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287593次
2人
4個
142個
1867人
159部
劇頭鋪施氏源流初探施自補 永春縣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稱。 永春縣吾峰鎮吾中村(舊稱桃源劇頭鋪)位于縣城西北部的天馬山西麓,境內有吾中村茂林山、吾西村大宮山、棗嶺村龜子寨,三山形似三龜,首尾相望,競走溪邊,民謠說“三龜并走,銅鑼把水口”。銅鑼指棗嶺村寨子山,把守吾峰東大門,溪水從山麓東流而去。因龜鰲同類,以鰲為雅,故稱鰲頭,后改鰲峰,取方言諧音,以”吾”代鰲,鰲中改吾中。 劇頭鋪過去是永春通往德化、大田交通要沖,古代設有驛站,街道中有古橋。唐朝就開發了,宋朝更加繁榮。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偕永春名儒陳知柔同訪一都的同年陳光,夜宿劇頭鋪,賦有《夜宿劇頭鋪》:“王事賢勞祇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衾聽子規”。清乾隆年間,知府鄭一崧將該詩勒石,蓋有八角形的谷音亭一座,亭中有一對聯:“此地空留幾個字,斯人一去七百年”。明朝萬年歷間,祖籍永春湖洋的會員、狀元莊際昌未登第前,曾在劇頭鋪附近的吾峰社學(大宮)任西席,為表其鴻鵠之志,在水源溪的鯉魚石(長約,寬)題詩:“溪聲雷響浪花開,鼓翼奔流亦快哉;云嶺遙排天馬出,乘風直破龍津來。”該詩刻于鯉石。 永春劇頭鋪施姓于明永樂22年(公元1424年),從晉江衙口十二世遷入永春,至今有500多年,傳至二十三世(從晉江衙口一世評事公算起以傳至三十五世)。潯海派系之宗譜,始修于明嘉靖辛丑年(1541年),同時確立自十四世至廿三世昭穆為“學為肇世士,國光修至性”,十字周而復始,循環使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克平臺灣,統一國家后,康熙皇帝曾御賜施氏“百世字行歌”:“卿仕際應侯,文章慧業修。至性能純養,正心得自由。恬淡明素志,寧靜似先猷,高風崇古樸,雅化尚溫柔。黃中元吉迪,青簡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謀。恩寬愛式廣,善足澤常流,深藏報偉器,遠識抒全籌。河山銘竹帛,冠冕紹箕裘。傳芳長衍慶,錫祚歷千秋。”潯江派系將其引用為昭穆,俗稱”潯海百字歌”,并以此為榮。湊巧者,新昭穆之第十、十一、十二字,即“修、至、性”恰好與舊昭穆最后三字相同,于是將新昭穆首字套入十二世,使新、舊昭穆中的“修、至、性”三字輩,同屬廿一、廿二、廿三世,此后沿用下來。七十年前劇頭鋪五修族譜時,路西尾文人炳文從晉江衙口抄來“百字歌”,套入一世祖普生公為”仕”字輩,也沿用至今。 現劇頭鋪施氏最高輩份為“心”字輩,最低輩份為“素”字輩。據《晉江施氏源流》記載,現晉江潯海施氏最高輩份為“光”字輩,最低輩份為”自”字輩,可謂八代相見。以“自”字輩為例,現晉江為三十世,劇頭鋪為十八世,也就是說,加上莽二公從晉江遷入永春前的十二世,總共也是三十世。潯海施姓,尊評事官炳公為一世祖,二世大宗輸公,三世上舍公,四世菊逸公,五世真鏗公,六世美公,七世漢臣公,八世應公,九世惠公,傳至十世禹慶公有二男,即檻肅和檻柔屬十一世。檻柔公子孫從衙口遷往深滬沙崗寮(今深滬鎮華海村東舊房大內)。檻肅公有二子,即莽大、莽二為十二世。莽大遷入永春后,住達埔延壽,有部分遷往南安馬跡,有部分遷往江西上饒。莽二公遷入永春,先住董埔英宅(今五里街仰賢山尾),后遷金峰殿官田廟學前,其間會一度與店前陳姓祖公結為族誼,共建祖宇,分祀各自祖先。我族莽二公、普生公、佛宗公、晉隆公等神主,曾奉祀在該祖宇內。其大門燈,一邊寫陳、一邊寫施,直到施家有自己的敦兜堂祖宇以后,才不參加共建祖宇的祭祀。 明永樂22年(1424年)普生公之子佛宗公從金峰殿官田學前,遷來劇頭鋪招婿于敦兜堂歐氏外祖,外祖叔母陳大姐以侄女歐進男妻之,并把故夫歐巨鉉在世起蓋的房屋、基地和田產86畝付侄婿施佛宗管掌為業,議定以后要為陳大姐養老送終,并世代祭祀歐氏祖先。基此,我族歷來祭祖,必須先行祭祀歐氏外祖,然后祭祀自己的祖先。 桃源劇頭鋪臨濮施氏正祖祠稱墩兜堂,次祖祠稱南墘堂。墩兜堂座落于天馬山脈的內厝埯山麓,朝向為坐西北向東南(坐艮坤兼寅申),是一世祖普生公之子佛宗公,于公元1424年從桃源五里街金峰殿官田廟學前遷到劇頭鋪肇啟基業,繁衍生息之源,被后世尊為正祖祠。南墘堂座落于天馬山脈的虎坪頭山麓,朝向為坐東北向西南(坐甲庚兼寅申)。在四世時,枝分為道明公(內厝)和醉翁公(外厝)兩房系,外厝房系的宗親們共同興建南墘堂,尊稱為次祖祠。 桃源劇頭鋪施姓,尊普生公為一世祖,佛宗公二世祖,晉隆公三世祖。晉隆公有五子,分仁、義、禮、智、信五房。仁房至五世或六世先遷德化,后又再遷居同安縣,至九、十世尚有宗親參加五修族譜。義房傳至五世,智房傳至六世。 現在,我族分為禮房(內厝)和信房(水尾、路西、南干尾)“四大角頭”,代代相傳。 我族自普生公一世起,迄今已傳二十三世。六次修譜時,國內外共有六百多戶,人口二千六百多人。還有宗親僑居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不下千人。有部分宗親早年遷居順昌、尤溪、建寧、大田、德化和臺灣,近年也有宗親遷居福州、廈門、泉州、三明、海南等全國各地繁衍生息。
作者:施宏圖 回復:1 發表時間:2012-05-23 09:46:30
永春族親你好!貴家譜記載得非常細致,500多年了還這么完整!
作者:施純坦 發表時間:2012-07-21 22:39:4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