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46209次
2人
3個
33個
849人
83部
受湖口駱老先生之托,特來尋其祖籍之地,據說由婺源遷九江,以下為其族譜部分內容: 五代時期(約907—960年)河南駱姓人里有駱哲、駱啟、駱吉兄弟仕后漢劉知遠,守澤州,今山西晉城。郭威舉兵困其城,城將陷,駱哲奮戰數日,一天夜里剛入睡鄉,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遇見五位老耆老,對他說:“你守的城已經將要被郭威攻破了,城一破你們生命就要歸西天,你們兄弟很難抵御郭軍的進攻。這是個亂世,總是后朝推翻前朝,郭威有坐江山的天命,你們如此死守硬抗,于事無補,不如順應天命,順應時勢,保持宗祀保護性命才是你們兄弟的正理。”駱哲在惡夢里醒來,趕忙召集兄弟及子侄道出夢里的情景,并且反復申明說:“我們駱氏后裔一定要為國家委身死難,當效力死戰,不可背義而去,這是人臣之操守。”不幾天,城已攻陷,駱氏幾兄弟及其族侄和諸多將士皆以戰死,唯存駱哲之長子駱秉昌迎著敵人的刀箭出奔,逃到山西潞安府的大河旁時,水湍急無法行走,于是站在岸上絕望長嘆,后有追兵緊追不放。正準備投河水以死殉國時,忽見有五位老翁在一河水淺灘處架排投石以救之,并以救勸導說:“軍爺,請速往東逃,逃至徵地的大塘村,便是你安宅之地。”駱秉昌按照五翁的指示。日夜向東飛奔逃命。一天傍晚投宿五顯廟,見廟中神祗冠博帶,與父親說夢中遇見五老翁以及在湍急河水旁相救于已的五老翁一模一樣。于是繼向東尋找徵地大塘灣,不久果尋到這里,于是筑廬卜居。駱氏舍居旁有舒姓人家,后駱秉昌娶舒氏女,生二子。長子名駱懷宗,次子名駱懷本。修建宗祠五顯祠于徵地大塘灣。至宋代太平年間,徵地駱氏有名駱登的人,官至殿中衛,出守筠州。。。。。 如有知情著,可與我速聯系,尤其是從婺源遷出去的駱氏族人,因為很可能同湖口駱氏為同宗,最后在這提前謝謝大家!
作者:張道剛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8-28 21:52:04
駱姓大統為一宗駱姓主要有三大支:任姓、姜姓、嬴姓。 1.出自任姓。黃帝之后有十二姓,其一為任姓。任姓之后有謝、章、舒、洛等氏族,而洛姓氏族就是駱氏族,古時洛、駱通用。 2.出自姜姓。據《姓譜》和《元和姓纂》所載,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駱,子孫以其名為氏。 3.出自嬴姓。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孫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長子為嬴成,建有大駱國。其后子孫以國名為姓氏。駱姓源出會稽,世紹內黃。依歷史推衍,可能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黃帝的三子駱明的孫子,《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又是禹之父,可見駱明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兒子。南宋羅漢專事記錄上古傳說的《路史》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峪,故周至也。”清乾隆《周至縣志》說:“駱峪蓋古駱國也。”民國《廣曲兩志》記載:“五帝時,鯀父駱明封于駱,為駱國。”《西安通覽》說:“駱峪湖南有石墻斷垣,相傳大禹之祖父駱明氏之國。”但有明文記載者,則為周代齊太公姜子牙之后,據各地《駱氏家譜》記載,公子駱為齊太公的世子,庶子,四子,可能是古代都用毛筆寫在竹簡上,字跡辨認模糊,或者是逐輩口傳造成以誤傳誤。有網絡文章明確指明,齊太公姜子牙之后的公子駱,源自黃帝三子駱明在駱峪襲封的駱國的后代嫡孫,為駱國的駱氏公子,成為公子駱,商末周初,各路諸侯紛起伐紂,公子駱投奔姜子牙任裨將,并拜姜子牙為義父,屢獲戰功。周武王分封公子駱于齊國營丘,后世以駱為姓,數千年來散居全國,并拓殖海外,實為我中華民族胼手胝足開辟東南亞功臣之一。雖其宗支繁衍,派系眾多,但皆一脈相傳,極少別支雜系滲入。歷代祖先忠于國家,孝于民族,存天地正氣,樹千秋楷模者,史不絕書,真是人文蔚起,賢豪輩出。依照司馬遷《史記》的說法,老早便繁榮滋長于江、浙一帶的駱姓,統統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后裔,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四千多年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則南方駱姓人家,當是有大功于中華民族的疏九河,平水土夏禹王(姒姓)的后裔,夏禹王又是黃帝三子駱明的孫子,家世背景,光彩無比。內黃,會稽”。則與前說禹王有關。按史記載禹王東巡,崩于會稽(今浙江紹興),遂葬于此,陵在今紹興城東會稽山,筆者家譜頭序亦載《吾族源出會稽》,而祖廟神主牌上額刻有“內黃郡”三個大字。現在浙、閩、鄂諸省宗親,皆以公子駱為始祖,都可見其正確無誤
作者:駱作華 發表時間:2014-12-31 12:09:5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