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49131次
0人
2個
2033個
62人
濰坊地區:喪葬也是地方重要習俗之一,歷代不論是宮廷和民間都非常重視,作為山東古城之一的濰縣也不例外。喪禮是非常繁雜的。民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一直是用木棺土葬,60年代后期才逐漸實行火葬。俗話說入土為安。從壽終到入土程序主要有:穿壽衣、入殮、舉哀、戴孝、報喪、給亡靈之路、殮棺、出殯等。穿壽衣——人壽終彌留之際或者是軀體尚未僵硬時一般就穿好。壽衣質地視家中經濟情況而定。現在也有不少是去祭品商店去買的成套殯葬用品。舉哀——壽衣穿戴完畢后,一般是由下輩親屬長子和次子將遺體收斂入棺,并在臉上蓋一黃表紙;門懸掛白幡,舉哀成葬。帶孝——父母亡故,兒子要穿白孝衫,頭扎白布條,鞋表白布,腰扎苘麻繩,稱謂“披麻戴孝”;女眷則頭頂白布,身著白衣白褲;夫亡,妻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侄孫輩穿孝服,安葬后脫掉孝服,只穿白鞋,稱謂“服孝”,舊時,兒女服孝三年,侄孫輩一年。上世紀60年代以前穿白衣的居多,現在大部分不穿白衣,改為佩帶黑紗。報喪——喪主派人將逝者去世時間及安葬日期,口頭或者書面告知親友,稱謂“報喪”。到開奠安葬之日,親友靈前致哀祭奠,并給付現金食品香燭紙等。現在此習俗尚存。指路——包括送漿水,發盤纏,指路三 個程序:一般是在喪后二日下午,孝子在前,手拖哀棍,領逝者晚輩哭至土地廟前和道路寬闊之地。稱謂“送漿水”。后將用紙扎做的牛馬房屋家具車馬元寶聚寶盆金山銀山搖錢樹童男童女等用火焚燒,稱謂“發盤纏”。然后,孝子一般是長子站在高處悲呼亡靈:XX(父母長輩)上西南,奔明光大道在眼前。指路結束,然后歸家。殮棺——殮棺在殯葬儀式中也是重要的日程之一。一般是指在三日中午,親屬到齊后打開棺蓋,揭去逝者臉上黃紙,讓親屬逐個一瞻遺容,在舉家悲哭中將棺蓋封蓋,俗稱殮棺。出殯——大都三日午后摔碗起棺,由8-12人多至32人抬棺到大街,孝子摔盆起架,抬至墓地。一般鄰里長者撒紙錢在前,孝子率男賓步行緊跟;女眷分乘數車隨后。吊唁議式完畢后下棺入穴,磚石砌壘掩土成墳。送喪親屬回家后,分發用面粉做的大圓餅,俗稱富貴餅,送走親友方告結束。當然貧窮的也有速葬者,也就這么多繁雜儀式了。上世紀60年代后,推行火化,葬禮從簡,現在一般只保留報喪,吊唁,饋送。奠基等。但近幾年焚燒紙車馬舊俗又很盛行,現在祭品店里賣的紙品也上了檔次,樓房高級轎車冰箱彩電電器家具元寶聚寶盆金山銀山搖錢樹童男童女等應有盡有。城鎮機關干部和工廠職工采用遺體告別,贈花圈,戴白花黑紗等形式悼念逝者。濟南地區:濟南自古受儒家慎終追遠的傳統影響。建國前,民間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葬俗為木棺土葬,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女服孝期為3年,侄孫輩服孝1年。子女在1年內不得剃頭理發和化妝,稱“哀戚毀容”。家中3年內過年不貼春聯等。喪儀主要程序有小殮、停靈、報喪、大殮、點主、開吊、發引、擺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圓墳、作七、忌日祭等。喪儀日程,少則五至七日,多達半月之久不等,耗費甚巨。一般人家,人過50歲,晚輩即開始為老人做壽衣、打棺材(稱“壽棺”、“喜棺”)、修墳穴,準備后事,被視為孝順。一、小殮死者將近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凈身、穿壽衣,俗稱“小殮”。壽衣為棉布或綢料的棉衣和單衣,忌用緞子和皮毛料,顏色忌用黑色,著衣件數講究著單不著雙,最上等的是講究有7根領,有的只穿三兩件,也要多縫上幾根衣領。壽衣上釘布條,不能釘扣子。穿好壽衣后,給死者口內含1枚銅錢或1粒珍珠,再讓死者一手握錢幣,一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冥間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給死者身覆衾被,用黃表紙或白布蓋臉。然后,將靈床移至堂屋中間,靈床前設供桌,供上一滿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飯,稱“倒頭飯”。家人拈香、焚紙、舉哀后,子女們跪在靈床旁伴靈。此時即為“遵禮成服”。二、報喪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親友、街坊鄰居家報喪。城市上層人家,多是先發出請知帖,在親友中請人協助辦理喪事。辦理喪事的有總理總管喪務,另有內柜、外柜、管廚、知賓等。總理差人給親友送“長班條”和訃聞,訃聞格式要求稱謂得當,具名皆為男性,父亡稱“孤子”,母亡稱“哀子”,父母皆故稱“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還隨訃聞發出“哀啟”和“行狀”。哀啟是由孝子具名詳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啟事;行狀是請名人為死者撰寫的傳記,用以征求誄文、祭文、碑文等。喪家的大門和屋門,均斜貼一白紙條,稱“封門”。再用2尺長的秫秸夾幾張火紙,插在大門框上。男喪插在左方,女喪插右方,稱“出單旐”,以示家有喪事。三、著喪服俗稱“戴孝”。死者家中成員身穿白布袍,鞋上縫白布蓋鞋幫,分別謂“孝衣”、“服鞋”,統稱“破孝”。死者之子、婦和未婚的女兒,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繩,孝子頭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墜兩個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邊釘,母尚在的在左邊釘,表示極端哀痛,塞耳不聞外事。孝婦孝女頭扎白布(稱白祃子)和白頭繩。舊時的喪服制度,以親疏為等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統稱“五服”。斬衰為最重的喪服,服期3年;齊衰次于斬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個月,小功服期5個月,緦麻服期3個月。四、指路人死的當晚,家人購置各種紙扎(俗稱扎彩),在大門外焚燒。如死者為男性,要燒紙扎的馬和馬夫,如是女性則燒紙扎的轎和轎夫。焚燒時,子女繞火正轉3圈再倒轉3圈,并一邊呼喊著對死者的稱謂,一邊高喊:“上西南!”,是為亡魂指路,亦稱“燒倒頭人子”。五、報廟亦稱“送漿水”。人死的當天,孝子率子孫們,端一木盤,上置香爐、線香、火紙,提一漿水桶,去土地廟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紙,澆奠漿水。傳說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廟再去冥間。此舉是為賄賂土地爺,使其對赴冥間的亡魂給以關照,以漿水饋贈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漿水需連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畢漿水,哭泣著返回家,再拈香焚紙舉哀。六、送盤纏送漿水后,接著要送盤纏,即給西行的亡魂送路費。城區人家多是在大門外不遠的街口,農村多在莊外的十字路口,焚燒一些用金銀紙箔折做的元寶、錁子和打上錢印的燒紙,另外再燒一些紙扎彩,扎彩有牛、馬、轎、金山、銀山、聚寶盤等。焚燒時,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盤,盤內置香爐、線香、燒紙,到大門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線香點燃豎在墻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將大門框上插的單旐拔下,用挾單旐的秫秸夾取線香放入盤中,端回家中靈前,把單旐與線香一齊焚燒,即表示已將陰魂接回家中。這時,全家人要肅靜,在靈前供飯,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關閉屋門,約待一個時辰后再開屋門,復拈香焚紙跪拜,把香爐放至木盤,端至大門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將亡魂送走,再回家舉哀。此舉即認為是將亡魂接回家中,省視后又送回冥間,俗稱“接三”和“送三”。古禮稱“招魂”。八、大殮俗稱“入殮”。人死后,家人將備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貧窮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層黑色,俗稱“大頭匣子”。入殮時,將棺材抬至靈床側,數人將死者抬起,先將褥子、枕頭移入棺內,再徐徐納尸入棺。此時,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為亡人凈面,使死者閉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將眼淚落在亡人臉上。再將殉葬品放入棺內。民國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銀珠寶作殉葬品;以后,用貴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漸少。殉葬品放畢,隨即蓋棺下銷,此時子女要在旁跪祈說:“爹(娘)!收釘!”不然有釘不易進之說。棺頭用白鉛油書寫“某公諱某字某行幾之靈柩”,在農村則只在棺頭書寫一白色或紅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職的,則用整幅紅緞子,上面用白鉛粉書寫死者曾任的最高官銜,覆蓋于棺。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0-22 14:45:3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