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ZENG  

03-06

466805次

2人

2個

164個

3425人

223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名言100句

一、執政為民
1、得眾得國 失眾失國
【原文】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禮記?大學》
【譯文】
《詩經》中說:“殷代沒失民眾時,行為也能配上帝。應以殷商為借鑒,獲得天命不容易。”這是說,得到民眾的就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就失去國家。
【啟示】
民眾是國家的根本。縱觀歷朝歷代,橫觀整個世界,國家的興亡,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都是民眾。“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道出了治國的基本規律,也體現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是與曾子的這一思想一脈相承的。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以民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禮記?大學》
【譯文】
孔子說:“審理案件,我與別人一樣,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訴訟的案件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盡說狡辯的話,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這就叫做知道根本。
【啟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為根本,道出了治國就要為民的本質要求。只有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才能真正做到執政為民。
3、好民之好,惡民之惡
【原文】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禮記?大學》
【譯文】
《詩經》中說:“君子真快樂,愛民如父母。”百姓喜歡的就喜歡,百姓厭惡的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
【啟示】
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是社會制度下,喚出“愛民如父母的聲音”是多么偉大啊。
4、言信乎群臣,澤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國也,言信乎群臣,則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則仕可也;澤施乎百姓,則安可也。” 《說苑?說叢》
【譯文】
來到這個國家,國君說話對群臣誠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對國君盡忠,就可以在這里做官;恩澤能夠給予百姓,就可以在這里安家。
【啟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為治國的最高等級看待,我們的人民政府更應該施恩于民,作為人民的公務員就應該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宗旨。
二、堅定志向
5、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斗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啟示】
理想是前進的動力,意志是客服困難的法寶。曾子對有志之士提出兩條要求:一是要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以天下為己任;二是實現目標,對事業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精神在歷史上曾經影響著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奮斗不息,今天的公務員更應該具備這種精神。
6、大節不可奪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啟示】
君子就應該擔負起保衛國家治理國家建設國家的重任。曾子在這里描繪出一個臨危受命,系國家安危于一身,處生死存亡關頭,安國家、保社稷,不為利害所動,不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7、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禮記?大學》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發揚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眾革舊圖新,在于達到最好的境界。
【啟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規定的大學“三綱領”,也就是成年人學習進修的三個目標。“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學習治理民眾的本領。“止于至善”是達到最好。“三綱領”對我們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8、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大學》
【譯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先使自己獲得知識;使自己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
【啟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進身步驟,人生追求。它體現的是目標、進取精神和社會責任,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之奮斗,也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憂國憂民性格的形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正是這種精神演化而來的嗎?
9、執仁立志
【原文】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茍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
【譯文】
君子堅持仁愛,堅定志向,先做后說,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這樣做,那么即使是你的親人,哪又有誰肯親近你呢!
【啟示】
從政者執仁立志就是有美德,人們就親近,千里之外都一樣!
三、調研決策
10、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聞則廣大
【原文】
“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譯文】
君子重視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達;善于運用信息,就能使事業寬廣宏偉。德行的高超明達,事業的寬廣宏偉,不取決于別的,取決于意志的加強罷了。
【啟示】
“所聞”就是所掌握的信息。決策離不開信息。兩千多年前的曾子就看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不讓我們佩服;懂得運用信息,是曾子的又一高明之處。這這在今天更為重要。
11、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
【譯文】
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了知識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自己的品德,修養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啟示】
通過實踐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訴我們的真理。常說的實踐出真知,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也是這個道理。
12、思而后動,論而后行
【原文】
“君子慮勝氣,思而后動,論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文】
君子思考問題要克服感情用事,考慮好再行動,論證后才去做。行動必須考慮符合計劃,符合計劃后必須考慮經得起檢驗,考慮經得起檢驗必須考慮到不會出現后悔的話,就可以說是謹慎了。
【啟示】
曾子為人們描繪出一條謹慎從事的路線圖,實際也是決策和執行決策的路線圖:行動前思考(思)、論證(論);行動中按計劃行事(思言之);行動后檢驗(思復之)、總結(思無悔言)。這五個步驟規定了實踐的全過程,與現代管理學的要求幾乎完全一致,是我們做事仍應遵循的規律。
1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
【譯文】
世上萬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世間萬事都有開始和結束,明白了他們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發展規律了。
【啟示】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發生、發展、結束規律的,把握規律是為政治事的關鍵環節。
四、仁政德治
14、將說富貴,必勉于仁
【原文】
“君子將說富貴,必勉于仁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譯文】
君子想要喜歡富貴,必須在仁德上下功夫。
【啟示】
在舊時代,取得富貴就要執政有功、事業有成。曾子告訴人們:做好官、執好政,必須致力于仁政。
15、國以義為利
【原文】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禮記?大學》
【譯文】
國家不應把財利作為根本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根本利益。
【啟示】
“以利為利”還是“以義為利”是一個價值觀問題。也是治國者的治國理念、治國原則問題。
16、天下以仁為尊
【原文】
“君子以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譯文】
君子認為仁德最為珍貴。富有天下四海之內叫做富有嗎?只有擁有仁德才叫富有。貴為帝王天子叫做尊貴嗎?只有擁有仁德才叫尊貴。
【啟示】
“仁和富貴”與“義和利”一樣,同是個價值觀問題。也是治國者的治國理念與原則問題。
17、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原文】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禮記?大學》
【譯文】
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養德行,有了德行才會有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會供給使用。
【啟示】
1 治國者以義為利并不是不要財,而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曾子在此為治國者指出了一條正確的取財之道;先要有德政,通過德政取得民眾和國土,再通過民眾和國土得到財富。也就是“德政——民眾——財富”三部曲。
18、安上治民
【原文】
曾子有問,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孝經?廣要道章》
【譯文】
曾子請教問題,孔子說:“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辦法。所謂禮,就是尊敬罷了!尊敬他的父親,做兒子的就高興;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興;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興。尊敬一個人而千萬人高興,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興的人多,這就是重要的道理。”
【啟示】
圣人把安定國家,治理百姓,作為治國的基本任務。
19、移風易俗
【原文】
曾子有問,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孝經?廣要道章》
【譯文】
曾子請教問題,孔子說:“教導百姓親愛,沒有比用孝更好的辦法;教導百姓禮貌順服,沒有比用悌(愛兄長)更好的辦法;轉變風俗習慣,沒有比用音樂更好的辦法;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辦法。”
【啟示】
曾子在這里肯定了孝悌禮樂道德教化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移風易俗是我們至今仍然常用的一個成語。
20、教可化民
【原文】
曾子有問,子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孝經?三才章》
【譯文】
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轉變人心風俗,所以先做到廣泛地施愛,于是百姓沒有拋棄自己父母的;向他們宣揚道德和正義,于是百姓就喜歡依照道德和正義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禮讓,于是百姓就不相互爭奪;用禮樂引導啟發他們,于是百姓就和睦相處;用事例告訴人們好壞的標準,于是百姓就知道哪些是該禁忌的。
【啟示】
教化德治是儒家的治國主張,“教可化民”非常精練地說出了注重教化的原因。對國民進行道德素質教育永遠是治國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21、善以為寶
【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禮記?大學》
【譯文】
《尚書?康誥》中說:“天命不是永久的。”這是說,行善就會得到天命,不行善就會失去天命。《國語?楚語》中說:“楚國沒有什么可以作為寶,只是把美德作為寶。”
【啟示】
善就是美德。孔子強調“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國家,從政者就要把美德作為寶。
五、敬業勤政
22、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原文】
“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譯文】
君子為官就能通達,退隱就能靜養。難道看重的他的通達嗎?看重的是他有功;難道是看重的他的靜養嗎?看重的是他能堅持操守。
【啟示】
“進則能達,退則能靜”是從政者的原則與要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休不退志,保持本色。
23、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原文】
曾子有問,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孝經?事君章》
【譯文】
曾子請教問題,孔子說:“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慮如何竭盡全力,事后就要考慮有沒有過錯怎樣彌補,奉行順從君主美好的言行,糾正制止君主的錯誤舉動,所以君臣上下的關系親密。”
【啟示】
這是從政者的做事原則。這里的“事上”,不能單純理解為奉事君主,在“君王即國家”的時代,做官就是“事上”。這里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與“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是一致的,事業與修身相結合。從政者不僅自己要“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對君主也不是一味順從,而是“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24、益上之譽,損下之憂
【原文】
“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譯文】
君子做官就要給國家加添聲譽,并能減少百姓的憂愁。如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國君的理解,就不要安居高位,不去討取豐厚的俸祿。就是干農活,當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挨凍受餓也要堅持仁愛。這就是君子大義的表現。
【啟示】
這是對“進則能達,退則能靜”的進一步解釋。
25、食人之祿,憂人之事
【原文】
“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譯文】
接受人家的俸祿,就要為人家的事擔憂。
【啟示】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
26、晝則忘食,夜則忘寐
【原文】
“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譯文】
君子思慕仁德和正義,白天從事事業忘記吃飯,晚上自我反省忘記睡眠,以此鍛煉自身,就可說守住基業了。
【啟示】
這就是廢寢忘食成語的來源。曾子告訴人們,就要具有廢寢忘食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作者:曾立璽   回復:2   發表時間:2014-11-19 17:11:55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曾子名言100句

作者:曾立璽   發表時間:2014-11-19 17:18:29

[回復] 回復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名言100句
27、多知而擇,博學而算
[SIZE=small]【原文[SIZE=small]】[SIZE=small]“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文】[SIZE=small]君子要能夠識別多種人并區別對待,能夠廣泛地學習并辯別好壞,多參與謀議并出言謹慎。
【啟示】 [SIZE=small]只有多了解人、能夠識別多種人,才能有選擇的因人因才而用。時至今日,“多知而擇”仍是選才用人的重要前提。
28、目者心之浮,言者行之指
【原文】[SIZE=small]“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則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文】[SIZE=small]眼神是內心的浮現,言論是行動的表示,內心有活動,在外就有表現。所以說,通過顯現的,就能看到其隱蔽的。
【啟示】[SIZE=small]曾子在這里講的是觀察人、識別人的方法問題,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可以了解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9、聽其言,知其好 觀其悅,知其術
【原文】[SIZE=small]聽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久而復之,可以知其信矣;觀其所親愛,可以知其人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文】[SIZE=small]聽了他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他的愛好;看他喜歡的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心術想法;長期考求他的言論,就可以知道他誠實不誠實;看他親近熱愛什么樣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
【啟示】[SIZE=small]見上條。
30、巧言令色,難于仁
【原文】[SIZE=small] 巧言令色,觸小行而篤,難于仁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文】[SIZE=small]用好話笑臉逢迎人,局限于耍小聰明,很難達到仁的境界。
【啟示】[SIZE=small]這樣的人往往會投領導所好,善于鉆營,是選拔任用特別要注意的。
31、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原文】[SIZE=small]“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禮記?大學》
【譯文】[SIZE=small]喜歡一個人又能知道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又能知道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諺語說:“溺愛子女的人看不到他孩子的壞處,貪心的農夫看不到他莊稼的茂盛。”
【啟示】 [SIZE=small]感情不同往往影響著對人的看法。對親近的人常有所偏愛,因而看不到他的缺點,對憎惡的人常有所偏恨,因而看不到他的優點,因此對他們常不能公正對待。所以,從政者必須去掉偏心和偏見,全面看待每一個人,力爭做到對每一個人都客觀公正。特別要注意管好自己、親屬子女和身邊的人。
32、忠信得之,驕泰失之
【原文】[SIZE=small]“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禮記?大學》
【譯文】[SIZE=small]做國君有個大原則,忠厚誠實的人一定要得到他,驕橫放縱的人一定要丟棄他。
【啟示】[SIZE=small]這里講的是治國者的用人問題。曾子提出的用人路線在重德,用人唯賢,德才施用。曾子把它看作是“大道”,強調了它的重要性。
33、舉賢退惡
【原文】[SIZE=small]“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禮記?大學》
【譯文】[SIZE=small]發現賢人不能舉薦,或雖舉薦了卻不能讓他處在自己前面,這是怠慢;發現惡人不能斥退,或雖斥退了卻不能驅逐到遠方,這是過錯。
【啟示】[SIZE=small]這里講臣者薦才問題。特比提出要能把“賢”過自己的人舉薦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有慧眼,還要有博大的胸懷。這一點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
七、理財用財
34、德本財末
【原文】[SIZE=small]“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禮記?大學》
【譯文】[SIZE=small]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當成外在的東西而把枝末當成內在根本,那就是與百姓爭奪利益。
【啟示】[SIZE=small]“德本財末”是個治國方略問題。

作者:曾立璽   發表時間:2014-11-19 17:22:20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