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600225次
2人
2個
187個
8749人
434部
中華民族自古多災多難,雖不及猶太人,書不盡的悲情,幾次大的漢民族移民分別是A-東晉永嘉亂衣冠南渡,華族大難八姓入閩B-唐高宗期間陳政(陳元光之父)領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開漳C-唐末王審知開閩國亦領固始百姓入閩D-唐末安史之亂中原難民入閩,居石壁龍巖成今客家漢民主要部分 概述 林堅因賜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內。自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后,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春秋時,林氏由于官職調遷或避亂隱居,散居周、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時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因趙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攜帶族人,遷徙于西河避難。秦滅趙后,這一支林姓又遷徙到齊;鄒二郡今山東濟南。 西漢初,林皋四世孫林摯,被封為千產侯,食邑千產。漢景帝時分鄒郡之地置濟南郡,遂為濟南林氏。至晉代南遷發展,有林堅八十一世孫林穎,生有二子:懋、祿。長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祿任晉安(福州)太守,后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主,居住在侯官縣都西里。林祿的子孫頗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為盛,成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孫遍及福建、廣東、海南、江西、浙江、臺灣等地。 同時,早在漢代就有林堅的五十一世孫遷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黃河一帶。后與林堅一支林姓,在秦、漢之際經陜西遷入甘肅隴西一帶,并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總之,秦、漢之際,林氏家族的子孫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地。以山東的林氏繁衍最為旺盛。至晉室南渡之時,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亂’大舉南遷,林氏也隨之南遷至江蘇的下邳一帶,后再南遷至福建。至唐宋之際,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國的南方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廣播于全國各地。 周朝時期的遷徙自公元前1046年,姬發滅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周立秦,前后歷經790年。林姓在這個時期傳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諸侯國多次發生動亂,宗室貴族以及黎民百姓四處外竄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發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都有他們遷徙的足跡,在動亂中繁衍發展。 據史書記載,西周末年林萇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宮廷中擔任官職,隨著國都東移,由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之東南)遷至洛陽落戶。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封國自立,彼此征戰時時發生。林姓族人當時在趙國、魯國和齊國等諸侯國都有顯山露水的不俗表現。林堅的35世孫林皋在趙國任國相,德高望重,權傾一時。他定居于趙國境內的九門(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職,趙國人稱之為“九龍”。林皋也被譽為“九龍之父”,其門第被贊頌為“十德之門”。因趙國君王器量狹小,對此十分嫉妒,叫人“擇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臨殺身之禍,趕緊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難。趙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感嘆,他說:“賢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個兒子所傳后裔,成為林姓的一個名門望族,堂號稱“九龍堂”。據史書所載,林皋的裔孫林憲在秦始皇焚書之時,將林氏家譜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內,逃過了火燒之劫。但后來不知何故,《九龍堂西河林氏族譜》卻丟失了。到明清兩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進行此譜的“輯佚”。當然輯佚后的族譜史料價值與原作差之甚遠。在齊、魯之地則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門望族。在衛國今河北淇縣及衛輝一帶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類最為著名。林類生活在春秋時代。他披著裘衣在田園里拾著遺穗,邊走邊唱。有一次,孔子到衛國,遠遠就看到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學生子貢前去與林類攀談。子貢問林類為什么會如此樂觀呢?林類回答:“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再請教是何緣故。林類則以生與死的辯證觀向子貢做了精辟的詮釋。林類說,生與死是一返一往的關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這世界才能夠持續不息地存在。子貢回到孔子身邊,把向林類問答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十分感嘆,對眾學生說,果不出我預料,這位老人是富有學識的智者。你們盡管可以向他請教。自林堅起至林芳38世的世系傳承依次是:林堅、林載、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鳳、林翊、林萇、林材、林考、林回、林貞、林英、林乾、林保、林雋、林宏、林類、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儀、林撫、林鸞、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確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堅至林相;明確注明居齊國者有林材、林回、林貞、林英、林宏和林類;明確注明居魯國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魯國移居趙國。其子林宣等人、其孫林微等人也在趙國建寓。 林堅的20世孫林類據說活了一百多歲。林堅的31世孫林撫在衛國任司馬之職,也居住于衛國。而遷至秦國都城咸陽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瑋、林韶和林稚等人。林微是林堅的37世孫,在秦國任大夫左卿,受封為關內侯。林芳是林堅的38世孫,在秦國任屯軍仆射。林瑋是林堅的39世孫,在秦國任給事黃門散騎常侍、左將軍。林韶是林堅40世孫,在秦國任郁林郡太守、右將軍。林稚也是林堅40世孫,在秦始皇二十五年任會稽郡太守。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林姓族人逐漸擴散,在各個諸侯國都有林姓裔孫繁衍生息,但仍然以北方為主要棲居地。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代末年連年發生大規模戰爭,兵民大量死傷和失散。據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自秦公子印與魏國發生戰爭那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間,秦國屠殺或擄去的六國民眾達140萬人。趙國滅亡之后,原居于趙國九門的“九龍堂”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南郡,故后來統稱“濟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古平陵城。因此,“濟南”成為繼“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祥地。這一名門望族以“濟南堂”為堂號,以“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后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時代任職中山郡太守就已經由齊郡鄒縣遷居于濟南,史書就記他為“濟南人”。其長兄林辟疆受封為平棘侯也是“濟南人”。此外,明確記載為“濟南人”的還有林堅的43世孫林別、45世林述和林常觀、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車、49世林憑。以上是在“濟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濟南籍歷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濟南籍歷史名人則有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時代任鎮遠將軍、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漢成帝時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閭在漢光武帝時代任徐州刺史。也有史書稱林堅的55世孫林邈在漢安帝時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濟南人”。燕冀地區在秦、漢兩代也是林姓裔孫主要的居住地。林堅的41世孫林摯在漢高祖七年被任命為燕相,封為平棘侯,食邑千戶。林堅的53世孫林鑒在漢哀帝建平三年任職燕太守,封為永安伯。林堅的42世孫林纂在漢惠帝元年任職中山郡太守。林堅的60世孫林丞在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任職散騎常侍,爾后調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林類、林撫等林姓族人徙居于衛國(今河南省濮陽一帶)。他們的后代在秦代繼續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陽的有林熹、林謨、林恂、林就、林橫等林姓裔孫。林熹是林堅的61世孫,在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職少府卿。林堅的62世孫林謨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職玄菟太守,此后又遷職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堅的63世孫,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職鎮南將軍,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鎮遠大將軍,受封為萬年侯。林堅的64世孫林就在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職諫議大夫。林橫是林堅的65世孫,在漢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任職諫議大夫。東漢末年,林堅的72世孫林胡任職陳留郡太守,徙居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東漢時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離石地區。林堅的68世孫林肇在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任西河太守,乃率族進駐西河。秦、漢兩代寓居長安地區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別、林良、林公、林寧、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堅的40世孫,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國任治粟內史,掌管谷貨的管理事務,為秦國九卿之一,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職侍中、安東將軍,與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為長安林姓望族。林堅的43世孫林別在漢文帝元年任職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堅46世孫,在漢武帝建元六年任職少府中郎將。林堅的47世孫林公字元昌在漢武帝太始元年任職御史中丞。林寧是林堅54世孫,在漢平帝元始元年任職征南將軍。林堅的55世孫林金在王莽攝政的天鳳二年任職建武將軍。林重是林堅56世孫,在天鳳三年任職河南、京兆兩郡太守,也常住長安。林堅的57世孫林秉在王莽攝政的地皇二年任職司隸校尉,后來轉任司徒、天下軍戎大司馬等職。以上林姓家族在文與武兩條戰線上均有出色表現,秦、漢兩代在長安地區可謂聲名彰著,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據歷史記載,西漢時代四川地區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堅的51世孫林高在漢元帝劉爽當政時,受命為鎮遠將軍,又遷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慶市江北地區。林高之子林閶,隱居于成都。他是漢代一位精通經史文學的學者,在蜀郡成都培養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揚雄。揚雄作有《甘泉》四賦,極受漢成帝劉驁賞識,此外還著《太玄經》《法言》《廣騷》《方言》等,在哲學、方言學和詩賦方面造詣殊深,人們認為與其師林閭的教導有關。在漢代已有林姓裔孫遷徙至江浙一帶。林堅的44世孫林吉在漢文帝十三年任職廣陵太守,受封為高亭侯,食邑三百戶。廣陵郡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當時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車是林堅的48世孫,曾任廣陵郡太守,在西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晉升為鎮國將軍。他年老辭去官職,歸隱于會稽山,專心致志注釋《尚書》。在東漢時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農、林袞等人寓居于廣陵林道是林堅的66世孫,在漢順帝永建二年公元127任職司隸校尉,后來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該林姓支脈世居廣陵之先祖,其子孫遂為廣陵人。公元前202年,劉邦最后擊敗項羽,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漢王朝。經170年之后,至公元前32年漢成帝登基時,西漢朝已走上沒落之路。此后幾十年間,在河南、四川、陜西和山東等地區接連不斷燃起了人民群眾反抗與斗爭的烈火。況且,天災與人禍并行。 史載有一大批齊魯西河林氏后裔居住在臨淄郡、濟北郡和薛郡,這些郡域即今山東省曲阜、淄博、臨清、茌平、泰安一帶。齊郡鄒縣有林憲、林摯等名門望族寓居。林憲是林堅的37世孫,在漢高祖二年任職司隸校尉。當初秦始皇焚書時,他秘藏林姓宗譜于祖墓,使先世林姓傳承次序在很長一段時期不致失傳。林摯是林堅41世孫,在漢高祖七年拜為燕相,封賜平棘侯,食邑千戶,承傳四代,十分顯耀。在濟水之東則居住著林封、林農、林祗、林胡和林譚等林姓世家。林封與林農父子在漢靈帝時代曾經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對漢靈帝說:“林姓豪強勢力過大對漢室大有不利。”靈帝聽信讒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農父子遂去官歸隱于濟水之東(今山東省淄博市附近)未完待續
作者:林茂青 回復:4 發表時間:2013-08-01 15:34:52
1、比干林 源于子姓。商朝末年,商紂荒淫無道,殘害忠良,使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商紂的叔父比干是個十分賢德的人,他冒死多次給紂王進諫,紂王惱怒之至,下令將比干剖心處死。比干死時,他的妻子陳氏懷著身孕,為了躲避紂王的迫害,帶著四名婢女逃奔到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衛輝西北)這個地方。后來在深山老林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泉,字長思。周武五伐紂后,陳氏帶著堅投奔周朝。周武王因他是賢臣比干的后代,又出生在深山老林中,就賜姓為林,賜名為堅,稱為林堅,并拜林堅為大夫。林堅的后代就是林氏。 2、林開林 源出于姬姓。東周時,周平王有個兒子名開,字林,因為生母不是平王的正妻而沒有繼承王位。林開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以他的字為氏,稱為林氏。本支現在也找不到了。 3、鮮卑林 源出于鮮卑族。北魏時,當朝的統治者出自鮮卑族,族人多為兩字或兩子以上的姓氏,至孝文帝時,為消除民族間的界限,下令把鮮卑姓氏改為漢族姓氏, 其中一些姓“丘林”(邱林)的人,便改為林姓。后來,來自鮮卑族的林姓進一步與漢族人融在一起,成為林姓的一個組成部分。 4、蛇種林 源出于福建建州。唐代時,福建建州(今建甌縣)生活在一些姓林的少數民族,以蛇為圖騰,被認為是“蛇種”。蛇稱為“小龍”,這支林姓人可能也是炎黃子孫的一個分支,特別唐代之后的史書再也見不到對他們的特別記載,傳說他們改為了林、黃等姓,可以相信,他們這時已經完全融入到炎黃子孫中。 5、滿族林 源于滿族。由滿族林佳氏、布薩氏改姓而來。6、高山林福建省漳州市生活著200多人高山族,是解放后由臺灣遷入 遷徙淵源 地名 姓名 上承 河南 林堅 林氏受姓祖 比干世系 福建 林祿 開閩林始祖 長林世系 福建 福州 林福 福州書樓 九牧長房 林廣 永泰龍陽 九牧長房 林亢 永泰馬石 永泰龍陽 林梅 長樂營前 九牧長房 林震 閩侯青圃 九牧二房 林恪 福清三山 九牧六房 林靖 長樂首址 陽泰林氏 林球 長樂黃石 長樂首址 林若鳳 福清熬峰 長樂首址 林希旦 閩侯尚干 淘江林氏 林高德 福清玉融 九牧“文峰林” 林比 福州三山云程 不詳 福建 廈門 林美宗 同安潘土祖 福建 莆田 林既 莆田梨嶺長城金紫林祖 晉安世系 林英 仙游金紫派 長城金紫林 林韜 闕下林家祖 晉安世系 林千之 莆田蒲坂祖 闕下林烏石三房 林應之 莆田陽城祖 闕下林烏石三房 林葦 九牧林長房祖 晉安世系 林伯材 莆田前埭司戶房 九牧長房林國華 莆田前埭貢元房 九牧長房 林藻 九牧林二房 晉安世系 林薦 九牧林四房 晉安世系 林曄 九牧林五房 晉安世系 林蘊 九牧林六房 晉安世系 林蒙 九牧林七房 晉安世系 林邁 九牧林八房 晉安世系 林蔇 九牧林九房 晉安世系 林圉 莆田忠門 九牧六房 林理 仙游養志里 九牧九房 林選 仙游象運 仙游養志里 福建 泉州 林敬宗 安溪蟠龍祖 闕下林世系 林源孫 安溪虎丘祖 闕下林世系 林度宗 安溪仁宅祖 闕下林世系 林公孫 安溪赤石 闕下林安溪仁宅 林慶宗 安溪西頭祖 闕下林世系 林六 安溪后厝巷祖 闕下林世系 林勛 德化朱紫祖 闕下林宋九牧 林自誠 惠安南埔祖 闕下林烏石員外房 林坤 惠安林內祖 九牧長房 林銑 南安圭霞 九牧長房 林旦 惠安槐山 九牧長房 林茂字 永春云峰祖 九牧二房 林謚 德化金山五口林 九牧二房 林翹 晉江錦馬 九牧二房 林錫昌 晉江西濱 九牧二房晉江錦馬 林同宗 永春美山 九牧二房晉江錦馬 林視 惠安外厝 九牧六房 林泰 惠安嶺頭 九牧六房 福建 漳州 林侯孫 長泰林墩祖 闕下林安溪仁宅 林偉佑 東山蓮峰 九牧長房 林棟 南靖直街 九牧六房 林隱奄 龍海莆山 九牧九房 林昌 漳浦游洋 游洋林家 福建 龍巖 林翱 連城壁州 九牧二房 林千四郎 龍巖平在坊 九牧四房 林瑞富 龍巖圣坑口 九牧五房 福建 三明 林季昌 明溪紫坑祖 九牧長房 林減 尤溪霞川 九牧六房 林文德 寧化石壁 九牧六房 林華一 三明三元 九牧六房寧化石壁 林順 沙縣夏茂 長樂首址 林載惠 大田梓溪 九牧九房或闕下景淵派 福建 南平 林子山 浦城珠林 九牧六房 福建 寧德 林暈明 古田林洋 九牧八房 林奉禮 古田橫溪 九牧八房 林泗 古田談書 古田林洋 浙江 林菁 浙江平陽鑒湖 九牧五房 江西 林茲 江西于林祖 晉安世系玉鐘派 林玄興 江西會昌祖 晉安世系孝寶衍 林秀谷 江西贛州少石埠 (九牧長房)廣東蕉嶺 林均政 江西太乙祖 (九牧長房)廣東蕉嶺 林恭寬 江西贛縣苧州 (九牧長房)廣東蕉嶺 林良圭 江西贛郡 (九牧長房)廣東蕉嶺 林翊 江西瑞金黃安 九牧長房 廣東 林則祖 廣東潮州祖 闕下林世系 林昭 廣東揭陽金坑祖 闕下林烏石三房 林評事 廣東蕉嶺 九牧長房 林根德 廣東饒平祖 (九牧長房)廣東蕉嶺 林評宏 廣東峽里祖 九牧長房 林岳 廣東海陽 九牧長房 林壯父 廣東南港 九牧長房 林盛 廣東獅石 九牧九房 林逢春 廣東澄南 晉安38世(九牧?) 海南 林裕 瓊州西關 九牧長房 林暹 瓊州始祖 九牧六房 廣西 林景華 廣西五峰 九牧長房 湖南 林三郎 湖南茶陵白水 (九牧六房)寧化石壁 林端 湖南夏郡 九牧六房 臺灣 林心果 臺灣桃園大溪鎮 九牧八房 郡望堂號 1、西河 林姓第二代祖先林堅被周武王封為西河或清河、又封于博陵(今河北安平),至子孫林載又賜爵為博陵公,以他出生地一帶作為食邑,子孫得以世代享有這一爵位。后來,人們習慣稱林姓為“西河林” 2、濟南1 秦滅六國,強行遷徙天下豪強,林姓被遷到齊郡鄒縣。后來齊郡又演變為濟南郡,林姓又被稱為“濟南林” 3、九龍 戰國時代,有位名叫林皋的人,在趙國擔任宰相之職,權傾一時,德高望重。有字九人,依次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受家風影響,也各有才能,被當時人稱為“九龍”,他的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被稱為“十德堂” 4、問禮 林放,問禮于孔子,事見“論語” 5、下邳 西晉末年,中原板蕩,西晉黃門侍郎林穎不得不離開故土,來到曾經任職的徐州(今江蘇)居住下來,后來因長子林懋出任下邳郡(江蘇睢陽西北)太守,又隨他遷徙下邳郡。林懋任滿之后,時局已經十分動蕩,便在郡中梓桐鄉定居。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后來傳到第八世林國敏出任臺州刺史而成為浙江臺州、溫州林姓的開基祖。 6、晉安 來源于“濟南林”,林穎之子、林懋之弟林祿。西晉末年隨晉元帝渡江,后來出任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太守,為林姓入閩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晉安,又有人 遷居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莆田等地。 7、忠孝 林悅為“晉安林”始祖林祿的二十四代孫以忠孝見稱,在宋仁宗時任侍御史。一日,向宋仁宗請求回家掃墓,宋仁宗便讓他呈上家譜觀看,最后有感于比干為國盡忠,林悅為死去的雙親盡孝,一門之中忠孝兩全,于是在家譜上提寫了“忠孝”二字,交回林悅手中。后來,這支林姓人因為有了御賜的題簽,便以此為榮耀,自稱“忠孝堂”。 8、九牧 唐代。閩林始祖林祿的十六世孫林披家于莆田,在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被授于太子詹事一職。他先后娶妻3人,即鄭氏、陳氏和朱氏。后來生子9人,分別為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蔇。九人后來也都明經及第,并且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稱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在“八閩”之地獨領風騷,因此被稱為“八閩世澤,九牧家聲”,或者稱為“莆田九牧”、“九牧林家”等,以紀念這段頗為榮耀的歷史。“九牧”后代,自唐宋由莆田分衍到福建仙游、漳浦、福州、侯官、長樂、連江、泉州、漳州、永春、龍巖等地,以及廣東潮州、梅州、韶州、廣西橫州等地,明清及近代更遷居世界許多地方,在林姓各支派擁有較大的影響。 10、闕下 林攢,閩林始祖林祿的十八世孫,早年任福唐縣尉(今福建福清)。貞元元年(公元785),他的母親在莆田病重,他得知之后,急忙從福唐趕回,未到家母親便去世。他悲痛欲絕,回家后扶尸痛哭,幾次昏死過去,四五天也不吃東西。母親下葬之后,他又在墓旁搭一座茅屋住下,親自搬運土塊、石頭,為母親的墓葬添土筑石。這樣過了一年多,都是如此。結果感動了蒼天和其他生靈,以至相傳有甘露三次降臨到墓旁 的松柏上或其他附近地區,又相傳有白鳥兩次飛來。事情傳到朝廷,唐德宗專門下詔星表他的門閭,并在宅第前立下雙闕,他的家族也免除了徭役。家鄉以此為榮,把他的家族稱為義門,所居地稱為孝里,所在的林姓支派,稱為闕下林。 文化遺跡 1、比干墓 位于河南衛輝市比干廟村,是林姓始祖比干的墳墓。墓前建有廟宇,稱為比干廟。比干墓及比干廟占地130余畝。在比干埋葬于此并得到周武王封祭之后,很早便出現紀念性的廟宇,并在北魏、唐、宋、元等朝代多次修繕,至明孝宗弘治年間又進行大規模的重修。院落座北朝南,呈長方形,有大殿、拜殿、山門、石坊、碑廊。廟院保存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祭比干文”。后院即比干墓,墓前立有孔子所刻“殷比干莫”石碑。另外,在河南淇縣朝歌鎮,還有“摘心臺”,傳說中比干要找回心臟的心地,為河南新鄉,在朝歌鎮南不遠;在騎馬奔跑中使腸子拖地的地方,稱為拖腸屯,今名常屯,在朝歌南十余里;在腸子墩斷的地方,有村莊名墩腸斷,今誤為頓坊店,在衛輝市境內。還有,比干墓旁的“沒心菜”、“開心柏”等,與傳說相近。 2、文財神廟 臺灣民間信仰。傳說比干被殺之后,他的為國盡忠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一則憐憫他的無辜,一則有感于他的心被挖而無法生貪,偏任命他為掌管財庫的官,與后來的關公(稱為武財神)一同擔任這一職務。廟位于嘉義西榮街(番社),新港鄉宮后街、玉山路六十巷、北門街林森東路,高雄前金區中華三路、苓雅區武智街十一巷,以及北京雍和宮、青島海云庵。 3、晉安王墓 即“閩林”始祖林祿的墳墓,又稱晉安郡王墓,在福建惠安縣涂嶺龍頭山官路頂九龍崗。坐乾向巽。穴名“龍馬毓奇”,題額“林始祖諱祿公九龍穴墓”。墓前的 各種碑刻,以林齊圣之“重修始祖晉安郡王墓記”為最引人注目。墓左側有郡王祠。4、九牧祠 在莆田。清朝乾隆七年壬戌重修。刻有“重創九牧祠堂贊文”。紫霄巖有九牧墓。 5、媽祖廟 福建莆田湄州島上。媽祖原名林默娘,為“莆田九牧”之一林蘊的十一代女。據統計,信徒有2億多人,分布在南起福建、臺灣、廣東,北至山東、天津廣大的沿海地區,以及日本、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九十多個國家或地區。莆田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為最受媽祖信徒向往的地方。 6、林則徐紀念館 福建福州澳門路,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墓葬在福州北郊馬鞍山村金獅山麓。林則徐,福州侯官人,為九牧林派下福清玉融文峰林家之后。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有“虎門硝煙”描述的就是林則徐。 7、林祥謙紀念館 在福州。林祥謙,原名元德,尚干鄉亭上村人,為陶江林氏派,為"二.七"烈士.陶江林氏另出有著名人物--林森,為國民黨省主席.尚干枕峰山麓有"祥謙陵園"8、8、林覺民紀念館 在福州。林覺民,閩侯人(今福州),福州鳳池林家之后,與族弟林尹民同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夫人陳意映,展覽館展有“與妻書”等。 9、林巧稚紀念館 在廈門鼓浪嶼。林巧稚,廈門人,我國首批婦產科醫師,為我國婦產科做出重大貢獻。 10、菽臧花園 在廈門鼓浪嶼,為林爾嘉所建。林爾嘉,字叔臧,又作菽莊,別號百忍老人,為“林本源堂”之后,出自福建開漳林氏林孔著衍派。為當地巨富,建有“林家花園”被臺灣輿論稱為“臺灣的阿房宮”。林爾嘉亦曾重修了晉安郡王墓。 11、梅妻鶴子 浙江杭州十八景之一,稱為放鶴亭,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為林和靖所建。林和靖,為晉安四世林鄱的后裔。林鄱在東晉是舉孝廉,遷居錢塘。民國十五年(1926)敦敘堂鉛印本 十二冊 北圖
作者:林茂青 發表時間:2013-08-02 04:57:44
茂青宗兄, 大文資料詳實, 小弟佩服之至.
作者:林嘉明 發表時間:2013-08-06 18:50:01
作者:林樂斌 發表時間:2014-08-25 22:31:1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