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5158次
1人
1個
2個
0人
舍存貴,筆名,奇流。1949年10月生于甘肅平涼市,初中文化程度。1956年隨父遷移寧夏涇源縣,先后在涇源縣白面河小學、涇源縣中學讀書。由于家境所迫上初二時肆業。于1956年8月在甘肅平涼參加林建工作,從事森林管護,現場施工,林副業經銷工作,于1997年12月光榮退休。 舍存貴在上小學時因受恩師馬英坤的裁培,在其的影響和指導下,文學程度受到很大提高,熱愛文學愛好寫作,經常在學校舉辦的墻報、黑板報發表小文章被稱為“小作家”。上中學時又愛到語文老師鐵維惠、馬文秀的進一步教導,文學程度得到很大的鞏固與提高。由于基礎知識扎實,本在百忙的工作中從身邊的人和事思考和提高認識從而發掘創作素材產生靈感和寫作欲望。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壓力所致,作者的創作才能很少在青年時期發揮,直到退休后應聘平涼市城建開發公司,良好的工作環境為提供了創作***遇,先是嘗試投稿“平涼日報”、“平涼廣播電視報”、“崆峒詩詞”等當地報刊發表詩歌、散文,于2004年8月創作出版詩歌集“關山春韻”(中國廣播電視報出版社),2007年2月創作出版了反映林業工作的紀實文學“關山魂”(中華詩詞出版社),2008年8月與吳燁合編反映林二師歷史的紀實作品“大山回聲”(中華詩詞出版社)。以上作品已被甘肅省圖書館、平涼地市兩館、慶陽市圖書館、涇源縣圖書館、華亭縣圖書館收集,“春官詩”被姚玉甫主編的“平涼春官詩選編”一書選編,詩歌“吟介蓮花臺森林公園景觀”入選辛自美編著的“華亭古今詩聯新編”一書。本人也于2005年被吸收為平涼市作家協會、崆峒詩詞學會、平涼市楹聯家協會會員。2011年4月創作出版家事紀實作品“十字路口”(內部書號)受到廣泛好評。著名作家姚學禮、文學評論家著名作家史征波、王繼儒、蘭州“群眾文化”主編吳中仁先生曾在“平涼廣播電視報”、“群眾文化”雜志發表評論文章高度評價舍存貴的學學作品并稱其為平涼少數民族為數不多的業余作家。舍存貴文學作品 舍存貴文學作品舍存貴文學作品序“十字路口”----姚學禮 繼個人作品集《關山春韻》、《關山魂》、與吳燁合編作品“大山回聲”出版后,舍存貴又用了三年時間于辛卯年春完成了家事紀實作品《十字路口》,作品中主要記敘回憶了祖輩、父輩和同輩三代人的生平經歷,讀來不禁令人動容,久久掩卷沉思,而做為家傳尤禰足珍貴。《十字路口》作者舍存貴系平涼回民。幼時家中清貧雖學識不高,但心志好強、為人篤誠,由于他勤奮好學,終于自學成材,敬業、敬職,供職于林業單位,在年屆耳順退休閑暇時仍以寫作為其愛好。做為回族后代,胸懷對真主穆圣之虔誠,尊教、愛國、熱愛故鄉,是一位重親情、重孝道的人。在平涼回民作家中以寫人物紀實、創業偉績而被人稱道。他寫林業同事、農場職工、寫親人、寫平平常常的老百姓。是源之老百姓、成之老百姓而又是百姓愛讀的百姓文學。舍存貴以低沉而真摯的筆調從寫人物入手,如實地記錄了從1870年到2010年間的風云變化。這是歷經一百四十多年三代人的生存史、也是心靈史、當然也就是社會史;從家庭來講,又是一部關于家族興衰的變遷史;若從民族來講,又是一部回族史詩。這本書雖是從小處著手,寫自己家庭的成長史,實際上就是解剖一個大社會中的小團體,以小見大,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作者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執著的創作精神是顯而易見的。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責任感,在創作過程中立足點把握清晰,創作目標明確,充分體現了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舍存貴寫了三代親人的故事,反映了窮人在封建社會中的貧苦生不生活。想到我家的先輩們也是窮苦出身,我不禁為自己感動,也為舍存貴的“十字路口”所震撼,對書中所描寫的人物經歷令我同情。“碰見河流朝上走,遇見人群朝人少的地方走,遇見山川靠山邊走,遇見深林朝林稀的地方走,遇見富人躲著走,遇見窮人套近乎求相助。”這是一個世紀老婦人對流浪人的叮囑也是涉世警言,是先輩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活實踐總結出的經驗。這本書記述的是一個從陜西逃亡流落平涼、由漢人進入回民家庭的農民兒子。由于他是一個從艱難困苦中求生存的人,一個憑著頑強、堅韌、***智、孤傲、善良、勤勞和勇敢到逐漸興旺的家庭,這個家庭遇事心齊,在艱苦環境中共同面對困境,實現了共同的信仰。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自強不能息的民族,看到了一幕幕歷史的畫卷,它平靜地震撼人們。因為這是平涼鄉土史上的風情物事,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平涼歷史和現實的組成。作者揮淚執筆為親人撰文,寄托著他和家人的哀思和懷念,也充溢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事業的自信。作者在“十字路口”一書中說:站在十字路口有三條路可供選擇,如果再走回頭路呢?就可能有四條路——東西南北人是中心,四處有路,路各背道而去,除過環境對人的影響,人生選擇多多。在這部書中,許多人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各奔東西勞燕分飛。但腳下的路常常不是一條,你走不完腳下的路也難以實現心中的路。人在十字路口,一旦朝一個方向走去,這個方向的方位將終結你的人生。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十字路口”給我們展開了很形象很深刻的含義。“十字路口”這是一個人生的命題,也是一個生存的命題,更是一個家庭的命題。人是處處有十字路口要選擇,人是每件事都要在十字路口上作抉擇,而***遇就在“十字路口”。前程似錦或前景黯淡都是取決于一個人選擇的結果,每個人或每個家族時時處處都要在諸事中作選擇,選擇就是***遇和前程,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作者先輩們當年從陜西選擇平涼、從麻川選擇北塬、從北塬選擇南臺、從農耕選擇作坊、從林場選擇筆耕,這一切選擇最主要的是他們選擇了信仰。這一代代人不斷在選擇中生存了下來,就是源之當年那一次一個十二歲男孩走出村口的選擇。每個家庭的衰落或發達只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漫長人生之旅也是一個過程。歲月流失物復事遷,人非過去花開非昨。過去的路走完了,新的“十字路口”在讓你作出一個新的過程選!春天是創造未來的大好時光,故鄉是春天和創作夢想的發源地,作者開始創作生涯始起來春天,“十字路口”又是作者在這個美好的春天創作完稿付印的,平涼的春天,故鄉的黃土地將永遠留有作者的人生足跡,春天也給故鄉留下人們值得紀念的影子。 姚學禮: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平涼市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平涼市文聯主席。香港大學、中山文學院客座講師、教授、太統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作家。姚學禮作品頗豐,多部作品受到國家、省級獎項,部分作品被譯成外文出版,并被國家和省市很多收藏單位收藏。 持之以恒的追求---者金平阿訇 存貴教友用了三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寫成了一本反映他家族歷史的書——《十字路口》。該書著重反映了穆斯林宗教信仰、回民生活及十多位亡故親人的人生經歷,我有興趣翻讀了初稿,覺得該書有一定的可讀性,尤其是對作者周圍的人存在一定意義上的現實。受人之托實難園滿示之,僅發表一些粗淺的見解與讀者共勉。本書內容詳實、重點突出,是送給我們一份很好的禮物。在長達百頁的作品中,重點敘述了各個社會階段的歷史背景、人文景觀及其家族簡史,通過已故親人的人生經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對家族來歷進行了闡述,從而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兩世吉慶;樹立公民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提高依法行事與以德行事相結合意識、堅持信仰自由意識,不強迫、不歧視非穆斯林以及愛國愛教意識。樹立以“尊老愛幼、和諧人際關系”為主體的交往意識。作為回民都知道,阿訇對學員講經,向教民講“吾爾茲”只是講解、傳播伊斯蘭知識,講解《古蘭經》譯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每個穆斯林的遵守,并且是一生的持之以恒的遵行。作者在作品中把這一精神貫穿其中,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作者爺爺是清朝光緒年間從陜西逃難來平涼的漢族孩子,他十二歲皈依伊斯蘭教進入回民家庭,一直到八十歲高齡在平涼歸真,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個回民出現在社會、家庭中,并且強迫自己忘掉老家的一切,虔誠做穆民,一心當回民。為了斷掉對老家的念想,他一生都不曾把自己老家的詳細地址以及原姓向親人透露。當然這也許是一定的歷史背景及家事原由的。平涼南臺自古以來曾是漢族的耕地,自民國以來隨著當朝政府對回民政策的放松,張家川、涇源一帶和周邊地區的回族群眾陸續到平涼城鄉接合部的南臺落戶,他們購置漢人的平地為宅基,南山坡地為耕地謀生。到了四十年代,南臺已基本被回民集居,當時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主要在離住所較遠的北大寺、高平寺、旅平寺、興合莊寺等;在這種情況下,居住在南臺的馬占林及作者父親等人看到南臺成立“者麻提”的條件已經成熟,信教群眾急切盼望解決宗教場所問題,他們遵循圣典關于供幫學堂的訓示,七人倡議并創建了“清真秦隴寺”。作者父親也曾當過一屆社首。現在南臺秦隴寺已成為平涼市首屈一指的大坊位,寺院建設也在各界社首和信教群眾的努力下,以現代化的新面目出現在這塊凈土上,寺里每年過圣紀、開齋節,本坊都在這時贊念為秦隴寺創建發展做出貢獻的先輩亡人。作者其父這段光彩的經歷被人稱道,也是其后人永遠的驕傲和值得學習的榜樣。作者二姐六十年代隨丈夫去陜西寶雞一個漢民村莊落戶,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著做為一個回民的本色,這當然與她生活在一個阿訇家庭是分不開的,但更重要的是靠自我遵行。她這種虔誠信主的品質,愛國、愛教和異族群眾長期和睦相處的行為也將成為和諧社會、民族團結的楷模。作者表姐是共產黨員,先行政后在農村為黨工作幾十年。做為黨的支部書記,她在工作中嚴格按照黨的政策辦事,把自峰的工作搞好。做為回民,她也沒有失去穆斯林的本色,并付注于言行當中。這里有個指點、引導問題。作者爺爺當年從陜西逃難到達平涼關梁的一個十字路口,當時他也并沒想到要去當回民,就是說在這之前他對伊斯蘭教的認識是朦朧的一無所知的。當他在十字路口徘徊時,有一位回族老人為他指明了方向,并引導他向“麻川”這個回民村莊走去。在清真寺里他耳磨絲染親眼所見,又在多位穆斯林的教誨下,他才能成為了一個明白的回民。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大人引導小孩,明白人引導糊涂人,智慧人引導愚昧人的事例司空見慣。作者把這一情節寫進作品并以此為書名,可見作者的用心良苦。作品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其品行可歌可泣。作品通俗易懂、真實感人、文字樸素,雖然是自己人寫自己的家事,但家是生存在社會里的,人又是我們穆斯林群體的一員,只是用文字形式表達對已故眾亡人的紀念,以他們人生經歷中的亮點,以他們愛國、愛教的優秀品質,給后人一個見證、一個紀念、一個啟迪。本書通篇都是百姓語言、人之常情、簡明扼要、層次清晰。是一本內容豐富而通俗易懂的好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對于回族宗教信仰、民俗風情人物事跡極有必要整理和記錄,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從而更加注重教門,珍惜今天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在建設和諧社會,倡導兄弟民族和睦相處的今天,該書的出版和讀者見面對我們回民來說是一件好事,不但可以讓穆斯林了解伊斯蘭在民眾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又不可讓非穆斯林認識和了解伊斯蘭教在民眾中所起到的現實作用。作為后代是了解回族家史,學習伊斯蘭教文化的窗口,也是我們走向兩世幸福的階梯。一切贊頌全歸養育眾世界的真主! 者金平 甘肅省政協委員 甘肅省伊協副會長 平涼市、區伊協會長 《大山回聲》序----彭金山 在于甘肅東部慶陽、平涼、天水的大山里,當年有一個廣有影響的單位,它的名字叫“林二師”。林二師,即西北林業建設兵團第二師。師部設在慶陽地區的西峰鎮,下轄四個團,大概有十幾個農場,七八十個林場。之前,林二師屬黃河水利委員會管,叫“水土保持建設師”,后改為林二師。上世紀70年代初劃歸蘭州軍區管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字930部隊。主要任務是植樹造林、屯墾戌邊。再后來,全國除新疆外,各省兵團建制撤銷,交歸地方管理。林二師所轄單位,屬林業系統的成立林業總場,農業系統的成立農業總場,后農業總場又改為墾分公司,歸屬甘肅農墾總公司管理。但從那里出來的人們,現在還是習慣以林二師指稱自己的來路。人都說生產建設兵團是藏龍臥虎之地,林二師也不例外,“藏龍臥虎”者,人才濟濟之謂也。它的人員主要是四部分構成:轉業軍官和領導干部、當地農民、支邊青年和知識青年,還有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和犯了“錯誤”被送到這里改造的知識分子。在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知識青年是主體,僅1968年就一次性地從蘭州來了數千名老三屆初、高中學生。在那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十幾歲的小青年告別了城市,遠離父母,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漫漫征途。在與大山相伴的日日夜夜里,他們痛苦、喜悅、彷徨、奮斗經歷了過去從未來經歷過的肉體和心靈雙重的磨練,也在與大山相識的過程中獲得了戰斗的豪情和生存的智慧。這本《大山回聲》,記敘的正是當年這些年輕人生命的足痕痕,多味的情思。這是一部親歷者對那段生活的回憶,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自有它寶貴的價值。記得瞿秋白在《赤都心史》序中,曾這樣談過作品、作者和時代的關系,他將作者的心靈、個性比作“鏡面”和“鐘身”上留下的“影”與“響”;由于“鏡面”的大小、“鐘身”的薄厚不同,這“影”與“響”自然會有差異。《大山回聲》正是這樣一部能給予我們“影”與“響”的內容實在的書。從這些或優美或粗獷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看見本文作者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面影,聽見從那個年代傳來的遙遠的回聲,以及歲月之水流過之后心靈的河床上析出的晶瑩“鹽粒”。本書的=編輯者吳燁是著名的攝影家,當年是林二師的干部,舍存貴是林場的青年工作,深厚的感謝情和責任感謝促使他們發起了關于“大山回聲”的征文活動,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他們請我為這本書寫個前言,大概因為我當年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如今又在高校從事文學教育工作的緣故吧。我自知難以擔當此任,但勉為其難,還是寫了這些文字。是為序。 二00八年夏 于西北師范大學 彭金山:西北師范大學教授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 序《關山魂》----姚學禮 繼舍存貴的詩集《關山春韻》出版后,紀實文學集《關山魂》又是舍存貴的第二本寫關山文學作。舍存貴是關山退休工人,可謂是關山人寫關山,關山是被熟悉的自己來記述,這大概是平涼從古至今關山有幸自我張揚的第一次。二00六年,當平涼市委提出要建設“魅力平涼”的目標,我同時倡導由我任主編,編一套“魅力平涼”百本叢書,專門介紹平涼多彩歷史、社會變遷、人文資源、杰出人物、獨特民俗、和諧自然、名優精品、古地新象、環境保護、旅游風情、民間傳奇、時代典型、各種文藝史志等,這本書力求保留平涼文化遺存,了解地方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地理和民情百業的百科全書,是新時期平涼人文大事的文庫,也是外宣和饋贈賓客的文雅禮品。舍存貴先生聽到編書消息,第一個趕寫出了這本書,從“魅力平涼”這個角度上講,是打響了第一炮,第一個率先為平涼人寫傳寫記,由是我感到這本書十分珍貴的,是關山林業人的心靈史,是平涼林業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平涼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獻。其,我對這本書想作重點推介的原因,是這本書寫了平凡的世界中凡人凡事,是為無名者立言,是為平凡者立德,是為小事俗事鑄魂,這是一本老百姓的書,是寫普通人的書,書中沒有“假大空”、“高大全”,書中不涵夸“政績形象”,是一本實實在在、真真實實的林業人的平常生活的記述。默然者豐,因為無名,因為無聞,因為不顯眼,才更令人相信,才更令人敬佩。其四,這本書寫得十分通俗易懂,真實感人,文字樸素純樸,猶如關山的一草一葉匯集成綠色森林;猶如關山的爛漫山花,雖野卻艷,雖小卻真,雖散卻重。其故事是真人真事,其品行是歌可泣,其業績應大書特書。可以說,這是平涼集中寫小小老百姓最好的一本書,特別是一些故事令我感動,甚至流淚。舍存貴寫到“他們當初都是帶著年輕儀容、壯實身體,滿懷雄心壯志地走時關山,吃粗糧、住草棚、穿麻鞋、走山路、干體力,把自己的才能和青春獻給關山,甚至把生命獻給關山林業的建設。寧縣籍的老職工孫樹先同志在關山兢兢業業苦干了一生,直到六十多歲還不知道退職回家的概念,直到他卷起鋪蓋、托著病體回老家與親人團聚時,已經是個年愈古稀的老人了。護林員燕金安同志在與毀林者搏斗中,被捆綁在他曾經管護過的樹上,茫茫深山老林中,在野獸出沒,人跡罕至中,經過半年后,冬雪消去,冷冰融化,人們在巡山中發現他已經干枯的尸體……,這里可以想象,在這六個月中,日日夜夜,這個被捆綁在樹上的人,他渾身補刀斧砍傷,他動彈不得,他大叫,在歹徒跑散后的深山,沒有人可能聽見更不可能有回應,在寒冷的夜里他凍得身上麻林,肚里空空,雙手雙腳卻不能為他的活命支撐一點力量,他連想喝一口水,也只能在冷風寒雪中抿一點冷氣,就這樣他在冷風寒雪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在寒風冷雪中他成了一個與樹共存的雪人,他死了,樹還活著,他像一棵樹一樣以站立表達了他的堅強和不屈。他的犧牲表現了一個護林人站立的人生,是悲痛的也是悲壯的,我不愿再展現這一幕悲壯的景象,我們的戶林人太令人感概和唏噓了。我們曾唱一首歌,說自己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默然地在風雨中生活和消失。這位護林員,我看是一棵無人知道的野樹,孤孤零零、寂寂寞寞,一個人岙處空曠的大山深處,半年了沒有人找到他,更沒一個女友思念他,就像一棵樹找不到另一棵樹一親,永遠不會找到,但雪是有情物,我感謝雪,雪想把一切事物抹光就抹光,想讓它顯開就還它一個本來的面目,雪里埋死人,雪消見人形,還是雪最先撫摸他,為他蓋上致哀的白紗,雪才是他的有情人啊!在蒼茫蔥郁的關山天然林里,如樹木般的護林植林人員,從局領導王虎法、朱一三、郝定國、靳忠懿、安玉棠、孫育人、張治學……特別是何興華、蘇樹君、楊勤、劉伯毅帶領全局職工使關山天保工程出現新局面,還有許多普通職工如趙瑞環、陳志明、張仲來、劉美霞等,他們為了平涼的綠色的生態環境前赴后繼,一代代如樹苗長成樹林,人樹常青,青山不老!翻開這本書,一幅幅如行走在關山道上遇到的畫面撲臉而來,令我心動,應接不暇“茅屋看苗人”使“三松在關山落戶”在“關山迷路”遇到“老候和他的女兒”,“三團有個王師”和“關山鐵姑娘”在“昨夜一場好雨”后“解讀小草”,我看到“流淚的山花”不禁要問“你為誰哭泣”,而“當年曾是飛車手”的“梁效真人”在“望情樹”時不禁“冬日悼夏”,這使我“懷念宗達場長”想起“建忠班長事略”,我走進“深山人家”“走進小院”與“開創者敘開創”,如“好所長王立鼎”一樣的“平常人生”……許許多多的關山人以一腔“心火”作“無言的奉獻”,老職工舍存貴告訴我“賀舉田脫貧”、“救火的女人”、“神秘的尹老”以及“老郭和他的民隊”、以“松樹的風格”在“不經意的提醒”“樺樹的功績”。舍存貴領著我在關山路上行走,他講了“海龍圣母今夕傳說”和“靳大個傳奇”說“蛇聞”,走出“圈套”,在“蕨菜灣遇險”,產生“一人一車七匹狼”和“蔫狼”的故事,當然“走進關山,走出關山”、“也是春到關山時”,這些創業者有的“用生命換來榮譽”有的“逝去才知人可敬”,特別從“一個老護林員的晚年悲劇”引起“川女怨”,有的“出家大雁塔”有的“大慈恩寺出家掌門”,這雖是“栓馬樁一說”,都是史不見經傳的凡人小事,都是無名者可以“為無名者致哀”而畢竟是關山綠,綠得郁郁蔥蔥,綠得山青人清爽,舍存貴拉著我去“蓮花臺聯想”要繼續發揚“松樹的風格”,建設新關山,推進新跨越,使秀麗的關山今朝更好看,在這大好形勢下,舍存貴說“關山魂”,贊關山人和關山春,我禁不住的呼喚魂分“魂歸關山”,關山是最和諧最有魅力的地方。的確,我們不能小瞧關山人,當年“上海人在關山”工作,如今“關山人在深圳”發展。而更多的關山人和他們的后代堅守在關山林業建設第一線,沒有他們,我們的青山就會減少,沙塵暴就會吞沒平涼,荒山平嶺就會增多,平涼大地就會陷入貧困境地。如今,涇河水干、耕地減少、天氣干旱、沙塵暴增多的情況不容忽視。我真敬佩這些為我們生存的默然奉獻者,為此,我向關山和關山人祝福,祝關山人的事業青山不老,祝福關山精神象生長在關山的長青樹一樣,成壽無疆!舍存貴先生帶我走進關山,走近“關山人文”,也會時常勾起“大山的懷念”。關山和關山人貢獻給人類的恩惠,也會時常勾起許許多多的人們對關山的懷念,從而贏得社會的認可。而“林區軼事”也就充分表達了“關山情愫”;充分展現了關山的美麗、關山人的可愛。我這個文聯和作協的負責人有責任在適當的場合,召集眾作家對“作者作品評論”的研討,從而表達大家對“關山魂”的關注。 姚學禮:平涼市政協委員 甘肅作家協會副主席 市文聯 作協主席 二零零七年一月三十一日于平涼市文聯辦公室
作者:者永欣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10-31 08:39:5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