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46852次
1人
1個
54個
11人
自彭公一世始,至四十九世九怡公,名琴,字心臺。生有三子。長紹俊公,為興邑太平,長樂源之祖。次紹杰公,為興邑鐘山嶺之祖。三紹億公,字仲仁,庠生。生五子,克己、克恭、克寬、克行、克讓。恭公貿易蘇州,在彼地繁衍生息。克行等諸公俱遷毫州光山縣。 克讓公字三巳,生演昌公。傳七代而生太福公。福公,字東升,貢拔出任武昌掌教。生元孟元仲二公。仲公仍居鄱陽。元孟公,字初春,丙午舉人。舉家由鄱陽遷武昌府轄地興冶兩邑。生安明安朋二公。安明公字國順,舉孝廉,入仕荊州太守。生朝龍朝鳳二公。鳳公生光河、光淮二公。鳳公支脈舊譜首載:“居祁陽”。廖廖三字,未稽明其后蹤。安朋公生朝虎,虎公生光耀公,字華泗,為果城華泗莊之始祖。或戰亂荒年,或瘟疫所致,泗公裔孫歷年驟減,以致宗譜斷載。現華泗莊已被肖姓所占,但莊名未改。 朝龍公,字乘云。生子三,光先、光祖、光宗。先公字惟義,拔選任太湖縣,生能初公。祖公字惟耀,生能文公。宗公字惟德,生能武公。故朝龍公乃大冶秦氏及陽新縣部分秦氏之共祖。 能初公,字開楊。(公元1326-1381)出生于仕宦世家。后娶江西饒州府姜氏妙安太婆,生世雄公。元朝末年,因愛馬嶺山下良田沃地,五谷豐稔之物阜,山青水秀,四季如畫之美景,遂在金湖安昌鄉馬嶺山下,擇其船地,卜基造屋。稱名“能初莊”。后有裔孫相繼外遷,故改稱“老莊”。其莊史悠久,達六百五十余年,現有莊戶二十余家。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世雄公三子,能初公三世孫祖鸞公,因事往保安吳王堡,“見此山水秀麗,沼山發脈至牛頭,迢迢迴繞結白秀”。“東有黃連山,南有牛頭山,西屏有黃鸝山,北障有橫山。公甚悅,遂辭果城而卜居是焉”。取莊名“白秀莊”。祖鸞公乃老莊遷出之第一人。 明嘉靖二十一年(約公元1542年前后)文通公之孫,大文公之二子繼葵公,從老莊遷出,于大冶縣側交譚堡處落業。歷三代,日勝公于康熙年間,由交譚堡遷至青龍山邊,即現青龍莊之所在地。葵公是由老莊遷出的第二人。其子孫在大冶縣城繁衍迄今已歷四百六十八年之久。 明萬歷年間,秦偉公字盛所,(公元1574年-1664年)獨具慧眼,不懼強鄰,于樟垴山南,株子林嘴下立莊建業。取名“下秦莊”。因偉公好善樂施,持齋念佛,謁九華,拜五當,常年居之天臺山。故下秦莊交與其哥秦仕,四弟秦俸居住,自己仍回老莊之舊宅。下秦立莊迄今已有四百余年。 秦位公,文韶 公之曾孫,繼茂公之子。生于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位公“外貿謀居,擇配喬遷金橋堡,土名薛家塘處”“其子孫另遷申明堡居焉”。此系黃石老下陸金山莊之由來。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良棟公(公元1713-1794)具睿智,相中距老莊不遠之吉地,其子輩在此開基建莊。并冠父字“良棟”為莊名。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立莊二百余年,良棟莊聞名遐邇。 與此同時,秦偉公之裔孫有安公,善貿易。他赴漢口,上成都,闖三峽,往富驛,行商坐賈,廣納銀糧。約清雍正年間,(公元1754年前后)在今四川鹽亭富驛鎮碧山村擇基建莊。此莊地形酷似一把太師椅,莊后有綿延數百里奔騰而來之蛟龍山脈,莊前有開闊大畈,為此處山地地形所稀有,堪稱上乘之吉地。有安公裔孫分居富村驛,雄關場,壁山廟、石馬啞、二房溝五莊。還有一部分散居于黒坪寺,楊家廟一帶。共有154戶,計丁386人。其財富之殷實,人丁之繁盛,乃當地一大望族。 或貿易異地,或避戰亂荒年,以之繡公為首等人徙居英山。世代居于斯域,繁衍其地。地名曰茅草坳。湖北英山秦氏也有出自老莊也。 光緒二十三年前后(公元1897前后)因生活所迫,茂良公被賣往嘉魚。良公憑著勤勞和韌勁,在嘉魚排洲灣娶妻生子。經數代繁衍,現排洲秦氏莊門已初具規模。嘉魚秦莊乃以茂良公為始遷祖。 秦老莊承蒙能初公之厚德,子孫多出賢能,尤善貿者居多。從乾隆至嘉慶年間,老莊有四批外遷者。(見歷代外遷宗親一覽表)因古時音信阻隔,故而失聯多年。想必他們在彼地繁衍鼎盛。 能文公,字魁榜。元末年由麻城遷居武邑之靈溪鄉三角山,娶周氏太婆生成大公。明朝初年,成大公由三角山遷居秦家畈。其地平坦,地肥土沃,故世代繁衍集中于此。該莊鐘靈毓秀,丁昌家隆。賢子敏孫層出不窮。現秦畈莊乃金牛西畈一大望族。約清朝中葉,該莊也有大批外遷者。或徙陜西、四川, 或遷鄖陽、襄陽,或居松滋、棗陽,或衍十堰鄖西。就其三房而言,遷棗陽鄖西荊州者達數十人之多。因多年失聯,均不知其蹤。幸近期于互聯網上發現湖北鄖西有字派與秦畈莊完全相同。證明有支脈在彼處繁衍頗盛,瓜瓞綿綿。 能武公,字宓文。生于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1389年)元未年,隨堂叔華泗公,堂兄能初公遷冶邑安昌鄉馬嶺山下,定居上塘鋪。公乃一介書生,為創家園與金氏太婆殫精竭慮,宵衣旰食。其子世運公不負母望,勤儉而有智慧,懷展宏圖之偉志,興隆家室之雄心。遂卜殷祖背后之吉地,立莊名“秦家莊”。秦莊之遷始于世運公也。其后尚有子孫或居上塘鋪,或居于秦莊。 明萬歷年甲申(約公元1524年前后)能武公九世孫伯春公,因愛崇山峻嶺之偉岸,松濤竹語之天籟,花香鳥語之怡然,大巖懸泉之奇妙。遂辭祖宅上塘鋪,在大山深處,在大巖之下結廬筑室,取名“泉巖莊”。越明年,伯志公受伯春公之邀,來泉巖觀光。遂被美景而陶醉。他翻山越嶺,于峰迴路轉處,見豁然有一盆地。志公頓生大喜。于是辭別秦莊,在此開基立業,取莊名美其名曰“金盆”。于是春志二公一山南,一山北,從此奠定了后代向深山遷徙之旅。 明嘉靖丁酉(約公元1537年)能武公十世孫大禹公亦告別祖宅秦家莊,翻峻嶺,步云路,涉澗水,越重山。于群山之巔,披荊斬棘,造屋筑室。大禹公乃南巖上莊之始遷祖。 明嘉靖癸亥(約公元1563年前后)又有大堯公步前人之后塵。禹公先到,山場產業頗豐。對堯公到來。慰言挽留,并贈以山場山地為生活之資。于是堯公筑室 于南巖之下,故名南巖下莊。歷數代也有裔孫相繼外遷。文革時有尋根者造訪“獅子口”處。疑有支脈移遷山東某地。公元一九七七年,以昌發、本和、昌云等人為首,率眾劈山開基,南巖上下二莊合并,建設為新農村。取莊名“秦家山莊”。 明萬歷壬申年(約公元1572年)能武公十世孫大賢公,最后一個告別祖宅秦莊,遷往名為“望風”之地,在此開基立業。大賢公立望風莊已達三百余年。現嗣孫為紀念伯慶公功德,已將莊名改為伯慶莊。改名始于本屆宗譜續修。 乾隆年間前后(約公元1750年)永光永東二公離開泉巖莊,一七六零年左右來到“小箕山”,在此開始了長達二百五十余年的創業。其間經歷了意想不到的波折與磨難。原莊名為“小箕山莊”,后為紀念良發公之功德,故更為“良發莊”。另外還有由金盆莊外遷英山的永圣公,其支脈在英山繁衍尚可,令族人頗為欣慰。 能初,能文、能武三公之裔孫,雖主集于大冶,但分衍已遍及許多省市。本屆宗譜續修已與四川鹽亭富驛宗親取得聯系,其余外遷他省市縣者仍不知其去向。唯俟互聯網能發揮神功,亦祈三公在天之靈,召喚遷徙在外之宗親能認祖歸宗, 以期下屆宗譜續修有大團圓之局面面。 敦倫堂 能初公二十世孫 老莊昌全敬撰 公元二零一一年 歲次辛卯孟秋月谷旦
作者:秦昌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2-05-14 10:47:1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