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04660次
3人
9個
52個
1909人
97部
畢遷延(遷延)(?-?),名魏諱(諱),戰國時期魏咎之子,畢萬之后裔。先時姓魏,依據魏國始祖之源復又姓畢。據查,公元前203年,經自汴梁(或陜南)避亂東來,山東半島東南端的黃海之濱,占籍不夜斥山之古莊(原為古縣文登境內,現為山東省榮成市境內)。遷延公乃文登畢氏之始祖也。參見家史:《文登畢氏古今源流譜》作者 畢學(庶)仁 化名 華章 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南畢家杖子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一年(庚辰)仲秋印公元前203年楚漢相爭時,吾文登畢氏始祖遷公延自(豫地汴梁或)陜西咸陽縣西北避亂遷至山東半島東南端的黃海之濱。初在不夜(縣治在今山東榮成市不夜村,遺址在今榮成市埠柳鎮不夜村南,東距成山頭約30公里),斥山古莊駐足定居,并以耕漁為業,傳家繼世。畢元愷 (畢元愷) 文登畢氏始祖遷延公之后裔,也是文登畢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的為官之人。唐朝登州刺史。唐朝神龍三年(707年)登州刺史畢元愷在文登汪疃集北山獲白鹿進獻皇帝李顯。參見:《太平寰宇記》卷20登州文登縣:“白鹿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唐神龍三年白鹿復見,刺史畢元愷以進。”見《齊乘》卷1。 見 明代泰昌年間編修《登州府志?職官表》;今郁賢皓先生著《唐刺史考全編》(2000年1月安徽大學出版社第一版)卷78河南道登州(東牟)條所考甚悉。元代文登畢氏墓志銘并序原夫天蓋地載,內里為人,忠孝躬行,惟有畢氏而能者。畢氏之原出自大周太師畢公之傳裔也;乃因楚漢相爭天下,有祖遷延至於文邑,在赤山古莊久居。生(朝用)高祖天祐,事親大孝,名播鄉間,生曾祖父文貴,字顯之,於(金)明昌三年(1),拜大中大夫上柱國,賜銀魚袋;生祖父德,次叔祖國昌。長德,祗受大元宣命海州、東海二郡銀牌千戶,後遷防肌(京都之郊)。(德)生二子,長旺、次含真子;旺於甲寅(2)被亡宋擴至江南,屢經招用充軍、官中勾當,托疾不就,志在捕魚為生。後因天朝大軍過江,有父、旺並引全家人奔入軍伍;是此於至元十二年(3)五月內,受淮東淮西大督都府劄付,充管軍請俸百戶;淞江與亡宋鏖戰,因得重傷。以致身亡。即有長子朝用,從父相戰,屢役皆勝,以此得功;至元十三年,承龍父母受行中書劄付,充宣使軍中勾當,四月內受湖廣安南行中書省劄付,充宣使軍中勾當。生二子曰正曰寶。 (旺)次子百戶興,孝父母,敬兄長,親姻鄰友,無不愛羨。其生一子曰成。即有叔父含真子(居士,世俗名字:德謙),乃召獨子而言曰:嗟先人亡於故里,嘆兄妹喪於他鄉,棄世延生,浮居淺土;斯乃年運亨通,立券市土,創立佳城;祖宗白壁壤舍神安,孝子天倫未竟,叔父全意樹立墓誌,顯揚祖稱功勳,明示兒孫昭穆、春秋祭祀。上無美是此德於永其事業。僕念畢氏之門於國有忠、於家有孝,見其美而可傳,無在不可以筆成文,與之刊石以為不朽計雲。祖宗白溪即本然。大元大德六年(4)歲次壬寅八月初五日祭主:(長侄):畢朝用 次侄:畢興 叔父:畢德謙立石注解:(1)金明昌三年為公元1192年(壬子年);(2)此年為公元1254年;(3)至元十二年為公元1275年;(4)大元大德六年為公元1302年。清代畢氏族譜族譜序族譜之作父命也。慟憶易簀時,勉余小子砥行讀書;又以邑乘未修,族譜未成作,為生平闕事。余小子收淚受命,至今中夜耿耿,未嘗一日忘也。第念邑志為一邑掌故,未敢妄作。而族譜實一家切務,失今不譜,再數十年間,支派愈遠,勢必致名字無傳。骨肉等於途人。遺命何爰,是不揣弇鄙,因父遺冊,續成若干卷,而弁數言於首。余家舊有譜,前明之季毀於兵燹。考敕塋輩,係出周文王十五子畢公之裔嗣。因楚漢相爭,有祖遷延至於不夜,卜居赤山之古莊。魏晉五季(注:曹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淹沒無傳。至唐則有刺史元愷。金則有大中大夫文貴;元則有宣軍使朝用,寧海州知州徵。至大明定鼎,而氏族益繁:居斥山者有占籍雲光之六里,遷縣城者占籍辛旺之十里;詩書相繼,瓜瓞繩繩,非一世矣。奈歷年滋多,雖昭穆未紊,而世係不存(注:某支有四世不清,待考證);且多有不知其出自何祖、分自何代者,良可惜也。余不敢妄為傳會,疑者闕之,信者存之。祭掃、廟祀、禮器、餕享之必載,欲吾族知水木也;忠孝節義,宦績隱德之必録,欲吾族知奮興也;塋兆必紀,不忘本也;外姻必詳,備考核也。譜成而族人肅然生孝敬之心,雍然敦和睦之誼。上安先靈,下開後祀,則余小人子所以承父命者,差可告無罪於九泉矣。若夫家廟之宜修,祭田之宜置,義倉之宜設,還期於吾祖孫叔侄兄弟子姓輩共勉之,庶是譜之作不徒為紀載之空文乎。謹序。龍飛康熙五十年(1)歲次辛卯正月元日十二世 對熏沐敬撰注解:康熙五十年為公元1711年。十二世祖畢對公頒定:文登畢氏宗人自十四世以下闔族命名應用二十字:所以昭世序 庶可鑒重名 願言鴻大業 永茂於文登特為記,並註明:名字俱以仨字命名。所在中,以在中,昭在中,世在中,序在末。庶在中,可在中,鑒可作建、或作務,在中;重可用作崇,在中,名可作明,在末字。願亦可作原字,在中,言可作延,在中,鴻亦可作宏,在中;大在中,業在中、末均可。永在中,茂在中、或末,於可作玉,在中;文在中,登在中。如因字之音義有耐,亦可不拘此式,或在中或末均可。膠東畢氏族譜原序:魏國畢姓,周武王時有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封之于畢,因以為姓,其后絕封。有苗裔畢萬事晉獻公,使之與趙夙伐耿魏,滅之,乃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使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使賞,天啟之矣。......文侯至王假共179年,然畢氏瓜瓞綿延,族類繁盛,至今益隆無替焉。文登(故縣)畢姓老家譜毀于明朝,現在家譜是清朝修撰,起于元朝畢徵公。一世:畢徵(征) 寧海州事 文林郎同知(寧海州知州升同知)元代 至元年間(1335-1340) 畢公諒 本縣(文登)縣尹二世:畢居讓—征子?寧海州牧差庫使【今煙臺市牟平區及萊山區】 畢居敬—征子,承務郎河間路會川縣尹【今四川省之會理縣】 畢居仁--居敬弟,濰州【即今山東省濰坊市】學正,般(pán)陽府路【淄萊路置路,一作般陽府路;取漢般陽縣為名。治所在淄川(今淄博市西南淄川)。轄境相當令山東淄博市、博興縣西部及高青、鄒平以東,黃河以南,魯山以北地。】教授。 將仕佐郎河間路清池縣【今屬河北省滄州市境】主薄 畢居仁,父徵,官寧海州同知。居仁官般陽府路教授,工書法,飄渺有仙致。所書《至正三年重修香巖寺碑》,真、行、草相間,于六朝唐、宋法外獨創一格。元代金石,自東華宮張仲壽諸碑外,以居仁為優。仲壽體勢類趙,猶是翰苑字法;居仁則不衫不履,別饒奇趣也。參見:光緒本《文登縣志?卷八上?人物一》 畢居正—公諒子,安定縣尹。【今陜西省子長縣】 畢居寬—居正弟,惠和教諭。【惠和,遼置縣,屬大名府。明初廢,故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博羅科】參見:見《光緒本 文登縣志 點注》P411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1版。畢居敬、畢居仁 兩位先祖在元朝奉敕金葬,有石人、石馬等陪葬品,地址在榮成市八河港南龍山,是畢姓最大的古墓葬群,各種資料顯示畢姓是當時文登故縣(文登、榮成)的名門望族。榮成龍山敕塋畢氏族譜圖記載清晰,那里是榮成、文登畢氏共仰的先祖墓地,當時規模宏大氣派,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墳。龍山敕塋畢氏族譜圖可追溯到宋朝畢姓祖 恩(公) ,到畢氏家譜一世畢公徵大概是五世。恩公之父是千人長,名字未查到。文登畢氏,是楚漢爭霸時為躲避戰亂,遷徙到不夜縣赤山古莊,在今天榮成南部斥山一帶。大概在元朝為躲避日本倭寇侵擾等因素,西遷到文登東關抱龍河一帶定居,明朝前后又有部分畢姓人回遷到榮成南部。不過,當時榮成、文登都屬于文登縣管轄的一個縣,漢朝時都屬不夜縣管轄的一個縣。文登、榮成是在清朝雍正年間分成兩個縣。三世:畢恩--居讓長子,濰州正千戶 畢惠--居讓次子,寧海州地丁倉使 畢慰--居讓三子 畢忠--居敬長子,大都綺源庫大使 畢愻--居敬次子,太醫院譯使 畢慧--居仁子四世:畢淑--恩子 畢洙--惠子 畢海--慰子 畢淮--忠子 畢澄--愻子 畢泌--慧子五世:畢泌生四子叔孝叔廉叔昌叔廣畢叔廣,家素封,好施與。成化六年大饑,叔廣出米千馀石助賑,又捐牛種給無力耕種之家。賜赦奬諭曰:“國家先務,養民為急。爾叔廣出備糧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甚嘉之。今特賜赦奬諭,旌為義民。爾尚益敦仁惠,表勵鄉俗,以副朝廷褒美之意。欽哉!故赦。”改《王志》【文登畢庶濤提供】注解:文登譜記一世畢徵,二世畢泌有誤。而中間少計兩世。畢徵三個兒子在元朝做官,地位顯赫,其中畢居敬、畢居仁逝世后在龍山奉敕金葬。為什么清朝重新修譜時漏記徵祖的兒孫,而將畢徵曾孫畢泌錯記為二世,其中必有原故,有待考證。今后再修譜書,應當予以修正,褒揚先祖鴻德,勿留遺憾于后人。 ---【榮成畢可寧先生,對于文登畢氏家譜研究很認真,在百度貼吧-畢氏族譜 畢吧 族譜錄(百家姓)-畢等網絡上,都發表有深度的文章。以上部分資料,就是參考畢可寧先生的文章整理的,在此表示感謝!】文登畢姓后世以此分為四支。譜記三世祖畢叔孝為架子山、滕圈、脈田、南小臺、高村、南水道畢氏之祖;譜記三世祖畢叔廉為田家床、下埠、畢家莊、蘆上、新莊頭、高村、英武、官道北、昌家莊、閆家泊、東北山后、馬格莊畢氏之祖;譜記三世祖畢叔昌為東關、河南、春場、畢家林、汜家屯、窯夼、成甲荘、北水道、河圈、北床、小床、神格、西雙石、魏家莊、榮邑柳樹底下等畢氏之祖; 譜記三世祖畢叔廣為佛東夼、瓦屋荘、垛山、欄桿河、佃里、五里頭、廟西、洪家荘、侯家集后、西大產、尹家、周家荘等畢氏之祖。《環翠區志》載:畢家莊在草廟子東北3.5公里,清順治年間 1644~1661年,畢姓由文登架子山遷入定居,以姓氏取名畢家莊。 文登畢姓來源:1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譜記一世祖畢徵任寧海州同知由寧海州遷入文登縣城東南畢家林;2明嘉靖年間四支畢沖由畢家林遷入文城東關(文山村);3譜記四支七世畢思齊由文城東關遷入五里頂后;4明萬歷八年(1580年)畢其學遷入城南窯夼;5明天啟年間譜記四支八世畢靖之由文城東關遷入大水泊瓦屋莊;6明天啟時四支畢連由文登城東關遷入大水泊畢家店;6明末由文城畢家林遷入米山鋪頭山東建東鋪頭;7明末遷入侯家柘陽山前;8明末遷入套河北岸宋村小床;9明末由柘陽山前遷入侯家北石韓家;10明末由文城畢家林遷入米山中古場;11由米山南古場遷入西黃嵐;12明末譜記長支九世畢尚已遷入南水道;13明初遷入宋村北馬;14明初由宋村北馬遷入文登營小店;13清初遷入文城架子山;14譜記長支十四世畢闌遷入架子山;15譜記長支十四世畢芝由天福架子山遷入文登營起家夼;16清康熙時由榮成石頭河遷入葛家姜新莊;17清康熙時由文城遷入候家山前(第2支);18清康熙(1662-1722)時譜記四支六世畢守成由峰南東關遷入候家集后畢家;19清中期時譜記四支七世畢思順由文城東關遷入米山佛東夼;20三支后裔遷入宋村神格莊;21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宋村神格莊遷入宋村雙石西雙石;22清康熙時由大水泊瓦屋莊遷入文登營馬格莊畢家庵;23清乾隆前遷入侯家南學;24清乾隆時由侯家南學遷入文城北畢家疃畢家莊;25清乾隆時遷入城北畢家庵;26清乾隆時譜記四支八世畢麗乾由東關遷入洪家(聚)荘又分居遷入高村廟西村;27清嘉慶元年十四世畢所俊由畢家林遷入文城河南村;28由大水泊瓦屋莊遷入大水泊河東喬家;29遷入大水泊辛莊頭畢家店;30由榮成柳樹底下遷入蔄山汶口;31譜記四支六世畢守約遷入北涼水灣;32由文城北涼水灣遷入大水泊遲家河;33清初由小山前遷入澤頭魏家莊;34遷入宋村蘆上小蘆村;36遷入宋村西硝灘;36遷入宋村。37遷入蔄山北(中)床;38譜記四支十世畢熴由侯家集后遷入界石(西)大產;39譜記四支十三世畢廷柱次子畢瑤遷入蔄山佃里;40譜記四支十五世畢志連遷入佃里;41譜記四支十三世畢廷相長子畢召玉遷入文登營欄桿河;42四支遷入澤庫尹家;43譜記四支十三世畢廷仁由澤庫尹家移居侯家崔家;44譜記四支十三世畢尚業之后遷入孫家臥龍;45譜記四支十三世畢廷柱長子畢瑞玉之后遷入垛山;46清末由文城河南遷入張家產蔡家莊;47遷入天福林家嶺;48遷入天福城北;49由文城河南遷入龍山寧陽西楊格楊家莊。 文登畢姓字輩派字:所以昭世序,庶可鑒(可作建或作務)(無)重(崇)名(可作明)(末),愿(遠、元)言(延)鴻(宏)大業(在中、末均可),永茂(在中、末)於(可作玉)(于)文登。皇庭國德實,學克少成仁,治家傳圣道,佐君代儒林。(摘自《文登文史資料》第六集,畢姓譜記第十九世畢庶金編《畢氏家譜》,第十四世開始使用“所”字) 文登畢姓字輩解釋:所以昭世序,庶可建重明,遠延宏大業,永茂于文登。全文意思應為:“以之來昭示世代的次序,或許可以讓(畢氏家族)建立起來新的傳承,希望(畢氏家族)長遠的延續下去并能恢宏偉業,在文登永遠的繁茂發展綿延不絕”。
作者:畢志成 回復:2 發表時間:2012-04-14 09:04:50
很好的資料,收集的很全面。我是淄博的,希望也有這樣的貼。
作者:221.205.182.* 發表時間:2012-07-22 19:06:52
現在我們有了微信群【畢氏家族】大家可以加入;另外出版了幾本畢氏家族文化的書籍《畢氏溯源》 《畢氏進士》《畢氏文獻》聯系人:畢黔容 微信|QQ: 47537556 希望畢氏家族興旺!
作者:畢志成 發表時間:2016-10-15 21:55:5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