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2806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饒有武撰一、續修家譜應改為橫排本。在甲骨文之后,古人寫文章普遍采用竹簡,用刀在竹簡上刻字。右手執刀,左手按簡,自上而下,方便順手。這就形成了豎排的習慣。有了紙和筆后豎排就沒有必要了,由豎排改為橫排是歷史的必然。這是因為人的兩眼是橫排的,看橫排的文字比看豎排的文字看到的范圍要大得多,閱讀速度要快得多,閱讀變得很輕松,眼睛不易受累。有一個成語說是“一目十行”,形容看書看得快,但沒有一目十排的說法。另外橫排文字比豎排更節約篇幅、紙張。如生卒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1911.10.2~1989.5.18,比用漢字顯然節約了篇幅。豎排改橫排是一次重大改革,是有其科學性的。其科學性在于根據人的生理特點,能提高閱讀速度,減少眼睛的疲勞,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九修時有人提出改為橫排,但遭到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譜不可與書等同”,真是荒荒謬之極!譜不是書是什么?譜必須用豎排的科學道理何在?難道譜是不用文字不用閱讀沒有書的本質屬性的空中樓閣?一個家族應該與時俱進,家譜也應該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需要而改變,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閱讀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適應社會,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
作者:饒有武 回復:8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1:49
二、用白話文,要標點。其實古人口語用白話,寫文章的書面語才用文言文。除了尊奉儒家經典的原因外,還有故弄玄虛的原因,是統治者采用的愚民手段之一。儒家經典是用當時的口語寫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時期的口語,儒家經典并沒有脫離當時的語言環境。人類的語言是發展的,各國口語與書面語言的發展是同步的,二者之間并沒有多大的差異。中國長期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分家這一奇怪的現象,對文化的傳播,對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水平起到了阻礙作用,是極其消極落后的。現代人早已不用文言文來思維了,無論是口頭交流還是書面交流都不會使用文言文,文言文早已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孔夫子寫的文章,現代人看不懂,現代人寫的文章孔夫子能看懂嗎?同樣看不懂。這是因為語言環境不同,語言發展了。我們現在寫的文章幾百年或幾千年后的后人能看懂嗎,他們可能同樣看不懂我們現在寫的文章,因為語言會繼續發展。怎么能認為之乎者也才是文化呢?文言文釋讀艱難,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與外語差不多。要是不斷句標點更是無字天書!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很坦率地對別人說,他讀《尚書》有十分之五不理解,陳云也指出:“古籍不標點、斷句,即使古文基礎很好的人也難讀。”由此可見,沒有斷句的文言文給古今不少大學者的閱讀都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更何況只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讀者呢?有些沒有標點的文言文如何斷句,就是在專家中都有爭議,有的說要這樣斷,有的說應那樣斷。不斷句標點的文章容易引起誤解或歧義。如“生子四可瑚可璉遷四川成都府可旬止可代止”,你說是可璉遷四川呢,還是可瑚可璉都遷四川呢?過去譜上用不標點的文言文是由于當時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現在為什么還要用呢?那些熱衷于無標點的文言文的人,你們自己能讀得懂嗎?文章寫出來是干什么的?是給人讀的。讀家譜的是一些什么樣的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專家學者嗎?當然不是,讀家譜的大部分只是一些認識三、四千常用字的族人,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你還要他象猜迷語一樣猜來猜去,這不是浪費別人的時間嗎!大家早就不用文言文寫作,因此寫出來的文言文難免裝腔作勢,甚至狗屁不通,這給閱讀更增加了難度。寫這些東西寫的人自己寫得汗直滴,看的人看得汗直流,是何苦呢!有人可能認為搞一點古東西讓別人看不懂,就見得我族有文化。正好相反,這恰恰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文化人因為有文化,能接受各種信息,視野開闊,能及時更新知識,了解新技術,能站在時代的前沿,所以總能高人一籌。文化人不需要裝有文化,沒文化的人才愛裝有文化,生怕別人瞧不起。家譜中有些傳是請外姓人寫的,是為什么?我不說你也明白,是因為我族中無人。就是在目前我族人之中,還有文盲,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白話文,整體文化水平低。正因為如此,認得幾個字,會寫幾個字的人就鶴立雞群了,他想保持這種優勢,因此故弄玄虛,弄一些裝腔作勢狗屁不通連自己也不知所云的不斷句的文言文來愚弄族人,這是一種罪惡的想法!不但新編的文獻不能用文言文,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人力將《世系》、《世傳》、《世祀》等重要文獻在保留原文的同時用白話文解釋,剔除羅嗦,保留歷史事實。讓文化水平較低的族人也能讀懂家譜,了解我族的發展,激勵族人的意志。新寫的文獻應該言簡意賅,既要把意思表述清楚,又不要啰嗦。饒次守官為翰林侍講,皇帝的顧問,專門給皇帝解答知識上的疑難問題的,可謂文化人了。可他寫的《進譜表》270字,只有69字與主題有關,其余全是不著邊際的奉承話。這是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決定的,現在不能再有這種文風了。每一次續修都會增加一些新的文獻,還要加格添丁,要是不節約篇幅,只顧自己啰嗦夠,大過其癮,修來修去譜得用車來拖了。我們要為后人想一想。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2:16
三、配氏要有較詳細的信息,女要入格。老譜中配氏只有一個姓,連名都不寫,這是重男輕女的封建糟粕,應該更改。婦女也是家族成員,應該受到同等的待遇,應該有較詳細的信息。“配氏”是對婦女的歧視,新修可以改為“妻”,這是對婦女的尊重。新編部分無論男女,除生死葬外,還可以加上學歷、職業、職稱、職務等,妻應有娘家地址。古代讀書人少,不存在學歷的問題,讀過幾天書的記為“業儒”。除務農外,做其他工作的也少,不存在職業的問題。同樣職稱、職務的問題也不突出。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口流動性大,工作多種多樣,受教育的機會也要多得多,因此要有較詳細的信息,以此反映出社會的變革,時代的進步。由于計劃生育政策致使半數家庭沒有生兒子的機會,所以女兒應該和兒子一樣載入家譜,體現男女平等的現代文明。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2:41
四、要用電腦排版、膠印。鉛字排版印刷已淘汰,被激光照排系統所替代。淘汰有淘汰的道理。電腦排版、膠印比鉛字排版印刷效率高,易修改,質量要高得多。家譜應該采用新技術。九修家譜上有好多字沒印出來,只有一個空,有的字殘缺不全,用放大鏡也看不清楚。這將給后續帶來非常大的麻煩,打字員不可能用很多的時間來把不清楚的字搞清楚,搞不清楚只好丟開不管了。本來原譜已是錯誤百出,這樣一來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了!印出清樣后先由續修人員根據老譜校對,再返回各莊與各家各戶見面,盡量將錯誤降到最低。將續修電腦打印的全部資料存入一硬盤中,以后再續修時只要將此硬盤上的數據拷貝到新硬盤上,在此基礎上修改、添丁即可,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硬盤就是一本電子家譜。每次續修時新購置一個硬盤,前修時的數據保留原樣不得更改,作為歷史資料。大硬盤可以分成若干個區,每次續修用一個區。將前修的數據復制到后一個區,在后一個區中修改,前修數據不變。要特別注意,有些生僻字用五筆打不出來,不能用同音字代替,可以用全拼打出來。如“汣”、“玙”、“玥”等字必須用全拼才能打出來。實在打不出來的字要注明。九修時用的鉛字排版,很多生僻字沒有鉛字,又不會制作新字,只好用同音字代替,結果出現不少的白字。新家譜可采用16開本(或A4紙),正文用五號字或小五號字,我現在用的就是小五號字。可用表格式。頁邊距不要過大。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3:10
五、宗譜要館藏。前八次所修譜牒僅存八修一套,這套譜是楚堅所保存,楚堅公為保存家譜立下了汗馬功勞,功不可抹!應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九修增加了《管譜公約》,這個公約寫得很好,對宗譜的保存制訂了嚴格的措施,如專置木箱、防腐存之、譜鎖分離、具條借出、定期歸還等,可見大家認識到了宗譜保存的重要性。但這些措施還是不能保證宗譜萬無一失,遇到蟲咬鼠傷或火災水災、地震、戰爭等不可抗力時難免不受到損失。可以發動族人購譜,流傳廣泛,此毀彼不一定毀。最保險的方法是將譜送到圖書館館藏。可以將譜送到赤壁市圖書館、省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圖書館保存,畢竟圖書館保存的方法、措施比家庭要強。十修時譜可以命名為《赤壁饒氏十修宗譜》或《赤壁饒氏宗譜(十修)》。饒氏遍及全國各地,《饒氏宗譜》這個名稱太大,看起來似乎囊括了所有的饒姓,與實際不符。加上“十修”是為了有別于其他各屆。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3:36
六、其他1、指導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學習他姓先進經驗,運用當代先進技術。摒棄封建糟粕,弘揚現代文明。以譜為本,以史為鑒;廣收博采,認真考證;反復核實,去偽存真;繼承發楊,著眼當前,面向未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編修家譜不是為了搞封建房頭,分清與誰親,與誰疏,比一比誰的祖宗有能耐。編寫家譜的目的是為了從側面反映社會的變革,記錄社會的發展。通過家譜反映家族的變遷,以家族的亮點激勵后輩自強不息。編修家譜也不是簡單的加格添丁,應該有自己的家譜文化,每一次續修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有時代的特點。3、經九次續修,制版難免出現錯誤。每續修一次就會增加一些錯誤。發現有明顯錯誤,且有據可查者,應予以糾正。十修應加強校正,盡量避免錯誤,特別是前面的重要文獻。各莊負責人不能閉門造車,敷衍塞責,不清楚的要打聽清楚。在更新九修的同時可以糾正九修的錯誤。分卷指定專人校對,并將校對人的名字刊在譜上,以加強責任心,出現錯誤的讓后人罵去。4、現居址要詳細記載。如“仁祖芳,分箭樓灣清水源莊,現清水源村。”清水源村在什么地方?不要以為你知道清水源村在什么地方,別人就都知道。后人看譜時,能去問你清水源在什么地方嗎?要是我問你,“黃江嘴”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嗎?本市的要有鎮、村、組、莊名,外省、外縣的要有省、縣(市)、鄉(鎮)、村、組、莊名。這樣才能使讀者一目了然。行政區劃經常改變,但莊名一般很少變,有莊名才便于后人查找。現已不存的村莊要注明何時因何而毀。5、外遷者要記明外遷時間、詳細地址、外遷的原因。6、記述要用普通話,要用現代語言。九修中還有人用了“邑”、“業儒”等詞,業儒為何意?古時候把未取得功名的青少年讀書郎稱為“業儒”,后來把專門從事文化工作者稱為“業儒”,讀書至老而未取得功名者稱為“處士”。這些名詞早已不用了,在當代失去了意義,應該用學歷、學位取代。即使是小學畢業或肄業也應該予以記載,高低也算是一個學歷。7、小傳要控制,無重大突出事跡者不能上小傳。比較突出者可在格中多寫幾句,表明其事跡即可。上小傳者應是家族中的佼佼者,應該在較大范圍內有較大影響,至少在某一鄉鎮是知名的。8、上名人錄的最低限制要有規定。行政官員:正科級,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正局級,如市內某局局長。技術人員:高級,如教授、副教授、中學高級教師、主任醫生、副主任醫生、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學歷學位:碩士研究生。軍人警察:一級警司、少校。名人錄用語要客觀,避免主觀語浮夸。9、續修時同時進行人口統計,分別由各莊統計出各莊現有男、女及總人數,女包括配偶。10、由熱愛家譜文化、熱心為家族服務、不計報酬、樂于奉獻、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公正客觀、胸懷全族,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有威望者,組成續修理事會。吸取九修教訓,妄圖從續修家譜中撈取好處者堅決排除,以免造成不良影響,擔擱家譜的續修。11、續修資金來源:⑴募捐。對象是全族成員,重點是宦林名流。 ⑵出售新譜。 ⑶丁費,可只新丁(包括男女)收費,降低收費難度。12、做好新譜發售的宣傳。動員熱愛家譜文化者購買新譜。最好是購買大乘譜,因為只有大乘譜才能反映出全族的情況。家譜可以作為傳家經典收藏,擁有者應向后人慎重交待,妥善保管,世代相傳。家譜發行量少,成本相對較高,這一點要向購買者說明。只有提高了發行量才能降低成本。在收取丁費的同時作好發售宣傳。捐款較多者可以贈譜、登相及小傳。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4:07
總之,作為觀念形成的產物,家譜的修撰總是離不開每一個特定時期要求,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新家譜與舊家譜既有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新家譜又應該對舊家譜進行改造、變革、升華,必須用新的觀點、新的資料、新的方法、新的技術來編修新的家譜。一成不變地照搬老譜的模式,是落后的,不明智的。湖北赤壁上官仁莊饒有武撰。2008年6月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3-18 01:24:33
希望以后修譜能把湖北黃岡籍貫的也合并一起修。?饒登攀2009--9-14
作者:59.40.11.* 發表時間:2009-09-14 17:15:32
同意有武公意見。到時候可以盡力捐獻一點資金。
作者:饒登攀 發表時間:2009-09-22 11:46:2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