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18372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山西洪洞移民的歷史背景-大槐樹傳說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后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臺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潁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后十余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軍決戰于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響應,元軍出其精兵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略地,擄掠殺人,干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余級”(《元史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順帝本紀》),后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陜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陜、魯和兩淮,終于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斗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實錄》卷五)溫縣牛洼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后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無算。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潁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己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薊州大水……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墻,漂屋廬,人溺死甚眾。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于清河,壞民居,傷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饑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饑。十八年“京師大饑,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饑,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同時,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東、河北、陜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于是采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復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愿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余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后,對忠于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極不平衡。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為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總和還多25萬。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連朱元璋也認識到“山西民眾而地狹”。這時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應從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鄭州知州蘇琦提出“時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晉府致仕長史桂彥良上《太平治要》20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戶部侍郎劉九皋又奏請遷移山西之民以實中原,終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于是拉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說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走的,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根據《明史》記載,“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辦法進行移民。這個范圍是相當大的,包括現在的晉中、晉南、呂梁和晉東南等地區。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區劃,所謂太原指太原府,轄6個州20個縣;平陽即平陽府,轄6個州29個縣;澤是澤州,為省直隸州,轄4個縣;遼是遼州,省直隸州,轄2縣;沁指沁州,省直隸州,轄2縣;潞是潞州,省直隸州,轄6縣;汾指汾州,省直隸州,轄3縣。這樣,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個縣。在當時關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條件下,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沒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樹下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行地”,在后來的歷史上影響特別大,移民后裔們自然也就樂于認同這樣一個出發地了。
關于移民的次數,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經學者們的反復考證,洪武、永樂兩朝共有17次。簡單的情況是:
洪武六年(1373年),從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鳳陽墾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從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鳳陽墾荒。因為是冬天,政府發給移民過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從山西招募2.4萬戶百姓從軍,后又都復員為老百姓,就地安置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從山西的澤州、潞州,挑選“田少丁多”或無田之家,遷往彰德、正定、臨清、歸德、太康等地墾種。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張從整等116戶自愿外遷屯田,戶部給予獎勵,讓他們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軍都督朱榮向朝廷報告:由山西遷居到大名、廣平、東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給他們2.6萬頃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等遷移山西百姓,到彰德、衛輝、歸德、臨清、東昌等地栽桑種棗,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馮勝、傅友德與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從軍,共設16個衛所。大約是平陽府選了9衛,太原、遼、沁、汾選了7衛,每衛5600人,共有9萬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軍都督僉事李恪、徐禮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戶,分別遷至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2.66萬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戶部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遷至北平各府、州、縣。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從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從以上地區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縣吏李懋等214戶人愿到北京為民,戶部給他們發了安家費。
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戶部從山西的平陽、澤、潞及山東的登、萊等州,招募了5000戶到北京的上林苑監,牧養栽種。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府州縣為民,開荒種地,依律交稅,得到政府的獎勵和資助。
綜上所述,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半個世紀中,從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數百戶,甚至上萬戶,前后人數達到100萬以上。回顧我國歷史上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漢代僅限于屯墾戍邊,并沒有形成全國規模;三國割據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墾興盛,但安史之亂以后廢弛;宋代重文輕武,屯田時盛時衰;元代全國興屯,但很快天下大亂。所以說,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移民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時候還創造了一個詞叫“解手”,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使用,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百姓們被迫登記以后,為了防止他們途中逃亡,官兵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串連起來。那時候,遷徙路上,到處是一串串的移民,他們一步三回頭,天愁地也愁。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人們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繩子拴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報告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子日復一日,人復一人,次數多了,日漸簡化,只要說上一聲:“老爺,我要解手。”
明初有個袁公正,字成甫,曾隨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拜鎮威將軍。明朝統一后,首要的大計,是移民墾荒。袁公正又自動報名,舉家從洪洞遷至山東曹縣黃崗集落戶。當時很受朱元璋欣賞,親賜一塊“袁氏題名玉碑”,還給他提升了三級頭銜。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約20公里處的關王廟北土崗上安下家來,取名“袁家固堆”,并題詞曰:“洪洞分枝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
陜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較多,大概是與山西一河之隔距離近的緣故。據征集的譜諜看,武功縣的戴氏、麟游縣的趙氏、邢氏、扶風縣的劉氏、彬縣的陳氏、固源縣的鄭氏、米脂縣的楊氏、并氏、眉縣的劉氏,其先祖都是明初從洪洞遷去的。
綜前所述,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當初直接遷入地是豫、魯、冀、京、皖、蘇、鄂、陜、甘、寧、晉等省市。然而數百年間,峰回路轉,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輾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港臺等地。特別是近幾十年里,遷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關東”、“下南洋”,建國后的城市知青“支邊”、“上山下鄉”,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國留學、探親、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跡,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余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余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陜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9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4縣(市),廣西1縣。
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
筆者從1982年至2002年21年間收集的全國各地大槐樹移民后裔6000余件(人次)信函、家譜、碑文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等有關姓氏資料及洪洞縣現有姓氏資料整理匯集,據不完全統計,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69個,現試以百家姓形式編輯如下:
山西洪同 厲史尤長 炎黃子孫 萬代榮昌
堯都平陽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師 禹夏商湯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強
燕韓趙魏 齊楚秦龐 相茹紀信 漢高劉邦
晉隋唐宋 遼金祁連 蒙時末年 戰斗弋常
天宰水寒 北國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禮郁新 納皋奏爨 賈村古槐 濟中官遷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過橋行路 輩井吏鄉
京經魯于 蘇折涂杭 冀安東省 寧淮陜甘
湘桂隆慶 旭惠澤桓 社刁弓張 智慧和暢
富饒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勞作 霍岳豐唱
麥苗青綠 玉鋒巒嵐 知足能樂 碩果森滿
溫柔 貼 幸福快苑 宮廷繁華 俞院梅蘭
景泰晨花 陣宣童 康喜郟靖 崇振綦萇
吾項邢海 呂律陶顏 宗族修普 尋根記念
范黎朱公 暴財施善 陸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韋蔡倫 堤玄於錢 來嵇馮申 孟柯鹿班
彥博畢升 喬 許郇 蕭何竇儀 邵甬倪贊
裴巨盧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鄧攸龔賢
彭悅樊邰 聶耳釋鄺 少帥肇司 崔浩褚員
曹操宓佴 袁枚隨淵 晁蓋李適 衡聞邴添
鄭杰南全 應懷復初 守仁續鄒 石蒲段讓
郜丁光陳 馬牧左權 絨甲衛營 郭種王軒
薄后淳義 壽駢墨香 董藺賀茍 保運孤藏
伏席吳回 蒯緱開鞍 盍逯伍胥 佼較眭嚴
巴焦句滕 柴胡米蓮 麻婁云凌 艾葉伸展
摸藥杜鐘 飛深秋煙 閘謝黨生 菜霞嬌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楊 尖負忠任 彌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鈔顧全 那茍言笑 達鞠勇剛
牟閩神尹 百億希望 莊居滑稽 交誼宜減
毛裘刑衣 蔣才郇練 鈕扣儂紐 介紹萎婉
秘密革職 偉戴羨漫 靄門竺扈 妙碧豈談
姚鵬祝傅 莫及鞭嬋 白日落露 渠窄需寬
卜從揭蒂 布依曲彎 別俱易格 蹇貴巢雙
管舒烏丌 符合魚養 計甕會駱 歐樂余閃
睦佩斐翠 親毋誠方 欽校慈母 共益泥譚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車龍 篩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補凡 更進奕步 關察風向
敦迪克寇 獨皮恒當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貢稅狐弭 郝赫轷單 徹查費靳 池蔭赤藍
仟曳仇賽 繼可楓潘 抄習簡問 蘆沈儲延
哈腰鞏息 己梯渾染 盛恩邊營 冷血容閻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鎖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項 姬吉陰危 韶所郎坊
尼也慕幕 咎隗賠詹 祿羅為胃 鮑谷鳳曼
繳偽岑莘 繆斯侶欒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戶曉 這只廖湛 直廉余仉 菖賴庫闞
要么 雒 潤卡翁罡 咎油訾璩 閩境審匡
坡箕雷瞿 遲啜其宛 逢戈叢荊 靈郗佟鮮
倘鄔蔚幺 隗股脫撖 銀銅鐵木 解椎覃盤
買舟宓冉 諸葛令狐 皇甫歐陽 司馬夏侯
上官呼延 肖葛鈐勵 頡俎貝浦 束利扶暨
薊鄂廣弘 茅蓬酆酈 賁麴麋斜 越堵敖融
闕夔殳紅 空厙成諸 勝豆刀德 貫六侶奉
農沃宦雍 慎終須仰 曷鑒化位 濮
大槐樹移民先祖姓氏
1、
山西洪同 厲史尤長 炎黃子孫 萬代榮昌 堯都平陽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師 禹夏商湯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強 燕韓趙魏 齊楚秦龐 相茹紀信
漢高劉邦 晉隋唐宋 遼金祁連 蒙時末年 戰斗弋常
肖葛鈐勵 頡俎貝浦(閆有丹汶笪夜雋釗右俄類騫考況他睢虎產催昔佃戍朵澳銷招闖侍浣訶傘黔巍冰扶)
2、
天宰水寒 北國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禮郁新
納皋奏爨 賈村古槐 濟中官遷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過橋行路 輩井吏鄉 京經魯于 蘇折涂杭 冀安東省
寧淮陜甘 湘桂隆慶 旭惠澤桓 社刁弓張 智慧和暢
束利扶暨 薊鄂廣弘(基貪鄱傳故揚僑脈斷遠工灃娣舌承什業雕寥首憲載帝凍還曠鼓琴奧葫勒琚醫芻兵)
3、
富饒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勞作 霍岳豐唱 麥苗青綠
玉鋒巒嵐 知足能樂 碩果森滿 溫柔遆貼 幸福快苑
宮廷繁華 俞院梅蘭 景泰晨花 贠陣宣童 康喜郟靖
崇振綦萇 吾頊邢海 呂律陶顏 宗族修普 尋根記念
茅蓬酆酈 賁麹麋斜(臬蕘五甫輝辟鉆繩歹徒正本清源呆柱魂散丑勘機里弗閉軻刺嬴圖底揣劍臺演羸端)
4、
范黎朱公 暴財施善 陸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韋蔡倫
堤玄於錢 來嵇馮申 孟柯鹿班 彥博畢升 喬扆許郇
蕭何竇儀 邵甬倪贊 裴巨盧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鄧攸龔賢 彭悅樊邰 聶耳釋鄺 少帥肇司 崔浩褚員
越堵敖融 闕夔殳紅(菊粘庾蒿縱呈表祈三羽圣真雄春秋墻觀赤卯奔躍威鎮完術牢熬占登七欠固灤譽杠)
5、

曹操宓佴 袁枚隨淵 晁蓋李逵 衡聞邴添 鄭杰南仝
應懷復初 守仁續鄒 石蒲段讓 郜丁光陳 馬牧左權
絨甲衛營 郭種王軒 薄后淳義 壽駢墨香 董藺賀荀
保運孤藏 伏席吳回 蒯緱開鞍 盍逯伍胥 佼較眭嚴
空厙咸諸 勝豆刀德(茫赴鄶廬簫默然超住葭萌土羌偃寶愚提詩黛芋卷鍾定節列抗抑寵閹軍書法啟形騰)
6、
巴焦句滕 柴胡米蓮 麻婁云凌 艾葉伸展 摸藥杜鐘
飛深秋煙 閘謝黨生 菜霞嬌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楊
尖負忠任 彌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鈔顧全 那茍言笑
達鞠勇剛 牟閩神尹 百億希望 莊居滑稽 交誼宜臧
貫六佀奉 農沃宦雍(仕犁興毓秀昭敫佛佑嘉庶僧縈寺殿道吁吐吸度壬歸仙蕓芥蓯兌苻苓顯滬溝沐藕倡)
7、
毛裘刑衣 蔣才郇練 鈕扣儂紐 介紹萎婉 秘密革職
偉戴羨漫 靄門竺扈 妙碧豈談 姚鵬祝傅 莫及鞭嬋
白日落露 渠窄需寬 卜從揭蒂 布依曲彎 別俱易格
蹇貴巢雙 管舒烏丌 符合魚養 計甕會駱 歐樂余閃
慎終須仰 曷鑒化位(變茶蒼洽譙藉藹茵蘧墓衍芷芹芳芬芭蕉情淡午未化火乙兼半遽存麗釤纏貌猶帖目因)
8、
睦佩斐翠 親毋誠方 欽校慈母 共益泥譚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車龍 篩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補凡
更進奕步 關察風向 敦迪克寇 獨皮恒當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貢稅狐弭 郝赫轷單 徹查費靳 池蔭赤藍
濮多凈荔 梨遠野勾(厭壯灑引仆粱煥女務夫鴻羿射杞老優乾畝洋閣簿筱籃良材學宏自兆閭促郤奎慮)
9、
仵曳仇賽 繼可楓潘 抄習簡問 蘆沈儲延 哈腰鞏息
已梯渾染 盛恩邊菅 冷血容閻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鎖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項 姬吉陰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賠詹 祿羅為胃 鮑谷鳳曼
樓蔄(man )次令(惲品盈秩俸梓襲柒煉將途卿愛廠留盼料資站朗劇掬教聊膠輔冠桌桐偶淘夢逄哉贖策筒佐院)
10、
繳偽岑莘 繆斯侶欒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戶曉
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賴庫闞 要么嫪雒 潤卡翁罡
咎油訾璩 閔境審匡 坡箕雷瞿 遲啜其宛 逢戈叢荊
靈郗佟鮮 倘鄔蔚幺 隗股脫撖 銀銅鐵木 解椎覃盤
買舟宓冉 模召樸亞 吝賞郵斬 告冼治瑜 錫殊韻廚
宵鄲簾闋 河岱裹(諸葛)(令狐)(皇甫)(歐陽)(司馬)(夏侯)(上官)(呼延)(端木)(尉遲)(相里)(長孫)(軒轅)(司徒)(宇文)(鮮于)
共1230姓的相關資料,分10個供櫥存放。都是從大槐樹遷出去有家譜和祖碑資料記載的

源于網絡

作者:114.238.249.*   回復:0   發表時間:2016-08-15 05:35:48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