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7160次
1人
1個
24個
116人
14部
現介紹湖北江陵.公安.潛江.石首.宜昌.荊門.湖南石門.慈利等縣頓氏族人共用族譜:???? 岱泰昭慶象 煥然祖德新 耀宗儒道顯 獻瑞玉書陳??????延祚惟天錫 業光景運申 大昌其嗣胤 之子作朝賓? 愿我族興旺.萬世流傳.????? 湖北江陵:頓德孔錄
作者:116.207.73.* 回復:17 發表時間:2009-03-14 17:32:48
四川達州一帶 頓氏 部分 分支宗普 前面不記得。。。。興 躍 宗 。。。。后面還有頓忠收錄
作者:113.112.177.* 發表時間:2010-12-15 00:14:05
請問你是什么派呀?可以留下你的聯系方式嗎?QQ或手機號均可。湖北荊州江陵頓耀武,聯系電話18972339288,QQ號:280035156
作者:頓耀武 發表時間:2011-01-09 14:27:05
你好!頓耀武先生;我是湖北浠水頓全華,很希望咱們聯系!我的電話是13597577118.qq750275950.
作者:113.56.73.* 發表時間:2011-02-04 20:09:53
我是湖北沙洋的,和3公亭是一起的,但是我們的族譜僅有20個,大致是:士相成祖德,煥耀文運昌,安邦能定國,萬代震朝綱。估計是這樣的。我是運字派,可以聯系我QQ414436540
作者:58.52.89.* 發表時間:2011-04-04 15:18:36
我是菏澤的頓氏…我叫頓國法…希望能聯系阿…QQ441339403
作者:58.211.14.* 發表時間:2011-04-13 13:13:12
古頓國為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區分封的姬姓國之一。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頓國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頓子”,顯示頓為第四等的小國。頓國爵低疆狹,民寡勢弱,文獻記載簡約,考古資料又非常有限。本文綜合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對頓國的有關問題予作論述。 淮水中上游地區歷來為上古民族雜居交錯之地,況且又為商王朝統治的舊地,為震懾商民舊族,周王朝便在這里分封了頓、沈、項、息、番、蔡、道、蔣、曾、唐等諸多姬姓小國,使其成為鎮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面積都不大。頓為子爵,其封地面積不過二百五十平方里左右。頓國在哪里?清顧棟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頓國本在縣(指商水縣)北三十里,頓子迫于陳,南奔楚,自頓南徙,故曰南頓。”這段記載不僅指明了頓國的初封地、遷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頓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階段。《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標示頓國的地望有兩處:一在今商水縣境內;一在項城縣(今項城市)境內。體現一個諸侯國的考古學“表征”是什么?是都城。周口市、商水縣文物部門在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找到了頓國故城城址。經過勘探調查表明,頓國故城呈正方形,城墻用夯土筑成,邊長500米,面積達25萬平方米。城墻外有壕溝護繞。故城內出土有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筑構件如筒瓦、板瓦、云紋瓦當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國流行貨幣蟻鼻錢等。故城外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墓葬。頓國故城西漢時置博陽縣,東漢時稱樂家,三國時衰落。該故城的發現,證實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附近方圓地區為頓國疆域范圍。這個頓國后來習慣上將其稱為北頓,以與后來的南頓相區別。 頓國北臨媯姓陳國,東接姬姓項、沈,南與姬姓蔡國接壤。這些方國的疆域在后來的諸侯爭霸中處于變動之中。西周時期,周王朝王室尚強,頓國與周邊諸侯國都能相安無事,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陳為大國,頓為小國,頓依附于陳,陳也需要頓國作為屏障春秋早期,兩國關系密切。1975年秋至1984年,商水縣練集鄉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銅器,有鼎、簋、簠、車馬器等,鼎全部散佚,僅存4件西周晚期銅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簠,皆有銘文。其中“原仲”簠蓋內鑄有銘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淪仲媯嫁媵簠,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周口市博物館也藏有1件“原仲”簠,與前者同大同銘,是原周口市從商水縣文化館分家時所得,故此件文物亦與上述3件“原仲”簠同出。這4件“原仲”簠是陳國大夫原仲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們為研究陳、頓兩國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原仲,春秋時期陳國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原仲”簠的時代應早于此年。朱集距頓國故城僅10公里,應為頓國疆域。這些器物埋葬到頓國的貴族墓葬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陳國大夫原仲與頓國貴族聯姻。由此說明,當時頓國與陳國一度保持著睦鄰友好關系。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諸侯國和新興的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到了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以大兼小,以強并弱,爭霸戰爭頻繁。楚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荊蠻地區的一個羋姓方國,自春秋初年起就力求北上圖霸。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向楚國。陳國于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語焉不詳,估計應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遂圍陳,納頓子于頓。”這個都邑就是今項城市南頓故城,該故城位于今項城市南頓鎮。據考古調查,南頓故城面積約50萬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墻,東西長217米,殘高7米,頂部寬約5米,夯層厚18至30厘米,圜底窩較淺。城內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飾粗細繩紋的陶片。故城內外發現有周代和漢代墓葬。該故城比頓國故城大一倍,顯示楚人修建該城時明顯違反了建筑規制,突出了防御功能。 頓國復國后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楚國人進攻陳國,同時命頓國伺間隙攻打陳國,為此陳國人包圍頓國。《左傳?襄公四年》:“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陳、頓、沈、蔡等諸侯國都懾服于強楚,并多次隨其征伐他國。公元前538年這些諸侯國隨楚攻伐吳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對這次交兵有比較詳細的記述。頓國參加這次侵伐楚國的戰爭,并未改變附庸于楚國的地位。公元前496年2月,頓國的國君準備事奉晉國,于是便背叛了楚國,并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系。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兵滅掉了頓國,使其納入了楚國版圖。《春秋?定公十四年》載:“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二月辛巳,即夏歷二月二十三日。《左傳?定公十四年》載:“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二月,楚滅頓,滅胡”。頓國自此并入楚地秦置南頓郡,漢置南頓縣。 綜上所述,頓國從公元前1046年建立,經歷了比較穩定的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開始,在陳、楚、魯、宋、晉等大國爭霸中原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或失或續,到公元前496年終為強楚所滅,存在了550年。頓國的存續,是西周至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當時的歷史風云。
作者:27.20.49.* 發表時間:2011-04-13 16:28:04
古頓國之謎 2005年3月至4月,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為配合阿深高速公路建設,通過文物調查和勘探在項城市南頓鎮田園村附近的一處取土區,發現了一個面積較大的古墓群。考古工作者隨即對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目前,已發現戰國、東漢、唐、宋、明等朝代的古墓葬36座。這些墓葬有戰國土坑墓及漢、唐、宋、明磚室墓,多為中小型墓。出土有戰國時期青銅劍、戈、矛、蟻鼻錢,新莽時期的大泉五十、貨泉錢幣,東漢的青釉瓷壺,唐三彩壺等文物。尤其是戰國墓的發現,讓我們將目光重新聚焦在古頓國這片土地,為探索頓國歷史之謎打開了一扇“窗口”。 頓國,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分封的姬姓國之一。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頓國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頓子”,顯示頓為第四等的小國。頓國爵低國卑,疆狹民寡,文獻記載簡而少,考古資料又非常有限,窺其全貌尚需時日。本文綜合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對頓國的有關問題予作論述,以期解開頓國之謎。 頓國在哪里 周王朝建立后,面對在殷商王朝廢墟上建立的國家,為加強王室權力,鞏固其統治,在武王及成王、康王時代實行了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也就是將同姓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達到拱衛王室的目的。《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春秋左傳?定公四年》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荀子?儒效》亦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又云:“周之子孫,若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顯諸侯”。同時異姓貴族中的功臣謀士、先王圣賢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歸順的方國貴族也受到分封。如,西周陳國開國之君陳胡公就是虞舜后裔,頓國開國之君乃為武王的同姓貴族。 淮水中上游地區歷來為上古民族雜居交錯之地,況且又為商王朝統治的舊地,為震懾商民舊族,周王朝便在這里分封了頓、沈、項、息、番、蔡、道、蔣、曾、唐等諸多姬姓小國,使其成為鎮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面積都不大。《禮記?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頓為子爵,其封地面積方圓不過五十里。頓國在哪里?清顧棟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頓國本在縣(指商水縣)北三十里,頓子迫于陳,南奔楚,自頓南徙,故曰南頓”。這段記載不僅指明了頓國的初封地、遷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頓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階段。《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標示的頓國有兩處:一在今商水縣境內;一在項城縣(今項城市)境內。體現一個諸侯國的考古學“表征”是什么?是都城。找到頓國的都城,也就找到了頓國。周口市、商水縣文物部門在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找到了頓國故城城址。經過勘探調查表明,頓國故城呈正方形,城墻用夯土筑成,邊長500米,面積達25萬平方米。城墻外有壕溝護繞。故城內出土有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筑構件如筒瓦、板瓦、云紋瓦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國流行貨幣蟻鼻錢等。故城外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墓葬。頓國故城西漢時置博陽縣,東漢時稱樂家,三國時衰落。該故城的發現,證實今商水縣平店鄉李崗村附近方圓地區為頓國疆域范圍。頓國故城附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古氵殷水自西北經故城南向東平緩而流,適于人們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個頓國后來人們也習慣上將其稱為北頓,以與后來的南頓相區別。 頓國被迫南遷 頓國北、西臨媯姓陳國(陳國故城位于今淮陽);東接姬姓項、沈,項國故城在今沈丘縣城(槐店鎮)西趙古臺村附近一帶,沈國在今沈丘南部、平輿一帶;南與姬姓蔡國接壤,蔡國在河南上蔡、新蔡縣一帶。西周時期,周王朝王室尚強,頓國與周邊諸侯國都能相安無事,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陳為大國,頓為小國,頓依附于陳,陳也需要頓國作為屏障,春秋早期兩國關系密切。 1975年秋至1984年,商水縣練集鄉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銅器,有鼎、簋、、車馬器等,鼎全部散佚,僅存4件西周晚期銅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皆有銘文。其中“原仲”長28.3厘米,寬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別飾交疊式獸體卷曲紋和變體鳥獸紋,蓋內鑄有銘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淪仲媯嫁媵,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周口市博物館也藏有1件“原仲”,與前者同大且同銘,是原周口市從商水縣文化館分家時所得,故此件文物亦與上述3件“原仲”同出。這4件“原仲”是陳國大夫原仲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們為研究陳、頓兩國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春秋?莊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春秋時期陳國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原仲”的時代應早于此年。朱集距頓國故城僅10公里,這一帶應為頓國疆域。這些器物怎么會埋葬到頓國的貴族墓葬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陳國大夫原仲與頓國貴族聯姻。由此說明,當時頓國與陳國一度保持著睦鄰友好關系。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諸侯國和新興的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以大兼小,以強并弱,爭霸戰爭頻繁。楚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荊蠻地區的一個羋姓方國,后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自春秋初年起楚國就力求北上圖霸,問鼎中原,飲馬黃河。頓國作為國卑勢弱的小國,夾在逐鹿中原的大國諸侯之間,對大國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頓國本依附于陳國,后來懼楚國之強,背陳而轉向楚國。陳國于是大兵壓境,遂使頓子失國,頓子逃奔到楚國求援并在楚國避難。具體何年陳國逐頓,史料語焉不詳,估計應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為陳國在歸順楚國的同時又暗中勾結宋國,楚王遂接受頓子的求援,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楚軍在占領了焦、夷兩地后,并在頓地修筑新城后回國。《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取焦、夷,城頓而還”。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陳國包圍,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頓子復國。《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遂圍陳,納頓子于頓”。這個都邑就是今項城市南頓故城,該故城位于今項城市南頓鎮。《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南頓縣,班固原注云:“頓子國,姬姓”。顏師古注引應劭云:“頓,姬姓國,迫于陳,后南徙,故號南頓”。《世本?氏姓篇》:“頓氏,出頓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杜預注:頓,國名,姬姓,即今項城稍西南之南頓故城。《水經?潁水注》:“〔潁水〕又東南過南頓縣北,隱水從西來流注之。隱水于樂嘉縣入潁,不至于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同姓”。《項城縣志》載,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大石橋碑記》:“南頓之名久矣。環其地者為谷水,發于臺陵崗,上通黃、沙諸河,下達淮、泗入江,為揚、豫往東巨津,而南頓適當沖要”。《括地志》和歷代《項城縣志》等均有記載。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光武廟碑文:“循谷河而北為南頓,故頓子國也,谷水分汝水而得名。??????南頓在昔一都會也。北枕太昊之墟,左依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多出其間”。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蕭公廟橋碑記》:“南頓,頓子國也,星分角亢,地接羲陵,頓正是其險,谷水當其沖,自昔稱為形勝地”。據考古調查,南頓故城面積約50萬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墻,東西長217米,殘高7米,頂部寬約5米,夯層厚18至30厘米,圜底窩較淺。城內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飾粗細繩紋的陶片。故城內外發現有周代和漢代墓葬。該故城比頓國故城大一倍,在楚人修建該城時明顯突出了防御功能。 淪為楚國附庸 頓國復國后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楚國人進攻陳國,同時命頓國伺間隙攻打陳國,為此陳國人包圍了頓國。《春秋左傳?襄公四年》:“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在后來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陳、頓、沈、蔡等諸侯國都懾服于強楚,并多次隨其征伐他國。公元前538年,這些諸侯國隨楚攻伐吳國。《春秋?昭公四年》云:“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公元前537年再次攻伐吳國。《春秋?昭公五年》云:“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公元前519年7月吳軍深入楚地,在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大敗包括陳、頓在內的楚國聯軍。《春秋?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對這次交兵有如此記載:“吳公子光曰:‘諸侯從于楚者眾,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頓與許、蔡疾楚政??????’吳子從之,戊辰晦,戰于雞父。??????使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噪而從之,三國奔。楚師大奔”。 陳、頓等國并不甘于做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06年跟隨魯國共同攻伐楚國,試圖謀求獨立。《春秋?定公四年》云:“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媵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頓國參加這次侵伐楚國的戰爭,并未改變附庸楚國的地位。公元前496年2月,頓國的國君準備事奉晉國,于是便背叛了楚國,并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系。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兵滅掉了頓國,使其納入了楚國版圖。《春秋?定公十四年》載:“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帥師滅頓,以頓子歸。”二月辛巳,即夏歷二月二十三日。《左傳?定公十四年》載:“頓子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二月,楚滅頓,滅胡”。頓國自此并入楚地,存在了550年左右。頓國的存續,是西周至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當時的歷史風云。 南頓名揚天下 戰國末年,頓國地域并入秦國,漢置為南頓國縣。王莽新政后,劉秀的父親劉欽任南頓縣令,劉秀少時曾經在南頓度過了幾年難忘的時光。劉秀當了皇帝后,不忘南頓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大駕南頓,從而使南頓名揚天下。 據《后漢書》載:“世祖光武帝,南頓令欽之子。初,欽為濟陽(今蘭考)令,生帝于縣舍,后遷南頓令,帝從之。及帝即位,于建武十九年,幸南陽,進幸南頓,縣舍置酒大會,復南頓二年田租”。他巡幸南頓時,在縣府衙門設置酒宴,賞賜官吏人民,免除南頓縣一年田租。當地父老叩頭請求說:“皇帝您的父親曾在這里長久居位,您曾跟隨在此住過,因此認識這里的官府房舍,每次您來到這里都給予我們深厚的恩惠,希望能給予免除十年的賦稅。”光武帝說:“天下是個重器,常常恐怕不堪勝任,過一天是一天,哪敢過遠約到十年呢?”光武帝大笑,又答應增免一年的賦稅。南頓父老感戴光武劉秀免二年田租,故在光武駕崩后,于光武帝召見南頓父老的光武臺舊址上建光武廟以示紀念。自東漢初光武廟建成后,歷遭兵火,毀而復之,1958年“扒廟打神”被拆除,上個世紀80年代重建了光武廟。 南頓故城乃為楚修,這里經常出土蟻鼻錢,蟻鼻錢上所鑄紋飾狀若鬼臉,老百姓對故城的來歷不明所以,充滿神秘色彩,故稱此城為“鬼修城”。加上劉秀曾在這里生活過,又有恩于南頓百姓,更為故城平添了“人顯地靈”的光環。故南頓附近的百姓每逢初一、十五到這里焚香禱告,以求神靈保佑。 頓國兩處古城遺址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南頓故城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5月,國家文物局開始組織專家進行評審,我們希望南頓故城申報“國保”能夠成功。(周口市文化局:周建山) 發布時間:2005-6-24 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作者:27.20.49.* 發表時間:2011-04-13 16:30:49
【歷史人文】頓弱激將賺秦王借題發揮從簡單事實中引出深刻道理——《戰國策》術系列談之二十一 商景龍 頓子曰:“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椎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實。”秦王悖然而怒。…… 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有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游韓、魏,入其將相。北游于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畢從,頓子之說也。 ——卷六?秦四 頓弱說,世上的人有的是有其名而沒有其實,有的是無其實而有其名,有的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大王您知道嗎?秦王回答說不知道。頓先生說:“有其實而無其名的是那些商人,他們無耕種的名聲卻有囤積糧食之實;那些臉朝黃土背朝青天的農夫雖有耕種之名卻無積存糧食之實。至于那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人就是大王您。您身為萬乘之國的君主卻無孝親之名,您以千里之地作為您母親的養地卻沒有孝親的行動。”秦王聽了勃然大怒。頓弱說:“您不把權威加在東方六國之上,卻加到您母親頭上,我認為您這種行為是多么地不妥。”秦王說:“東方六國可以兼并嗎?”頓先生說:“韓國尤如天下的咽喉,魏國好像天下的胸腹。您若予我萬金之資,我到可以把到韓魏兩國的賢臣招納到秦國來,使韓魏順從秦國。韓魏順從天下就可圖了。”秦王說:“我的國家窮,哪來這么多錢給您。”頓先生說:“當今天下并非平安無事,如今的形勢不是合縱就是連橫。連橫成功秦國就可以稱帝,合縱成功楚國就要稱王。秦國稱帝就可使天下恭敬地侍奉秦國,楚國稱王則縱令有萬金之資大王您也落不下一個子兒。”秦王說很好,于是給頓弱萬金讓他到韓魏去活動,不久這兩國的將相陸續來到秦國,頓弱北入燕趙,用離間計殺了趙國良將李牧。此后,又使齊王前來朝拜秦王,其余四國使都順從了秦國,六國的合縱就這樣解體了。 借題發揮,就是從一個與所要論說的話題相類似的簡單問題中逐步引申出自己想要說明的深刻道理來,從而由淺入深地推動論辯的展開。在上述故事中,頓弱切入論辯的話題還是讓人感到比較淺顯易懂的。雖然頓弱一開始以提問題的方式展開,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這正是他有意引起人們注意他的話題的一種手段和策略,他的目的是要讓人產生一種渴望抖開包袱的急迫心理,以便使自己在論辯中掌握主動權。接著,他才進入他所借來的話題,解釋什么是無其名而有其實,什么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并進而切入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正題,批判秦王無道、不孝。由于無道和不孝,使秦王雖然名為萬乘之國的君主,卻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權力,不把強大的國力用于兼并諸侯的王霸之業。至此,包袱才徹底抖開:所謂既無其名而又無其實,頓弱的真實意圖在于說明秦王雖然擁有大國君主的威名,卻無成就王霸之業的宏偉抱負之實,擁有這樣的威名又有什么意義呢?沒有崇高的抱負,不積極進取,那樣的威名只能是虛名,最終只能是一場空。由此看來,只有名符其實,名,才是當之無愧之名;實,才是來路正當、有據可查之實。
作者:27.20.49.* 發表時間:2011-04-13 16:34:49
我是廣東的頓潛云,我是潛(或全)字輩的
作者:183.6.159.* 發表時間:2011-06-05 11:46:57
我的Q415254866
作者:183.6.159.* 發表時間:2011-06-05 11:52:1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