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388444次
5人
36個
130個
702人
59部
官姓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我在《淺議》文中多次說過:“官姓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事實”,就是客觀實在?!安粻帯?,就是沒有必要爭論。客觀事實是:一、上官氏族的發展史上,曾兩次遭政治陷害,慘遭毀滅性的殺戮。許多上官姓人為躲避政治追殺,紛紛改姓沒名。其中多數是上官改官姓。二、更多的是上官姓人去繁就簡省略“上”字,而衍生出官姓。三“官姓家族”網站中還有尊唐叔(唐叔虞、唐叔晉公)為祖之官姓;尊劉定公夏(劉定之、劉定)為祖之官姓;尊關膺為祖之官姓;還有尊其他人為祖之官姓。無論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之官姓人,均以前一、二兩種情形為多,大都尊上官子蘭為始祖,以天水為郡。他們既構成了官姓人的主體,又是上官家族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實在。 我們與某些人的辯論,并非爭論官姓的有無。辯論的焦點是:官姓中的絕大部分人與上官姓人是否同宗共祖。對此,上官姓人和絕大多數的官姓人自古以來一直持肯定的觀點。GJ多次曰:“你們福建的族譜不是也承認東陽郡官氏的存在嗎)不錯,我們福建寧化、清流、長汀諸縣的清末民初修訂的上官氏族譜都有這樣一段活:“上官,楚之名邑也。天水,子蘭之后裔所居也。因以邑為氏,以居為郡。此則天水郡上官氏開源之始祖也。豈東陽郡單官氏者之所能混乎) 綜觀全文,此段話至少可作如下解讀:一、上官氏是復姓,其始祖是戰國時期楚國令尹——上官子蘭。二、上官氏成為名門望族的發祥地是甘肅天水。三、盡管北宋《百家姓》中只有“上官”和“亓官”復姓,而沒有“官”姓,但是“畏繁就簡”是人之常情,明清以來從上官姓人中衍生出了大量的官姓人。三、當時應該出現了自稱是“東陽郡單官”姓者。四、告戒福建寧化、清流、長汀等三縣的省略了“上”字而稱“官”姓的梓叔兄弟,不忘祖宗,牢記自己姓的“官”,是“天水郡上官之官”,而不是“東陽郡單官之官”,兩者不能混同。五、認為凡官姓人都出自天水郡,都與上官姓人同宗共祖的觀點是不準確的;認為凡官姓人都是出自東陽郡,跟上官氏族毫無關聯,將兩者完全割裂,是百分之百錯誤。六、全國絕大多數官姓人與上官姓人都是出自天水郡,同宗共祖;而不是所有的官姓人都與上官姓人都出自天水郡,同宗共祖。 天水郡上官姓和官姓的存在及東陽郡官姓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我們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尊重現實。
作者:官漢陽 回復:1 發表時間:2014-10-23 22:19:41
莆田邑人翰林張琴《莆田縣志稿》載:“官氏,其先由汀州遷莆之廣業里泗洋村。清同治間,官開避亂來莆田城內,改為關姓。關主事陳謨之祖也。”清末邑人秀才蔡精華說:沁后村原有上官姓,因其族人嫌“上官”二字不好聽(“上官”,莆田方言說人怪癖、孤形獨相,與人不能和諧的叫“上官”。),因此改“上官”為“關”。據說莆田的關(上官|、官)姓人有數千之眾。 “汀州”又稱“汀州府”、府治在今閩西長汀縣城。汀州府管八縣,即:長桐寧化、清流、明溪(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等8縣。其中寧化、清流、長桐連城、上杭等縣均有許多上官(官)姓人。上官蟠于南宋宣和七年(1125年),由福建邵武南遷寧化,蟠之七世孫上官六郎于元末遷清流,六郎之裔孫又陸續遷往長桐上杭、連城、武平、永定、莆田、粵東、粵北等地。 看來莆田的關姓與上官(官)姓存在一種割不斷,理還亂的傳承關系。 姓氏雖然不是百依百順的小女孩,可以任人擺布,打扮。但歷代的紛爭、殺戮、逼得人不得不改姓埋名,連方言諧音的不雅,也逼得人不得不改名換姓。上官家族在西漢時因政見不同,被誣“謀反”,株連九族。上官氏為了不被斬盡殺絕,不得不改名換姓。單上官揆公的裔孫就有改姓上、關、官、尚、管、包、嚴等姓的;唐代因受上官儀公冤案的影響,而改姓的也不再少數。老祖因“上官”與某地方言諧音不雅而改姓的是第一次聽說。 上官改姓官、關;據說唐末有山西關姓人在福建寧化改姓官;明代莆田又有上官改姓關??磥怼吧瞎佟薄ⅰ肮佟?、“關”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者:官漢陽 發表時間:2014-10-23 22:25:5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