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2807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景玉川 這本書,從最初收集資料,到最后定稿,前后18年,不可說不長。但真正動手寫,則是在2002年初夏。雖然大部分資料都是在這以前已經收集,但因為饒漱石一案沒有公開平反,即使書稿寫出,也沒有出版社敢于出版,所以我遲遲一直沒有動筆。2002年 6月,谷思義先生打電話給我,告訴說:中組部常務副部長趙洪祝前些天登門看望饒漱石前妻陸璀和饒女陸蘭沁,口稱“饒漱石同志”,并詢問陸璀母女有什么要求?看來幾十年的期盼也許有了希望,這一舉動對饒漱石的親屬無異于天大的喜訊。 原來,在1999年9月高崗的秘書趙家梁、蘇丹給中央寫信前后,高崗之妻李力群不止一次地給中共中央寫信,要求為高崗平反。2001年4月陸璀也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及中央政治局寫了一封信,請求為饒漱石平反。江對此十分重視,2001年中央成立了高饒問題復查小組,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趙洪祝副部長是具體負責這一復查工作的領導人。陸璀對趙要求:希望兩件事(指“高饒聯盟”和“反革命案”)一起解決(平反)…… 接谷思義先生電話后,我對饒漱石即將平反也持樂觀態度。考慮到高饒一旦平反,大量摻水和胡編亂造的有關高饒的書便會迅速出版,到時候內容較真實的書反而不容易出來,于是我決定開始《饒漱石》的寫作。寫第一稿時正是炎炎夏日,那時我不會用電腦,而是手寫。那個夏天異常炎熱,我足不出戶,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拉出了第一稿。幾個月后,經過修改補充,又完成了第二稿和饒漱石生平大事記,這時已近2003年元旦了。 在我寫作期間,饒漱石之妹饒玉蓮給中紀委寫信,詢問兄長平反一事。同年11月4日,中組部干部監督局回信云: “饒玉蓮同志:你給中央紀委信訪處的信已收悉。目前,組織上正在慎重研究饒漱石的有關歷史問題。故請你保重身體,不要來京,待組織上有了結論,我們將以適當方式通知你”[中共中央組織部監督局信字(2002)261號]。 “文革”結束后,饒玉蓮曾無數次就兄長平反一事向中央領導或中央有關部門寫信,每次信發后都如石沉大海。唯有這一次,不僅很快收到了回信,而且語氣溫和。這一變化,對于關心此事的饒漱石的親友們當然是一種安慰,因而我對這部書的出版也充滿了信心。 可是,接下來過了一段難以煎熬日子后,并沒有饒漱石平反的跡象,上邊也沒有給饒玉蓮他們帶來任何消息。在這期間,有一位中央領導人對蘭沁談起此事時曾說:現在要找證據證人很困難……這仿佛是不祥之兆。果然,2004年6月,趙洪祝副部長再次找到陸璀,雖然照樣口稱“饒漱石同志”,但告訴說饒的問題基本維持原來的結論,只是承認饒在出事前曾為中國革命作過很多工作。 平反成了泡影,饒的親屬們又是一次失望,對年屆高齡的親人,這也許是最后一擊。對于我,則意味著這部書的出版將遙遙無期。于是,我又將書稿擱置一邊,心想:也許在我有生之年此書都難以問世,只能作為一份沉重的的遺產,留給后人。不過,我仍然注意搜集新的資料,隨時充實到書稿之中。 開始寫作時,并沒有想好書名,第一稿完,才決定就叫《饒漱石》。因為我想:為饒寫傳記,我對傳主的資料了解得并不多;寫評傳,我又自忖不夠格,所以取名《饒漱石》,這樣的書名留下的空間也許會多一些。 饒漱石的資料之所以缺乏有幾種緣由:一是年代久遠,他出事太早,有關他正面的材料長期被封存、銷毀,許多當事人早已故去,即使他們健在時也不敢說、不愿說;二是饒漱石這個人過于“正統”、嚴肅,與同僚、部下基本上沒有“私交”,更沒有自已的“圈子”。所以他出事后,雖然知道他被冤屈,但幾十年來,竟沒有“鐵哥兒們”為他說一句話。不像高崗,對與自已患難與共的戰友、部下講“江湖義氣”,人情味很濃,一旦環境稍稍寬松,這些人都樂于談起高崗的往事,緬懷他。在這一點上,饒漱石應該比高崗更為不幸;三是饒雖屬文化人,懂外文,在國外辦過《救國時報》,主政華東時,很多社論出自他的筆端,但他沒有留下詩文,使人們能從詩文中尋覓他的情感與經歷。我只是后來從臨川蔡洪堂先生處知道他曾著有《論共產黨員的黨性》(膠東新華書店出版)、《英勇決戰迎接民主高潮》(冀南書店出版)等著作;陸璀曾是他的妻子,本來很多事她是知情人,如國外辦《救國時報》……她都在場,可能因為陸璀離婚再嫁,往事不堪回首等多種原回,復雜的心理使陸璀一直拒談往事,甚至對女兒蘭沁也是如此。所以,對饒漱石這位經歷不凡,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饒漱石》一書關于他在東北、上海、新四軍、國共和談、解放戰爭等重要時期活動的記載都很簡單,有的地方幾為空白。作為本書的作者,我只能感到非常遺憾。 造成這種遺憾的還有我自身的原因:學識與才華的不足、經濟條件的限制、社會地位的低下……自然而然局限了我查閱史料,采訪更高層的人士。比如1994年我到上海,采訪了艾丁、劉廷臣等前輩后,很希望采訪饒在上海時的華東局組織部長胡立教,饒當年的衛士長李寶賢曾很熱心地幫助我聯系,但胡立教拒絕了。一晃十多年過去,當年接受我采訪的老人,很多人已經謝世,可他們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記憶猶新。采訪時他們有的一直很平靜,有的則時而激動,時而憤慨。無論是平靜還是憤慨,他們都對我的工作表示肯定、支持和鼓勵,為此我很感激這些從戰火硝煙中走過來的老同志。只是,對這些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此書的正直的老人們,我則只能懷著永久的愧疚。點擊此處閱讀《饒漱石》后記(下)
作者:饒苗保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06-05 19:58:3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