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431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沙家浜》里刁德一的“漢奸部隊”其實是抗日游擊部隊2013年01月11日 14:40 大眾網-農村大眾 我有話說 核心提示:我看到了一個在樣板戲《沙家浜》中聽過的部隊名稱:“忠義救國軍”。在那出戲里,“忠義救國軍”就是胡傳魁、刁德一的隊伍,是一支“漢奸部隊”。而在這部史書中則寫道,它是“由軍事委員會軍統局長戴笠任總指揮”的抗日游擊部隊。作為“軍統”頭子的戴笠,在抗戰后主要以共產黨為敵,在抗戰中則主要是暗殺漢奸的。 讀完王建朗、曾景忠著《中國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戰爭(1937-1945年)》,有一個突出的感慨是:只有真實全面地書寫這一段苦難歷史,才能夠告訴人們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這個民族是值得后代驕傲的。 閱讀此書,最突出的印象是八年間大小“會戰”無數,每戰皆為尸山血河。尤其是戰爭初期,往往有死守孤城,格斗肉搏,全軍與城同殉的慘烈。比如寫到1938年太原會戰中保衛山西原平之戰:“守軍與日軍血刃苦戰,每一家屋之侵占,均使日軍付出極大代價,最后僅留3院,猶與日軍死拼。激戰9晝夜,該旅官兵犧牲殆盡,旅長姜玉貞于此役成仁。11日,原平失陷?!薄@些戰役構成了這部史書的主體,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評價。比如,“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抗擊日軍四個多月,延緩了日軍向武漢的進攻,有利于國力重心的西移。徐州雖然失陷,但日軍殲滅徐州地區大批中國軍隊主力的企圖落了空?!薄氨Pl武漢之會戰,大小戰斗數百次,遲滯了日軍前進,消耗了日軍大量兵力?;旧贤瓿闪搜谧o人力、物力從武漢向西轉移撤退的任務?!?br> 正是這些將無數中國軍人生命填進去的“大兵團作戰”,為保全我們的國家不亡、民族存續,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如果不知道有這些“會戰”,人們可能真的會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我們“等”來的,是蘇聯紅軍或美國的原子彈“救”了我們,而我們自己的先輩不值得我們引以為驕傲。 每場仗、每個人都不能漏掉,否則,他們就白白地犧牲了 盡管史書的敘述語言基本控制在客觀陳述的風格之中,但我在本書對每一場會戰簡單陳述的語句后面,都聽到了嘶啞的喊殺聲,都看到了赴死的激昂或絕望,往往一句話之間,就是成百、上千人的死難——死亡的形象如在眼前。 是的,那些為了我們民族的存續和后來的光榮而犧牲的中國軍人,在這本書中成了歷史敘述的主體。而在過去意識形態化的歷史描述中,他們的犧牲都在“躲到峨眉山上”這樣一句修辭化的表達中化為烏有——那是我小的時候所聽到的歷史敘述,它實際所指的是,國民政府西遷重慶,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南京(某大型舞蹈史詩的朗誦詞就有“抗戰八年,蔣介石躲在峨眉山”之語)。 沒有這樣的“峨眉山”;那些抗戰的軍人們也沒有死在“峨眉山”上。他們死在淞滬作戰、江陰作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中條山會戰、棗宜會戰、鄂西會戰之中,死在“峨眉山”下大大小小的戰場上,死在大江南北的中國土地上。“躲到峨眉山上”,這句用來描述蔣介石不抗戰的修辭化表達,卻遮蔽了抗戰的真實歷史。 歷史陳述來不得修辭。真實的歷史需要一筆一筆地寫,每場仗、每個人都不能漏掉。否則,他們就白白地犧牲了。 《沙家浜》里刁德一的“漢奸部隊”其實是抗日游擊部隊 讀這本《抗日戰爭(1937-1945年)》,我才知道,不要說正面戰場的“會戰”從抗戰初期一直持續到后期,即使在“敵后”,國民政府在全國各地也有著游擊部隊。比如:“江南失陷后,江蘇省政府遷往蘇北。第89軍軍長、第24集團軍代總司令韓德勤為江蘇省政府代主席,留蘇北地區堅持抗日游擊……”“杭州淪陷后,1938年1月,浙江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黃紹竑兼任第三戰區浙江省游擊總司令,組織國民抗戰自衛團,在浙江省內杭嘉湖地區和浙江省西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其第五支隊于1938年曾收復海鹽縣城,克復吳興縣新豐鎮?!?br> 有意思的是,在本書對江南抗日游擊武裝的敘述中,我看到了一個在樣板戲《沙家浜》中聽過的部隊名稱:“忠義救國軍”。在那出戲里,“忠義救國軍”就是胡傳魁、刁德一的隊伍,是一支“漢奸部隊”。而在這部史書中則寫道,它是“由軍事委員會軍統局長戴笠任總指揮”的抗日游擊部隊。作為“軍統”頭子的戴笠,在抗戰后主要以共產黨為敵,在抗戰中則主要是暗殺漢奸的。 實際上,我讀此書才知道,在“峨眉山”下,不僅有著國民黨正面戰場進行大兵團作戰的集團軍和游擊部隊,也有著不斷遷移治所、游動狀態的地方政府。“1937年,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發布通令,要求戰區內的各級地方政府切實堅持守地抗戰。如遇縣城淪陷,則縣政府應即遷至所屬之鄉區繼續工作;如此鄉再陷,則再遷往另一鄉區,‘但期有一寸之地三戶之民,則行政機構,決不渙散,工作決不中斷……’這一命令的發布,對于戰區與淪陷區各地政府盡量堅持在原地斗爭,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因為對“正面戰場”的客觀陳述,在這本史書中,“國民政府”和它的決策部署才能成為這本書敘述的主體。 當然,從淞滬抗戰到徐州會戰,再到武漢會戰,如果用修辭化的表達來說,你也可以說是“節節敗退”。要不怎么會從東打到西,從北打到南呢?實際上,這個詞正是過去講歷史時用來描述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表現的。但是,讀了這本書,知道了每一次戰役死了多少中國軍人,戰役結果又換來了什么,我想,我們也許就不忍使用這個詞了。 只有真實的歷史敘述,才能建立對民族的驕傲和信心 我們只有在真實的而不是因遮蔽而半真半假的歷史敘述中,才能建立起對自己民族的驕傲和信心。 我們現在也仍然需要這樣的民族自信。 在此,我抄錄一段曹聚仁先生在抗戰勝利后出版的《中國抗戰畫史》刊于扉頁上的“我們的獻詞”: 我們中國,八年長期抗戰的程途,是崎嶇艱苦的。我們在抗戰初期,也曾用血肉軀體來和敵人的飛機大炮相抗拒;也曾從肉搏中爭取小勝,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也曾臨到失敗的邊沿上堅忍支持,兀立不屈;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所受敵人摧殘、破毀的程度,遠過于這次大戰中的任何國家。我們抵抗暴力,比任何國家都早;有一段時期,幾乎被若干國家所出賣;又有一段時期,我們獨立支持東亞戰爭的局面,替盟邦爭取準備反攻的時機。可是戰爭結束了,勝利到來了,大家震于原子彈的威力,幾乎忘記了我們千百萬將士在戰線上所付出的代價,抹消了我們中國這次戰爭中所受的犧牲,甚至有人本于“民族自卑的心理”,竟否定了我們對于爭取勝利的一切貢獻,好似“勝利”的成因,全由于“原子彈”。 (摘自《青年參考》,作者:馬少華)
作者:刁友標 回復:1 發表時間:2013-01-12 21:42:30
受極左文化影響,很多幼稚的小說或電影作品里,多搞符號文學、臉譜角色,其中望文生意、牽強附會,瞎編亂造,胡謅八吣的情節和事例比比皆是,或有損及本姓聲譽者,實不足辯。諸宗親大可不以為意。另據我八幾年所讀過的一篇文章,刁德一之原型為當時一王姓參謀長。
作者:刁占相 發表時間:2013-02-03 11:04:4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