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672368次
2人
2個
194個
11292人
458部
二OO七年四月八門人福環,一直憂悒先祖的陵墓被平毀,先祖的德善、功烈、勛勞湮失而無銘。故懷一顆熾熱“尊宗敬祖”的赤心,騎自行車幾十里從阜寧三灶到濱海正紅找到了住在復興小街的福鑾暢述了由衷,真是“茅廬遇伏龍,天下才三分。”同仁同志同認為:“徐氏家族龐大,忠臣、孝子、仁人、賢士如云,值改革開放極好時機,人民普遍殷實,順應回歸的傳統潮流,為萃渙聯宗,概統戰內涵,弘揚姓氏祖源文化,為吸引宗裔回鄉投資建設,共建和諧社會,很有必要建一座始遷祖紀念碑亭。既供瞻仰,又便祭祀,既塑人文景觀,又增添旅游景點;既對年輕人倫理道德觀念和不忘本源歷史的素質教育,又起到交流信息,融洽感情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平臺作用”。 認識相投,興趣盎然。老人頓奮青壯志,宣傳發動風雷行。振臂一呼,紛紛響應。于二OO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在阜寧縣三灶鎮中三灶村福環家召開了會議,到會的有“阜寧縣三灶鎮的前三灶村、中三灶村、小舍村、西徐村、東灣村;濱海縣正紅鎮的小尖村、復興村,和蔡橋鎮的徐灘村”等地代表,出席人員為有錫恩、人才、福鑾、福忠、福環、壽龍、壽地、壽軒、壽松、壽盤、壽好、壽啟、壽休、壽國、壽章、壽兵、德華、壽章等二十六人。會上福環、福鑾先后作了激情洋溢的陳辭。受到與會者一致的贊成并形成了共識,作出了決議:一、首先肯定了籌建始遷祖文源公紀念碑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具現實意義,又具深遠的歷史意義。二、對碑亭的規模作了概念性的謀劃。三、預算了資金額度,施工的工程量和期限,確定資金籌措的方式方法。四、約法三章,管好用好所籌的有限資金,制定管理制度。五、成立籌委會,并分工負責。徐氏裔孫不忘祖宗,感恩心誠。一經宣傳發動,均踴躍損獻,由于“敬祖”的向心力作用,開展得比較順利。始遷祖文源公紀念亭于二OO七年九月初七日奠基動工,歷時九十七天至臘月十五日,第一期主體工程竣工。1、紀念亭座落在江蘇省阜寧縣三灶鎮前三灶村五組屬地阜坎河西岸,現占地面積530平方米(0.82畝);它呈八卦形,高5.8米,通體采用產于河北省曲陽縣的草白玉石,座西向東。2、紀念碑高2.6米,寬1.10米,背面為碑文,為玄色大理巖,立于紀念亭中央。3、五世同堂碑高2米,寬0.9米,也為為玄色大理巖,立于碑亭之前。4、萃賢墻高2.3米,長10米,位于碑亭的右前方。2012年清明祭祖時,經族人動議,擬在此基礎上籌建“徐氏宗祠”。 (壽休)東海堂——阜寧縣(廟灣)徐氏祠堂史料(見“東海堂廟灣徐氏宗譜”,2009年第六次續修)1、徐氏宗祠 示意圖 圖注:⑴祠堂大門;⑵群房;⑶小廳;⑷西群房;⑸西河邊花房;⑹廁所;⑺保管室、廚房;⑻祠堂正殿;⑼銀杏樹;⑽柿樹;⑾大鐵鐘;⑿穿廳;⒀牡丹園;⒁東院僧舍;⒂門前大廣場;⒃筆狀旱田;⒄行人大道。 “徐氏宗祠?徐東尖”。《阜寧縣新志民國二十一年本?卷十五?社會志?氏族?宗祠》記載: “宗祠,明朝始許民間設,一以統祖考之渙,一以聯宗族之情,一以教子孫之孝。所系至重也!” 徐氏系阜邑之巨族。歷代祖考對宗祠、家廟之修建,傾注心血,不惜力資,更有歷代族中無嗣鄉紳,將田地奉獻給宗祠、家廟作香火、修繕資。 吾族之宗祠、家廟規模之宏,在本邑諸多姓氏中為姣姣者。宗祠在家庵“大悲庵”西側,為座北朝南院落。其房屋有41間:1、祠堂院門三間,兩側耳房,中為穿心過道。2、宗祠大殿三間,供奉始祖畫像和列祖牌位。3、大門西側廳房三間,為辦公和接待之所。4、西南隅議事廳兩間。5、西群房為宿舍和備族人過宿之用。6、祠殿西側為倉庫和廚房計六間。7、沿西圩河花廳六間,為冬天放花卉之設。8、東側(為前后隔扇門,通大悲庵)川廳五間。9、東北隅通大悲庵中之牡丹園。10、西北角為男女廁所。11、院中植幾株古槐和擺設花卉盆景。12、大門外為廣場四畝多。13、宗詞西南圩河邊古槐、古桑數十株,皆已合抱余。 宗祠四周:南有南圩河,西有西圩河,北有北圩河,東與大悲庵相通、無隔墻。總占地面積近二十畝。 宗祠祭產總計四百八十畝,其中:復興徐莊140畝,后舍120畝,徐家淺80畝,徐家灘30畝,三灶110畝。每至歲時,族長諭知通族拜掃,并平素接待,和修繕香火、添置物品等一切開支均從中列支。 (該宗祠的存在、毀、拆與我“大悲庵”相同。)2、大悲庵 示意圖 大悲庵在東尖,為明代古寺。載《阜寧民國二十一年縣志》即今濱海縣正紅鎮復興居委會三組。始建于公元1422年秋(明永樂二十年)為徐氏規模最大的家庵之一。 據記載,射陽湖漂進買置港(篆河北岸)一尊七尺余高木身如來佛像。三世祖景瑞公與兄景茂、弟景常商量建庵供奉。時江南蘇州寒山寺來僧侶三人(法號失考),協建大雄寶殿及僧房二十余間。在大殿將要落成前,湖上駛來海船一艘,張船主施舍一桿圍經三尺余,并有二龍蟠柱圖案的主桅,做大殿的中脊大梁。 該庵香火旺盛,后(時間失考)經擴建,形成雙四合院,前后大殿六間,僧舍、客廳、花廳、川廳、群房、耳房、廚房計九十三間。規模宏大,庵產計地十五頃多,供養僧眾七十多人,晚清主持興泰法師,曾兼任阜寧縣佛教會長。 清乾隆四年(1739年)鑄造大鐵鐘一口,重達三千余斤。寺內牡丹園據《阜寧縣志、民國二十一年本、卷二、地理志、名跡》載:“在徐東尖大悲庵中,計六、七叢,每春暮著花千百朵,色香并茂,其側柿樹一株,已合抱,因妨花去之。明根上旁出小枝,不數年仍續舊本,特枝皆遠揚。”另有古桑古槐、銀杏百余株,皆圍合抱余。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邑紳顧恩溥和徐淦成等呈請學憲,改為明達學堂,寺僧遂于東蝦舍,又自營草屋二十六間,仍名曰“大悲庵”。(《阜寧縣志、民國二十年本、卷十六、宗教志、佛教、佛寺》) 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徐氏宗祠。 1941年,被阜東縣復興區政府所駐,佛像被燒毀。 1942年,為防日軍占駐,庵堂祠宇全拆。院內牡丹因學校停辦后,被根絕,桑槐柿樹也被砍伐。只剩圍經四人合抱之銀杏樹和大鐵鐘,被新四軍八灘兵工廠征 去制造手榴彈之用。3、華嚴庵 示意圖 據《阜寧縣志、民國二十一年本、卷十六、宗教志、佛教、佛寺》載:“華嚴庵,在徐大尖,清初建。”即今濱海縣正洪鎮后舍村。 華嚴庵由六門世洪公裔獨建。為四合院式。供奉主佛像為如來佛像,有僧眾十三人,庵產九頃三十六畝(庵內有一副對聯“九頃三十六 準添不準禿”)。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重修,庵門勒石樹碑一方。院中有銀杏一株,圍經四人合抱盈,遠在近二十里可見。1942年8月也被新四軍八灘兵工廠征去做手榴彈柄之用。4、太平庵 示意圖 據《阜寧縣志、民國二十一年本、卷十六、宗教志、佛教、佛寺》載“太平庵,在前三灶,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嘉慶九年重修。”即今阜寧縣三灶鄉三灶村四組。太平庵為十門支共建。 該庵前后大殿七間,正殿供奉天地人三皇神像,高逾八尺,配殿設龍王神位和伯仲神座及大小菩薩像數十尊。東西群房及廚房十數間。院內古槐均四人合抱有盈,鐵鐘一口,寺僧十余人。方丈戒露、戒凡。庵產七頃余。民國九年(1920年)春呈學憲開辦第一學區區立第十二國校,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名三灶初級小學。5、三 官 殿 示意圖三官殿建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秋。座落在原復興小街南東灘。大殿三間,群房三間,僧舍五間,供奉堯(天)、舜(地)、禹(人)神像,僧徒六人。殿產一頃二十畝。(以上徐氏祠堂(含“宗祠”、“大悲庵”、“華嚴殿”、“太平庵”、“三官殿”等),都在1946年解放后土地改革時,殿產和土地分給了當地貧下中農。)
作者:徐中華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9-26 20:25:4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