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373282次
5人
36個
130個
702人
59部
南宮有東陽故地之稱,如古版《南宮縣志》就多有此稱。著名史志專家傅振倫先生“以八十四歲之人,追述幾十年前(南宮)之事”其文章題目就稱《東陽舊聞》。然“東陽”之名源于何典?與南宮是何關系?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證。 據查,“東陽”作為地名或區域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最早見于《左傳》,曾五次出現。第一次在齊滅萊國的記述中。魯襄公二年(前571年),魯成公夫人齊姜去世,作為娘家人,齊靈公欲派嫁給齊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魯國奔喪,并要求與齊有宗親關系的萊國也派人去,但“萊子不會”。萊國不派人參加吊唁活動,使齊國的號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戰,齊國大怒,于是“晏弱城東陽以逼之”(《襄公上》)。這里的“城”字名詞用如動詞,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嬰之父)在東陽之地筑城以準軍事手段逼迫萊國就范。但高壓政策并未奏效,萊依然如故,齊怒氣難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對峙一年多后,于齊靈公十四年(前568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晏弱所筑之城便將萊包圍,到四月“堙之環城,傅于堞” (《襄公上》),不但環城堆嚴了土,而且到了女墻之上,然后一舉把萊國滅掉。這里所指的“東陽”乃“齊境上邑”,今山東臨朐東南,與南宮無干。 再次出現“東陽”之名,是在對齊晉之戰的記述中。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季,齊發兵戰勝衛國后,乘勢攻晉,以雪平陽戰敗之恥,齊軍以勝軍之勢,一舉攻占晉的都城,之后分兵兩路,一路進孟門(晉重要隘道)、一路挺進太行山,并在山巔樹立勝軍標志,然后班師回國。此時,晉乘齊軍撤退之機,讓“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平原君趙勝追伏晉軍獲小勝。這里的東陽即“晉之山東魏郡、廣平”(《襄公下》),也就是今河北太行山以東地區,南宮之域即此。韓、趙、魏三國分晉,趙氏盡有東陽之域,趙氏以賜扁鵲田四萬畝,即此地。這也是日后南宮建扁鵲廟稱東陽故地的因由。 另外在記述晉鼓之戰的一段文字,也出現過“東陽”之名。晉戰敗了鼓國,出于戰略考慮,沒留兵占領,只把戰利品帶回,進獻宗廟后就讓被俘獲的鼓子回國了。然而鼓子回去后不但沒有感激之意誠心歸順,反而背叛晉國歸屬鮮虞。于是晉頃公六年(前 520年)六月再次向鼓發難。這次發難晉沒用陽謀,而以“荀吳略東陽”為名,讓荀吳在巡視東陽之地的過程中,暗渡陳倉,派部隊偽裝糴米的人,背著皮甲在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城門外假裝休息,隨后乘機出擊,一舉將鼓滅掉。此處所指“東陽”為“晉之山東邑”(《昭公下》),是個區域名,這里的“山”是太行山,之后為戰國衛地,后屬趙,為河北太行山以東地區。此地即包括今南宮之域。 還有一次是在吳魯之戰的記述中,提及“東陽”。此戰發生在吳王夫差九年(前487年)。吳為了邾國的緣故而攻打魯國,“克東陽而進”,攻克了東陽后,繼續進擊,駐軍五梧(地名),第二天又駐扎蠶室(地名),魯國進行了強烈反擊,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魯勝而受辱,與吳定立了城下之盟。這里的東陽在今山東費縣西南,與南宮無關。 由以上考釋可知,東陽有時作為地名,有時作為區域名,齊、魯之東陽多有確切地點,為地名,皆在泰山以東,均與南宮無干。而晉、趙之東陽多為區域名,泛指太行山以東地區,皆囊南宮之域。此后,秦所置東陽縣,在安徽天長市西北;漢置東陽縣在山東武城東北;而三國時所置東陽郡則在今金華市,一直沿用至今。此外還有一個古城名東陽則在山東青州市。而南宮稱東陽故地則源于其域為晉趙東陽地之故也,其歷史之悠久由此可見一斑。 東陽堂官氏 始祖 : 官膺(唐) , 註 : 始祖諱膺, 蒲州解梁人, 本姓關,因唐代黃巢亂,攜祖母逃入福建寧化縣,改姓官,子孫即立官字為姓. 散居地 : 廣東省龍川縣及臺灣省新竹縣芎林鄉等地.
作者:官漢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10-23 22:34:12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