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466805次
2人
2個
164個
3425人
223部
“中華曾氏祖根地”在河南方城的所謂“認證”,在語法和理據都是嚴重錯誤的!所謂的專家認證,是基于利益驅使作秀行為而已。 “中華”,河南本來就是中原華夏之地,在本土上加“中華”,已經是多此一舉。就像親生父親介紹兒子給朋友認識,在其名字前帶姓介紹一樣,是缺乏常識性的行為。例如河南朋友,在河南境內自我介紹的時候,是不是都說:“我是河南省某某地名某某”? 冠以“中華”,那繁衍海外遠離中原華夏的就拒之門外嗎?是“中華”的才入圍了? 這些是自大狂意欲夸大其詞而忘記語法法則的敗筆而已。 “曾氏”,眾所周知,所有歷史典籍均一致認同當今曾氏源出姒姓鄫國(在今山東省蒼山縣、有故城遺址存)世子巫之后,公元前567年巫公亡國投奔魯國才因懷念古國,以鄫國之“鄫”去邑為“曾姓”(其意是國已不存,去邑為姓),曾巫是為今所有曾氏始祖。而自大禹、少康、曲烈至巫公(奔魯前)均為姓姒。其時對鄫國歷代世子稱“鄫子”、“鄫子某”等均是對子爵封國繼承者的尊稱,或說簡稱,而不是姓“鄫”。嚴格來說,曾巫是“姒姓曾氏”第一人!但至今姓氏的概念合一,已經很少人分得清姓與氏的來歷了。 “祖根地”,顧名思義是祖父或以上先輩居住地、發祥地,即住上三代或以上即對第三代裔孫成立“祖根地”的意義。一般而言,“祖根地”指歷代先祖每次遷徙后定居的地方,且在此繁衍過數代,隨后外遷子孫后裔則稱此地為祖根地,其意為本支其祖其宗根源之地也。 基于曾氏最早的姓“曾”第一人曾巫,視為今曾氏始祖,他避難遷居于魯國才由“姒”改為“曾”,才有當今的曾姓曾氏。觀存世的曾氏譜牒,也沒有記載有曾姓先祖在春秋戰國期間衍居方城縣。所以“曾氏祖根地”一定不會在河南方城!!!不是姓曾的居地,何來“曾氏祖根地”的稱謂。 所謂的“磚家”,連基本語文法則也不懂,更談不上尊重歷史史實了。名、利面前,無道可言。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山東蒼山縣鄫國為姒姓子爵封國,始封于夏,最早的始封地史無詳載、無考。河南方城縣繒國為姬姓侯國封國,與湖北隨州曾國同為周天子姬姓一族,均為周代所封。至今也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有方城繒國和隨州曾國君主以及后人有姓曾的記錄。 能夠稱“曾氏祖根地”的地方:巫公居魯國故地; 蒧、參二公所居之山東武城;以及下面各支派始遷祖衍居地。 對于河南方城而言,大力發展曾氏文化,是值得所有曾氏興幸的事。建曾氏祠堂、曾氏文化堂館,弘揚傳統文化,是功垂后世的善舉。可是刻意歪曲歷史,牽強附會概念性的術語、詞匯來誤導曾氏族人,以致欺騙不明真相的世人,那是不可取的。 核心提示: 曾、鄫、繒三個古代封國地處位置不同,受封年代不同,國主姓氏分別為姒姓和姬姓。當時均沒有姓曾、鄫、繒的姓氏存在。國名與姓氏有著根本的區別,不可混為一談。 有人說:“巫公也有先祖的啊!”——謹記:巫公有祖,但不姓曾!故巫公之前歷代先祖不存在曾氏祖根的概念! 附:上圖:明朝呂兆祥撰《宗圣志》印證巫公亡國奔魯后始姓曾氏。 《嶧縣志》載:鄫,古國名。夏少康封其仲子曲烈于此。其故城位于今蒼山縣向城鎮鄫城村。 按:今河南南陽市方城縣:方城,春秋楚地,因楚時修筑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秦于此置陽城縣,漢改稱堵陽縣。北魏始縣方城縣,后廢置無常,至宋復置。金于此置裕州,領方城、舞陽、葉三縣。明廢方城入州。明清均屬南陽府。民國二年(1913年)裕州廢,復置方城縣。明清無方城,故無《方城志》、有《裕州志》存世。 以上資料可證于春秋戰國期間,蒼山的姒姓子爵封國“鄫國”與方城的姬姓諸侯封國“繒國”、湖北“曾國”在很長時間內并存,其兩國的淵源來歷均異,不能混談,意圖蒙混。
作者:曾立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5-05 16:44:5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