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ZOU  

03-06

388954次

4人

4個

121個

2788人

262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鄒氏文獻(xiàn)資料集(1)

基本介紹鄒[鄒、騶,讀音作zōu(ㄗㄡ)]
編輯本段姓氏源流鄒(zōu)姓源出有: 鄒姓
源出一
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魯穆公所設(shè)鄒國,屬于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后裔曹俠建立了邾國,又稱邾婁國,初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遷都于繹(今山東鄒縣紀(jì)王城)。邾婁國勢小力單,一直為大國魯國的附庸國,并屢受魯國的欺壓和掠奪。到戰(zhàn)國時期,邾婁國以邾、婁合音魯國人讀作“鄒”,因而魯國君主魯穆公姬顯在孟子的建議下,強行改邾婁國為鄒國。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間(公元前369~前340年間),楚宣王熊良夫親率楚軍滅了鄒國,即邾、小邾二國, 遷徙(錢文忠百家講壇)
擄走“二邾”的國君臣民,押解向荊楚西南方向遷移,經(jīng)過數(shù)月長途跋涉到當(dāng)時楚國的偏遠(yuǎn)荒蕪地區(qū)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國遺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黃岡黃州鄉(xiāng)禹王城)。
鄒國為楚國所吞并后,故國子民以原國之名為姓氏,稱鄒氏,世代相傳至今,與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為荊州鄒氏。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紂王微子啟的封地鄒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jù)《史記·殷本記》及《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亂后,把商都附近地區(qū)分封給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建立宋國,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啟死后,其弟微子仲繼位。
微仲的八世孫是正考父,為宋國上卿,得食邑于鄒(今山東鄒縣),其后代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氏,是為山東鄒氏。當(dāng)今的河南族鄒氏,多尊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源出三
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鄒屠氏,屬于以居邑名為氏。黃帝在打敗蚩尤部落聯(lián)盟以后,蚩尤屬下部分族人分遷至鄒(今山東濟寧微山湖一帶)、屠(今陜西西安)之地,該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鄒地者為鄒氏,居屠地者為屠氏。
該支鄒氏,為最古早的姜姓鄒氏,是為山東鄒氏,史稱鄒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之后,屬于以先族之名字訛為氏。勾踐,其姓名原本為姒騶,又名菼執(zhí),是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國,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國,在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當(dāng)時的楚國乃經(jīng)常聯(lián)越以制吳。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踐即位后不久,即打敗了吳國。兩年后,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并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后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zhàn)敗以后,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jīng)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xùn)”,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fù)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 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zhàn)不利,不得已而與越國議和。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就此滅亡。越王勾踐平吳后,聲威大震,乃步吳國之后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shù)戎T侯國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世代行將結(jié)束,霸政趨于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騶”與“鄒”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騶”字多被寫為“鄒”。因此,在越王勾踐的后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為姓氏,稱鄒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吳越鄒氏。
源流五
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鄒佳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八旗通志·列女傳》記載:滿族鄒佳氏,亦稱組佳氏,滿語為Joogiya Hala,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屬于滿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鄒氏、組氏、鐵氏等。[1]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微子啟。乃商王紂的庶兄,本應(yīng)承繼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武王克商滅紂,封子于宋地立國,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湯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繼位,是為微仲,又傳至其曾孫愍公,愍公有孫名考父,歷仕宋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鄒邑,其五世孫叔梁紇時,以邑名鄒為氏,是為鄒姓,他們尊微子啟為鄒姓的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8%左右。
歷史上鄒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qū)。秦漢以后,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qū)。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jìn)到陜西,南下渡長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qū)。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清朝初期鄒姓進(jìn)入了臺灣地區(qū)。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這二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cè)丝诘?8.6%,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余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qū)。
當(dāng)代鄒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dāng)代鄒姓的人口37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近10倍,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鄒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qū)。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部向西部的遷移。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陜西南端、山東東端、云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部,鄒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42%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1.5%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群。在粵桂南部、臺瓊、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陜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nèi)蒙古東部、新疆西北,鄒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14%一0.42%之間,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群。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郡望
鄒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主要郡望有: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薊縣,轄境相當(dāng)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dāng)于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zhàn)國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zhàn)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湖南省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dāng)涂東北,唐并入當(dāng)涂。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后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堂號
碣石堂:戰(zhàn)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zhàn)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規(guī)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后,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后,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質(zhì)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jié)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nèi)遷至范陽,后發(fā)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此外,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回春堂”、“古經(jīng)堂”、“敦睦堂”、“顯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愷堂”等。
編輯本段家乘譜牒1.江蘇:鎮(zhèn)江潤州鄒氏宗譜四卷、鎮(zhèn)江潤州鄒氏宗譜六卷、丹 陽云陽鄒氏重修宗譜十卷、丹陽云陽鄒氏宗譜十六卷、武進(jìn)鄒氏家乘 四十八卷、武進(jìn)鄒氏家乘三十二卷、無錫鄒氏宗譜三十六卷、常熟小 山鄒氏支譜一卷、范陽鄒氏家譜
2.浙江:紹興鄒氏家譜四卷、常山鄒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鄒氏 家譜不分卷
3.安徽:桐城鄒氏宗譜三十卷、懷寧懷化鄒氏宗譜七卷
4.福建:閩南鄒氏族譜
5.江西:南昌省會鄒氏祠主錄不分卷、修水鄒氏族譜卷、銅鼓鄒氏宗 譜一卷、宜黃鄒氏宗譜卷、 鄒姓起源
6、湖北:黃岡鄒氏宗譜卷、麻城鄒氏宗譜八卷、邵陽鄒氏宗譜五卷、新化鄒氏重修譜不分卷
7.廣東:中山沙湖鄒氏宗譜不分卷、大埔鄒氏族譜初基
8.四川:長壽鄒氏家譜四卷、和江鄒氏范陽正宗譜一卷、內(nèi)江鄒氏族 譜一卷、建昌鄒氏家譜不分卷、鄒氏族譜二卷、鄒氏族譜卷、鄒氏宗 譜十六卷、鄒氏宗譜、鄒氏族譜、鄒氏族譜九卷首一卷、鄒氏宗譜一 卷。
編輯本段門楣題辭“范陽衍慶”典出鄒姓范陽堂號,據(jù)族譜“鄒氏初開繼世祖序”一文載:“商朝紂王無道,紂兄微子偕弟微仲同遷商邱避紂暴虐。周武王伐滅之后而即帝位,乃封微子于宋,微子卒,微仲嗣兄爵位,世為宋公。數(shù)傳至正考父,食采鄒國,以鄒為氏,賜姓為鄒,永為鄒氏,以南陽為郡。又?jǐn)?shù)傳至宣公,封東魯王,復(fù)以東魯為郡。再數(shù)傳至榮祖哲言公仕范陽縣正令,敕封太子太保,后以范陽為郡。”范陽公后裔多遷華南,故江南數(shù)省皆其后裔;而與范陽公同時代后裔仍留華北者屬東魯公后嗣,仍稱東魯郡,此則鄒氏郡名之來由。
編輯本段通用聯(lián)四言
源自邾婁;
望出范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典出鄒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忠襄世澤;
文靖家聲。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鄒孟卿,追謚忠襄。下聯(lián)典指明鄒應(yīng)龍,卒謚文靖。
五經(jīng)鄒氏;
萬石家風(fēng)。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鄒致,博洽強敏,授五子各一經(jīng)。下聯(lián)典指明·鄒世安,以孝友稱,六世同炊。不蓄私資,論者比之為萬石家風(fēng)。
士稱德逸;
里號賓賢。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高安人鄒禮,字用和,有才識而練達(dá),任掾史,能公平執(zhí)法。剛?cè)臍q便辭官歸隱,朝廷賜稱“德逸處士”。下聯(lián)典指北宋長樂人鄒異,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后,他在墓旁筑廬守孝六年。元祐年間舉經(jīng)明行修,有關(guān)部門改他所住的里名為“賓賢”。
梁園昭雪;
黍谷回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漢鄒陽,被讒下獄,作《獄中上梁王書》而雪冤。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鄒衍,吹噓氣,黍稷復(fù)生,號曰:“暖律回春。”
鄒屠遷善;
魯郡鐘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孟子為山東縣人,地屬魯。鄒屠氏之女為帝嚳妃,黃帝除去蚩萬之兇,遷其民于鄒屠之地。
五言
陰陽談消息;
文辯諫止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齊·鄒衍,倡陰陽五行之說。下聯(lián)典指西漢·鄒陽,有《上吳王書》,勸吳王劉濞勿起兵叛漢。
諫言愿學(xué)集;
檄文革命軍。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大臣鄒元標(biāo),字爾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諫官,以敢言著稱。有《愿學(xué)集》。下聯(lián)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1885-1905),原名紹陶,字蔚丹,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人。幼習(xí)經(jīng)史。1904年參加拒俄義勇隊。后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福建支長。1911年3月2日回國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廣州雙門底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革命軍》。
崮北家笙舊;
范陽世宅昌。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山東省某鄒氏宗祠聯(lián)。
六言
魯郡為鐘靈地;
鄒屠乃遷善鄉(xiāng)。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孔子、孟子。下聯(lián)典指鄒屠氏,其女為帝嚳之妃。
七言
鼓琴自薦受相印;
究學(xué)成功觀陰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齊國大臣、政治家鄒忌,他曾以鼓琴自薦,向齊威王進(jìn)說,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間,諷諫齊王進(jìn)賢納諫,整飭軍容政紀(jì),厲行法治。一年后受封于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號曰成侯。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約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騶衍。齊國人。他學(xué)究九天人,雄于辨口,號“談于衍”。創(chuàng)“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消息”,借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zhuǎn)移。有《鄒子》等,已佚。
襜惟按 清威重;
棨戟凝香雅望高。
——鄒一桂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禮部尚書鄒一桂(1686-1772)撰書贈友聯(lián)語。一桂,無錫人。工繪事,并有《小山文集》。
一篇漫詠梁園雪;
六律能回黍谷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漢文學(xué)家鄒陽,齊人,以文辯知名。開始跟從吳王,后跟從梁孝王,因羊勝等人讒言而下獄,寫《獄中上梁王書》,申訴冤屈,釋放后,成為梁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戰(zhàn)國游士縱橫善辯的風(fēng)格。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末哲學(xué)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齊國人,曾在稷下(齊國都臨淄稷門附近,齊桓公、威王、宣王在此擴置學(xué)宮,招攬文學(xué)游說之士數(shù)千人講學(xué)議論,是當(dāng)時學(xué)派薈萃的中心)游學(xué),先后到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禮遇。相傳他又善于吹律,燕國有個地方美麗而寒冷,不生五谷,他吹律噓氣,那地方開始生長莊稼。
八言
道氣稟江山之靈秀;
詩章奪月露之高華。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大臣鄒元標(biāo),字爾瞻,九歲通五經(jīng)。萬歷年間十進(jìn)士,官刑部右侍郎。后來,因與魏忠賢不和,退而建首善書院,與志趣相同者講學(xué),母死后,居家講學(xué)近三十年,卒謚忠介。著有《愿學(xué)集》。下聯(lián)典指宋代奉議郎鄒定,字信可,新興人。以詩聞名。
八言以上
上疏直言,真大臣風(fēng)度;
遺書曲諭,洵良友箴規(guī)。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作者:鄒水芳   回復(fù):0   發(fā)表時間:2013-06-29 16:10:17

族譜錄紀(jì)念網(wǎng)
 
發(fā)表回復(fù):
標(biāo)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yán)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quán)、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dān)。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