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ZENG  

03-06

466805次

2人

2個

164個

3425人

223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曾子故里在嘉祥(一)

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嘉祥縣)人。
嘉祥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于素有“孔孟之鄉”之稱的濟寧市管轄,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80萬人。嘉祥縣歷史悠久,風光秀美,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的所在地。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者和正宗傳人宗圣曾子便誕生在這片人杰地靈的熱土上。


一、明王朝認定曾子故里在嘉祥縣
曾子故里在嘉祥南武城的論斷由來已久,而由中央政府確定曾子故里在山東省嘉祥縣的時間在明世宗嘉靖年間。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有感于“曾子傳道之功優于顏子,而孟子私淑于曾子、子思,今顏、孟子孫皆世襲博士,而曾子之后獨不得沾一命之榮”,便奏請皇帝,“照準弘治間顏、孟二氏事例,訪求曾氏子孫相應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世承襲,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痹t如所請,下令各省撫按訪求曾子后裔。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撫按督同提學副使徐階,查得曾子五十九代孫曾質粹,??逼鹚投Y部,詔徙山東兗州府嘉祥縣以衣巾奉祀宗圣祠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世承襲,如顏、孟二氏事例。曾子故里在嘉祥顯然成為定論。
明朝政府對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認定,是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7朝89年,通過對古籍記載特別是嘉祥的曾子遺存進行大量考證后才作出的。大體經過是:
正統朝認定嘉祥曾廟為應祀神廟。天順四年(1460年)《重建宗圣公廟記》碑記載:“郕國宗圣公自有封謚以來,載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廟庭,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廟則在故里南武城,舊為邑,即子游為宰處。在今兗州之西,嘉祥、金鄉縣界,廟南北去縣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陽,……正統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飭天下有司修治應祀神廟,而嘉祥教諭溫良乃以茲廟傾圯,奏請修葺,詔賜俞允。時山東僉憲肖公啟命兗郡太守焦公福督兩縣吏民并工重建。始建于正統十年(1445年)八月,落成于正統十一年(1446年)二月?!痹摫挠蓵r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文淵閣視事的許彬(山東寧陽人)撰寫。許彬在碑文中特作按語。曰:“予按:……今廟東南有‘耘瓜臺’,西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當時以北有武城,故云南爾。”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創建萊蕪侯曾點廟記》碑記載,正統十二年,山東承宣布政使右參議馬諒親到嘉祥考察,晉謁曾子廟,見諸神位次失序,又出俸金,命兗郡同知姚公昱、金鄉主薄方伯輝,在曾廟西創建萊蕪侯廟。從以上兩碑記載可以看出,明正統年間,皇帝已認定嘉祥曾廟為應祀神廟。天順朝禮部即認定曾子故里在嘉祥。
成化朝認定嘉祥曾子墓。據《明史?曾質粹傳》記載:成化初,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一穴中,得見懸棺,其前有石碣,曰‘曾參之墓’”。從天順四年冬許彬所寫的《重建宗圣公廟記》可知,此前已經知道曾子墓的方位,這次又發現曾子的懸棺和碑碣,曾子墓便得到進一步確認。于是,明憲宗看到山東守臣上言后,下“詔加以修治,因即痊碑而為之塋”。
弘治朝確定嘉祥曾廟為曾子專廟。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下詔,春秋次丁有司致祭曾子專廟,并頒降祭文。弘治十八年(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到嘉祥考察,以曾廟規制卑陋,疏請恢廓如顏、孟廟制。孝宗允其奏,命左布政張泰、僉事毛廣、知府趙繼爵計工料直。是年孝宗皇帝去世,事未竟。正德元年(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準: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致祭于曾子專廟。確定通用二丁祭文。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下詔,增修曾子廟。時山東巡撫都御史趙璜奉命,委派分巡僉事盛儀,潘珍相繼督理,嘉祥知縣徐云、鄭謹承辦。金錢出自藩司,征調鄰境民工施工,歷時七年事竣,宏敞壯麗,如顏廟、孟廟。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巡按確定:每年清明,委教職一員,以羊一、豕一,致祭曾子墓。后因主祀有人,有司之祀始止。
嘉靖朝訪求曾子嫡裔徙嘉祥俾守曾子祠墓。嘉靖十二年(1533年),詔準吏部左侍郎顧鼎臣所請,訪求曾氏嫡裔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俾守曾子祠墓。吏部“復題廣行咨訪”。 江西布政司咨呈吏部,查明:“曾氏子孫在逆莽之時避亂南徙,居于吉安,而永豐為嫡,數傳至偉。而曾輝為正,但曾輝之后見今有曾嵩、曾袞兄弟二人,雖皆文行修飭,各稱生長南方,不樂北徙。則曾耀之后,惟曾質粹讀書循理?!碧岢觯骸霸摫颂幪釋W官查勘譜系明白,鄉族共推,既無別項違礙,情由起送前來,所據宗圣曾子之祀,應合曾質粹繼承。”吏部據此報告皇帝。世宗皇帝連下兩道圣旨,一道是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八所下:“曾質粹既勘系先儒曾子之后,準照顏、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經博士?!币坏朗羌尉甘四晁脑鲁跻蝗账拢骸笆窃|粹著去承主祀事,都察院還行與彼處撫按官作急將護墳、供祀田土、住第等項事情逐一議處,停當來說,不許遲慢?!保ā冻谠|粹五經博士札付》)嘉靖十五年(1536年),曲阜三氏學改四氏學,吸收曾氏子孫入學。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賜曾氏翰林院五經博士府第,特旨撥公款,命山東巡按蔡經監修,比照顏、孟二府修建。自五十九代翰林院五經博士曾質粹傳至七十五代翰林院五經博士,皆居嘉祥。中華民國改稱宗圣奉祀官,七十六代曾繁山于1935年舊歷七月八日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宗圣曾子奉祀官,與孔德成、顏世鏞、孟慶棠一起赴南京就職。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廷對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認定,是非常慎重、嚴謹、認真的,是不可置疑的。


二、古代遺存證實曾子故里在嘉祥縣
在今嘉祥縣境內,存有大量關于曾子的遺址、遺跡和紀念性建筑,這些遺存是曾子故里在嘉祥的有力佐證。
南武城。山東省和濟寧市文物部門先后于1956年、1964年、1973年、1980年四次對嘉祥縣南武城故城遺址作過調查,均給予認定。經調查,南武城故城位于今嘉祥縣城南22.5公里滿硐鄉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東靠青龍山,南距阿城鋪村約500米。故城遺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積約250000平方米,殘存的東城墻南北長約100米,寬約8米,高4米。經過對城墻局部剖析發現,夯土層夯土堅硬,夯層分明,夯窩密集清晰,呈圓形圜底狀。墻中段夯窩直徑約3厘米,深約0.2厘米,約七、八個為一組。夯土層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陶片。這種時代風格與曲阜魯國故城、洛陽東周王城、山西侯馬晉城同期城墻極為相似。
南武山。位于嘉祥縣城南15公里,滿硐鄉北6公里。東有黃路山,西連水牛山。山陽有曾子廟和南武山村,東西走向,由四座山頭組成,主峰海拔210米,面積3.8平方公里。相傳曾子曾在此山打柴。
曾子墓。曾子墓位于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西南、曾廟西約1公里處。成化初年,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穴中,發現曾參之墓后詔加修筑。曾子墓高3米,周長約15米,墓前立石碑“郕國宗圣曾子之墓”。墓前建饗堂三間,東配齋房三間,西配更衣所三間。曾子墓林院南北長117米,東西寬60米,占地10余畝。林門題曰“宗圣公之墓”。林前路旁有石人、石馬、石豬、石羊。曾子墓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廟。又稱宗圣廟,位于嘉祥縣南武山南麓。曾廟歷史久遠,自明正統九年(1444年)。嘉祥教諭溫良奏請重建后,從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又陸續奏請擴修,已具有當時孔廟和孟廟的規模。明萬歷七年(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曾承業奏請重修,奠定了現在的布局和規模。曾廟南北長23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整座建筑以宗圣坊、宗圣門、戟門、宗圣殿、寢殿為中軸線,構成左右對稱、錯落有致、三進三連五院的建筑布局。座落在中心院落的主體建筑宗圣殿巍峨壯觀,殿門上方懸掛著由清朝雍正皇帝親筆書寫的“道傳一貫”金色巨匾。殿內透雕龍鳳的木龕中,是曾子冠冕袞服的彩色塑像,曾子塑像兩側是子思和孟子的彩色塑像。宗圣殿前建乾隆御碑亭一座,亭內置《宗圣曾子贊》詩碑。贊詩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并親筆書寫。曾廟前院詠歸門右側,置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4年)創建萊蕪侯廟紀念碑一座,戟門右側置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重修郕國宗圣公廟紀念碑一座。曾廟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耘瓜臺。位于嘉祥南武山之東。明于慎行《兗州府志?古跡志》載:“耘瓜臺,在南武山之陽,相傳即曾子耘瓜誤斷其根處。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臺?!薄蹲谑ブ?邑里》載:其臺有二,高仞許,南北相峙,臺南有約五畝,臺北約三畝。此兩臺20世紀70年代尚存。
琴堂。位于今嘉祥縣城東北隅,萌山南麓,相傳為曾子鼓琴之處。始建年代不詳,堂后篆文石刻銘記:重建于金太和七年(公元1207年),蘇思忠重建。穴地三尺余,鋪以大石,上砌石臺,南面砌九級石階,臺上建堂,上圓下方,形制如亭。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祥縣知縣王時佑取名泮宮橋。琴堂前有甘泉清池,后稱“琴臺坑”。
曾子書院。原位于嘉祥縣南武山之陽,曾廟之東。明于慎行《兗州府志?學校志》記載:“曾子書院,在縣南武山下,相傳曾子讀書處。考元時吳氏墓碑有‘東至曾子書院’之文,歲久遺址不存?!泵魅f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曾子六十二代孫翰林院五經博士曾承業以距縣城較遠,瞻仰不便為由,議將曾子書院移建于嘉祥縣城中。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十月落成,名曰大學書院。書院圍以紅墻,環植檜柏。院中建講堂五間,忠恕樓一座(后稱三省樓),東西齋房各三間(東曰“主忠”,西曰“行恕”)。院后為復屋三間,仿尊經閣之義,名曰“高明廣大之樓”(后在重建中又改為“忠恕樓”、“三省樓”、“養心樓”等)。書院院門三間,名曰“宗圣書院”。院門外建牌坊兩座,東曰“一貫”,西曰“三省”。院門內建儀門三間,名曰“宏毅”。
曾府。即御賜曾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府第,位于嘉祥縣城內,北面隔街與原嘉祥衙對過,占地10余畝,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特旨撥款,比于顏、孟二氏例。曾府大門座北朝南,懸掛“翰博府”匾額。門外有照壁一座。大門里為前院,東西配房相對,各三間。二門三間,左右二角門,東角門通文廟。二門里為二院,中有影壁一座,東西配房相對各三間,中間靠后為大堂五間,中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御賜翰博曾尚溶“省身念祖”匾額。抱廈之間,前坊一座,左右皆竹簾。大堂東書房名曰“近圣居”,大堂西書房名曰“墨軒”。左穿廊,右暖房,西南有亭一座。大堂后宅門,內宅。
在嘉祥縣,曾子的遺存和紀念性建筑還有:涌泉井、曾子故里坊、曾氏中興詞等。


三、古籍古碑刻記載曾子故里在嘉祥縣
古籍關于曾子故里的直接記載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所撰《史記》。他在《仲尼弟子列傳》中說:“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鬃右詾槟芡ㄐ⒌?,故授之業,作《孝經》?!庇纱擞^之,曾子故里是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應是匆庸置疑的。
魯國南武城今在何處?盡管因歷史久遠,給研究這個問題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根據古籍記載并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軍事斗爭等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不難看出曾子故里南武城就在今山東嘉祥縣。
春秋時期,齊國經常欺負其南面為鄰的魯國。魯國為了對抗齊國,便結好晉國。而齊國不服從于晉國,所以晉國便采取支持魯國、打擊齊國的戰略?!洞呵铩酚涊d:“襄公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晉士匄率師侵齊,至谷,聞齊侯卒還?!猃R靈公。城西郛。叔孫豹會晉士匄于柯。城武城?!薄蹲髠?襄公十九年》解釋道:“城西郛,懼齊也。齊與晉平,盟于大隧。故穆叔會范宣子于柯。穆叔見叔向,賦《載馳》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率鍤w,曰:‘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顺俏涑恰!庇纱丝梢?,魯國修筑武城的目的完全是為了防備齊國的侵略。查閱《春秋》和《左傳》記載,從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齊國六次南侵,四次圍魯城邑,魯國的形勢十分嚴峻。所以魯襄公十九年魯國在修筑國都西邊的外城后,便在魯國的西部邊境再修筑武城,以加強西部邊境的戰略防御。顯而易見,這就是位于今山東省嘉祥縣的南武城。
另據《春秋》和《左傳》記載,襄公四年,邾人伐鄫。襄公六年,莒人滅掉鄫國。太子巫請求魯國和晉國出兵幫助復國,均未得到有力地支持。鄫太子巫看復國無望,只有去魯國避難。太子巫與叔孫豹為表兄弟關系。此時,叔孫豹已成為太子巫最好的依靠。南武城距莒國遙遠,有利于躲避莒人和邾人的追殺,所以叔孫豹幫助太子巫在南武城定居下來。太子巫遂去掉“鄫”字的邑旁,改姓“曾”,成為曾姓的開基祖。曾巫生曾夭,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點,曾點生曾參,曾姓族人在這里一代代生息繁衍開來。
魯襄公十九年在魯國西部修筑的武城,為什么稱南武城?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注》解釋為:“魯邑有兩武城,故稱南以別之?!碧扑抉R貞注《史記》“南武城”注曰:“武城屬魯,當時更有北武城,故言南?!?br>嘉祥南武城的名字也可以從南武山的名字得到佐證。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在《金鄉張氏重修園亭記》一文中說“北望南武、七日諸山,或斷或續,屏列遠陸如畫?!苯疣l縣在嘉祥縣南,晁補之站在金鄉張氏園中舉首北望,恰好可以看到南武山、七日山等山峰的美景。它告訴我們,最遲在北宋時期即有南武山之名。南武城在南武山東麓,不論是山以城得名,還是城以山得名,它們的名字都是可以互證的。
另外,尚有許多志書、辭書記載或注釋南武城在嘉祥縣。如:
明于慎行《兗州府志?沿革志》“嘉祥”條云:“魯下邑南武城,魯有二武城,以其一也?!?br> 《讀史方輿紀要》認為:“魯有東西二武城,嘉祥武城在縣南五十里?!?br> 王鎏《四書地理考》說:“嘉祥在東武城南,則宜為南武城?!?br> 《史記會注考證》說:“南武城,今嘉祥縣。”
《中文大辭典》注:“南武城,春秋魯地,在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山下。春秋魯襄公十九年有城武城之說,即指此?!?br>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武城”條注:“春秋魯地,筑以備齊。在今山東嘉祥縣城南45里,南武山下?!?br> 《山東通志?古跡》:“嘉祥縣南武城,在縣南四十里?!?br> 《省直通考》:“南武山,嘉祥縣南武城地,曾子故里?!?br> 《兗州府志》:“嘉祥縣城南四十里有南武山,山西有曾子墓,山東南三里許有南武城,即曾子故里。”
明呂兆祥《宗圣志》:“南武城在南武山之東南,春秋時子游為宰處。至今基址尚在。鄉音呼阿城?!?br> 清王定安《宗圣志》:“《史記》謂曾子南武城人,《孟子》載曾子居武城。自明以來,考證漸詳要之,以今嘉祥為近是?!?br> 清光緒《嘉祥縣志?方輿》:“嘉祥古兗州之域,魯之南武城也……?!?br> 大量碑刻也證明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
元至元二十一年趙思祖《秋胡廟記》碑載:“(嘉祥)縣南五十里有平山,山之巔四平如掌,高數丈,泉甘土肥,可耕可稼,上有神祠,……士人咸曰:‘魯秋胡廟也’。西枕洛河北跨英山,林木茂美,露冷風清,隱映有秋胡冢?!w嘗考《列國志》,秋胡子,魯南武城人。嘗仕于陳。迄今千有余載,祠之興廢不可考也?!壁w思祖,元代考城人,曾任濟寧路教授,因避兵亂,移居嘉祥萌山遂為家。其子趙衡正歷任嘉祥縣教諭,濟寧、東昌教授,現嘉祥惠濟公廟仍有其碑刻。明代于慎行《兗州府志?祠廟志》記載:“秋胡廟在(嘉祥)縣南五十里許,平山之上,其來甚久。俗傳秋胡之妻邵氏,貞烈為神。其山下有戊戌鄉,居民多姓邵氏,自稱秋胡妻族?!边@也足以證明魯國南武城在今嘉祥縣。
明正統十三年盧與齡《創建萊蕪侯廟記》碑載:“武城在嘉祥之南,金鄉之北,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廟在焉。”
明天順四年許彬《重建宗圣公廟記》碑載:“郕國宗圣公自有封謚以來,載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廟廷,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廟則在故里南武城,舊為邑,即子游為宰處。在今兗之西,嘉祥、金鄉縣界,廟南北去縣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陽?!庇州d:“今廟東南有耘瓜臺,西南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br> 明正德十三年臧麟《增修宗圣公廟五公德政記》碑刻載:“嘉祥之南四十里許,地名南武村,即南武城故地?!?br> 明萬歷七年劉不息《重修南武山宗圣公廟記》碑刻載:“我國家尊崇道德超軼前代,海內郡邑罔不春秋時祀吾夫子,而配享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大賢俱在魯境內,今闕里孔、顏及鄒孟代之祠廟俱修舉廢墜不移時煥然在人目,而曾廟之在嘉祥南武山者,獨久費不治,……?!?br>明萬歷甲寅年馬孟禎《曾氏家廟記》碑載:“宗圣曾子世居魯之南武城,即今之嘉祥也?!?br>明嘉靖乙卯年龐經《曾廟禮生題名碑記》載:“吾邑嘉祥南武山之陽,古武城也,乃曾夫子毓秀之鄉?!?br>

作者:曾立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4-24 09:29:29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