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8211次
4人
5個
101個
1235人
117部
郝隆與《蘭亭集序》 在山水靈秀,果木飄香的山西原平(原崞縣)市梨鄉同川上社村,矗立著一座明清風格的石券門樓。門樓上“晉賢故里”四個磚雕大字依稀可辯,這便是中華郝氏主流支派“曬書堂”堂主,東晉名士郝隆的故里。郝隆(字佐治),生性詼諧、博學多才,滿腹經倫,無書不讀。為東晉時著名的飽學之士,他的許多軼聞逸事,一直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漢政權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偏安一隅。為避戰亂,大量人口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眾多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隨之遷往江南。東晉時期,為南下避亂,郝隆與眾多名士高人僑居這里,經常聚集一處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浙江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聚集當時的社會名流高士,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主要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一人.郝隆有幸也參加了這次盛會。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就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被罰酒三杯。觴滯郝隆時因不能作,被罰三杯酒。喝完酒后郝隆隨手拿筆寫了一句“娵隅躍清池”。桓溫問:“娵隅是什么東西?”郝隆說:“蠻人把魚叫娵隅。”桓溫不解問到“作詩為什么要用蠻語?”郝隆說:“我從千里迢迢跑來投奔你,才得了個南蠻參軍,怎么能不說蠻語呢?”,眾人聽后哈哈大笑。郝隆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對桓溫不重視自己的不滿,很是幽默。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第二十五排調篇就祥盡記載了郝隆的這一軼聞逸事:{原文} 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一句云:“女取(jū)隅躍清池。”桓問:“女取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女取隅。”桓公曰:“作詩何以作蠻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風雅集會后,與會者把詩匯集起來,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篇序文,以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它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文壇佳話。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遍,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shang)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漢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于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作的詩。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郝孔儒簡介 郝孔儒,太原上社郝氏家族二十三世,文化程度大專,1942年7月12日生于祖籍上社村,幼年隨母赴太原尋父謀生,曾就讀于華北工學院,畢業后分配國家大型一類軍工企業:山西興安化學材料廠(國營二四五廠)工作。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業務,熱愛兵工事業,多年從事國防軍事建設,有著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和計劃、經濟管理經驗,先后擔任基層干部、處長、分廠廠長、部長等職務,現任山西興安化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組織和參與了多項國防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由于他出色的表現,多次受到國防科工委、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等上級機關的表彰。 他熱愛故鄉,對家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受族人重托,在擔任“上社郝氏家族史”總編期間,與編委會全體成員一道不辭辛勞,查閱史料,嘔心瀝血。為家書的問世,各盡職守,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作者:郝運江 回復:3 發表時間:2014-02-05 19:34:28
公元353年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宦游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與太原孫統、孫綽等41人,祓禊之禮,每人作詩以記其事,王羲之揮毫制序在興奮快樂時寫了《蘭亭集序》。1653年前的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人在會稽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并由王羲之手書了《蘭亭序》。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即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當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孫統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躒,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眾人沉醉于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人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了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與《蘭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 時期人。祖居瑯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后,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 江紹興),遂為紹興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紹興城內蕺山腳下的戒珠寺。在紹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 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心百姓 疾苦,是一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于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 王羲之7歲拜師于女書法家衛夫人和叔父五廣,勤學苦練,后又遍學李斯、鐘繇、蔡邕、張昶等書法家,并博采眾長,自辟蹊徑,自成一體。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書一萬五千紙,唐太宗遍訪王書,得三千六百紙,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紙。現傳世墨跡,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現為臺灣故宮慱物院收藏。 《快雪時晴帖》與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并為稀世之寶,合稱“三希(稀)”,乾隆時藏于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浮云,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致、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書法中影響最大是《蘭亭序》,也是書法史上一段千古傳奇的故事: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 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 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在 異字異構, 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的20個“之”字,名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后”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書法就為人稱道 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解縉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與唐太宗的推崇備至不無關系,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親為王羲之作傳云:“詳察古今,研精求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后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后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 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后,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后,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后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懸于屋梁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復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于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劉、何二說,情節懸異。一般以為,何說漂浮失實,劉說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說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后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后《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后,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裊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 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寬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后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復入御府。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熏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 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維妙維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余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后,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11 17:51:04
郝氏宗親自古一家經常聯系親情升華 郝中貴微信電話15601829838 QQ928651990
作者:郝中貴 發表時間:2015-04-27 10:29:2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