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82697次
2人
2個
15個
95人
8部
琚姓溯源琚”音讀居,解釋為古人佩帶的一種玉。據查除《漢語大詞典》以“琚”作姓解釋外,還有《中國姓氏大全》亦稱其為“較罕見姓”。其他諸如《康熙字典》、《古漢語詞典》、《辭源》、《辭海》等均未將“琚”字作姓解釋,另據最新出版的有關姓氏書籍(含《百家姓》)計504個姓氏中,均無“琚”姓存在。因此目前在報紙上或文書里出現的“琚”姓,是“璩”(qu)字的誤寫。琚應為近代某些歷史原因,人們對璩的誤寫。影響頗廣,大都寫璩為琚,有些地方音仍為璩,故經常為琚璩通用璩琚不分。琚應為某次簡化字時,人們望文生意,誤將璩寫作琚。將姓“璩”的寫成或讀成姓“琚”的,還自以為得意地說“琚”是“璩”的簡化(其實此二字均不在簡化之列),乃至一些人跟著將錯就錯,以錯傳錯,貽誤至今。琚:應為璩,(一姓兩音在全國都相同)為春秋戰國衛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為避難,改為璩,取不忘伯玉之恩。蘧姓和其他姓氏一樣,隨著社會的動蕩,變革而遷徒發展。秦統一中國后有一個穩定時期,而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二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其200多年中,社會穩定 政治 經濟 文化 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爾后的一兩千年中大動蕩 ,大變化帶給蘧姓后裔的是遷徒 繁衍發展 消長。除此以外,蘧姓祖籍與郡望構成遷徒也與其他姓氏有別。蘧姓除隨政府安排遷民外,還有一種作官--遷居,避難--遷徒的情況。琚(蘧:璩)姓之先祖應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輔佐成王,分封諸侯時,將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衛地,建都朝歌,史稱康叔。隨著康叔到衛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東不足5公里的一個丘崗上。這里山坳中到處生長著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種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濟水之間,古代這里樹林成蔭,丘崗連綿,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潔凈,就以物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帶的周王室后裔,因輔佐衛國國軍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來又設置了蘧伯鄉。出此以后,這里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為姓,施有蘧姓。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為紀念他設立大古會,琚姓在古代寫作璩。作為姓氏,璩一般讀渠,其來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衛,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西南)。至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君封于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音渠,又音巨)為姓。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展過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也有少數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改為遽(音渠,又音巨)姓。璩姓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解放以后,多數改為琚姓,讀音也相應有所改變,一般讀居。因此,琚、璩、蘧、遽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璩:音讀渠,除作姓氏外,解釋為玉質耳環,據考“璩”姓之先祖為春秋時衛國上大夫蘧伯玉,傳二十七世至“秉”,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于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王旁(古漢語稱王字旁為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自唐至今,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 歷史上“王蘧”伯玉為山西人,曾在豫章(南昌)為官,后定居今河南西北新鄉境內。孔子曾問道于璩伯玉”(學生?),又聽人講孔子曾帶門人住在璩伯玉家(管家?),經璩伯玉介紹得見什么王。“王蘧”伯玉為山西人,曾在豫章(南昌)為官,后定居今河南長垣縣伯玉村。沿著祖先生活過的軌跡看,從河南到江西,包括中間的湖北,琚(璩)大的聚居應該都是“王蘧”伯玉那時留下的子子孫孫。我甚至假象,古時,“王蘧”伯玉帶著浩浩家族經行,到某地,有某子掉隊,就地住家開始繁衍生息。琚姓應起源于河南,戰國時代衛,末期弱,五次遷都,多在河南境內,最后在今焦作境內。“王蘧”伯玉也應是在后期才定居今新鄉長垣縣。每年正月初三、六、九,琚氏后人到長垣縣蘧賢祠祭奠。景象頗為壯觀至于以后的遷徙,應該都是后話,蘭州,山東等幾地琚姓也多出自河南琚 姓的發展 遷播 演變 有以下幾種情況。1 固守原籍在原衛國內的一只以長垣故里為中心,以原汲郡為中心的蘧姓始終沒有離開原籍。在長垣伯玉故里居住的蘧伯玉后裔,直到民國期間,還有一位老人,后貧困去世,蘧氏遂絕。在長垣方里鄉文莊村長垣丁欒尚寨尚有蘧氏后裔,至于什么時候遷出,屬于何系,無譜可考。現居淇縣(原汲郡)西崗鄉小屯村等地的蘧氏厚意同樣沒有離開故土,仍生活在古代蘧姓郡望汲郡 黎陽 ,即現在的浚縣 淇縣等地。2 反遷故里。原衛輝一帶的一部分蘧姓,為避亂,于元朝遷往山西,后又遷往河南安陽一帶。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琚(璩)莊村,全村大部分村民本姓蘧(從該村遷至安陽白壁鎮東柴村的一支至今仍姓蘧)不知何時想當然地該成了璩姓,政府又將村名璩莊改為琚莊村。該姓于清代同治八年三月四日立的蘧氏碑上寫道:"世局衛輝,自元末避亂逃至洪同縣寄寓數載,迄大明初被遷安邑東北龍化村居住。"第二次成了河南人。3 遠播他鄉。安薇桐城樺林崗蘧氏族譜載:蘧伯玉第七代孫蘧樂改蘧為璩,分散江南各地,并向東南發展,形成了浙皖的蘧姓望族。且代有人才,如唐朝的璩抱撲顯明當時,與蘧瑗功高勛重,被封西傳侯。宋時岳州的璩重 璩秉兄弟二人聯名登第等。籍出安化的璩安官至御史。安薇桐城的璩姓更的代不凡人,人才之盛,衣冠文物之美,當地巨族沒有超過璩姓者,璩氏為桐城文化作出了貢獻。4避禍改姓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蘧姓在歷史上曾有過兩次避禍而改姓。第一次是在蘧伯玉的第七代世孫,即改蘧為璩。第二次該姓是在蘧伯玉第27世孫,側改蘧為璩 渠 瞿姓。兩次改姓,且都有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蘧姓。這兩次改姓的情況是:第一次改姓。據安薇桐城樺林崗蘧氏家譜(四卷本,第五次修訂),在原譜序中明確記載:"璩之為姓也,三代(夏商 周--作者注)以前未見經傳。相傳伯玉七 氏孫諱樂者,因避難,易蘧為璩。歷漢 晉 五代未有傳人。 第二次改姓。據河南博愛 孟州 濟源同宗的璩氏族譜記載,蘧氏的一支在天寶年間,也是蘧伯玉第27代孫蘧玉章時,其子璩秉遭誣陷被參。為了避免全族株連,將全家男女老少改為璩 渠 瞿三姓,分散隱于全國。這是蘧姓的又一次避難改姓大遷徒。今在河南濟源 孟州 博愛 欒川等地居住的璩姓萬余人,就是其始祖從江西豫章郡由蘧改璩逃避到山西黎城(黎陽),并形成望族。后于明洪武18年(1385)大移民時,有其一支的兄弟三人一齊來到河南濟源等地,發展至今日蘧氏萬眾家族。5隨意改姓。2000多年來,漢字因難寫難認,進行過多次簡化,但作為蘧氏使用的蘧 璩卻從未簡化過,至今為生僻字,不易認讀。許多人為生活工作方便就自行 隨意簡化改姓。如安陽縣崔家橋鄉琚莊(璩莊)的蘧改為璩 琚姓。山東章丘縣木廠澗村蘧姓,遷到東北居住的那一部分改蘧為曲姓,只是為了好寫好認。歷代璩姓名人典故周代有名人璩伯玉一.*姓啟佩玉;望出黎陽。 二.*光岳郎官多著術1;伯崑御史有才名2。 注釋:1明代進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號三谷。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后升吏部。善草書,著作較多,有《石波館集》、《老子解說》等。 2明代廣東道御史璩伯崑,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歷官江西武寧令等。政平訟簡,文教尤著。 三.*寡過未能,學造賢人之地3; 知非雖晚,德成君子之資4。 注釋:3、4璩伯玉的事典。 四. *保境息民,共仰璦公事業5; 騎騮看杏,咸推秉祖文章6。 注釋:5唐代良吏璩璦的事典。 6宋代文士璩秉的事典
作者:琚宜春 回復:9 發表時間:2009-03-30 12:58:18
你們好,我叫琚汝敏是江西,廣豐我們這里有500人,姓琚
作者:220.176.195.* 發表時間:2009-05-09 11:19:39
大家好 我叫琚烈紅 我是江西余干的 這個縣有1000多姓琚的QQ634267670
作者:218.85.109.* 發表時間:2009-12-27 11:57:19
我叫琚菲
作者:61.163.93.* 發表時間:2010-02-11 14:58:06
大家好!我是琚世才!河南新鄉人!老家在原陽!
作者:琚世才 發表時間:2010-04-03 03:04:13
你們有QQ么?我的QQ是993024930!家我Q啊!
作者:琚世才 發表時間:2010-04-03 03:05:14
崔
作者:117.87.182.* 發表時間:2010-10-24 16:18:17
河南新鄉好像沒姓琚的吧
作者:琚延斌 發表時間:2012-04-30 23:08:20
琚是璩的錯寫啊,各位族人我們不能再錯下去了,我們姓璩,琚不是璩的簡化字啊
作者:璩長義 發表時間:2013-07-06 10:15:18
請編輯同志盡快刪去這個“琚姓”板塊,琚從來就不是姓,是璩的錯寫,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琚氏族譜”,現在全國的qu氏都認識到琚錯了,正在積極糾正,恢復璩姓呢。族譜錄里不能再保留這那個急躁冒進時期留下來的毒瘤了,還歷史本來面目,是每一個人責任那。
作者:璩長義 發表時間:2013-07-08 21:18:0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