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748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譚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俠,長于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后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趾思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而據史學家黃彰健考證,后兩句應為“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薄拔易浴眱删涫怯煽涤袨楹土簡⒊模ㄖ袑W語文課本為“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及“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他的父親譚繼詢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臺、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涂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后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于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鬃痈闹?、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于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愿意變法的,只是太后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并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惫饩w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凱于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并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并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舍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逼渲骶帪椤蹲T嗣同全集》。 “南歐北梅”歐陽予倩 中國戲劇、戲曲、電影藝術家。原名立袁,號南杰,藝名蓮笙、蘭客、桃花不疑庵主。1889年 5月12日生于湖南瀏陽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年9月21日。1907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錄》等劇中扮演角色。1911年回國后又與陸鏡若先后組織新劇同志會、春柳劇場,演出鼓吹革命反對封建的新劇。同時,加入南社。 春柳劇場解散后,他投身京劇事業,編、導、演了大量劇目,如《鴛鴦劍》、《饅頭庵》、《潘金蓮》、《哀鴻淚》等,獲北梅(梅蘭芳)南歐之譽。1918年在南通組建伶工學社和更俗劇場,培養戲曲人才。1922年參加戲劇協社,寫出獨幕話劇《潑婦》、《回家以后》。1926年進入電影界,編寫了《玉潔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3部影片,并在后兩片中扮演角色。1929年2月赴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戲劇》及報紙副刊《戲劇周刊》,還創作了話劇《屏風后》、《車夫之家》等。1930年導演《怒吼吧,中國!》,1932年創作了大型話劇《不要忘了》和獨幕話劇《同住的三家人》。1934年創作了電影劇本《新桃花扇》,1935 年又編導了影片《清明時節》、《小玲子》、《海棠紅》。1937 年上海淪為孤島后,他和洪深等主持了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演出了《梁紅玉》、《漁夫恨》、《桃花扇》等京劇,隨后又編寫了電影劇本《木蘭從軍》。1938年起赴桂林對桂劇進行改革,并導演話劇《流寇隊長》、《欽差大臣》等。1941年創作優秀歷史劇《忠王李秀成》。1944年和田漢等舉辦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演出話劇、戲曲、木偶戲等60余出,為宣傳動員民眾、檢閱抗戰戲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箲饎倮笤谛轮袊鴦∩绾拖愀塾廊A影業公司任編導,把京劇《桃花扇》 改編成話劇,成為中國話劇舞臺的保留劇目。 1949年后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和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等職。歐陽予倩一生創作改編話劇40余部,導演話劇50余出,創作、改編、修改戲曲劇本近50部,編、導影片13部。他的作品與時代脈搏相通,且話劇中含有戲曲精華,戲曲中蘊有話劇特色,為中國的民族演劇藝術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科學的方法教授學生,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戲劇藝術人才。“一代宗師” 歐陽玄 湖南瀏陽人,字原功,歐陽龍生子。幼年聰敏異常,母李氏親自課讀經傳,日能記誦數千言。隨南宋遺老學辭章,凡經史百家無不研習,于宋理學源流尤為精通。延祐二年(1315)中進士,授岳州路平江洲同知。歷官國子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翰林學士承旨、遼宋金三史總裁官,特授湖廣行省右丞致仕。仕途通達,以布衣躋身高位,是著名的文人、史學家,人稱“一代宗師”。著有《圭齋文集》16卷,入《四庫全書》?!对娺x》錄有古近體詩42首,《沅湘蓍舊集前編》收其古體詩20首、近體詩86首、詞4首,《全金元詞》輯入《漁家傲》12首。 戴清升 1889年7月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曾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他13歲從師黃家傳先生學習湖南瀏陽菊花石雕。1956年入瀏陽縣手工業聯社。后任湖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美術家、高級工程師。 代表作有《仿古假山》、《梅菊瓶》、《和平花》、《蟹堂花》、《石花山》等,作品《石菊假山》、《爭艷》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作品多次被送到國外展出。1915年創作的《菊花屏》《竹、菊、梅、蘭》橫屏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金風拂菊引彩蝶》1982 年獲中國工藝品百花獎。1984年9月去世。 齊白石入室弟子婁師白 湖南瀏陽人。原名少懷,別名山關,居稱老安草堂。1918年6月生于北京,1942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后專事繪畫,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 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婁師白是齊白石的入室弟子,從14歲起就跟隨白石老人學習詩、書、畫、篆刻,追隨達25年之久,得其言傳身教,作品有齊白石風格,為“齊派”傳人,善 畫花鳥瓜果,作品曾參加全國歷界美展,曾應邀赴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美術院校講 學。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國賓館及國內外諸多博物館所收藏。 婁師白的代表作有《春暖人間》、《雛鴨》、《漓江帆影》、《長白積雪》等。著有《齊白石繪畫藝術》、《婁師白畫輯》、《畫鴨》、《婁師白印章手拓本》等?,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他的筆下不僅限于擅長花卉、翎毛、草蟲和走獸,在人物山水畫方面亦有其特色,并且能詩善刻,可稱為當今有多面造詣的畫家。他的作品表現筆墨渾厚,意境清新,用色鮮而不艷,雅而不俗,師法自然,突出質感。如其代表作《蓖麻》、《八哥百合》、《鴨場》、《層林盡染》、《漓江帆影》、《三疊泉》等,都博得好評,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各種刊物上發表,許多作品為國內外美術院校、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如: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美術館、國賓館及駐外使館等。他不僅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畫家,同時在繪畫理論上也有所建樹。除在刊物上發表過許多文章外,還出版有《怎樣制印》、《畫鴨》、《齊白石畫蝦》、《齊白石繪畫藝術》以及《婁師白畫輯》、《婁師白畫集》、《婁師白印譜》等著作。其中《齊白石繪畫藝術》一書比較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白石先生的繪畫技法和創作思想,這在國內還是前所未有的。國內他曾應邀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院,中央民族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湖南師范學院,廈門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其他美術團體等地講學。國外美國歐克蘭工藝美術學院講學并開畫展,馬里蘭工藝學院講學,圣地亞哥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講學,中國畫廊(美國舊金山灣區)加州尤瑞卡紅松林大學天下畫廊,舊金山灣區南海畫廊講學并開畫展,新加坡舉辦《婁師白國畫觀摩展》。加拿大維多利亞市美術館舉辦婁師白畫展,維多利亞A&A畫展,多倫多國際藝苑畫廊舉辦畫展并講學,對弘揚祖國繪畫藝術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作者:族譜錄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03-27 21:40:1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