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  

03-07

288450次

1人

1個

41個

2717人

209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 (1)

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摘要】徽州是中國千年來產生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汪氏宗族是徽州千年來人才輩出的望族之一。通過對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來人才群體總體狀況的查考與分類研究,淺析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來人才群體生長的特點、規律及對今后人才發展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徽州宗族;汪氏;人才;群體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宗族研究方興未艾,在中華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頁的徽州宗族更是備受學術界矚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極其豐碩,成為徽學中十分亮麗的重要組成部分。汪氏宗族是最早由中原遷往徽州的世家大族之一,也是千年來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之一,特別是被稱為古徽州第一偉人的唐?越國公汪華在徽州歷史上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使得對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意義。筆者在編著《大唐越國公汪華頌歌》和《唐越國公汪華研究及其家族發展史》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有關徽州汪氏宗族的史料。現就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總體狀況的查考和分類,作以下粗淺研究。

一、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的對象、范圍、方法和意義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關于徽州汪氏宗族的起源[1],據有關史書及家族譜牒記載,是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黑肱支子姬汪之后。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于漢建安二年以龍驤將軍出任會稽令 ,遷居江南,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縣境內),為汪氏江南始祖。傳至三十六世汪道獻,為黟縣令,乃遷居歙州,成為汪氏徽州始祖,其曾孫汪勛明即為越國公汪華、開國公汪鐵佛二人之祖父。而據《汪氏通宗世譜》記載,全國各地汪氏均以汪華或汪鐵佛為祖,至宋代時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華后,這就是說唐宋以來的徽州汪氏大抵皆為汪道獻家族后裔。其后子孫蕃衍遷徙,遍布皖、鄂、贛、浙、蘇、豫、閩、湘、魯、粵、川、陜、冀等地。汪氏宗族在宋代時“宦路相遇、多講宗盟” [2],明代時相與通宗、修祠輯譜,他們多以徽州汪氏后裔自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說。因而本文研究的范圍,為徽州汪道獻家族全部后裔以及部分與汪道獻家族有直接關系的汪氏人物。因此,所涉及到的汪氏歷代名人,其地域有可能超出徽州范圍,甚至擴大到全國有關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及海外。
因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涉及到的汪氏人物數量多、范圍廣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本次研究采取籠統敘述概況、略加典型介紹的方法,以便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的總體狀況。希望通過此文,對中國氏族史和徽學研究有所補益,并且為當今社會人才發展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

二、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的總體狀況
1.唐代以前
據現有史料記載,唐代以前汪氏宗族人物有姓名可考的共有10人,而與徽州汪氏宗族有直接關系的分別是:春秋時期魯國汪踦,東漢時期龍驤將軍汪文和,南朝宋護軍司馬汪叔舉,陳稷州別駕汪綱,隋大將汪寶權,隋初義軍首領汪文進等。而從元?汪松壽《汪氏淵源錄》來看,東漢汪文和以前的徽州汪氏宗族中史料可稽者惟有汪踦一人,汪文和以后的皆有所葬丘墓為證,比如汪文和,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縣境內),歷代子孫祭掃,唐代越國公汪華、宋代丞相汪伯彥、明代兵部侍郎汪道昆等都曾專程拜謁,因而汪文和以后的家譜中關于汪氏宗族人物名字的記載還是比較可信的。其所載事跡雖難查考,但也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能夠說明唐代以前徽州汪氏宗族較多從事的是武職或郡縣官職,如汪軫為弭冦將軍,汪澈為湘東郡太守,汪萬春為廬江郡丞,汪授為陳留太守,汪統為寧遠將軍,汪勛明為會稽令,汪僧瑩為海寧令,汪僧湛為鄱陽令等等。這一時期的汪氏人才多以世襲或軍功起家,比如汪旭在晉朝先任普通軍職,因為破劉曜有功得以晉升護軍司馬,后又拜丹陽太守,封淮安侯,可以說是期間的一個典型。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使得徽州汪氏宗族一躍而崛起為新安世家大族和名門望族,也使得隋初汪文進能夠有資本與江南大族沈玄懀、高智慧等在反隋起義中的勢力相與匹敵。
2.唐、五代
在隋末唐初群雄并起的時代,汪華等人起兵占據了歙州、宣州、杭州等江南六州,建吳稱王,保障了一方安定,使黎民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唐武德四年汪華歸唐稱臣,詔封方牧、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任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諸軍事。由于汪華在徽州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徽州汪氏宗族人口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增長,如汪華就生有9子并28孫,其堂弟8人中單汪鐵佛一人也生有8子,僅汪華、汪鐵佛兄弟、子侄及孫輩就達百人之多。這一時期的人才發展也因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做了調整,由唐代以前的“尚武”即以世襲或軍功起家,逐步轉為以“尚文”即以科舉、武功入仕并重,如翰林知制誥汪美、禮部郎中汪琦、河東掌書記汪凝績祖孫三代都是由中進士而入仕的;歙人汪文秀也因中進士任績溪令。至唐憲宗以后,藩鎮割據,戰亂不斷,徽州汪氏宗族大多都避亂遷居險地而不仕,但汪行璿這一支則仍堅持“尚武”精神,成為徽州著名的軍功世家,到汪道安、汪武兄弟子侄等人時,更是長期鎮守婺源,為婺源汪氏在北宋時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五代這一時期內,徽州汪氏宗族涌現出的優秀杰出人物有:越國公汪華,開國公汪鐵佛,會州刺史汪達,揚州別駕汪處修,同州節度使汪處俌,御史大夫汪鼎,翰林知制誥汪美,歙縣令汪鳳思,涇縣令汪倫,河東掌書記汪凝績,績溪令汪文秀,左衛大將軍汪行節,河中節度副使汪瀅,國子監祭酒汪師全,駐婺源兵馬使汪道安,檢校司空汪武,歙州團練使汪濆,詩人汪遵、汪極、汪少微、汪臺符等等。
3.北宋
正如兩宋間文學家汪藻所說:“當唐末五季,干戈紛擾之時,衣冠散處諸邑之大川長谷間,率皆即深而潛,依險而居。迨宋興百年,無不安土樂生,于是豪杰始相與出耕而各長雄其地,以力田課僮仆,以詩書訓子弟,以孝謹保墳墓,以信義服鄉閭,室廬相望為聞家,子孫取高科,登顯仕者,無世無之。”[3]入宋后,社會的穩定促進了人才的發展,徽州汪氏宗族也由唐末的隱居無聞又逐漸在各方面嶄露出頭角來,有以高科而入仕者,有以鄉紳而受旌表者,婺源汪氏便是其中的翹楚。這一時期汪氏優秀杰出人物有:集賢殿學士汪韶,黎州知州汪隨,池州通判汪齊,大理寺評事汪文興,廣東轉運副使汪輔之,太平軍推官汪榖,慈溪令汪汲,御史汪杞,東流令汪奕、汪覃、汪洵侯;聚族聞名一方的鄉紳有汪廷美、汪文諒、汪文政、汪湜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司成汪澥,其家族在宋真宗時被朝廷賜為“義門”;其本人受業于王安石,元豐八年考中進士,歷官國子司業、祭酒、中書舍人、大司成,后出知婺州, 徙應天府,提舉崇福宮,生平事跡由官方正史立傳記載,在徽州汪氏宗族中享有較高的地位。
4.南宋
靖康之變后,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轉移到了江南,徽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都城,故而這一時期地域內的人口和人才數量都得到了迅速增長,其中汪姓人口約近47萬人,排在全國第32位。在朝廷南遷后的一段時期內,徽州汪氏宗族優秀杰出人才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并且從此成為宋朝著姓。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對后世頗有影響的人物有:右仆射贈少師汪伯彥,兵部侍郎拜翰林學士汪藻,參知政事、樞密使汪澈,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汪勃,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汪應辰等等。終南宋一朝,徽州汪氏宗族及其分遷贛東北、浙北的后裔或隱、或仕、或商、或潛心理學、或興辦教育,其中知名人士達80人之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江東提刑汪舜舉,舒州知州汪希旦,司農少卿汪叔詹,兩浙轉運副使汪思溫,洪州通判汪若海,韶州知州汪杞,觀察使汪介然,左司諫汪涓,江西轉運使汪愷,江西安撫使汪大猷,詩人汪革,吏部尚書汪逵,司農少卿汪文振,鄂州知州汪義端,權戶部侍郎汪綱,方壺居士汪莘,康范先生汪晫,碩儒汪楚材,大理寺卿汪自強,兵部尚書汪立信,詩人汪元量等等。
5.元
入元以后由于外族統治,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徽州汪氏宗族總體上在科舉仕途方面放緩了步伐,不少有真才實學者隱居不仕,在政壇上頗有聲名的僅有昭文館大學士汪斌,邵武路總管汪從善,禮部尚書汪澤民,翰林院編修汪文璟,翰林院待制汪汝懋等人。但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卻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來,如經學研究名家、環谷先生汪克寬、查山先生汪時中兄弟,理學研究者汪榮夫、汪相兄弟,易學名家汪有訓,碩儒汪炎昶,博學工詩的南山先生汪珍,杜門著書的汪灝、汪瀚兄弟,宋末元初兩中進士而不入朝做官、隱居山林著書立說的汪宗臣,以及航海家汪大淵,散曲名家汪元亨等人。徽州本地的汪氏宗族在政壇上名人雖然不多,但是遠居鞏昌的越國公汪華第三子汪達的后裔卻在這一時期人才輩出,第六十六世汪世顯崛起于金、夏在西北的拉鋸戰中,憑借其實力,歸順元朝后被授為鞏昌二十四處便宜總帥府都總帥,其子孫在鞏昌世襲統治近400年,成為隴右罕見的軍功世家,終元一朝封王者3人,分別是隴右王汪世顯、隴右王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封國公者10人,分別是隴右公汪忠臣、梁國公汪良臣、隴西公汪翰臣、隴西公汪清臣、隴西公汪惟易、南安國公汪惟賢、隴西公汪惟和、平陽公汪惟慶、梁國公汪惟勤、安國公汪隆昌等;官至三品以上者有110多人,出任翰林學士者20余人。
6.明
徽州汪氏宗族在元代隱居不仕,潛心學術研究,卻為入明以后的科舉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內徽州汪氏宗族人才發展又呈現出迅速上升的趨勢:或以科舉入仕,或以儒術經商,或潛心醫學研究,或喜好文藝創作,官至丞相、尚書者10余人,見諸史料的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東勝侯汪興祖,蘇州知府汪滸,右僉都御史汪霖,副都御史汪浩,禮部尚書、理學家汪俊,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汪鋐,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汪鏜,大理少卿汪宗器,吏部右侍郎汪偉,右僉都御史汪文盛,臨安知府汪金,僉都御史汪玉,浙江布政使汪柏,兵部侍郎、文學家汪道昆,廣東左布政使汪起鳳,醫學家汪機,書畫家汪之瑞,篆刻家汪徽、汪關,著名海商汪直,禮部侍郎汪煇,內閣中書汪文言等人。婺源汪氏中的汪庭桂、汪叡支系后裔在這一時期人才輩出,為官七品以上者有60余人,如左春坊左司直汪叡,樞密院判汪同,左布政使汪進,廣西左布政使汪奎,河南右布政使汪舜民,戶部右侍郎汪玄錫,兵部右侍郎汪道亨等等。由他們所構筑的徽州汪氏宗族官宦群體在整個朝廷中頗具影響力,以致日后遷居它地的汪氏后裔在搞不清自己族源時皆認為是婺源汪氏。這一時期的徽州汪氏漸以皖南為中心輻射狀地向鄰省遷居,使得徽州汪氏后裔人口再一次增長,數量約有62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28位姓氏。
7.清
清朝時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發展呈現出科舉從政、儒術經商、創作文藝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經商時不廢經史,兼善詩書繪畫;待經濟雄厚以后則培養子弟科舉入仕,從政后又為經商提供條件;創作文藝時又兼以儒術經商,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展。因此,這一時期的徽州汪氏一甲進士數量遠遠超過了汪氏在唐、宋、元、明時期的總和。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醫學家汪昂,翰林編修、文學家汪琬,畫家汪士慎,文學家汪懋麟,名儒、理學家汪紱,藏書家汪啟淑,工部尚書、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太子太師汪由敦,工部尚書、湖廣總督汪志伊,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宣宗皇帝侍讀汪廷珍,廣西巡撫汪日章,吏部侍郎汪鳴鑾,經學大家、《四庫全書》校勘官、杭州文瀾閣總管汪中,數學家汪萊,女詩人汪端,地理學家汪士鐸,史學家、音韻學家汪曰楨,刻書家汪立名,畫家汪喬年、汪灝,篆刻家汪際會,書畫家汪鳴珂,制墨名家汪近圣、汪維高、汪節庵,太平天國名將汪海洋,京劇名家汪桂芬,政論家汪康年等等。
8.民國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這一時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在各個領域都涌現出一批優秀杰出的人才來,如民國教育總長、代國務總理汪大燮,駐日公使汪榮寶,中醫名家汪逢春,農學家、作物育種學家、中國生物統計學創始人汪厥明,生理心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汪敬熙,中共著名地下黨員汪錦元,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軍長汪雅臣等等,其中的一些科學藝術家更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又在各個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一時期活躍在國民政府黨政軍界的徽州汪氏后裔有數百人,比較知名的就有百余人。同時,在人民革命斗爭、保衛祖國戰斗中壯烈犧牲的知名革命烈士也達數百人之多,如抗日英雄汪雅臣,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汪銘,著名學者汪國鎮,滿門英烈汪永熙,紅三十軍八十八師師長汪烈山等等。但是,在民國時期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中也出了一位民族敗類,即先后擔任國民黨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大漢奸汪精衛。他的倒行逆施不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嚴重災難,而且也給徽州汪氏宗族帶來了巨大傷害。據說,當時汪氏宗族專門召開族長會議開除了他的族籍,其兄汪兆鏞為此與他斷絕了關系,至今仍為汪氏宗族所不齒。
9.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為汪氏宗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人口數量也隨之迅速增長,目前國內外汪氏人口約近500萬,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蘇、湖南、浙江、江西、山東、福建、廣東、四川、河北等地,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分布特征。徽州汪氏宗族人才也再一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黨政軍界、科教界、工商界、農林漁業界、文藝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如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原上海市市長、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汪家鏐,原交通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少將汪少川,原七機部部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少將汪洋,原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少將汪家道,原海南省委書記汪嘯風,原建設部長汪光燾,原水利部長汪恕誠,現國務院副秘書長汪永清,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將汪致遠,原空軍副司令員、中將汪超群,原國防大學軍隊指揮教研室主任、少將汪江淮,現湖北省軍區司令員、少將汪金玉,現福建省軍區司令員、少將汪慶廣,原四川省軍區副政委、少將汪學鑫,現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少將汪振凱,現武警西藏總隊司令員、少將汪象華等等;中科院院士汪猷、汪德昭、汪菊潛,原廈門大學校長汪德耀,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汪勁松,香港太平協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全國首屆優秀企業家汪海,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汪文忠,著名文學名家汪曾祺,全國十佳制片人汪文華等等。

三、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的分類研究
1.唐至清末進士、狀元
科舉取士制度建立于隋朝,確定于唐代,改良于兩宋,完備于明清。唐代的科舉實際上是考試與薦舉相結合,薦舉人所起的作用很大,加上每科取士數量又少,因而對于普通讀書人來說考中進士就特別困難。唐代開科270次,取進士6600余人,據現有資料記載,徽州汪氏宗族這一時期所中進士僅有6人,分別是:汪美、汪文秀、汪琦、汪凝績、汪遵、汪極等人。宋代崇文抑武,進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制,開科118次,取進士36804人,另外又錄取大量文科諸科登科和特奏名進士等等。徽州汪氏宗族積極適應時代轉型,以科舉而入仕途,北宋時中進士79人,南宋時中進士207人,占宋代進士總數0.78%;其中文學家汪藻家族“一脈六世皆中進士”,成為朝廷一時傳頌的佳話。元代不甚重視科舉選才,僅開科16次,取進士1105人,徽州汪氏宗族考中進士的僅有15人,分別是汪澤民、汪煥文、汪文瓚、汪文璟、汪敬中、汪彥能、汪德崇、汪汝懋等人。明清時期科舉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改良發展,制度非常完善,規模更大,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明代開科88次,取進士24618人,清代開科112次,取進士26391人,而徽州汪氏宗族中明代中進士者180人,占明代進士總數的0.731%;清代中進士者246人,占清代進士總數的0.932%。
科舉考試中能考取進士自然頗受世人羨慕,而高中狀元則又是世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唐宋元明時期徽州汪氏宗族中考中狀元的僅有1人,為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的狀元汪應辰,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為官剛毅,正直敢言,是南宋著名的大臣、詩人、散文家和書法家。朱熹評價他“惟公學貫九流,而不自以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為名;道高德備,而不自以為德;位高勢重,而不自以為榮。”[5]清代開科112次,由于順治九年壬辰科和順治十二年乙未科為滿、漢分榜,每科有2名狀元,故狀元共有114人,徽州汪氏宗族內中狀元者有4人,占清代狀元總數的3.51%,分別為: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狀元汪繹,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狀元汪應銓,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狀元汪如洋,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狀元汪鳴相。此外,若加上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11)武狀元汪道誠,太平天國十年庚申科(1860)天試狀元汪順祥2人,清一代徽州汪氏宗族中共有狀元6人。

2.唐至清末卿相、翰林
自唐至清,徽州汪氏宗族在科舉入仕方面涌現出大批優秀杰出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官至宰執、丞相及六部尚書者就有30余人,分別是右仆射、賜開府儀同三司、贈少師汪伯彥,參知政事、樞密使汪澈,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汪勃,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狀元汪應辰,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汪逵,權吏部尚書兼權吏部侍郎汪大猷,兵部尚書兼荊湖安撫制置使汪立信,銀青光祿大夫、大司徒汪壽昌,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汪鋐,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汪鏜,南京吏部尚書汪宗伊,南京戶部尚書汪應蛟,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汪由敦,工部尚書、湖廣總督汪志伊,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汪廷珍,民國代國務總理汪大夑等等。
翰林本為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后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自唐至清其地位權利變更甚大。在清代以前,徽州汪氏宗族中選入翰林者頗難查考,且為數不多,比較知名的有:唐翰林知制誥汪美,唐翰林學士汪亮,宋翰林學士汪藻, 元翰林編修汪文璟,明翰林大學士汪鏜等人,其中明代汪俊、汪偉、汪佃兄弟三人同授翰林而廣受傳揚。清代徽州汪氏宗族后裔入翰林者78人,占清代翰林總數的1.33%,由翰林而擢顯宦者10余人,如戶部右侍郎汪霦,福建布政使汪楫,戶部左侍郎汪晉徵,禮部右侍郎汪灝,江西巡撫汪漋,軍機大臣汪由敦,工部左侍郎汪廷玙,工部、禮部尚書汪守和,廣東布政使汪如淵,吏部右侍郎汪鳴鑾等等。

作者:汪濟圣   回復:2   發表時間:2012-08-07 21:43:18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 (1)

汪氏家族發揚光大

作者:汪緒玉   發表時間:2012-08-14 03:10:21

[回復] 回復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體研究 (1)

作者:汪芳林   發表時間:2013-03-18 00:08:56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