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474063次
2人
2個
164個
3428人
223部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鬲曾山,郭璞注:“音如釜甑之甑。”鬲曾山,當系曾人所居制甑之地,可見其地名很古老。 三、姬姓曾國的建立 姬姓曾國的建立,當在周成王時期。周滅商之后,平定了武庚三監之亂,又平定了東夷、淮夷的反抗,開始了大分封,同姓曾國被封于舊姒姓曾國故地的繒關,郭沫若謂“湖北孝感地方曾發現過一批周成王時代的青銅器,記載著成王南征虎方的事跡。成王在這征伐中經過的曾,后來封有姬姓諸侯。”[15]這就是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所稱的姬姓曾國。曾國為侯爵,從許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中都可證實。劉節謂:經籍所見曾國,可從邑作鄫,亦可從系作繒,皆一名也。鄫,此姒姓之國,然在青銅器《曾伯 阝奇 壺》、《曾大 人左口上小下 盆》、《曾子仲宣鼎》、《曾諸子鼎》中,皆無直接證據可斷定為姒姓之國。反之,若《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簋》,若《曾侯簋》,其與楚國之關系則顯而易見。此在河南者,附庸于鄭之曾也。疑此即姬姓:二曾,與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同族。可見有姬姓之鄫,又有姒姓之鄫。在齊者,姒姓;在鄭者,姬姓也。江漢諸姬,大抵為周人,目的在于使之同化江淮之民。是以姬姓之鄫或在王室,或處夷狄。《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簋》曰:“佳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哲圣元武,元武孔業;克狄淮夷,印燮鄹湯。”可見征淮夷之役,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參與其事,因率其族人南徙至楚,是以有楚國之曾矣[16]。鄹湯繁陽,在今新蔡縣北。把淮夷趕回了淮水中下游。陳夢家謂:“金文曾伯、曾侯、曾姬等 雨黎(上下結構) (漆)都是鄭地之曾,監臨淮水北的繁陽、淮夷。”[17]鄭國系周平王東遷洛邑時,才從陜西華縣之鄭東遷至新鄭,并吞了姒姓舊曾園之地。而《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鍰》據吳其昌《金文系年表》考定為周宣王九年之 雨黎(上下結構) (漆),當公元前819年,此時曾國已在河南立國。而鄭國才于周宣王廿二年封弟友于鄭,是為鄭桓公。鄭之立國,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要晚十三年,鄭東遷河南新鄭,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要遲四十六年,故劉氏謂在河南之曾“附庸于鄭之曾也”,純屬錯誤的推測。鄭據有曾地及 潧水,乃姒姓之鄫從方城繒關東遷至此,到周武王時又東遷山東蒼山之鄫城。故東周平王時,曾之故地為鄭所得,并非曾淪為附庸國。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既為伯爵之國,不是子、男爵之國,決非附庸國之爵位無疑。所以,據曾國之 雨黎(上下結構) (漆)定為鄭地之曾,顯然也是錯誤的。 按漢陽諸姬,乃周昭王、周穆王南征荊楚、淮夷時,從山西、陜西移封而來。曾國也當于這時始封于方城繒關的原姒姓曾國故地,因襲故國之名,而未加邑旁,仍為曾國。爵位為伯爵,與姬姓親族如霍、應、蓼等國成犄角之勢,以拱衛成周的南門。西周末年,曾國勢力強盛。到周幽王時,因寵愛姒姓褒國之女褒姒,立為妃,欲廢殺姜后及其所生之太子宜臼,違背了周朝立嫡的宗法規定,也觸犯了姜、姬兩姓的共同利益。于是,姜姓的申國、西戎和姬姓的曾國,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便聯軍攻陷西周的鎬京,殺幽王、褒姒于驪山之下。如果這次聯軍的曾國是姒姓,其同族為王妃,決不會如申侯之女姜后那樣去仇視幽王和褒姒,所以,也可證明西周年方城繒關的曾國乃姬姓。 參與攻滅西周的國家,《史記·周本紀》載有申侯與繒、西夷犬戎。《國語·鄭語》云:“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又《晉語》云:“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曾國這時處于鼎盛時期,又遠在方城之繒關,更可證決非鄭國之附庸。也可證劉節謂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 “因率其族人南徙于楚,是以有楚國之曾”的說法不妥。曾國之由方城繒關南遷至淮水上游羅山縣曾家店,乃在春秋中葉楚滅應、霍、申、呂之后,并非在周宣王之時。 因申、曾扶立姜后之子廢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曾國權勢更大,所以由伯爵而晉升為侯爵。1972年在湖北隨縣均川區熊家老灣,出土了西周晚期青銅器《曾仲大父蟲有簋》二件,又有《曾伯 (缶左霝下)》銘文[18]。此缶霝(左右結構)則為春秋早期之器。可見此兩器為一脈相承,曾仲大父或為曾伯雨黎(上下結構)(漆)之弟或次子,當在周宣王、幽王之時,而曾伯文則為雨黎(上下結構) (漆)之子。銅器雖出于隨縣均川,乃系曾人后來南遷時由方城攜帶祖傳禮器南遷而來的。 曾君有時也稱為子。如l971年8月,在河南新野縣城關鎮小西關發現一座春秋早期曾國墓,出土物中有一件銅甗為甑、鬲分鑄,底部有十字形箅孔,更可證曾國因擅長制造這種甑器而得名。此墓出土于新野城郊,北距南陽、唐河不過百里左右,或者就是曾國的一個重地[19]。1974年8月,又在上述墓葬西側僅20余米處,發掘出一座春秋早期墓。其墓葬形制、出土遺物與前一座曾國墓葬很相似。“豫西南和鄂北廣大地區的確有一個曾國存在。新野地區當在曾國境內,也許是曾國西北邊陲的一個重鎮。”[20]新野還出土有春秋早期青銅器《曾子仲 亻妻 甗》。又稱《曾侯簠》,銘文為“叔姬霝作黃邦,曾侯作叔姬邛羋媵器”。所謂“叔姬”,必為曾侯之妹或女嫁于黃國者。邛羋,即叔姬之女嫁于江國者。《廣雅》:“羋,母也。楚人呼母曰羋。’”是江羋即江母,故《楚王鐘》曰:“楚王媵江仲羋南和鐘。”此江仲羋,必為楚王之女或妹嫁于江國者。可見江、黃、曾、楚皆互為姻婭。《曾姬無血耳(左右結構)壺》,圣走亙(左右結構)之夫人所作器。夫人,國君之妻。圣走亙即聲走亙。楚自惠王以后,其小君可稱作聲走亙者,必為聲王之夫人。娶于曾,故稱曾姬。無卹,其名也[21]。可見曾國已為姬姓。1979年4月隨縣城郊公社八一大隊的一座墓葬中出土銅器37件,其中有《季怠戈》,銘文云:“周王孫季怠口元用戈臧元武”。又一戈銘文云:“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尹季怠之用。”[22]穆侯即曾穆侯,西宮或為穆侯之子。穆侯以其少子季怠為曾地的大工尹,后來即封為曾伯,可能為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之祖父,是曾國的開國始祖。其銅器之出現在隨縣,乃是以后的曾君南遷而帶去的。清光緒間,襄陽縣太平店宋家柵一戰國墓出土了銅器百余件,皆散失。唯存襄樊市文化館的春秋中期《曾孟羋諫盆》,有銘“曾孟羋諫乍饗盆其眉壽用之。”[23]這個曾孟羋或是曾孟姬也未可知。這些銘器都證明方城之姬姓曾國,確系周穆王所封,以后逐漸南遷。周永珍認為,榮與曾同為姬姓,“榮伯戈乩自曾國墓中,我們懷疑榮是曾的先祖(榮、曾、古音同),也就是說曾是榮遷往漢川的一支。從《大盂鼎》、《小盂鼎》以及《衛盉》、《榮有司乊上冉下鬲》出土于岐山,也可證曾之先祖與西戎居鄰雜處[24]。說榮、曾同為姬姓是對的,說曾為榮之后則不然。榮為周公之后,曾為穆王之后。 上海博物館藏有《曾子斿鼎》,銘文云:“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口彝。惠于烈且匕(列祖妣)、口下保臧(藏)。吾攵(吾)口口是奠,孔揚為口事于四國,用孝用享,民具卑鄉(向)”[25]。但曾昭珉、李瑾把“列祖妣”釋為“烈曲”,認為是少康之子曲烈之后的曾國,遷到隨縣后的姒姓[26],值得志疑。l966年7月湖北京山縣宋河區坪壩公社蘇家垅出土97件銅器中,又有《曾中斿豆》、《曾中斿父壺》、《曾侯中子斿父鼎》[27]各二件。以上曾中斿子器都定為春秋早期。馬承源《中國青銅器》認為:“歷史上曾國有三,一在山東,一在河南南部。另有一曾子斿鼎,銘文表明曾是姒姓,西周晚期,曾國在江、漢之間一度比較有勢力。”把漢水之曾說成為姒姓恐怕也不是史實。這位曾仲子游父,后來登上侯位,便稱為曾侯仲子游父了。 四、姬姓曾國的遷徙曾國的遷移,當在春秋早期。那時楚國強盛,向淮漢擴展勢力,滅申、呂、應、霍。曾才向東南遷至光山之西。劉節謂:“鄭與曾皆姬姓,近在王畿,是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一族本處于鄭,故為王近臣。因平淮夷而徙至楚,復為楚之附庸矣……自東周中葉以迄戰國晚期,曾人之足跡北起鄭郊,南至光州;西起南陽,東至睢州;皆其范圍也。”[28]楊寬、錢林書“根據楚王熊章銘文,戰國初期曾國國都當在今河南光山西南的西陽。根據曾侯乙大墓的發現,當時曾國又以湖北隨縣西北郊作為國君的葬地。根據宋人記載,“楚王熊章鐘又曾出土于湖北安陸。看來這時曾國統治中心又進一步向東遷移。在今光山、隨縣和安陸之間,雖多山區,但是西陽沿潢河流域,隨縣和安陸又沿涢水流域,可以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立國之地。這時曾國的繼續東遷,該是為了對楚進一步的退讓。”[29]今光山縣西南的羅山縣西南六十里有曾家店,或系曾國所都的西陽。 1965年11月,武漢市橋口廢品倉庫中清理出一件銅鼎《曾伯從寵鼎》,銘文云:“佳王十月既吉曾伯從寵自作寶鼎用。”[30]又有《曾伯父罍》,銘文云:“唯曾伯父自乍口口 缺去右加霝 用征行。”這兩件銅器約當于春秋早期,稱曾伯名從寵,和其父或系兩代曾君。曾伯父鑄磕說明是為了征行之用。可能為他從方城向東南遷至西陽時所專鑄之器,不是用于出征,也不是為了臨時出巡。因舉國遷徙而隆重地鑄器,銘文記載了這次征行的事。 1978年3月,隨縣擂鼓墩一號墓的曾侯乙墓,墓內出土百多件青銅器,上都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六十多件青銅編鐘上也有“曾侯乙作持”銘文。還有《楚王章鎛》。關于西陽所在地,“根據楚王熊章鐘銘文,戰國初期曾的國都在西陽而不在隨…楚惠王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因而為曾侯乙制作宗廟用的編鐘等禮器,送到西陽進行祭奠。可知曾侯的宗廟在西陽,當時曾的國都也必在西陽”[31]。西陽在今羅山縣西南曾家店,與息、蔣、隨、唐等姬姓國相鄰。 這個曾侯乙墓因出土于隨縣擂鼓墩,便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曾即是隨,是隨國以后改號的。并引魏稱梁,韓稱鄭,吳稱干,唐稱晉為證。殊不知魏因遷都至梁才兼稱梁,韓后遷都至鄭才稱鄭,唐后遷都晉水之濱因改國號為晉以別于南遷之唐國。吳因并吞強大的干國而以干為賠都,因亦兼稱為干。隨國遷都至曾叫曾是可能的。但隨國自山西南遷至隨州之后,一直未再遷都,尤其未遷到曾地,所以并無任何證據說隨后改曾。楊寬等認為曾國和隨國不可能是一國兩名,“從河南、湖北兩省間出土的曾國文物來看,曾國從西周晚期到春秋前期,正從南陽盆地西南部新野、谷城太平店,向東南進入隨棗走廊,經棗陽茶庵而東到隨縣西南、京山東北。石泉同志據此斷言曾國是西周時期‘漢陽諸姬’的封國之一,認為南陽盆地南部曾是曾國的居地,這一帶正在漢水以北。我們認為,這個斷言是可信的。但是,石泉同志又認為隨國也是由南陽盆地遷入隨棗走廊的‘漢陽諸姬’之一,并深入到隨縣一帶,因此進一步斷言曾國即是隨國,這就缺乏依據……曾國在西周時與隨國同時并存,不可能是一國。”[32]曾昭珉等也駁曾國即隨國,說“隨、曾兩國皆為楚所滅,故隨縣擂鼓墩戰國晚期楚墓中出有‘曾侯乙’諸器,蓋出歷史之必然,然而卻不能因隨縣出有曾國銅器,便得出‘隨國即曾國’的結論。”[33] 曾侯乙墓既然出現在隨縣附近,想必由西陽又南遷至隨地。這可能因隨被楚來頭后,楚以隨地與地處楚國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接,或曾國國境向西楔入隨國境內,否則便難理解曾侯乙墓為什么在隨縣擂鼓墩出土了。顧鐵符認為曾國發動了政變,奪取了隨國政權,由一個姬姓國變成了姒姓國。曾與楚有過共同抗周的歷史,曾篡隨是拔除了楚國身旁的一個監視哨,為楚立了大功,所以才能立國于楚境內而長久存在著。”[34]“至于南陽盆地東南的隨棗走廊及其以東地區,已在楚國勢力包圍圈之內,已非戰略要地,因而從南陽盆地向東南轉移的曾國,能夠繼續保存下來。”[35] 曾侯乙墓中隨葬的青銅器精美絕倫,有透空附飾的尊、盤,有銅禁,還有未見到能與之媲美的編鐘[36]。這樣豐厚華麗的隨葬品,是獨立的諸侯大國的葬禮才能有的。郭德維認為“當時的楚還把曾看作一個獨立的侯國。曾當時政治上可能已完全依附于楚;但楚并沒有奪其國。曾侯乙墓中把楚惠王贈送的鎛鐘置于西邊下層鐘架的最當中、最顯眼、最突出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楚王送的禮品是多么尊重。既然曾侯至少在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君侯,因此他死以后,才按君侯禮制來殉葬,楚國既然承認他這一點,自然在他死后也就要按國君的禮節來對待他。正因他是一個國君,所以死后才能用‘九鼎八簋’。”[37] 1981年8月,文物部門又在曾侯乙墓以西百米處,發掘了擂鼓墩2號墓[38]。其器物組合及特點,當屬晚于曾侯乙的另一個曾國君主,但規模相差太遠,“頗有一點破落戶的模樣。這說明曾國此時急劇衰敗,已是風燭殘年了。更耐人尋味的是,曾侯乙墓出土了四千多件兵器,此墓卻一件也沒有。這一現象說明,此時強楚已不允許近在咫尺的曾國再擁有武裝力量。其滅亡之日,許就在那以后不久。”[39]大約在戰國早期,楚悼王用吳起變法,把國內殘存的曾國最后拔除了。 石泉認為“隨縣境內的均水、淅河以至曾家河,是曾人由南陽盆地東到隨縣一帶新址后帶來的故地河流名稱。”[40]這是對的。但倒轉來也是對的。楚滅曾后,其后裔依照楚國滅國移民的慣例,遷到了均縣南之曾水。《水經注·沔水》記有曾水,源出武當山,東北流,在武當縣(今均縣以西,舊均縣城)東入漢水,稱為“曾口”。距此東面不遠的丹水上游有均水,實即淅水。這些地名都由隨縣移植而來。
作者:曾立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11-30 11:35:2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