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0835次
0人
2個
2033個
62人
襄樊地區:舊時興土葬,對棺木(也稱壽木)特別講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優質木材制作,內裝裱,外雕鏤,反復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壽衣、放入棺內,名曰“入殮”。靈柩放入靈堂“停靈”,夜間由死者親人陪伴,停靈3天。然后由孝子孝孫送至墓地掩埋。建國后,上述喪禮中屬封建迷信的活動漸廢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國家公職人員及大部分市民,遇喪事只設靈堂,置花圈、挽聯,開追悼會,家屬親友佩黑紗于左臂寄托哀思,禮儀肅穆莊嚴。近年來,少數地方在民間喪儀中有些舊俗又有所抬頭。竹山地區:俗語有言:一去二三里,各處一鄉風。喪葬,是人生最后的一項重大儀程,雖然活人都要對逝者進行最后的安頓,但各地的安頓方式卻大有不同。竹山,地處秦楚巴蜀腹地,喪葬習俗不僅雜燴了秦楚巴蜀遺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彌留之際的人在行將西去之時,要知道給親屬盡量留下遺言,那遺言一旦出口,后人就應當象圣旨一樣遵照執行。連遺言也不聽從的后人,就會被鄉鄰視為不忠不孝。其次則是要有人在床前為亡者“送終”。有人送終,是亡人的造化,證明他有后人,有親屬,有知己。否則就是無兒無女的“孤老”,或者是兒女不盡孝道。當然,也有親人趕不攏場的,則另當別論。沒有趕上送終的親人便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可是,不是親屬的人趕上了送終,心里就很不舒服,甚至認為自己要開始背時了。一旦彌留之際的人斷了氣(再沒有呼吸了),就要找一個瓦盆,隨便燒幾張火紙,是謂“落氣紙”。落氣紙一燒,就趕緊給亡人脫光從前所穿的衣褲——洗澡。人生最后一次洗澡,是象征性的,只是揪一把熱水手巾,在其前胸搽三把,在其后背抹四下,所謂“前三后四”。洗澡畢,由亡人最貼己的親人先穿幾分鐘“老衣”(也稱壽衣),叫做“熱身”。由活人熱了身,亡人穿上也就不冷了;同時,對先穿老衣的人,是優惠待遇——是一種祝福,也即他(她)已經穿過老衣了,死神就不會再糾纏他;起碼可以消災免禍呢。 亡人的老衣,一般是上七(件)下八(件)——避免了七上八下的不吉利;有條件的可以是里外全新,沒有條件的,也可以是面上的衣褲全新。(當然,條件特壞的,一張破席子也卷人啊)老衣穿上以后,要羈腰帶。那腰帶,是白色坯子線。亡人是多大的歲數,就悠多少股坯子線給綁上亡者的腰間。接著,給亡者穿鞋。那鞋子,雖然有幫有底,但是鞋底是不用一針針細密密地納。愛好的人家頂多也就在底子上納出個凸起線條的象形“壽”字;鞋底上還要留出兩段線繩,給亡者穿上腳以后,再用線繩把雙腳給攀連起來,謂之“攀腳繩”——意思是陽間的路該同志已經不可以再走了,只由魂魄朝陰間飄蕩。 老衣壽鞋穿畢,要在亡者口里放一枚拴線繩的銅錢(現在改用鋼蹦兒),叫做“噙口錢”。竹山有愛叫窮的人,往往要說自己連噙口的錢都沒有,就是這個來歷。噙口錢一丟,再給亡者的右手頸套上線繩串起來的如小月餅樣的麥面餅,叫做“打狗餅”——是怕亡人新上陰間的路,有惡狗相攔截,好讓亡人有哄狗讓路的食物。接下來,再看看亡者的眼睛和嘴巴是否都閉上了。眼睛不閉,是說明亡者的很多愿望沒有實現,很多要辦的事情還沒有來得及辦好;嘴巴不閉,是說明生前或者是病中想吃的東西沒有吃到。為了避免外人看見那種狀況說閑話,就要一面給亡者禱告,交代,道歉,一面用手巴掌朝攏揉捏,直到揉捏攏為止。生怕外人說死不瞑目,死不閉嘴。然后再用一張火紙把亡者的面部給遮蓋著。本意是亡者已經不可以再見天,還有個作用是掩蓋了亡者面部的變形變態,以免有礙觀瞻。接下來,并不直接入棺,而是要準備一塊門板,把穿戴齊整的亡者先捧抬到門板上停放一個時辰,叫做“下榻”(我不知道大賓館為什么對貴賓就寢叫做下榻)。 下榻時辰既過,就是正式將亡者入棺收斂了——棺材內底層要鋪草木灰或者是碳灰(主要是起吸水防潮作用),再鋪墊皮紙,然后才鋪被褥,讓亡者躺下。亡者的頭部空隙,用泥瓦加塞,腳下空隙用青磚加塞,意思是上有遮雨屋,下有立足地。兩邊空隙用火紙卡塞,意思是亡者攜帶的有現鈔。把亡者安頓妥帖了,由眾人捧棺送入靈堂——壽終正寢的,在自己家里死的,停放在客堂;非正常死亡的,或者在外邊死亡的,則不許進入客堂,而是在大門外另搭棚房停放。棺材的停放也有講究,亡者上面再無長輩人的,是平正的一字型橫置放;頭上還有長輩人的,是斜一字型偏置放;滿花甲歲的人,不叫“化生子”,略斜放即可;這一程序,證明了亡者應享受的名分位置的等級規格。 固定棺材的用品,竹山西部地區從前使用的是竹篾,叫做“軟腔篾”。在棺材底部前后置兩橫木方,籍此攀連軟腔篾。后來竹缺,都改用三根扁體鐵抓釘(叫做“棺材釘”)。棺材釘是連接棺材底和蓋的專用釘,分男左女右,男左手邊釘一,右手釘二;女則反之。不過,棺材釘并不及時加釘,而是要等亡者的親屬親戚朋友全部到齊看望了最后一眼,或者是出殯的前夜才加釘。這有兩個作用,一是總希望亡者還能夠活轉來;二是不落親屬說沒有讓最后看上一眼的閑話。 加釘棺材釘的程序叫做“泥梓口”,也叫“抿梓口”。“故鄉”很文的叫法是“梓里”,竹山人是取其文雅意思。在棺材上加固了軟腔篾和棺材釘以后,就封死了亡者回梓里的門徑口徑,那泥梓口的泥象抿一樣都做動詞用。棺材放,靈堂起,要請道士先生進門,定出殯的日期。一是有“閉”日不論婚,“開”日不作葬之說——亡人之路怎么能夠開放呢?!二是道士先生進門就觀察出了這一家的經濟條件鬧不鬧騰得起,鬧騰得起多少日子,然后就決定(一般是)三至五日不等,也有犯忌日的,十天半月也不稀奇。但最少是要停放三天。也有停放不起三天的,就從死亡之日到出殯之時做虛三天的。接下來就是給遠親近友送信,講明出殯的日子。于是,該悼唁的就準備悼唁的行程和物品。 于是,孝子們就要戴起“孝”(布)來,準備接待悼唁人客。孝布的佩帶也很有尺寸的講究:亡者嫡親子女(包括媳、婿)的孝布長度與棺材大體一般長短,即六尺;若有“干兒”“干女”,也同嫡親子女一樣對待,戴六尺:子侄輩份的戴五尺;嫡親孫子輩分戴四尺;姑舅老表和一般親戚戴三尺;凡是前來悼唁的,來送了禮物的,都要扯給孝布,算是孝家給與的回贈品。忘記給誰了,都會多心;孝子還得賠不是才行。現代則有所變化,白孝布發放的范圍僅在嫡親圈內,其他人等只配給黑色袖章——五寸黑紗比三尺白布省錢不是?。 當然能來領取三尺白孝布和五寸黑紗的人,也不是空手而來,講文雅的有送孝帳、挽聯的,講實在的是給活人送銀錢的,更為普遍的是給亡者送來了火紙;一般鄉里鄰居送一藍豆腐一筐蘿卜和豆芽也算是趕了人情。現在則很實惠,五十元或百元現金不等外帶一只花圈。出嫁了的姑娘和女兒則是送靈屋、供饗饃。還嫌意思沒有盡到,也可以加送紙馬、紙轎等。而現在紙摩托、紙轎車都有了,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著。至親、家門送禮,一般是相互邀約,結隊而去,鑼鼓喇叭相隨。孝家聞有鑼鼓響,鞭炮鳴,則也迅速催動鑼鼓喇叭,鳴炮相迎。。 靈堂的一側,支有一賬桌,專門做受禮登記。登記表格比較明細,有姓名、序號、禮品名目、規格、數量、價值、備注等。禮簿的作用有:可以查看都是誰到了,誰該到的卻沒有到,沒有預計到的卻到了——一是可以按照名單請客,防止到了的人,孝家忘記了答謝。而沒有到的,卻去請吃,就會鬧出尷尬。二是日后他人有事情的時候,要還情分,有基數可以參照。武漢喪葬禮俗多循古禮,晚清時代喪服、喪期均遵《文公家禮》(朱熹所撰,又稱《朱子家禮》)。大致程序為:長輩彌留之際,子孫必須到場送終,如果父母死時子女不在身邊,不僅親友責其不孝,子女也會感到終身遺憾和愧疚。死者斷氣(即《家禮》中所說的“初終”)后,立即燒錢紙,稱為“落氣紙”;在死者身旁點一盞油燈,稱“長明燈”。家中及時確立喪主等經辦喪事的人員。親屬按與死者關系的親疏穿戴孝服,按舊制應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而實際生活中多披白色頭巾,以頭巾之長短、系頭巾之麻線的粗細和顏色來分別,但統言之披麻戴孝。鞋則用白布覆蓋,根據輩份點綴一點紅綠。一面派人購制棺木(許多有條件的老人生前就已置辦了壽材),一面通知親友前來參加葬禮,一般人家口頭通報,富家大戶發訃告,訃告有一定格式。然后為死者洗澡,“前三后四”,即用濕毛巾在死者胸前抹三下,背后抹四下,穿戴壽衣壽帽,并在其右手放入一根棍棒或柳樹枝,上串一燒餅,稱“打狗棒”。覆衾死者身上,臉上則覆蓋白布(即《家禮》中所說“小殮”)。設祭,哭喪,守靈。一般攤尸半天到三天不等,家中必要到場的人到齊后即將死者放入棺材(即《家禮》中所說的“大殮”),亦設奠,家人嚎哭。釘棺蓋時孝子在一旁高喊“某某躲釘!”此時成服,設祭堂,早晚奠,接受親友吊喪。在家中辦理這些事情的同時,派人外出擇定墓地,挖好墓穴。出殯(俗稱“上山”)日,請道士做齋,為死者開路。棺木一般有八人抬,路遠的還要有八人替換。棺木出門時要摔碎一只碗或缽。出門后前面有人擎銘旌,丟紙錢(俗稱“買路錢”),中間有孫子或重孫騎坐在棺木上,后面孝子賢孫、親戚朋友依此跟進,徐徐向墓地進發。棺停墓穴旁,先用稻草燒墓穴,謂之“暖井”,有的還殺一只公雞將雞血灑在墓穴周圍。棺木放在墓穴后,孝子先撒一把土,然后土工填埋,堆成新墳。三天后親人再至墓地上墳添土,稱為“復三”或“復山”、“復土”。武漢三鎮和周邊地區喪葬禮俗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漢口商家喪禮,講究奢華,所置棺槨要選擇花板中心有菊花者,墻板厚至尺許,每年要加漆一道。入殮時陪葬品豐厚,多以珠寶玉器殉葬。題主儀式上,往往請地位顯貴者題點木主。葬前延請地理先生看風水,選擇牛眠吉地,下葬則要請算命先生占卜時日。有部分人家喪事循古禮不修佛事,而舉行祭奠。大部分人家喪事還是要做佛事,一般要延請和尚在家念經三至五、七日,送殯儀仗中方相明器以巧為能,亭彩幡帳以多為貴。小戶人家請不起和尚,但仍要請人唱孝歌,因此漢口出現了一種專門唱孝歌的行業,業此者在其門上懸掛“悲樂堂”招牌,其鼓盆之歌,幾令人絕倒。貧困戶棺槨極平常,有十二圓花的就很好了。最窮苦人家甚至買不起棺木,到自新善堂板棺局去乞求施舍薄棺。該局每年施舍無算。殮后計算日支與死時相沖,則要預設祭儀,關門掩戶,全家躲避他處,稱“回殃”,認為亡者回家時會帶回殃神。回殃又稱“回煞”,屆時必用蘆稈作梯,靠在屋檐上,說亡人由此而下地回家,有的人家還撒灰在地上以驗亡者足跡。屋中設有筵席,等待死者回來享用。次日如發現灰上有痕跡,就以為是亡魂昨夜回家了,其實是偷葷貓、鼠留下的行跡也說不定。更有甚者,請道士驅煞,送走殃神,俗稱“趕鬼”。人死至七日稱“頭七”,然后逢七日有“二七”、“三七”以至“七七”或“十七”,民間認為每七日死者要過一閻羅,故請僧道誦經、焚楮,以為“超度”。逢七日,必以竹為箱形,糊以紙,里面裝錢紙,謂之“簣”,或裝紙袋內,謂之“包袱”,或包袱上書寫死者姓名,生歿時日。時人認為“不經之甚”,但相沿成俗,莫之或易,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有燒包袱的。荊州地區: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在歷史中常被標簽為崇巫、迷信色彩濃的楚文化中,死亡更是不亞于出生的大事,在喪葬中也是各種講究禁忌度多多,特別是一些農村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說喪葬禮儀就是整個楚文化的一個縮影,其實整個喪葬過程并不僅僅是死者死后出殯那幾天,各種喪葬禮儀其實是體現在從死者死亡前一段時間及至死后幾十年間的。1、葉落歸根 死亡前的幾天或幾小時是一定要在死者家中度過的,若是意外死亡或在醫院搶救不治,那也要在死后第一時間送回家中,講究葉落歸根。若死后立刻送去殯儀館會被認為家中無勢,家人親戚都會遭受指責。若是立刻送去火葬場火化遺體,受指責程度更深。2、搭靈臺 家鄉話中叫“搭棚子”,即死者死后家人們會立刻請人在家附近搭起占地上百平米的大棚,三面包圍一面留門,大棚中靠后空間內做成隔間,用白布簾遮掩,隔間內停放遺體,三面墻上層層相疊地擺放花圈。布簾朝外的那一面上貼上挽聯和大“奠”字,白紙黑子用毛筆書寫。布簾前方擺放靈臺,上擺遺像、貢品、香爐等。靈臺前方放大盆,作為燒紙錢所用,再放跪墊,供拜祭。隔間外的大空間作為親戚及拜祭人休息所用,兩邊擺滿條椅,條椅后擺滿花圈。花圈多少也是家中財富或地位的一種象征。(幾年前由于為了不影響城市市容市貌,已不容許在自家附近搭靈臺,殯儀館也改革辟出幾十間大屋子專門作為停靈場所,屋子專供親戚朋友拜祭所用,遺體會存放在殯儀館內部。屋子的布置等等還是與原來類似,但在設施上會更現代化。故現在在荊州城區已見不到“搭棚子”的景象,但在少數農村仍然存在。)3、遺體安置 死者死后會由死者親屬中女子(如孝女、妻子、母親等關系近的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凈軀體,通常以“三幅子”(方言,“幅子”即“布”的意思)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干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凈身亦稱“洗喪”。凈身后給亡者換上干凈衣褲鞋襪,內是白布料的古式內衣,外穿為死者新買的平常衣物,顏色艷麗也沒關系,以求漂亮美觀為主,意為讓死者穿著得體美麗地進入陰間讓閻王爺準其下輩子投胎好人生(帶點迷信色彩)。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同時腳踝處用白線系住雙腿,以求死者死后不要化作鬼魂騷擾生者。4、停靈 時間以單數為限,一般三日或五日,在以前“搭棚子”階段,停靈時間的長短也是家勢的象征,越長說明越有勢。而現在都在殯儀館停靈,故一般都是三日。期間家中親屬都在手臂上戴黑紗(布料),名為“戴袖裝”,近親如妻子、丈夫、子女、孫子的黑“袖裝”上繡上紅色的十字符號,女性近親在頭上插白紙花。停靈的最后一天晚上會有“打喪鼓”活動,會請專門演藝人敲鑼打鼓唱京劇,有點像唱堂會,擺上橫條的長桌子,延伸好幾米,桌上擺上水果瓜子茶等食物,親戚朋友圍桌坐,所有的祭拜人員都會在這天晚上到來,這一天也會是最熱鬧的一天,不能哭,講究喜喪,讓死者不寂寞,熱熱鬧鬧地離開。一般是晚上8點開始到12點結束,然后全部的親屬留下守靈,人們會聊天或進行棋牌活動等,總之是要體現熱鬧之感。停靈期間祭拜的來賓一般會送來花圈、錢物、布匹、香煙(送布和香煙的原因好像也是有講究的,但我多方查證還是沒找到具體依據,抱歉)等物,名為“送人情”,而家人也會在停靈期間負責來賓的飲食。整個停靈期間要不間斷播放哀樂。5、送葬 在“打喪鼓”活動的第二天早上,一般7點左右會召開追悼會,祭拜人員全部到場,大家全部在身上別上白紙花。先由死者工作單位上司或家中前輩讀關于死者生平的介紹, 接著舉行最后送別儀式,所有人員圍著冷棺(較現代的棺材非木棺)轉 ,看死者最后一眼,近親要大哭,然后由4名或8名男性近親抬靈上車送往火葬場火化。送葬車輛的多少也是體現家勢的一種形式,車越多越有勢,放遺體的一般用敞篷大貨車,外圍擺滿花圈,車上圍著棺材坐滿吹奏樂器的藝人,一路開車一路吹奏。在快到火葬場之前會將花圈全部仍在路邊,意為扔掉身外物,讓死者清清白白離開。到火葬場后火葬之前會再舉行一次送別遺體的儀式,將遺體從冷棺中取出,放置在火葬場專門的臺上,親屬圍著走一圈,將身上的白紙花扔在遺體周圍,然后遺體送去火化。(由于現在停靈期間遺體都寄放在殯儀館內,所以其他程序都有,但是不需要由親屬抬靈上車,而且停靈車也是殯儀館專門的送葬車,不會是敞篷的了不會有藝人吹奏,會用機器不間斷播放哀樂,花圈也會由殯儀館處理。)6、下葬 一般有兩個時間,一是火化后立即下葬,一是先將骨灰存放在火葬場,在“五七”即死后35天那天下葬。現在一般都會選擇公墓下葬,埋葬期間放鞭炮燒紙錢,女性親屬大哭以表示紀念。立碑儀式的時間也有多個選擇,下葬后即立碑或在下一個清明節立碑。結束后一般在傍晚親屬們會在酒店置辦酒席答謝來祭拜的來賓,意為“吃白席”。7、設靈與圓墳 亡者落葬后,家中應設靈位于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后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8、做七 這個好像是中華民族都有的一個習俗。講究“過七”,而在荊楚地區在“頭七”至“五七”期間也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如頭七和五七那天是必須到墳前祭拜,其他“七”家中祭拜即可。燒紙錢的數量也依時間而定,“頭七”時紙錢沓數為七,依此類推。家中父母亡故,男性親屬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發不得出遠門,以示追思亡親;不理容顏,表明孝心。“五七”時燒靈屋,靈屋是給亡者到陰間居住的房屋。燒靈屋時,還要燒化親戚朋友送來的紙錢,孝子賢孫長跪叩首,不時用竹棍抽打四周以趕跑孤魂野鬼,不能讓其爭搶冥錢。亦不準外人觀看,以免中煞。9、后拜祭 死者逝后每年臘月三十晚上插燈,即插上紙燈籠。正月初一必須上墳“拜新年”,若家中近幾年內有親屬去世的,在大年三十吃年夜飯時,另拿一個碗擺放于餐桌主位,將筷子橫擱碗上,名為“叫飯“,即讓死去的人也來參加團圓宴。以后每逢清明、七月半都要上墳燒紙錢、培墳,供奉亡靈。其中清明祭拜又有新老亡人之分,逝世三年之內的為新亡人,祭拜時間是在新清明,即陰歷的清明節那天的前幾天的一段時間,老清明則是在后。陰歷七月半稱為鬼節鬼門開,也是有新舊亡人之間,同理,祭拜時間上有先后。家中有親屬新近去世的,那么那一段時間里家中人都要在晚上12點之前回家,不在外逗留不惹事。孝感地區:盤出。一個人如果病得特別嚴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處于彌留之際,家人就要把他從房里抬出來,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鋪上稻草,安個地鋪,讓他頭朝上睡在鋪上。送終。一個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圍的親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來到他的身邊,傾聽他的臨終遺囑,親眼看到他閉上雙眼。如果是子女,誰沒趕上送終,都是十分遺憾的事,一是沒有看上父母最后一眼,二是別人會說某某跟老人沒結著緣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終。遮堂。人死了,家里馬上要用簸箕將堂屋供奉的菩薩遮蓋起來,意思是不要讓死人照了堂不吉利。潔身。一個人離開陽世,不能讓他把不干凈的東西帶入陰間,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后輩把老人背著坐在撲著的籮筐上,然后由另外一個人規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后擦八下,叫前七后八。裝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準備好的裝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還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個樣:不穿內衣,只穿黑色棉褲、棉襖,穿上白色襪子和黑色布鞋。頭上包一塊黑布。下榻。人如果斷了氣,就要用兩條板凳擱一個鋪板,把死者抬到鋪板上。不過,這時死者的頭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時用手將嘴唇和眼抹一下,讓其合攏。讓死者平直地躺在鋪板上,腰部系一縷白線腰帶,兩腳也用一縷白線將雙腳帶攏,不讓分開。鋪板下面要用一個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燈草,點上長眠燈。燒落氣紙。人一斷氣,就要在他下榻的鋪板頭部下方焚燒錢紙,叫燒落氣紙。同時還要放鞭炮,以告訴他人這一噩耗。燒床鋪草。人死后,將他睡過的床和地鋪上鋪的稻草全部摟出去燒掉,叫燒床鋪草。燒床鋪草時,兒子要從火中大步跨過去,聽說這樣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搭望望臺。在本家門前當面的一棵樹的主干上一人多高處綁上一疊草紙,叫作望望臺,意思是死者的靈魂會在望望臺上,傳說沒過童關的小孩在這臺上可以看見死者的靈魂。接重殤。人死了必須要請八個重殤,他們的職責: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個親朋好友家通知這一噩耗,并接他們在出殯前前來參加悼念:二是給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個墳坑,叫打井;三是將死者入殮、送火葬廠直至送到墳墓下土為安。重殤應該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時要送酒菜到墳地讓他們過中,坐席時要將第一席留給他們,出殯時,主人要一路給他們作揖甚至磕頭,懇求他們把亡者抬平穩,讓其一路走好。請道士樂隊。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請三個道士。一般還要請一個樂隊(有的是喇叭、軍鼓軍號,有的還加戲班)。入殮。人死的第二天,重殤就要將死者從鋪板抬進棺材,叫入殮。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間,用方桌或板凳擱著,棺材大頭(即死者頭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頭部要枕三塊瓦片,里面墊上棉絮,蓋上棉被,嘴巴上蓋一張草紙。棺材下面仍然要點上長眠燈。帶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輩們要有帶孝的標志。過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縫上一塊白布片。其它后輩們和所有前來吊唁的親戚朋友,每人都發一塊白布片(稱孝布),在出葬時全部蓋在頭上或圍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后,在回來的時候,都必須將戴孝的服飾取下來。剃頭。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輩們要接理發師到家理發,表示對老人的悼念。并且著次理發必須要等35天過五七時才能再次理發,這叫蓄五七頭。開路。農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請道士開路。道士來后,一是跟死者活著的所有后輩親屬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殯時辰,以及七個七、百日、周年、兩年、三年的具體日期并貼在靈堂旁邊的墻上;三是跟亡人開路。道士的唱詞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為死者進陰間解開一個個結,打通一道到關,鋪平道路,讓他能在陰間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兩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靈、接望望臺才結束。他們分別在堂前、門前稻場和墳地三處做法子和唱和。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會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歷數死者(一般人)人生經歷的十磨九亂,教育后輩要不忘前輩受的苦,對老人要講孝道。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0-26 14:44:1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