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23635次
4人
4個
8個
14人
0部
據《金陵志》記載,元至元十五年,溧陽改為府。至元十六年,溧陽府改為溧陽路,仳俚伽(Bilge.qaghan)普華后裔沙里的威任溧陽路達魯花赤(Darughach)。合剌普華的長子叫偰文質(Selinga.wenzhi),他以其祖先所在地的“偰輦杰河(SelingaEguzi)”(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原來是回鶻汗國Uyghur Hanliqi領地, 仳俚伽(Bilge.qaghan)是維吾爾人)的“偰”字為家族姓氏,寓意是祖祖輩輩都是喝偰輦杰河(SelingaEguzi)河水長大的,其子孫無論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記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元延祐年間,偰文質任安徽廣德路總管。他赴官任職途經溧陽時,受其山水靈秀、地杰物豐的優美景色所吸引,加上族兄沙里的威在溧陽任達魯花赤(Darughach),因此,偰文質(Selinga.wenzhi)于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與沙里的威一道,在溧陽州永城鄉沙漲村置地建房而落籍定居下來。就是這兩戶人家,在中國科舉史上創下了奇跡:偰文質(Selinga.wenzhi)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上進士,真正做到了“五子登科”;沙里的威的孫子普顏不花,在元至正五年登右榜進士第一名,是位狀元公,《中國狀元名錄》有其名(元制,進士分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我從《普氏家乘》上得知,普顏不花的爺爺、父母都在溧陽,所以他應是溧陽籍。正如《普氏家乘》中所言,當年秉筆者疏忽,只記普顏不花是蒙古人而登入右榜,未記落籍地溧陽,以致溧陽少了這位狀元公。而普顏不花在遺書中也曾寫道:“吾家居溧,已閱數世,不必仍還高昌……”由此可見,沙漲姓普的村民們講話是有根據的,因此,我特在這里撥誤反正:普顏不花是溧陽人,溧陽不僅僅在清初出了位狀元馬世俊,溧陽在元朝就出了位狀元,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普顏不花。
作者:124.118.136.* 回復:2 發表時間:2009-05-17 22:13:53
高昌(Qochu)偰(Selinga)氏,世代為高昌回鶻(Uyghur)貴族,因祖上曾居于偰葷杰河(Selinga Eguzi)上,為不忘本,所以就以偰(Selinga)為子孫的姓。 偰(Selinga)氏祖上在唐代中期隨回鶻(Uyghur)西遷,從蒙古漠北來到高昌(Qochu)定居。蒙古帝國倔起后,又隨高昌(Qochu)王投向成吉思汗,返回中原。到了第四代,出現了著名詩人偰玉立(Selinga.yuli)、偰哲駕(Selinga.zhima)。第五代詩人偰遜(Selinga.shun),則與韓國的文學產生了聯系。 偰玉立(Selinga.yuli)、偰哲駕(Selinga.zhima)的父親偰文質(Selinga.wenzhi)官為正議大夫、吉安路達魯花赤(Darughach),偰文質有5子,偰玉立(Selinga.yuli)和偰哲篤(Selinga.zhima)分別是其長子和三子。偰玉立(Selinga.yuli)字世玉,號止堂,延祐五年(1318)進士。偰玉立(Selinga.yuli)以儒業起家,任翰林院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順帝至正中授泉 州路達魯花赤(Darughach),后遷湖廣廉訪金事、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任上考求圖志,搜訪舊聞,興辦學校,工于詩文,有《清源續志》二十卷,詩集《世玉集》傳世,今僅存十余首。 《吉州道中》三首,是偰玉立由泉州調任湖廣道經吉州時所作,寫景抒懷,內容深沉,有感而發卻擅長景物描繪之美: 雪嶺云崗望吉州,霜飛玉潔炫凝眸。 黃堂屢聽鳴琴者,萬斛冰泉寫碧秋。 行盡高山涉水涯,仙家縹渺隔明霞。 揚鞭笑指桃源路,不用扁舟溯落花。 澗壑昂藏郁翠松,半空請響伯夷風。 頑廉懦立知誰聽,夜雪深關聚玉瑰。 詩人首先寫到吉州的秋天已是霜風玉潔、冰泉流瀉的景象。繼之寫山水跋涉景似仙界,勞累之中還要騎馬去探訪桃花源。第三首贊山澗青松,有如伯夷的高風亮節。聯想到官場貪贓無能,不由心生惆張。他還寫過一首《敬題范文正公所書(伯夷頌)卷尾》,更深入地表達了詩人對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傾慕和贊賞,要以前賢為榜樣,清洗自身塵垢。 偰玉立(Selinga.yuli)的《游晉溪》、《清源洞》、《謁天圣宮》、《天風海云樓》等,大都抒寫了大自然的美景,地靈物華,如同仙界,樂而忘憂,淡泊功利,表現了契玉立雖身居高位卻傾心詩情的心志。他的詩意境深邃悠遠,風格曉暢明快,文筆行云流水,不僅給人以恬淡優雅之美,而且還啟人心志,發人深思。 偰玉立(Selinga.yuli)的詩作還被收入《永樂大典》、《全金元詩》,佚文則被收入《環宇訪碑錄》、秘書監志》等文獻中,受到時人稱贊。 偰玉立(Selinga.yuli)之弟偰哲駕(Selinga.zhima),字世南,早于其兄在延祐二年(1318)首科進士。知高郵州(今高郵縣)以中順大夫金廣東道肅政廉訪司使。后被彈劾去職,寓居溧陽縣。復職后任吏部尚書、淮南行省左亟。他是一個富有改革精神的人,在討論貨幣改革時曾直言:“祖宗法弊,亦可改矣?!? 偰哲篤(Selinga.zhima)以政事和詩文知名于時,但存世作品不多。在《元詩選》第三集《世玉集》中附錄了偰哲篤的三首詩,另存有他所撰《重修句容儒學記》和篆額的《小金山寺重建道林堂記》等。 在偰哲駕(Selinga.zhima)僅存的詩文中,有兩首是為名家畫作所題的詩,說明他對繪畫藝術有深刻理解。如絕句《題趙千里(夜潮圖)》:風濤洶涌千堆雪,拍岸翻空倒銀闕。 雁聲驚起一江秋,萬里無云掛明月。 再如《題商德符李遵合作(竹樹圖)》: 槎牙老樹根盤石,楚楚霜筠護碧苔。 古怪清奇俱絕筆,頡頑好手為誰開? 這首詩題于元代畫家的《竹樹圖》,盛贊這兩位畫家的高妙筆。而前一首題趙千里《夜潮圖》的詩雖寫夜景,卻以描繪動景為主,寫得風濤拍岸,氣勢壯美,雁聲驚秋,意境深遠。全詩動中有靜,靜中見動,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偰氏家族另一位重要詩人偰遜,是偰哲篤(Selinga.zhima)的長子,字公遠。元順帝至正年(1345)進士,任翰林應奉、宣政院斷事官、端本堂正字等官職。《明詩綜》說偰遜“避兵東來”,寓居高麗,【其與高麗王乃同窗】為他的身平添傳奇色彩。作為入居中原的高昌偰氏后裔,偰遜一家先居北方,后遷南方,又流寓高麗國,這樣的經歷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興趣。 偰遜自幼接受西域和中原兩個方面的文化熏陶,對漢文文史典籍和華夏文明有深入的認識。在江南時就以寫作漢語詩文與友人交流,為官時進一步深入到華夏文化之中,并應用自如地用漢文寫作,但當時尚無大的影響。 到高麗之后,他將自己的詩作結集成《近思齋逸稿》,于是詩名大振。雖然收入了許多在高麗的思鄉之作,但主要內容還是在中國的作品。 如他的代表作《山雨》,寫了內心的凄涼苦寂,隱含著對時局的憂患。 一夜山中雨,林端風怒號。 不知溪水長,只覺釣船高。 就詩本身,形象生動,語調明快,不假雕飾,純乎自然之趣,寫得十分含蓄。 偰遜在一生的最后時刻,寫下傾吐心曲的《記夢寄簡朝中故舊》: 于穆宣文閣,雍容端本堂。 夢中猶昨日,覺后是他鄉。 萬死心如鐵,三年鬢已蒼。 生還倘能遂,甘老校書郎。 在高麗避居的歲月中,故鄉之思的濃烈情懷始終不減。偰遜在元代詩壇雖無盛名,但在韓國文學史上卻有他的一席之地。韓國漢文古詩總集《箕雅》中收錄他的詩作,《韓國歷代詩話類編》中收錄了對契遜詩作的評論。韓國古籍《壺谷詩話》將偰遜詩作風格概括為“哀抗”、“雄奇”?!端盐默嵳劇穭t稱偰詩“平易寫景而語實”,“含蓄意思而言語皆虛”,“能道人所未道”,給予很高評價。可借《近思齋逸稿》原本難尋,有學者從韓國文獻里只輯出偰遜詩數十首。在漢文典籍中,也只能見到《明詩綜》中收錄的五言絕句《山雨》?!睹髟妱e裁》中在收錄《山雨》的同時,并有“純乎天頹”的評語。 偰遜的長子偰長壽也是詩人,在韓國漢語古詩總集中收錄他的詩作約有10首,表達了游子隱逸、懷鄉念舊的情懷。 最后還要提到偰遜的五弟契斯,他是高昌契氏家族在元末仍留居江南的一位名人。他在明洪武年間出任禮部尚書,《明實錄》中有兩篇偰斯小傳。他的漢語水平很高,與江南著名詩有詩文往來。他還作為明使兩次出使高麗,這是否與偰遜遁入高麗有關,確實耐人尋味。注:同時偰長壽也作為高麗使者7次出使明庭
作者:222.80.98.* 發表時間:2009-05-18 22:06:32
Selenga(糾正)更準確的寫法是Selenga,現代維吾爾(Uyghur)語里有時候寫Selinga,有時候寫Selenga.
作者:120.95.248.* 發表時間:2011-03-13 00:41:5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