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658028次
3人
3個
344個
13084人
602部
阜陽?潁州晚報AO13潁韻 2014.3.27日(星期四)刊登朱寨朱氏源山東兗州 阜南朱寨朱氏始遷祖朱汝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響應明政府移民墾荒令,由山東兗州府滕縣棗龍莊遷往潁州府,定居于潁州府東南黃溝北岸,今阜南縣朱寨,迄今已有600余年。 朱寨朱氏始遷祖朱寨朱氏始遷祖(也稱一世祖)朱汝昌,字啟運,號開祥,配李氏、繼陳氏生四子一女。長子(二世祖)朱恒昌配陳氏合葬始遷祖朱汝昌右側,其后人遷居固始朱集、陳集(譜未載)。次子(二世祖)朱恒士配張氏,生一子朱守義;三子(二世祖)朱恒心配王氏遷居太和舊縣鎮,是譜未載,葬于舊縣鎮西南八里朱家營。三世祖朱守義配徐氏、繼李氏,共生九子,分別為朱全、朱清、朱貴、朱惠、朱學、朱永、朱貞、朱開、朱泰。自此,朱寨朱氏被稱為老九門,朱氏子孫繁衍,枝繁葉茂。四世祖長門朱全,分居曹家店。自始祖十三世至長福、長仁、長德、長義;十四世學思、學禮、學克、學曾、學堯等,十五世朱烈、朱蒸、朱順、朱默、朱標。四世祖二門朱清,配張氏生一子朱長,椿樹墳自始祖十一世至乾、坤、印、璽;十二世至宗堯、宗舜、宗禹、宗孟、宗天、宗長;十三世至應梅、應芳、應聘等“應”字派;十四世至“思”字派;十五世至“碩”字派。四世祖三門朱貴分居王市集,以及河南省息縣柴家集等處。四世祖四門朱惠,分居曹家集北李莊,自始祖十一世至文、凡、洪、成、繼武、繼清、繼紹,十二世至三魁、三元、三賢、宗天、宗地十三世長洽、長年、碩禮、碩義。四世祖五門朱學,生九子,居住朱寨李莊西;四世祖六門朱永,自始祖至成年、利年、純年十二世;四世祖七門朱貞,居住阜南黃溝沿莊前;四世祖八門朱開,后人遷居河南省汝寧府,后人屬二、五、八門,人丁昌盛,門數過多,居河南省,后來還有后裔遷回阜陽、阜南縣,后人分支阜南縣公橋、會龍、地城、龍王、洪集等地方。四世祖九門朱泰,后人分居今潁州區洄溜集。目前,自朱寨朱氏始遷祖至今,已經傳至26世。朱寨朱氏第22世裔孫朱洪勤告訴筆者,朱寨朱氏自2003年重新編印《紫陽堂潁州朱氏宗譜》,并重新續排了字派,從第18世昭字派始,續40字派:“昭子祖宗洪德汝昌相傳敬首百世榮光高登學科建國安邦繼承先志欽敘名揚家訓萬載孝尊為綱”。朱寨朱氏宗祠大門曾有一副對聯:“紫陽分世業,潁水潤書田。沛國延世澤,槐里振家聲。”大殿內也有一副對聯:“沛國家聲舊,潁州門第新。常思先世德,惟愿后昆賢。”朱氏得姓起源發展朱氏源自邾氏家族,邾氏的生活年代太遙遠了,有關他們的生活、繁衍、遷徙、擴散等情況,都已經模糊不清。目前,史學界可以認定的是,朱姓肇始于遠古洪荒時代的一個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個崇拜蜘蛛的氏族。一,出自曹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朱姓是顓頊高陽氏之后,顓頊帝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大禹賜姓曹。西周武王時封安的后裔曹挾于邾(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建立邾國,為周朝附庸國。春秋時,邾國為楚國所滅,邾國君主支庶子孫有去邑為朱姓。漢唐之際,朱姓有沛國、丹陽、永城、吳郡、錢塘、義陽、太康、河南九大望族。二,少數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載,鮮卑族渴燭渾氏、朱可渾氏,于孝文帝時改為朱姓。三,他姓改朱。綜觀有關史籍和譜諜,他姓改朱姓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改姓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因入繼朱姓;有的因被收養為養子,有的為了避難,有的出于政治斗爭需要。凡此種種,不一而舉。改姓后,有的最終又恢復本姓,有的則子孫相襲不替,不再更改。目前史料所載有施姓、康姓、李姓、舒姓、范姓、沐姓、何姓、徐姓、邱姓、嚴姓、宋姓、胡姓等12個姓氏改為朱姓,后來又有恢復本姓的。除了上述他姓改朱的情況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改姓現象,即所謂的皇帝賜姓,以示恩寵。吳郡朱氏的肇姓開基始祖朱洪基。據清人朱祖鎬《(朱姓)原姓論》記載,吳郡朱氏與沛國朱氏同屬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俠的后裔,但吳郡朱氏的開基始祖,則是由邾國分出來的小邾國的王孫——小邾國世孫邾洪基。 大約戰國中期,小邾國與邾國一同被楚國所滅,所以小邾國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吳國,后居閶門(今江蘇蘇州市),隨邾君一同去邑改朱氏,號稱洪基朱氏。朱洪基的后裔,后來非常興旺發達,產生了以朱熹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物,成為朱姓中最著名的一支。 漢高帝三年置沛郡漢相縣(今淮北市)東漢改為國,故朱寨朱氏為沛國郡,高帝封軫公都昌侯邑于槐里(古縣名,今陜西興平縣)成帝時朱云任槐里令,因此為槐里堂。南宋高宗時,朱熹于1149年中進士及第,因與權奸政見不合,難以施展抱負,棄官從教,設紫陽書院,稱紫陽先生,故朱氏分支又為紫陽堂。當我們回眸歷史、追憶往昔,將目光投向漫長的朱姓發展史時,所看到的是既有輝煌也有衰落。盛衰榮辱彈指間,世道沉浮話滄桑,朱姓逐漸從一個普通姓氏躋身中華大姓之列。朱寨朱氏后裔名人朱寨位于阜南縣城東北部,東至潁上六十鋪,南接黃崗,西鄰三塔,北與王店毗鄰。相傳清朝初期朱姓在建寨,后興集,故名。解放前朱寨屬阜陽洄流區。建國后,屬阜陽袁寨區。1950年建朱寨區,區公所設此。1952年由阜陽劃歸阜南,1969年撤區并社時,劃為朱寨、袁集兩公社,1979年再置朱寨區。朱寨朱氏家族原建有祠堂,位于朱寨寨北,建于清嘉慶年間,由朱氏第15世裔孫朱鳳鳴發起建造,主體是三進兩層院落,占地10余畝。1910年,第18世裔孫朱炎昭傾一生積蓄,重新維修。遺憾的是,朱氏祠堂于20世紀70年代被拆毀 朱寨朱氏歷史上有名望的有第15世裔孫朱鳳鳴,清乾隆年間考中舉人,后在家鄉牽頭,積極籌措,出資一半,建起朱氏祠堂。朱寨朱氏第16世裔孫朱品山,朱寨宋家灣人,清咸豐年間參加洪秀全農民起義,為起義軍重要將領。朱寨朱氏第18世裔孫朱炎昭,字鴻升,號飛仙,朱寨常白莊人,清道光年間舉人,曾任鄭州東里學正,衛輝府教授。朱炎昭一生極其厭惡”墮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謁來折腰多”的幕僚生活,一生潛心于詩書畫,多有精品佳作傳世。朱炎昭的詩詞有《飛仙東游記》、《蔬香閣詩草》傳世。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皇帝敕封其父朱依中為修職郎,封其母王氏為八品孺人。 朱姓的歷史播遷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曹俠于邾。從此,曹姓的主支就從山東定陶古曹國一帶遷徙至山東鄒縣,在這里開疆拓土,建立了歷史上的邾國及其分支小邾國。這支曹國遺民繼承了東夷邾氏族的蜘蛛圖騰,以國號為姓,自稱為邾氏。早期的邾國,因國小勢微,對當時歷史的影響無足輕重,故而先秦經典對其記載語焉不詳。約公元前471年,邾隱公被越人俘虜,隱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國立為邾國君主之時,歷史已進入戰國時代。邾君何繼位后,同樣昏庸無道,邾國迅速沒落。邾國較清晰可考的連續世系,至此終結,戰國時的邾國,已經是名存實亡,甚至連國名也有變化,而改稱鄒國了。楚滅邾后,將亡國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員強迫遷離邾國,遷徙到楚國內地的邾城(今湖北省黃岡縣西北黃州鄉禹王城)居住。邾亡后,大批邾國王族成員和國人,則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為北面的齊、魯和西北中原諸國,在當時都是楚國的公開或潛在的敵人。其中,特別是邾國北鄰魯及齊國,更成為邾國遺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他們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國名“邾”為氏,另一部分則以另一國名“鄒”為氏,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耳旁,稱“朱”為氏。朱姓最原始的發源地有兩個:一是在今河南淮陽,這是遠古時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東鄒縣一帶,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戰國時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江蘇、洞南、安徽、湖北一帶。其中,安徽江蘇交界的沛國朱氏和吳郡朱氏,都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兩漢時期,朱姓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遷徙。這個時期朱姓的遷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太平時期因做官、經商、求學、避難、婚姻等原因而產生的各種正常的小規模移民;一種是由國家政策實行的強制性小規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規模的。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朱姓有一部分向東南吳國地區遷徙,另有一部分則向西南蜀國地區遷徙。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動亂和大遷徙的時期,也是朱姓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遷徙的時期。這個時期,朱姓的遷徙仍呈自華北向東南遷徙的態勢。因五胡亂華,中原戰亂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區的漢族朱姓在“永嘉之亂”后大規模向東南地區移民;而原來居住于江南的朱姓,則由江蘇原居地繼續向周圍地區發展。隋唐是中國的太平盛世,這個時期朱姓的遷徙有新的變化,即由原來的自華北向東南遷徙轉變成多方位的移民。這個時期,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規模移民。這使得朱姓在全國的分布更加廣泛。這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朱姓自華北向東南的遷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區,出現了幾支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據北京數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譙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溫家族。這一時期,朱姓形成了山東、吳郡、廬陵、鄱陽、建陽、曲江、南陽、冀州、汴梁、揚州、濮陽等十三地望。五代宋元時期是朱姓歷史上又一個遷徙較頻繁的時期。這個時期朱姓的遷徙又恢復了華北向東南的縱向遷徙態勢。由于五代中原戰亂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區的朱姓再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東南江浙地區,其次是廣大江南地區。而原居江浙一帶的朱姓,又向閩粵、嶺南一帶遷徙。這個時期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縣黃墩、經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陽一帶的移民。明清時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朱姓的遷徙更加頻繁,更加復雜,遷徙的方向也由原來的自北向南縱向遷移,改為自中國內地向四周輻射和各地交叉式的遷移。明朝政府實行“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大批朱姓成員也參加了這一移民運動,因而形成了朱姓歷史上的一次自東向西的橫向移民。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區和江西地區的朱姓遷到湖南、湖北、廣東地區,而許多原居湖南、湖北、廣東地區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區遷移,這一移民運動一直持續到清代。明清時期以鳳陽朱氏為代表的朱姓族人,已經開始由內地向海外大規模地遷徙,如明末朱姓族人向臺灣、日本、朝鮮、南洋地區的大規模移民。時至今日,隨著朱姓的日益壯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發展更加迅速。據統計,朱姓現已成為一個擁有人口數千萬,在全國100大姓中排名第14位的大姓。此外,隨著國門的打開,朱姓還走向海外,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其次是美洲和歐洲。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姓氏之一,朱姓族群在歷史上的遷徙,基本上與整個中華民族的遷徙、移民歷史同步。張殿兵/文
作者:朱鴻勤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4-12 21:48:0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