望,求醫者不絕于門,當時皖東南和江蘇鄰近縣市民眾無有不知曉神手妙醫的章祥齋醫家,實為我縣當時之名醫良相也。民國紀元初,皖第五混戰旅長夏某因戰事以重金聘公為旅部軍醫官,公鄙其魚肉民眾之行為,婉言拒絕。后怕招來麻煩,掛名為蕪湖警察廳衛生科員,贏得了為民治病的好時機。公擅長行治中醫,最卓絕的是“痬醫之功,名飛遐邇”,這是公精求醫典,顯跡祖傳秘方的結果。從其世代醫史看,公之高祖廣文公官銜登仕郎(八品)老中醫,絕招痬科(外科),曾得淳邑候爵許某贈匾“功同良相”。糧捕府首白某贈匾“妙手經綸”。曾祖(廣文長子)仙源公知州銜(4品),行職皇宮詹事府主簿,業精痬醫,曾得淳邑候爵揚某贈匾“青囊奏效”,御前侍衛官胡某贈匾“方傳龍府”,得郡守參府柏某贈匾“針神和緩”。祖父(仙源長子)繩武公“善承父志”處世和平,治醫有方,惜其不壽,年二十二英逝。父榮霖公(繩武長子)專業中醫,剛青囊行世,未及發跡,年二十三撒手人間。綜其上四代和下屬(兒、孫)二代,(計七代醫世之家)均敬業醫道,治人濟世,從不懈怠。章氏歧黃世家,祖傳醫訓“研讀醫學經典,切究辨證論治。看方猶看律,意在精詳,用藥如用兵,機勿輕發。醫德醫道,發藻其中。”公治醫而外,還勤于時務,處事公道,計謀得當,曾以“紳商學農界之領袖,行職為皖望江縣厘金局(地稅事務)主任,對上對下均以和平決事,樂于行職,為姻晚湯志先所贊賞。湯公1927年得國民黨中執委國民政府常委李烈鈞薦任為前民安徽省民政廳時,委章公民政廳視察員赴各縣巡訪政務,體察民情,一年多的巡訪工作,公之耳聞目睹,深感民眾苦難重重,政治腐敗,自感無力回天,遂辭職致書湯公“……政腐民貧,自覺無力,今爾后,望君以醫國之弊為已任,愚等以醫民之疾為己責,希共勉之”云云。辭職返宣,為民行醫治病。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皖江洪水滔滔,浮尸筑岸,漂物斷流,百姓流離失所,哀鴻嗷嗷塞道,人相啖食,不一而見。宣城四十五萬災民無家可歸,五拾余萬畝豐收在望的莊稼被大水吞噬,公面對水災的殘酷現實,疾首痛心,他上下謀求,苦旅奔走,時參與前廳長湯志先、皖南義賑主任翟展城(今蕪湖紅楊樹人)、宣城縣長趙舒怡(前段永清)和宣北鄉紳議定救災措施,除急呈中國救濟總署(上海)、安徽分署報請賑濟外,并著人吁請社會義捐、號召市富鄉紳捐錢捐物,設賑濟站,建施粥棚、救應災民,為賑災抗荒,竭盡了桑梓之情,曾獲得省三等賑務獎章。一九三二年,辛亥革命之勛黃興夫人徐宗漢女士為南京白下路創建的“貧兒教養院”的孤兒們有個學以致用的場所,特來宣城找黃的學生——時任安徽第九區督察專員兼宣城首席縣長周君南,擬在宣謀地建實習農場,周知公熱心公益,辦事誠信,請予參助。公深為徐愛民憂民、撫孤成業的精神所感動,選今之衛東鄉茆市沖為場址,除號召義捐土地和半價贖買外,公全家捐銀元三千余元和十六畝土地,與縣征用山地、沖田和園林等,創建了“開國第一所貧兒教養院宣城農場”。徐聘公為院董。公以醫名世,以德信人,不幸于1943年病逝,遺著有《醫術與醫德》、《從醫心得》二墨稿,惜毀于日軍戰火,未及付梓,杏林深感遺憾。華齋公能“素守家風,镕鑄鍋具農器,便民利用。無事喜閱各家遺書,并工畫山水人物,不干外事,不慕虛名,意外之財,絲毫不取,公益善舉首為提倡,樂守田園有隱士風焉”。這是家譜對其述事的寫照。華齋公為人和平忠厚,經營誠信為先,他在紹承祖公的冶煉鑄造業上是章氏歷代傳手中的能手,其實章氏從清代道光年間始發跡,啟爐冶煉鑄造業,曾祖仙源公相中新河東岸西麓坪有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商貿交集的的優越條件,正是創造冶坊理想處所,決意在扼勝處西麓坪創建“章恒通鍋坊”,生產熔鑄各種鐵鍋和各種農具等。為防假冒選用“恒”字朱色印刻在產品上,作為信譽保質的標記。冶坊大門寫有向社會承諾的“誠信貨真”的聯語:“恒仰鴻均古今在冶,通融造化天地為爐”,至第四代華齋承業后,精于治商,探索謀求、懂得了注重產品質量,薄利多銷,恪守信譽,包調回換,是爭奪市場,打開經營局面的重力棒。于是冶坊原料,除以舊換新,采取送貨接源的辦法外,主要從上江城市和武漢市場進貨,銷售除皖省外,對直售和批零的江浙湖廣等省鄰諸多縣市,按送貨上門,計款結算方法,銀貨兩訖,銷路逐漸廣遠,經營日趨興隆,聲譽隨之提高。恒通冶坊,自道光元年(1821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機炸宣城止)約經營120年,經章氏四代人智商家業傳承賡揚,冶坊有近200號工人,冶坊面積6萬多平方米,冶房150多間,流動資金十萬多銀元。冶坊有生爐一座,皿爐三座,年產各式鍋具灶具近20萬張(個),鐵制車機(鍋模)一座,特制機具近百把,各種模具上千個(副)等軟硬資產,具有一定的規模,成績是驚人的。一個120余年的私企冶坊,代代相傳,仍興旺發達,接連不衰,其中經商的秘籍寶典是值得探索切研的。恒通冶坊二、三十年代是鼎盛時期,三十年代后期,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汪偽軍和國民黨散兵游勇,結伙搶劫霸世,冶坊軟硬資產,被擄掠一空,冶坊被火毀無存,哀哉,哀哉!章氏四代人苦心經營的百年冶坊毀于一旦。綜觀章氏孿生二兄弟各遵祖業,各有所專,各有所成,各顯其跡,真稱得上“七代醫濟世,一門雙子星”,在那亂離動蕩的時代,盡己之所能,自強不息,確已登極到光輝頂點。
作者:222.184.28.* 回復:0 發表時間:2009-03-09 18:40:1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