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658010次
3人
3個
344個
13084人
602部
雷屯朱氏宗祠位于黔東南錦屏、黎平兩縣交界的亮江河畔雷屯村內。雷屯屬錦屏縣敦寨鎮, 距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 東鄰黎平縣高屯鎮中黃村, 南鄰新化鄉映寨村。以前隸屬黎平,1958年后劃歸錦屏。 朱氏宗祠肇建于乾隆辛巳(1761年)年間,占地一千五百余平方米。數年后還重修了族譜。文公立過“三世不修譜,則為不孝”之訓,這是宗族通用的規矩。入黔一支的朱氏,老譜在浙江衢州紫陽堂內。重修的宗譜詳盡記錄了修譜的起因和本支派的來歷。 始祖朱煥文,為婺源茶院朱氏第十九世孫。后居浙江衢州府開化縣張家灣深林村。明洪武初年,奉命從戎萬里,赴湖廣五開衛(今黔東南州黎平縣城內)開發西南苗疆,屢立戰功,欽賜世襲忠勇都慰侯職。距今又是二十一代了。 在雷屯,朱氏每戶堂屋的神龕上都有朱姓專用宗聯:“紫陽世澤流芳遠,沛國家聲衍慶長。” 無論在何處,有宗族通用對聯的都是同一支。常見的還有:“婺源著氏,徽國流芳。” 、“恣文儀武,古今名家振寰宇”、“學傳鹿洞宗風遠,業紹鵝湖世澤長。” 對聯中的“鵝湖”,指鵝湖書院,位于江西上饒鉛山縣鵝湖山北麓,山為武夷支脈,因山上有鵝湖得名。南宋時期,儒家學者風行講學,書院發達。而鵝湖書院名聲大振,則緣于“鵝湖之會”。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沛國”:沛邑,位于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地帶。沛邑一地,秦改為沛縣兼為泗水郡的郡治。西漢時,改泗水郡為沛郡,在東漢時改稱沛國。朱姓后裔甚至海外的朱姓華人都把沛國當作朱姓的發源地。 雷屯朱氏的堂號為“紫陽堂”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后世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為信。 “紫陽堂”出自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別號紫陽,古徽州婺源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據朱熹《名堂室記》記:“紫陽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嘗有隱君子居焉。” 取紫陽別號是心中未嘗一日而忘歸之意。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學說發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為理學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教授五十余年。其學派稱為“程朱學派”。朱熹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朱氏后世多取“紫陽堂”為號。朱姓的其它堂號還有:“沛國堂”、“注經堂”、“敬義堂”、 “治善堂”、 “婺源堂”、“新安堂”“白鹿堂”等。 祠堂為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粉墻、青瓦、馬頭墻。徽派建筑講究自然情趣,通常選鐘靈毓秀之地,,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從族譜中附的宅基圖和風水圖可知,祠堂擇地非常講究風水,山形為龍形,山屏水帶,在青山綠水之間與古渡口、果園、亭臺等交相輝映,正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純美境界。修建高高的馬頭墻是用來防火和防盜。一旦遇到竊賊,高墻就是第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墻內的二進處的天井,無疑是用于防火了。 祠內白墻上彩繪壁畫清晰可見,有懷橘遺親、扼虎救父、鹿乳奉親等二十四孝故事,選用這些賢孝典范,是希望藉此能讓族人見賢思齊,不辱先輩。 宗祠布局嚴謹,設計精巧,計有:正室三間,左右廂房四間,廳室五間,牌坊一座,戲樓一座,左邊耳房三間,右邊廚房三間,閣前書房三間,祠右文閣一座,廂房四間(閣遷柿子園),祠右閣地一幅,地前園地一幅,祠外荷池一口。
作者:朱守鐘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9-13 23:52:1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